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建筑更新浪潮中,既有建筑以其功能空间、结构形式和原材料的特殊性成为建筑师表皮建构实践的绝佳途径。在济南第一机床厂改造设计中,我们试图通过对建筑内表皮与外表皮的再建构,实现既有建筑文化属性的回归和活力的更新。
【关键词】既有;改造;表皮建构;济南第一机床厂
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建筑作为具有几十年寿命的物体,其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基本不变性、其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导致建筑在社会变迁中极为被动。因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既有面临很大的挑战:①建筑批量生产下不符合使用需求;②城市规划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使用性质变异;③建筑历史性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是通过对其文化的发掘和新生命力的赋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而在既有建筑改造上与历史建筑的“标本式保存”具有明显的差异,避免使建筑成为终结了历史的建筑。基于既有建筑场所再生与空间再构成,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出内部空间格局的再次划分,表皮的再次建构等。将建筑表皮认为是内表皮和外表皮的集合时,内部空间格局的划分也是通过表皮的加入而产生。表皮具有多重属性:功能属性、技术属性、空间界面属性、社会性以及视觉属性等等。表皮的材料既是自身属性的表达,也是建筑本体的符号,作为既有建筑与城市空间衔接的建筑表皮,一方面体现在内部空间舒适性营造,另一方面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塑造;作为既有建筑内部划分的内表皮,在角色扮演中又以空间格局和场所营造的角色出现。
通过对建筑表皮建构的研究发现在既有建筑改造的表皮建筑构中,建筑表皮在建构形式上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材料、构造、结构体系的建构以及综合的建构体系。下文以济南第一机床厂改造为例对表皮建构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1、材料的形态建构
既有建筑本身特性作为自身的符号性,表现出旧建筑的独特属性,在改造层面上对设计方向给予提示。建筑表皮的材料表现——色彩、质感、纹理、物理性能等在材料的形态建构中以基本要素的形式作为设计的构思起点。在更新改造中采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对旧建筑材料属性的呼应和融合体现建筑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或以强烈的对比体现出历史变迁,凸显历史存留。
作为老厂区衰败和城市更新中对城市中时间维度的阉割,第一机床厂要挣脱于历史记忆被抹杀的可能。济南第一机床厂在改造设计中,对材料的形态建构做出了充分阐释。老厂房墙体材料采用红色烧结砖,体现出那个年代烧结砖的普遍性,形成时代感。为了呼应砖材同时兼顾于环保的考虑,主材料选用比普通烧结砖更具有生命力的陶土烧结砖,来强化大尺度厂房对人的视角上一块块砌体拼接感受。大跨度钢桁架作为最具工业形象的符号,在更新改造中在外表皮的门窗洞口塑造、内表皮中空间的分隔等均以黑色工字的形式呈现,黑色金属质感的着重表现,透露出浓厚的工业建筑特性。大面积玻璃的通透感与时代性赋予旧厂房新的空间活性,在厂房元素符号的浓烈对比中,提升空间的时代特征。
2、构造的形态建构
构造设计主要由材料决定,同时受所要表现的表皮形态有关。材料作为表皮的基础,其色彩、质感、纹理和物理化学性能的不同决定其所需的构造方式不同。
在第一机床厂改造中,外墙表面选择尺寸为400*200*200MM的陶土烧结砖,空心的砖体让其密度更低。在具体施工时采用干挂的方式,完全无湿作业,施工方便。但大尺度的烧结砖在干挂处理上相对于石材贴面由比较复杂。烧结砖的厚度大,需要考虑重力平衡问题,在这个尺度上的干挂最佳方式是在陶土烧结砖本身有上下贯通的孔洞,将拉結钢筋贯穿并于底部锚固。在陶土砖的砌法上又分为三种。首先使用最多的是错缝搭接,在上下皮错搭时在水平方向搭接处留有间距,这种有规律的间隙在整体效果上类似一个个像素的集合,当室内的灯光透过间隙投射出建筑时,使本应该厚重的墙体变得轻灵和通透了。第二种砌筑方法是旋转45度,而后上下错搭,构成片墙和局部拼花。柱子转角采用平砌与扭转45度砌筑交叉,体现出柱子本身的方正的同时给予装饰性表达。入口片墙的用全部扭转错的砌筑方式,营造出微风吹过,波光粼粼的轻盈与活泼。为了达到做旧的效果,将砖材的颜色特意做出几种深浅不同的样式,通过混合搭配,以达到时间所留给墙体的斑驳记忆的效果。
3、结构体系的建构
密斯曾说过:“若建筑就形式而讨论形式是毫无意义的,好的建筑弱化了建筑师的个人趣味,而必然发挥了新的技术。”本次改造是在尽可能保证大跨度钢架结构外在形式的前提下,利用就有的牛腿柱、桁架梁,解决垂直空间划分中承重问题。
在平面布置中,通过不同的垂拔空间多次设置,不仅实现体验者对就结构体系的认知,同时对新旧结构体系的结合方式形成认知。而小空间的布置中,则是通过内敛的方式将增加的结构体消隐,“欺骗性”的隐藏掉空间结构的微小化处理。进而实现 “建筑即是结构,结构即是建筑”的空间认同感。
将建筑的支撑柱体在外立面进行拼花砌筑,使其在建筑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种柱子形式的充分外露与旧工厂时代柱体轴线和墙体轴线重合的做法所达到的效果相似,这不禁让我想起董豫赣老师做的红砖美术馆的庭院内墙面做法,规则的韵律营造出记忆感——时光的定格。
小结:
旧建筑改造中表皮的更新需要建构体系的支撑,而表皮建构的过程中,往往是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协同作用,不可划分。在济南机床第一机床厂改造中我们发现材料在表皮建构中营造场所感受中的重要性,而材料的完整表现需要结构、构造的共同参与。机床厂表皮形态的建构特征、作用和效果需要通过材料、结构和构造来共同表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智.建筑表皮形态建构[D].重庆大学,2010.
[2]郭峰.当代建筑表皮的表现性与逻辑性[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许义慧.基于建构层面的建筑表皮选择与生成[D].北京建筑大学,2014.
[4]刘涛.建筑表皮:建构与表达[D].南京工业大学,2013.
[5]邢同和,申浩.建筑表皮的肌理化建构[J].新建筑,2010,06:80-83.
作者简介:
尹剑波(1978—),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单位: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孙启豹(1990—),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助理建筑师,单位: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关键词】既有;改造;表皮建构;济南第一机床厂
经济迅猛发展过程中,建筑作为具有几十年寿命的物体,其建筑形式和空间的基本不变性、其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导致建筑在社会变迁中极为被动。因而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既有面临很大的挑战:①建筑批量生产下不符合使用需求;②城市规划或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使用性质变异;③建筑历史性文化的关注与保护。
既有建筑改造再利用是通过对其文化的发掘和新生命力的赋予,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因而在既有建筑改造上与历史建筑的“标本式保存”具有明显的差异,避免使建筑成为终结了历史的建筑。基于既有建筑场所再生与空间再构成,在建筑设计上体现出内部空间格局的再次划分,表皮的再次建构等。将建筑表皮认为是内表皮和外表皮的集合时,内部空间格局的划分也是通过表皮的加入而产生。表皮具有多重属性:功能属性、技术属性、空间界面属性、社会性以及视觉属性等等。表皮的材料既是自身属性的表达,也是建筑本体的符号,作为既有建筑与城市空间衔接的建筑表皮,一方面体现在内部空间舒适性营造,另一方面表现在外部形态的塑造;作为既有建筑内部划分的内表皮,在角色扮演中又以空间格局和场所营造的角色出现。
通过对建筑表皮建构的研究发现在既有建筑改造的表皮建筑构中,建筑表皮在建构形式上的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材料、构造、结构体系的建构以及综合的建构体系。下文以济南第一机床厂改造为例对表皮建构的表现形式进行分析。
1、材料的形态建构
既有建筑本身特性作为自身的符号性,表现出旧建筑的独特属性,在改造层面上对设计方向给予提示。建筑表皮的材料表现——色彩、质感、纹理、物理性能等在材料的形态建构中以基本要素的形式作为设计的构思起点。在更新改造中采用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以对旧建筑材料属性的呼应和融合体现建筑的地域属性和文化属性或以强烈的对比体现出历史变迁,凸显历史存留。
作为老厂区衰败和城市更新中对城市中时间维度的阉割,第一机床厂要挣脱于历史记忆被抹杀的可能。济南第一机床厂在改造设计中,对材料的形态建构做出了充分阐释。老厂房墙体材料采用红色烧结砖,体现出那个年代烧结砖的普遍性,形成时代感。为了呼应砖材同时兼顾于环保的考虑,主材料选用比普通烧结砖更具有生命力的陶土烧结砖,来强化大尺度厂房对人的视角上一块块砌体拼接感受。大跨度钢桁架作为最具工业形象的符号,在更新改造中在外表皮的门窗洞口塑造、内表皮中空间的分隔等均以黑色工字的形式呈现,黑色金属质感的着重表现,透露出浓厚的工业建筑特性。大面积玻璃的通透感与时代性赋予旧厂房新的空间活性,在厂房元素符号的浓烈对比中,提升空间的时代特征。
2、构造的形态建构
构造设计主要由材料决定,同时受所要表现的表皮形态有关。材料作为表皮的基础,其色彩、质感、纹理和物理化学性能的不同决定其所需的构造方式不同。
在第一机床厂改造中,外墙表面选择尺寸为400*200*200MM的陶土烧结砖,空心的砖体让其密度更低。在具体施工时采用干挂的方式,完全无湿作业,施工方便。但大尺度的烧结砖在干挂处理上相对于石材贴面由比较复杂。烧结砖的厚度大,需要考虑重力平衡问题,在这个尺度上的干挂最佳方式是在陶土烧结砖本身有上下贯通的孔洞,将拉結钢筋贯穿并于底部锚固。在陶土砖的砌法上又分为三种。首先使用最多的是错缝搭接,在上下皮错搭时在水平方向搭接处留有间距,这种有规律的间隙在整体效果上类似一个个像素的集合,当室内的灯光透过间隙投射出建筑时,使本应该厚重的墙体变得轻灵和通透了。第二种砌筑方法是旋转45度,而后上下错搭,构成片墙和局部拼花。柱子转角采用平砌与扭转45度砌筑交叉,体现出柱子本身的方正的同时给予装饰性表达。入口片墙的用全部扭转错的砌筑方式,营造出微风吹过,波光粼粼的轻盈与活泼。为了达到做旧的效果,将砖材的颜色特意做出几种深浅不同的样式,通过混合搭配,以达到时间所留给墙体的斑驳记忆的效果。
3、结构体系的建构
密斯曾说过:“若建筑就形式而讨论形式是毫无意义的,好的建筑弱化了建筑师的个人趣味,而必然发挥了新的技术。”本次改造是在尽可能保证大跨度钢架结构外在形式的前提下,利用就有的牛腿柱、桁架梁,解决垂直空间划分中承重问题。
在平面布置中,通过不同的垂拔空间多次设置,不仅实现体验者对就结构体系的认知,同时对新旧结构体系的结合方式形成认知。而小空间的布置中,则是通过内敛的方式将增加的结构体消隐,“欺骗性”的隐藏掉空间结构的微小化处理。进而实现 “建筑即是结构,结构即是建筑”的空间认同感。
将建筑的支撑柱体在外立面进行拼花砌筑,使其在建筑立面形成一个完整的序列,这种柱子形式的充分外露与旧工厂时代柱体轴线和墙体轴线重合的做法所达到的效果相似,这不禁让我想起董豫赣老师做的红砖美术馆的庭院内墙面做法,规则的韵律营造出记忆感——时光的定格。
小结:
旧建筑改造中表皮的更新需要建构体系的支撑,而表皮建构的过程中,往往是材料、构造、结构的建构协同作用,不可划分。在济南机床第一机床厂改造中我们发现材料在表皮建构中营造场所感受中的重要性,而材料的完整表现需要结构、构造的共同参与。机床厂表皮形态的建构特征、作用和效果需要通过材料、结构和构造来共同表现。
参考文献:
[1]李晓智.建筑表皮形态建构[D].重庆大学,2010.
[2]郭峰.当代建筑表皮的表现性与逻辑性[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3]许义慧.基于建构层面的建筑表皮选择与生成[D].北京建筑大学,2014.
[4]刘涛.建筑表皮:建构与表达[D].南京工业大学,2013.
[5]邢同和,申浩.建筑表皮的肌理化建构[J].新建筑,2010,06:80-83.
作者简介:
尹剑波(1978—),男,汉族,河北张家口人,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单位: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设计;
孙启豹(1990—),男,汉族,山东枣庄人,助理建筑师,单位:同圆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研究方向:建筑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