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公式作为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都是数学教学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公式本身的一些特性,讲授公式似乎只是交给学生有关知识,往往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造成先知识后能力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从公式教学的几个环节中探讨如何把能力培养带入到公式教学的过程中来。
[关键词]公式教学 能力培养 思维训练 理解运用
中图分类号:S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273-01
引言
所谓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大量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数学公式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学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其作为数学中解题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因此数学公式的教学一向是教学阶段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公式本身的高度总结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师在公式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公式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以至于在解题过程中,显得过于死板,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我认为在数学公式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由于数学公式表示的是不同数量间等或不等的关系,使得它具有十分明确的固定关系,然而其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在数学中有着十分灵活和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数学公式这样的特性,导致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把重心放在公式的运用上。认为只有在运用公式时才能發展学生的能力。而这样做就相当于把理论知识和能力发展分割开来,实际上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只记住了公式本身,却搞不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搞不清楚公式的实质是什么,搞不清楚公式运用的条件与范围。结果往往就是学生做题过于模式化,达不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就更不用谈能力的提升了。所以说应该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在公式的引入,推导,理解,运用等各个环节中加以改进。
一、公式的引入
每一个新公式的学习,都会为学生带来一种新的解题武器,一种新的解题思路与理论依据。那么在引入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此时再用合适的方法引入公式的相关概念。
1、有些公式的教学可以由旧的公式过渡迁移得到。比如说:在学习余弦定理的时候,可以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出发。从勾股定理体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引入到任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不能使用公式表达进入到余弦定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们发现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这样会让学生们消除对新公式的陌生感,它只是我们已学旧知识的延伸。从而培养学生按照知识系统和结构去探索新知识的本领。
2、而有些情况下,已学的某些知识会使学生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经常会把自己的一些错误的猜想当做公式去使用,比如说在学习了积的乘方运算公式后,有些同学就会产生像这样错误的联想。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引入的时候就用上反例。如:的问题,可以在讲授之前就让同学们判断诸如是否成立。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就会发现这些式子是不成立的,这样便掐断了其对的错误猜想,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的激发起他们对究竟等于什么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公式的推导
公式推导是教学的主体过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从而寻求得出结论的合理途径,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通过对不合理的猜想,推导的否定,去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的能力。比如说:在计算菱形的面积的时候,在学生已经学过面积=底×高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被对角线分割的三角形来求解菱形的面积,从而得到菱形的对角线与菱形的面积公式。像这样启发性的推导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当然,数学公式的推导方法有很多,只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对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很有帮助。
总之,对公式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认识,而且需要配以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才会在日常的教学的潜移默化下得以稳步的提高。
[关键词]公式教学 能力培养 思维训练 理解运用
中图分类号:S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8)29-0273-01
引言
所谓数学公式,是人们在研究自然界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时发现的一些联系,并通过一定的方式表达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是对大量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数量关系的高度抽象与概括。数学公式作为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中学阶段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因其作为数学中解题的重要手段和依据,因此数学公式的教学一向是教学阶段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公式本身的高度总结性,和实用性。使得教师在公式的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数学公式死记硬背,生搬硬套。以至于在解题过程中,显得过于死板,不能很好地运用。因此,我认为在数学公式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而由于数学公式表示的是不同数量间等或不等的关系,使得它具有十分明确的固定关系,然而其作为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工具,在数学中有着十分灵活和广泛的应用。正是因为数学公式这样的特性,导致很多时候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往往把重心放在公式的运用上。认为只有在运用公式时才能發展学生的能力。而这样做就相当于把理论知识和能力发展分割开来,实际上是忽略了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支撑的关系。从而导致学生只记住了公式本身,却搞不清楚公式的来龙去脉,搞不清楚公式的实质是什么,搞不清楚公式运用的条件与范围。结果往往就是学生做题过于模式化,达不到灵活运用的效果,就更不用谈能力的提升了。所以说应该把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即在公式的引入,推导,理解,运用等各个环节中加以改进。
一、公式的引入
每一个新公式的学习,都会为学生带来一种新的解题武器,一种新的解题思路与理论依据。那么在引入的时候就要注意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兴趣,调动起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探索求知的欲望。此时再用合适的方法引入公式的相关概念。
1、有些公式的教学可以由旧的公式过渡迁移得到。比如说:在学习余弦定理的时候,可以从学生们非常熟悉的勾股定理出发。从勾股定理体现了直角三角形的三边关系引入到任意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能不能使用公式表达进入到余弦定理的学习。并引导学生们发现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特例。这样会让学生们消除对新公式的陌生感,它只是我们已学旧知识的延伸。从而培养学生按照知识系统和结构去探索新知识的本领。
2、而有些情况下,已学的某些知识会使学生出现一些想当然的错误,经常会把自己的一些错误的猜想当做公式去使用,比如说在学习了积的乘方运算公式后,有些同学就会产生像这样错误的联想。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我们可以在引入的时候就用上反例。如:的问题,可以在讲授之前就让同学们判断诸如是否成立。学生通过自己的计算就会发现这些式子是不成立的,这样便掐断了其对的错误猜想,给其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进一步的激发起他们对究竟等于什么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公式的推导
公式推导是教学的主体过程。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分析,从而寻求得出结论的合理途径,以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通过对不合理的猜想,推导的否定,去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的能力。比如说:在计算菱形的面积的时候,在学生已经学过面积=底×高的前提下,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利用被对角线分割的三角形来求解菱形的面积,从而得到菱形的对角线与菱形的面积公式。像这样启发性的推导方法,可以加深学生对公式的理解。当然,数学公式的推导方法有很多,只要对学生进行合适的引导,对加深学生的理解以及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都很有帮助。
总之,对公式教学中能力培养的问题,不仅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认识,而且需要配以得力的措施,只有这样学生的数学素质才会在日常的教学的潜移默化下得以稳步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