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及控制措施

来源 :动物医学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rezheng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该文主要对细菌耐药性产生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及耐药性的控制措施进行了阐述,旨在为临床上合理使用抗茵药物、开发新的抗茵药或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机制提供科学依据。
其他文献
室性心动过速常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但在少数室速患者,不伴有明确的器质性心脏病,亦排除了代谢障碍、电解质异常和长QT间期综合征等促心律失常因素,这种室速被称为特发性室
目的:比较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前4~5 d是否服用钙尔奇D对在采集过程中枸橼酸盐中毒的影响.方法:41例60次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随机分为两组.钙尔奇D组和对照组.钙尔奇D组(n=1
乳腺良性增生又称乳腺结构不良,是乳腺实质和间质不同程度增生和复旧不良所致的乳腺结构在数量上和形态上的异常.临床一般扪不到明显肿块,能触及肿块的乳腺增生又称乳腺腺瘤
为了研究和开发理想的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抑制剂,用连翘作用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提取其基因组DNA,并以大肠埃希菌AcrA基因的编码序列设计引物,成功扩增出AcrA基因中1005bp的片
应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和查阅文献资料设计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无乳链球菌、绿脓杆菌、停乳链球菌、乳房链球菌6种奶牛乳房炎主要致病菌的通用引物和金黄色葡萄球菌
副黏病毒的V蛋白是结构蛋白P基因内使用不同的阅读框编码产生的一种非结构蛋白,具有抗干扰素(IFN)的作用。副黏病毒科不同成员间V蛋白的产生机制不同,国内外利用反向遗传、RNA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39例,男32例,女7例,年龄36~78岁,平均51岁.均经病理检查确诊为原发性肝细胞癌.经CT、MRI、B超等影像检查,癌瘤体最大径从10~20 cm,平均13 cm,腹水4例,
采用炔诺酮阴道栓结合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诱导发情方案对江淮地区波杂山羊进行夏季诱导发情处理,比较了不同剂量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诱导波杂山羊的发
论文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榔梨镇某养猪场的20 kg以下的发病仔猪进行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猪后圆线虫病。通过采用肌肉注射伊维菌素进行治疗,并对所有猪
目的:对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113例临床特点及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方法:对1995-01~2003-03期间住院治疗的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同期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