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风吹来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guoqiangs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其他文献
马克思主义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相统一的理论体系,而尤其以科学的、革命的超越性著称。尽管超越性乃是西方哲学比较普遍的一种属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的超越性则是对通行的超越性的一种再次超越。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和产物.则是对这种超越性的更加明确而深刻的贯彻和沿用.更是一种发展和创新。本文就集中探讨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宏大的视野下超越性向度的相关内涵。
人性善恶是自古以来争论不休的话题.但始终不分伯仲。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可知.从人的社会属性来考量,人性无分于善恶,是社会决定了人的善恶,而不是人性善恶决定了社会。向“善”是人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文章并非延续人性善恶的争辩.而是通过对自然灾害过程中显现的不同人性的分析.意欲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到唯有改变社会存在不合理的状态和加强主观教育,才能改造人的“恶意”,引导人们向善。
先秦时期是语言哲学探讨的鼎盛时期。老、庄、孔等先哲思想主要突出了语言的超语言特征及其治世功能;自古希腊时代的赫拉克里特起.西方哲学家多强调语言的可言说的创世功能。中西方在语言的工具性特征之间的纠结体现了语言与哲学的紧密关联。研究中西语言在工具性特征上的分歧。可进一步观照哲学研究的语言转向,并为语言教学及语际翻译提供理论依据。
霍松林和卜松山是叶燮《原诗》研究领域的突出代表.两人研究的主要倾向性在于叶燮诗歌本体之“志”与“情”的显著差异。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即:问题切入上的差异、研究思路上的不同、理论视点上的差异和范畴阐释上的差异。霍松林以本土化的视野和国学的功力着力于唯物辩证的阐发和阶级分析的方法,挖掘到了叶燮诗歌“言志”之本体:卜松山以文化自觉之视野和文论的身后理论根基致力于文本细读与范畴阐释.咀嚼到了叶燮诗歌在“缘情”之“怎是”。他从更加广泛的古代文论历史长河中去寻觅和凸显《原诗》的思想体系以及体现“诗歌的本质和诗人的品质
城市流浪人员救助领域中。较之官方救助体系,公益性民间组织在救助态度、救助类型和救助资金来源方面拥有优势,然而,目前公益性民间组织面临获准登记难、内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若要扶持和引导公益性民间组织发挥应有的功能,需要尽快推行“直接登记制”.确立适度的“准入门槛”,加速“服务型政府”的形成。并立法对公益性民间组织内部管理和财务管理机制作出明确规范。辅以健全的评估机制,以此来推动公益性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和良性竞争,充分、高效地实现其社会救助的终极目标。
和谐社会必然建立在尊重和保障人权基础之上,人权得不到真正的保障就无社会的和谐可言,人权入宪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一旦人权知识得以普及,将对以往不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因素进行清扫;人权入宪是对人的科学发展的法治化诉求,是和谐社会权利的具体言说和生动体现:人权入宪将人权作为中国宪法的核心价值。是法治社会的价值基点;人权入宪与中国提出努力创造一个和谐世界的价值内涵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联,强调国内人权保障、维护国家主权的同时,更是向国际和谐人权关系靠拢的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就是现实的个人.终极目的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人文关怀与思政教育从理论到实践都是十分契合的。本文通过对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研究,结合当代研究生的思想特点和需求状况.从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任务和人文关怀现状出发.以期对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益探索。
社区志愿组织作为网络治理的重要主体,在社区公共事务的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何在新形势下将网络治理与社区志愿组织的发展有效融合.是公共管理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的现实性问题。针对网络治理中社区志愿组织发展存在的主体地位倒置、资金不足、整合程度较低以及社区公共精神的缺乏等问题,应从政府、企业、社区志愿组织以及社区四个维度来推进社区志愿组织发展。
我国已经进入结构变革的新阶段,统筹城乡是十八大明确的战略目标.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而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成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在于选择适宜现阶段发展要求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本文论证统筹城乡的战略目标对选择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影响,并提出切合实现这一阶段性目标的新供给模式。
李劼人思想建构之本真在于现代思想与民间文化的绝妙融合。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激活了李劫人思想中潜伏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因子。他通过对思想变革的深入思考.将巴蜀文化中固有的朴素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发展成了尊重个体独立、个性解放与个人发展为旨归的人道主义思想。另一方面,李劼人在经历了身体与精神的“离乡”之后,自觉继承了巴蜀文化中重视世俗生活的实事实功精神,同时以人道主义为思想底色.对巴蜀民间文化进行了新的翻检,从而使巴蜀文化在地域性的基础上有了超越性的蕴涵。李劫人独特的思想不仅对巴蜀文化的现代转型有积极的意义,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