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表现为敏感、自卑心理过重和自尊心强
自卑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的心理,但有些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卑感。笔者曾调查到,29.4%的贫困生有很强的自卑心。然而在这种强烈的自卑心理的作用下又并存着过度的自尊心。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58.8%的贫困生有过这种心理。有自尊是件很好的事情,可当自尊过度时就会对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产生影响。当贫困生面对同学异样眼光、家庭的经济困难、丰富多彩的现代化生活时,他们不由得产生一种自卑。然而出于自尊,他们往往很谨慎地和同学交往,有时一句话语都会引起情绪和情感的波动。由于这种心理特点,使高校贫困生在人际交往和群体生活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表现出明显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
2.人际交往缺乏自信心
贫困生同其他同学一样渴望获得友谊,希望自己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然而,大多数贫困生都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害怕别人提到自己,回避一切可以不参加的活动,没有归属感,经常感到孤独。他们害怕与同学老师交往,自我封闭,从不主动与人交往和谈及自己的内心感受,致使同学、老师都很难接近。久而久之,自己就陷入了一种人际交往困境。其实这是对自己缺乏自信心的一种表现。
二、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成因透视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社会大环境不断刺激学生的欲望,这无疑给囊中羞涩的贫困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负担。大学生处于社会的信息前沿,更容易受到各种思想和观念的干扰。他们在观察、思考、了解、适应的过程中产生了焦虑、彷徨甚至无所适从的消极心理。一些贫困生面对各种诱惑,自身矛盾加重,充满了对金钱的渴望和追求,对人际关系和同学感情看得非常淡薄。特别是在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时,容易导致心理失衡,产生自卑和烦恼。
2.校园中人际关系淡漠,缺乏对贫困生的关怀
高校贫困生大多数来自“老、少、边、山、穷”这些文化环境和教育条件相对落后的地区。在笔者的问卷调查中有64.7%的贫困生来自农村。由于所受文化和教育的差异,面对新环境的人际关系使他们有点不知所措。目前,生活节奏的日趋加快,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趋冷漠,使得校园中也呈现出人际关系淡漠的现象。学校、社会在给予贫困生物质生活帮助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其精神生活的关注。再者,高校的扩招使师资力量与学生数量比例悬殊,很难做到老师和学生有时间交流、沟通。
3.外界对弱势群体形成很大压力
高校贫困生是被视作高校中的弱势群体。有贫困生说过,当她手里有点钱给自己买好点的衣服时,别人就会有异样的眼光。有时候她觉得,难道贫困生就一定要穿得破破烂烂,一定要把贫困写在脸上,表现在外表上吗?在人们的眼中或许贫困生就不应该在物质方面武装一下自己。
三、解决高校贫困生心理问题的对策
1.加强教育,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高校除了给予贫困生经济上的帮助外,还应给予其精神上的帮助。思想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而正确的思想对于贫困生而言更为重要。我们要引导贫困生走出贫困的心理困境,正确看待贫困。要明确人的生命意义,要使其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每个人的将来都是通过自己刻苦努力、付出一番心血而得到的。其实作为贫困生应该庆幸自己拥有贫困,因为那不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一笔财富。
2.进行经济上的援助
导致贫困生心理压力最大的因素就是经济上的困难。学校应进一步完善“奖、贷、助、减、补”为主的资助体系。奖,就是奖学金。贷,就是助学贷款。助,就是勤工助学。补,就是助学补助。减,就是减免学杂费。这些体系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和解决了部分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费用问题。我校的勤工助学小红帽工程就做得很好,但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然而这只能缓解贫困生的部分经济困难。这就要努力健全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体制。
3.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咨询
通过各种途径掌握贫困生各方面的情况,对症下药地给予帮助,加强心理咨询机构的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应多做一些心理调查方面的工作,可以设立心理咨询中心等,还可以在校广播站设立一个小型的心理咨询热线点。这除了对那些不愿走进咨询室但心理困扰又很严重的学生有好处外,还可以让更多的心理工作者及老师了解到贫困生心里的真实想法进而给予及时的帮助。要解决贫困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就需要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