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伊图里河水一样纯洁

来源 :中国铁路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NGOUSIYMM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我与吴明辉相识很早,却见面不多。
  明辉是一个默默的写作者,只是耕耘,不问收获,报刊上很少见到他的作品。作为一名基层领导,他公务繁忙。只是职工联谊晚会时,主办者请他帮忙写主持词,或请他写一首朗诵诗,人们才想起他是个才子。这么多年,他习惯了替他人做嫁衣,办诗社、组织文学沙龙,培养了一大批文学爱好者。
  熟悉明辉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品德、才学向上的高尚人。要不一帮文人怎么会选他当哈尔滨铁路局作协主席呢?文友韩玉皓曾对我说:“明辉是个好师长、好同事,是一个像伊图里河水一样纯洁的好人。”
  2019年4月下旬,我应邀去哈尔滨铁路局做过一次文学讲座。这个由铁路局作协举办的文学培训班,明辉是具体负责人。一大清早,他就来车站接我,见面就讲培训班的事,向我介绍大家的创作情况和文学情怀。
  这次见面,我们没能说上几句话。他轮番接送讲课老师,够忙的。在往返车站的路上,我与他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还有几年就要退休了,这样就可以静下心来写东西了。踏上返京的列车,明辉一直把我送进车厢,依依不舍地说:“这次太匆忙,欢迎您夏天来哈尔滨避暑,我等着您。”没想到,这竟然是我们的诀别。
  三个月后,突然传来明辉去世的噩耗。他倒在了工作岗位上,因突发心脏病抢救无效。我泪如雨下。我写了唁电,以中国铁路作协的名义发给了哈尔滨铁路局文联,表达悲痛、思念之情。
  今年7月25日晚,我突然收到一条短信,是一位叫于勤的女士发来的。她说她是吴明辉的妻子,她将丈夫的遗作整理成书,书名为《最好的雪,在北方》,想请我作序。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我想为早逝的明辉做点事。很快,我收到了明辉的书稿。这是一本文集汇编,包括散文、诗歌和文学评论三部分。于是,我静静地走进了明辉的文学世界。
  二
  我喜欢明辉的散文,有场景,有动感,有想法。
  清秀、透明、细腻,一种富有质感的风格。文字整体上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清澈洁净,缓缓流淌,让人感到很亲切、很放松。明辉是一个从乡村走出来的汉子,他的散文飘荡着一股子乡野里才有的清香。这里有他的童年、他的雪乡、他儿时的许多故事。
  他在《到山野去看雪》中写道:“当雪花以它灵性的手抚摸着自己的时候,蓦然感觉,心底那枚被城市的污垢锈蚀已久的瓷器,正在被擦拭干净。”他时时警惕自己,不要被城市的浮躁所污染,要保持自己的洁净。他忘不了山野里飘逸的雪花,不仅仅是晶莹剔透,还有本质般的清纯。
  灵动、精致、朴实,一种富有张力的文字。明辉的文字很乖巧,字里行间,隐隐透出说不出的韵味。好的语言不取决于外表的华丽,而是内在的张力。从优秀走向精致,是一种智慧。明辉的文字,无疑流淌着聪敏。
  请看他笔下的红毛柳:“它们的站姿婀娜而娴静,绝不做作,也不怪嶙。大自然总是把它们摆成最佳的站姿,从每一个角度看都是绝美的风景、动情的诗。”众人眼里,树的站姿都是笔直的。可明辉却看到了真诚和诗意。这就是想象的智慧。
  文字缺少了智慧,便如同大地少了阳光,多了些许暗色,少了些许明媚;就像佳肴少放了盐,枯燥乏味,人们便失去了欣赏的乐趣。只有智慧的语言,才耐人寻味。
  他在散文《静坐在秋天里想说些什么》中写道:“第一片落叶告诉我:秋,是无法抗拒的。绿渐黄,寒意愈来愈深。叶子成堆地蜷缩在角落里,无言地等待着谁来把它们掩埋……叶子砸在脸上、肩上,那是隐隐的一种痛,生命的坠落是无声。”显然,好的文字是不需要大喊大叫的,也不用渲染,如同涓涓细流,无声无息,润物无声。落叶无声,秋天却到了。
  唯美、幽静、深远,一种富有韵味的意境。明辉善于让所描绘的生活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追求广阔的文学境界,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散文《让悲伤成为一种诗意的舞蹈》中,明辉记录了两次去鹤乡观鹤的感受。他动情地写道:“鹤已经在开始做着南归的打算了。在冬季即将降临的前夕,鹤,我是多么希望你能留下来。”“多少年来,面对这飞舞洒脱的草书,无数次想象鹤舞的姿态。绿洲,蓝天,沼泽,苇塘。鹤凌空而舞,伴着芦花和秋风。”
  在明辉的笔下,鹤舞、草书、芦花和秋风,构成了他散文中不一样的意境。这让我联想到了《红楼梦》里“寒塘鹤影”,一种冷月下的意境。在漆黑寂寥的天际四周,一声鹤鸣,营造出一种悲凉的气氛。景致与人物心情,此时此刻完全融为一体。
  诚然,快乐的人生也有伤感的日子。
  三
  明辉写诗,是他的最爱。
  他思维敏捷,善于观察,情趣爱好广泛,不时地迸发出诗意化的灵感。
  明辉的诗内容广泛,涉及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季节轮回、乡愁亲情,钢轨火车,旅客潮涌。他的诗,有泥土的芳香,有情感的飞扬,尤其是高铁列车酣畅淋漓的奔跑。
  我不懂诗,也很少写诗,但是读明辉的诗感觉很痛快、很过瘾。在他的眼里,劳动最光荣,劳动者最可爱。歌颂劳动,是明辉诗歌不变的主题。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世界。生命因劳动而美丽,美丽因勤劳而精彩。明辉在《五月的歌》中写道:“烈日炙烤的线路上/汗流浃背的工友兄弟/正在劳作/汗水一滴滴溅落/砸出的朵朵浪花/让安静的钢轨、石砟/变得诗意而伟大。”
  这就是铁路养路工的劳动场景,烈日、汗水、钢轨、石砟,鸣奏起洪亮的劳动交响曲。明辉以一种向上向美的心态,看待勞动,看待人生。让劳动充满诗意,让劳动者彰显伟大。
  在明辉的诗中,每一件劳动工具,都是欢快的音符。他在朗诵诗《在劳动的大地上唱歌》中写道:“率领手中所有的铁器/扳手、管钳、电钻/让这些物件永远激情地工作/像乐队里勤奋而活跃的琴键。”
  他在《在钢铁的铸造下》中写道:“只要让笛声灿灿而歌/让钢铁翩翩而舞/即使在最萧冷的日子/也能找到/生命的热度。”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气度?汽笛歌唱,钢铁起舞,让最冷的日子有了生命的热度。这是诗人的气质,这是生活中的辩证法。值得称赞的是,他将大动脉的气魄,用拟人化的手法表达出来,从美学的层面,见证了劳动的光荣与伟大。   四
  当然,明辉的文学评论也写得很棒的。
  明辉说:“好的文字都是从心底流出来的。”这是他评价文学作品的试金石。
  他的文学评论没有功利性,完全是感受与情感的自然流露。他的评论,有对朋友作品的真诚肯定,也有对不曾见面文友的鼓励,甚至包括一些爱好文学的网友。
  明辉与玉皓是非常好的朋友,他对玉皓的文字充满了喜爱与欣赏。他由衷地感慨道:“每每读到他的文字,总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是喷薄而出的火山岩浆,或是汩汩流淌的山间溪流,或是奔腾不息的滚滚车轮,或是激情唱和的滴滴音符。”这番话是真诚的,他丝毫没有文人相轻的浅薄。
  婷雪是一个实力派网络写手。明辉是在网上读婷雪的作品时相识的。他对婷雪的文字这样评价道:“她喜欢把多姿的心情演绎成美丽的文字,让我们知道原来文字如此地赋予张力和色彩,如此地具有深邃的内涵和无限的外延,如此让人纷生更大的想象空间并幻生一幅幅现实的画面。”
  如此美丽的文字,敦厚宽广,让明辉的文学评论充满了张力和色彩,熠熠生辉。如同欣赏一幅油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从中体会出层次感和审美情趣。
  明辉评价婷雪的散文,脱俗清丽,含蓄内倾,意境幽深,极具诗性特征,可以当作散文诗来读。这番评价,也正是明辉对文字的理解,也是他自己成功的体验。
  五
  文以载道,文如其人。
  明辉热爱写作,文字纯洁,给人一种爽心悦目的快感。他的人生得失、人生收获,都是以文字为标准:干净,简洁,透明。
  他在《回望,即使是不该的》中写道:“年终的盘点,原本指望能有些收成的,可是收获了什么呢?文字,是的,只收获了一些文字。一部分不属于自己的,留在纸上了;一部分属于自己的,钻进思想里了;更多的部分在时间的深处沉淀着,可以在偶尔想起的时候,去探望和去检索它们一下。”
  有趣的是,他的散文《在时间的河流里体会副词》,竟然借助文字中的副词,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叹。他形象地写道:“曾经、正在、即将,这三个副词代表了时间的全部,贯穿了我们的一生。我们一生都在时间中行走,我们一生都在使用这些副词,不是用文字,而是用行动。”
  由此可见,明辉对文字的认识已经上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
  文学是人学,作品是作者人生的写照,人生是文学的源泉。
  文字与人生,无疑是一个无比宽广的话题,一篇沉甸甸的大文章。明辉用他的思想、德行和作品,铸就了他人生中的每一个字符。他用这些字符,书写了一个真诚、坦荡、纯洁的人生。
  六
  相传,人祖伏羲从太昊伏羲“人献河洛”之说中受到启发,创造了一套完整的龙魂字符,称之为“天书”。
  天书的功能在于,沟通天地之间,神游寰宇上下。真若如此,明辉是不会孤单的。他有著善良的心胸,有文学的情怀,加之有“天书”为伴,他在宇宙的另一侧,依然可以创作,依然可以交友,自由自在,其乐融融。
  我幻想着天书的神奇,那应该是一种天地同此凉热的大同境界。
  天书是没有界限的。快乐读书,快乐写作,这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明辉,好兄弟,愿你在天国快乐。
其他文献
一  大学四年,终画上句号。  作为铁道工程专业的学生,凌志和冯欣选择了两个截然不同的职业方向。  凌志去了南方的铁路局,冯欣去了北方的工程局。  分手在即,大家依依不舍。  凌志舉起杯中酒,泪眼蒙眬:“冯欣,说心里话,我很羡慕你,从此可以像詹天佑、像茅以升一样,你可以亲自建造一条条贯通南北东西的铁路,多有成就感。”  冯欣举起杯中酒,也是泪眼蒙眬:“凌志,说心里话,我也羡慕你,打江山容易,守江山
期刊
1  母亲!七一之后的所有日子  都裹携着你如铜般的凛冽  我向长夜借了月光  铺开一张崭新的信笺  尝试对你的速写,带着虔诚与爱  平凡的铁路人正挺起胸膛  在铁轨上开凿星光  照亮你前进的车轮  2  今夜,我在南方为你放歌  以一个游子的名义  时光如奔腾的马匹  惊蹄而去。百年记忆结网而来  母亲诞生时的样子  是南湖上的一条红船  载着泱泱大国进入新航线  那是心脏和热血的颜色  与我们
期刊
望牛墩警务区,听名字土得掉渣,因地理位置太过偏僻,甚至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它。  来这山旮旯里驻站,白天和黑夜有着截然相反的景象。  白天这里仙气氤氲,鸟语花香,颇有几分野趣。一到晚上,天地失色,山风凄嚎,虚影零乱,令人头皮发麻。  听人说,山里野猪横行,毒蛇出没,巡查线路时要格外小心。不过,最让我头疼的还是山村里的几头牛。  昨天下午,铁路附近一头母牛,挣脱绳索,冲出围栏,钻进铁路栅栏,险些酿成大祸
期刊
一、开天辟地篇  烟雨中,红船从南湖扬帆起航  拨开百年迷雾,稳把航向  沿着革命解放、改革开放的主航道  劈波斩浪,昂首前行  当机器的轰鸣声在西方响起的时候  古老的东方大国还在沉睡  山河破碎,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面对屈辱的一次次鞭打,奋起抗争  救亡图存,呼唤着每一寸土地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  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  1921年7月1日  一面缀有锤头和镰刀的旗帜,开天辟地  在黑暗
期刊
有一片山野被定义为故乡,它所有的细节都被我熟知。它每一条道路的弯曲,每一棵树的位置,每一条河流的声音,都被我烂熟于胸。每当夜深人静,我的呼吸便会融进那片遥远的土地。它从未从我的视野中游离和偏移,它的脾性和形貌,都在我的脑海中一一复活。  这是一个典型的山谷盆地,连绵不断的高山四面围坐,故称团城。团城无城,只有山川日月河流荒地,其中四处弥散着稀疏的村庄。我出生的村子位于团城中央,两条河流绕村而过,在
期刊
在杨树林里行走的脚步是超脱而又淡然的,所有的阳光都集中在了树梢,在风的吹拂下发出了浪花一样的水声。若干年后我走在一片异乡的杨树林里,面对明媚的阳光,有些不知所措。  童年时,院子里有四棵高大的杨树,树阴覆盖住屋顶,衬托出屋脊的苍老。麻雀在杨树的枝头嬉戏,发出了欢快的鸣叫。春天的时候,杨树开出了毛茸茸的红穗子,落在水沟里,落在猪圈里,落在院子里的玉米垛上。我喜欢捡那些依然带着生机的红穗子,像是刚刚从
期刊
表面看,这是一篇世俗小说,写的是一对发迹了的年轻夫妻分道扬镳的家庭伦理故事。然而,如果稍有耐心,认真读完就会发现,故事不过是个摆设而已,小说真正想要表现的恰恰是故事背后那些没有写出来的部分。  真正意义上说,这是一篇教科书一样典型的小说文本。好看耐读,空间感很强,多重具象,呈发散式,跳跃着推进,像一艘驶入浩瀚大海的巨轮,给读者留出无限遐想的疆域。  同样一篇小说竟然出现这样两种截然不同的价值取向,
期刊
月亮还挂在天上,父亲就带着我上山了。  四周的山坡和河流都还沉浸在厚实的白雾中,村头的几棵白杨树依稀可辨出一片朦胧的轮廓。鸡还没有叫头遍,各家的狗也都还在沉睡。我小脚紧跟着父亲,手里攥着一把薄镰。跨过村西头的一条小河,越上一片玉米地田埂,穿过我家的一块玉米地,翻上四银沟的低矮山坡,南山的路途就正式启程了。山路隐藏在低矮的栎树丛中,时而遮挡了父亲的背影。月光安静皎洁,似给田野镀上一层白霜。父亲把双手
期刊
我總喜欢踩着月光回乡。初夏时节  麦子在夜色中摇晃着香味  从村庄走出去的孩子  回乡时,也要走着回去  流水和蛙鸣  探寻着我在他乡的曲折经历  我把委屈的泪水压在箱底  从汗水里,析出结晶的盐  薄暮中,闪着细微的光  父亲和母亲,早已守候在老屋  亮着的灯光,更像海上的灯塔  我走一步,停一步  暮色中的村庄,安静如婴儿的呼吸  我好像从未离开过  我好像,一直在夜色中,缓缓前行
期刊
想起条形的田地,想起田地上  春天的小麦,秋天的稻  田埂上撒一些  豌豆的种子,长几棵嫩绿的苗  总是想起月光下的打谷场  石磙安静地躺在场上  让你情不自禁想起卧床的老祖母  炊烟爱着炊烟,露珠拥着露珠  砖瓦上的月光  我们悄悄藏在梦境  夜太长了,需要在宁静中,慢慢回味  总是想起父亲的咳嗽  母亲捶背時轻声的叹息  黑夜是一个古旧的中药罐  在记忆的柴火中,无声地熬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