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玛雅文化般,契丹似乎一夜间消失了,族群不在、文字失传、文明失落,这些是事实吗?宝马的X档案行动给了我们探秘的机会。我们从北京出发,沿着辽宋古道前行,直奔契丹族最辉煌的政权中心——辽上京
驶上京承高速公路,过古北口隧道便驶入了河北省地界,第一站便是平泉。这里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说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许多典故就出自这里。平泉县城中心有一个石砌栏杆围住的小泉眼,据说如果把这个泉眼打开的话,水就会涌出来淹没平泉城。
离开平泉,沿着252省道一直向北是赤峰。由于修道的缘故,路上并不是太好走,还有一段将近5公里的“搓板路”。而且一到下午,国道中到处可见运货的大货车,所以走此段国道一定要有丰富的驾驶经验。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在晚上7点顺利到达赤峰。
次日早上,我们在赤峰市老城区的一个政府大院小区里找到了一家叫“白音奶茶”的蒙古餐厅,据说是赤峰市奶茶最好喝的一家餐厅,餐厅并不起眼,门脸也很小,但是回头客却源源不断。早餐后出发走上了205省道,前往布力彦苏木。公路给人的感觉是“沙漠公路”与“乡间小道”相结合,车辆少,且景色美,真是自驾摄影的好去处。
途中有一处长十余里、南北宽约六七里的湖泊,湖面上可见大雁、天鹅,这场景像极了辽人的夏捺钵之地。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捺钵就是皇帝一边游猎一边办公,季节不同捺钵之地也随之改变,将政务放到天鹅翅上、麋鹿背上、车轱辘顶上。我们突发奇想,如果契丹皇帝也能时光穿越到现在,会不会和我们一样驾驶宝马SUV在这里巡游呢?
在布力彦苏木的牧民家用餐时得知。这家主人花5000元钱承包了一大片水面和一个山头,做起“民间考古旅游”。说是考古,其实就是一把铁锹、一个土包、一大群人,在一起刨土,捡些残瓦碎片,因为民间辽墓大多已被挖空。不过,当地人每家每户手上都有些宝贝,虽属一般文物,但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个你在博物馆里肯定看不到!”牧民承包的水面是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一部分,活水。看到这条河,证明离上京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西拉木伦河是西辽河北方的源头,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嘎达梅林》中唱到:北方飞来的大鸿雁,不落黄河不起飞,歌中的“黄河”即是西辽河。契丹族就发祥于这一流域,他们建立的大辽国的国都临潢府就在西拉木伦河河畔。
从巴林右旗大板镇出发,顺着303国道一路向北,可直达辽庆州。车过索博日嘎镇,依稀可见孤独矗立着的白塔,而塔下那曾经繁华的庆州城早已灰飞烟灭。庆州古城约有2.5平方公里,除了白塔子和城垣边的土夯墙其余全是荒地。
附近有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辽圣宗、兴宗和道宗的3座陵寝,共葬有辽国5位皇帝、9位皇后、50多个皇叔驸马和大将。从林场驻地前往皇陵的路全是一车宽的山道,不时还要冲30度左右的小坡,SUV正好派上用场。只可惜路两旁的灌木枝杈把车子前后全刮花了。
顺着林场内的车辙一直上山,大约几公里后能到达一处大平台,下车钻进树林,却发现,这里虽是皇陵,却很难找到准确的坟茔,都是一个山包挨一个山包,看不出端倪。实际上这些山包下面的坟冢早已被盗墓者掏挖一空。“十室九空”是辽墓的现状,而数量可观的辽代文物散落民间,给辽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巴林右旗至巴林左旗的303国道,其路况出奇地好,起伏的丘陵,笔直的道路,两边辽阔的草原再加上远处起伏的山脉,简直就是一条中国版的“泛美公路”。大约1个半小时车程抵达辽祖陵,祖陵的山门处有一个巨石屋,由完整的七块石板搭建而成,这是辽祖陵内惟一的一处有着鲜明人工印记的景点。石板到底是怎样运输致此的,是水路?还是冰道?说法莫衷一是,但对于石屋的具体功能,大体上认为是临时停放辽太祖遗体的,后来就主要用作祭祀了。
后召庙与祖陵的距离很近,又名真寂之寺,寺内的石窟是全国现存惟一的一座辽代石窟古迹,石窟面积虽然不大,但雕工与色彩一流。
宣化与北京一样是在幽、蓟等十六州划归时被并入契丹的势力范围的,契丹人给这里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归化州”。而这里也体现着契丹和汉人两个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处。从巴林左旗到宣化的路途遥远,不少路段是盘山而行的国道,对司机的耐力和技术是个考验。
宣化下八里的张世卿墓值得一看。墓室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属于辽代晚期的墓葬。墓室在考古发现后,里面的东西已经被全部清理了出去,只留下绘在墙上的壁画,这些壁画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睡了千余年,色彩却依旧艳丽,称得上是辽墓的精华部分。
长达6天的探秘行程将近2500公里,一路上我们都在想着契丹这个伟大的族群,契丹族消失了吗?不,随着历史洪流的推进它已经融合在北方人的血脉之中。涮羊肉、烧土炕、刀削面,这些契丹的发明,我们不是至今还在享用吗?东胡、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等,最终大家结合在一起和汉民族创制了一个新的民族团体——中华民族!
驶上京承高速公路,过古北口隧道便驶入了河北省地界,第一站便是平泉。这里是中华民族红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据说春秋战国时的“老马识途”,汉末三国时的“望梅止渴”等许多典故就出自这里。平泉县城中心有一个石砌栏杆围住的小泉眼,据说如果把这个泉眼打开的话,水就会涌出来淹没平泉城。
离开平泉,沿着252省道一直向北是赤峰。由于修道的缘故,路上并不是太好走,还有一段将近5公里的“搓板路”。而且一到下午,国道中到处可见运货的大货车,所以走此段国道一定要有丰富的驾驶经验。经过一路的颠簸,我们在晚上7点顺利到达赤峰。
次日早上,我们在赤峰市老城区的一个政府大院小区里找到了一家叫“白音奶茶”的蒙古餐厅,据说是赤峰市奶茶最好喝的一家餐厅,餐厅并不起眼,门脸也很小,但是回头客却源源不断。早餐后出发走上了205省道,前往布力彦苏木。公路给人的感觉是“沙漠公路”与“乡间小道”相结合,车辆少,且景色美,真是自驾摄影的好去处。
途中有一处长十余里、南北宽约六七里的湖泊,湖面上可见大雁、天鹅,这场景像极了辽人的夏捺钵之地。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捺钵就是皇帝一边游猎一边办公,季节不同捺钵之地也随之改变,将政务放到天鹅翅上、麋鹿背上、车轱辘顶上。我们突发奇想,如果契丹皇帝也能时光穿越到现在,会不会和我们一样驾驶宝马SUV在这里巡游呢?
在布力彦苏木的牧民家用餐时得知。这家主人花5000元钱承包了一大片水面和一个山头,做起“民间考古旅游”。说是考古,其实就是一把铁锹、一个土包、一大群人,在一起刨土,捡些残瓦碎片,因为民间辽墓大多已被挖空。不过,当地人每家每户手上都有些宝贝,虽属一般文物,但保存得十分完好,“这个你在博物馆里肯定看不到!”牧民承包的水面是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一部分,活水。看到这条河,证明离上京的距离也就不远了。
西拉木伦河是西辽河北方的源头,蒙古语意为“黄色的河”,《嘎达梅林》中唱到:北方飞来的大鸿雁,不落黄河不起飞,歌中的“黄河”即是西辽河。契丹族就发祥于这一流域,他们建立的大辽国的国都临潢府就在西拉木伦河河畔。
从巴林右旗大板镇出发,顺着303国道一路向北,可直达辽庆州。车过索博日嘎镇,依稀可见孤独矗立着的白塔,而塔下那曾经繁华的庆州城早已灰飞烟灭。庆州古城约有2.5平方公里,除了白塔子和城垣边的土夯墙其余全是荒地。
附近有赛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辽圣宗、兴宗和道宗的3座陵寝,共葬有辽国5位皇帝、9位皇后、50多个皇叔驸马和大将。从林场驻地前往皇陵的路全是一车宽的山道,不时还要冲30度左右的小坡,SUV正好派上用场。只可惜路两旁的灌木枝杈把车子前后全刮花了。
顺着林场内的车辙一直上山,大约几公里后能到达一处大平台,下车钻进树林,却发现,这里虽是皇陵,却很难找到准确的坟茔,都是一个山包挨一个山包,看不出端倪。实际上这些山包下面的坟冢早已被盗墓者掏挖一空。“十室九空”是辽墓的现状,而数量可观的辽代文物散落民间,给辽文化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
巴林右旗至巴林左旗的303国道,其路况出奇地好,起伏的丘陵,笔直的道路,两边辽阔的草原再加上远处起伏的山脉,简直就是一条中国版的“泛美公路”。大约1个半小时车程抵达辽祖陵,祖陵的山门处有一个巨石屋,由完整的七块石板搭建而成,这是辽祖陵内惟一的一处有着鲜明人工印记的景点。石板到底是怎样运输致此的,是水路?还是冰道?说法莫衷一是,但对于石屋的具体功能,大体上认为是临时停放辽太祖遗体的,后来就主要用作祭祀了。
后召庙与祖陵的距离很近,又名真寂之寺,寺内的石窟是全国现存惟一的一座辽代石窟古迹,石窟面积虽然不大,但雕工与色彩一流。
宣化与北京一样是在幽、蓟等十六州划归时被并入契丹的势力范围的,契丹人给这里起了一个很形象的名字“归化州”。而这里也体现着契丹和汉人两个不同民族的和谐共处。从巴林左旗到宣化的路途遥远,不少路段是盘山而行的国道,对司机的耐力和技术是个考验。
宣化下八里的张世卿墓值得一看。墓室建在地下4~5米处,均坐北朝南,属于辽代晚期的墓葬。墓室在考古发现后,里面的东西已经被全部清理了出去,只留下绘在墙上的壁画,这些壁画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睡了千余年,色彩却依旧艳丽,称得上是辽墓的精华部分。
长达6天的探秘行程将近2500公里,一路上我们都在想着契丹这个伟大的族群,契丹族消失了吗?不,随着历史洪流的推进它已经融合在北方人的血脉之中。涮羊肉、烧土炕、刀削面,这些契丹的发明,我们不是至今还在享用吗?东胡、匈奴、突厥、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等,最终大家结合在一起和汉民族创制了一个新的民族团体——中华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