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就是阅世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ex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我16岁,正当少年。在人生的这个阶段,读过的书是可以跟人一辈子的。所以,类如浮士德的永恒冲动,曼弗雷德的孤高厌世,还有哈姆雷特的不断怀疑与反省,成为我日后一再提及的永恒记忆。我还非常想做成文化基督山或社会罗宾汉,那种以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的隐在冲动,是我30岁上起兴做游侠史研究的重要原因。
  当然,那样年代中的成长并不轻松。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贫瘠,都使人脆弱而易感。读书无疑加重了这种感触的分量。但当时的感觉,生命本来就需要伤感的滋养。这样认知着,当读到《呼啸山庄》,自然就有一種直想坐起的激动。其他如读《卡拉马佐夫兄弟》的深重叹息,读《德伯家的苔丝》的温暖记忆,都构成了个人宝贵的经验。特别是,有时对一个情节乃至细节,可以乐至沉酣,又转生悲凉;有时对一个人物及其结局,可以忧郁入深,又反为旷达。这种情绪转换带出的刺激与快感,尤难言宣。
  我不知道,对伟大的作家不总站在人类的经验之外审视人生,还站在人类的知觉之上悲悯人生,今天的孩子能体认多少?他们能像我们一样感觉到,当个人无力表达纤敏而澎湃的激情时,这些伟大作家的经典创造,可以为人们心底无法言说的经验命名,甚至它们就是这种经验最适切的代言。
  该如何告诉他们,快乐满足的仅是感官,经典满足的才是心灵。尤其重要的,该如何使他们也有这种体验,说每次与经典相遇,其实都是与人性照面,与自己的交谈。这一点,他们能知道并愿意知道吗?特别是,当他们的阅读通常不再及此,并因这种不及,不再认为经典之于人生有多切要的时候。他们自有他们认定的伟大作家和作品,譬如仙幻有仙幻的经典,盗墓有盗墓的经典。你要在他心里再放一个几世纪前英国的老古玩店,或能欣赏瑞典人盖的那座背阳的红房间,太难了。
  结果自然是糟糕的,许多人除了在中学文学课上读过一些经典(通常是快读速读),在电视上看过一些经典(通常是戏说歪说),再没有开卷有益的经历。杜威比读书为探险,法朗士比读书为壮游,都是指着书能丰富人灵魂说的,但他们只拿它作消闲。孟德斯鸠说,读书可以将生活中的厌烦时刻变成美好的时光,他们把它全都变成了游戏的时光。以至于开目仅能上网,伸纸不能修函。欲传达一己曲曲心事,就只能借助于流行语火星文通俗歌曲广告词了。由此,我们不难想象将要到来的结果会如何的更加糟糕。那种情感的均质化与粗鄙化,或者均质的粗鄙化带来的人的认知的浅表与肤伪,已经凸显了一个时代思想的贫薄与文化的匮乏。
  但我们也不失去希望。从惨绿少年到哀乐中年,由书页上斑驳的日影,我们感觉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丰盈,我们心怀感激,说自己倘有寸进,皆拜读书所赐。基于从阅读中得到的回馈是那么的丰厚,我们没有理由悲观。相反应该相信,总有一个时刻,人们得安静下来,为人生的意义而苦恼。总有一天,人们得重新认识读书之与人生的意义,并由衷地体会到,若自己内心没有的东西,谁都不可能颁赐给你。
  前不久,读加拿大作家阿尔维托·曼古埃尔的《阅读日记》,前言中有一段话说得很好:“有一些书,我们是可以轻快地一览而过的,当我们翻到下一页的时候,已经淡忘了前一页的内容;有一些书,我们是需要恭恭敬敬地阅读的,不敢对其中的内容妄加评论;有一些书,仅仅为我们提供信息,也并不需要我们对它们加以评头论足;然而还有一些书,我们是如此长久而深情地挚爱着它们,因此,是可以从最最真实的意义上,运用心灵的力量逐字逐句地重温它们的,因为我们理解它们。”若问:人们领受着书的启迪,并不时地要“重温它们”,怎么还能大剌剌地说早就“理解它们”?法国作家尤瑟纳尔的回答是:“我们真正的出生地是那个自己有生以来第一次用智慧的眼睛关注自身的地方。对于我来说,我的第一故乡就是我的书籍。”
  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人为什么永远与书相视莫逆,为什么只有这种相视莫逆,才让人经历永劫之邦,既听得到绝望的呼喊,又看得到受苦的灵魂;既体认得到方死的夙愿,复更瞩望于未生的希望,并此心此性,无蔽无欲。契合着个人的经历,最近曾再读但丁,《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段说:“就在我们人生的中途,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中醒悟过来,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许多像我这个年龄段的人都有过迷失。借助于种种外力的帮助,最终都走了出来。但在我,读《神曲》本身,就是走出迷途的最好方法。很朴素的道理,因为阅读就是阅世,书生活就是真生活。
  责编:王晓静
其他文献
亲爱的同学们,你听说过这样一篇作文吗?1974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作文竞赛。一位9岁的小男孩艾克尔写了一篇题为《孵蛋》的作文参赛,他写道:“星期天,我和几位小朋友到郊外去玩,捡到一个蛋。玛丽说是云雀蛋,彼得说是鸵鸟蛋,丹妮说是恐龙蛋......大家争论不休,我提议把蛋孵出来。一孵出来,啊呀呀,原来是个尼克松(当时的美国总统)。”  艾克尔的想象多么大胆、奇特!难怪这篇作文被评为一等奖,被授予了个
期刊
今天,张老师一脸神秘的样子,我们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语文课上,他终于把“秘密”透露出来,在黑板上写下了4个大字——“角色体验”。  咦,这是啥意思呢?我左思右想,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时,张老师不急不慢地说道:“今天我们来一个‘角色体验’,哪两位同学愿意来试试?”大家听了都很兴奋,迫不及待地想体验一番。老师请了两位男同学。他俩都为自己成为“幸运儿”而激动不已呢。不过,他们并没高兴多久,因为
期刊
1. don’t2. does, doesn’t3. did4. do, do, do5. does6. Did, did    同学们,上一期,我们谈到了第三人称单数的一些用法,这一次,我们再一起来看一看在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中第三人称单数的用法。  我们先来看两个例句:  Does he have any brothers or sisters? 他有兄弟姐妹吗?  Yes, he does
期刊
读书——不,更准确地说,所谓“读”这一种习惯,对我已不啻是一种幸福。这幸福就在日子里,在每一天的宁静的时光里。不消说,人拥有宁静的时光,这本身便是幸福,而宁静的时光因阅读会显得尤其美好。  我的宁静之享受,常在临睡前,或在旅途中。每天上床之后,枕旁无书,我便睡不着,肯定失眠。外出远足,什么都可能忘带,但书是不会忘带的。  书是一个囊括一切的大概念。我最经常看的是人物传记、散文、随笔、杂文、文言小说
期刊
Work while you work,  And play while you play,  For that is the way to be happy and gay;  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力量),  Things done by half are never done right.    好建议    努力工作,  尽兴玩,  这
期刊
把慈悲化为铁锤  去锤打,不公平的旧世界  将勇气化为镰刀  去收割,正义的果实  俯看大地  鲜血的淋漓  民众的呻吟  唤醒,一头狮子  守卫安宁  仰望星空  井冈山的日月  嘉兴湖的烟雨  引来,一缕清晖  润泽神州大地  用红色的气质  打造  精神谱系  以黄色的光辉  擘畫  历史水印  我们用赤子的情怀,  感受你的伟岸  连同你的苦难  我们用历史的时钟  记录你的梦想  连同你
期刊
怕惊醒长眠的人  我小心翼翼地读黄安  读热血浸透的大别山  有多少次心潮澎湃  就有多少次热泪盈眶  列宁小学的星火  涤荡鄂豫皖  十里长坪的锄头  也能绣出锦绣河山  大别山的躯体  以魂的形象  终于筑成一块  写满十四万烈士名字的墻  黄麻壮烈的往事  至今仍燎原满山的血海杜鹃  我站在陵园的中央  站在高大的纪念碑前  默默地鞠躬  也控制不住心海的巨澜  仰望蓝天时  我又一次以泪洗
期刊
故事引路    一个穿着一般的军人参观寺庙,和尚对此不加理睬。军人告诉他这庙太破,收入又不多,要是需要钱财,赶快取出缘薄(记载人们捐赠给寺庙钱财的本子)。和尚大喜,看坐,献茶,十分恭敬。军人提笔写了“总督部院”四个大字,和尚又惊又喜,连忙下跪。军人在“总督部院”下边接着写“标下左营官兵”,和尚一看,顿时怒火丛生,立刻站起来,态度十分傲慢。军人不加理会,又接着写“喜施三十”。和尚以为他会赠送三十两银
期刊
一领红船即北辰,百年好梦渐成真。  小康治就今开景,大道施行史绝伦。  总缅先驱功化雨,常鞭后继力描春。  征途信有風兼浪,扑洗锤镰色益新。
期刊
奔跑吧,中国  七月,风飘展为旗帜  庄严而伟大的年份  空气中弥漫红色的基因  歌声越过险阻或高度  有如誓言。我看见城市和  乡村沉浸在喜悦之中  我听见中国,一个古老又  年轻的身影在奔跑,坚韧的脚步 仿佛梦中  的蝴蝶,寻觅花蕊  缤纷的翅膀,抖动初心  奔跑吧,中国  一匹骏马奔驰  始终,扬蹄的尘埃  落在觉醒者的肩上  从上海石库门一路跋涉  红船在嘉兴启航。南昌的枪声  回荡历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