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臭氧监测仪(ozone monitoring instrument, OMI)数据反演得到了京津冀地区2014年11月北京APEC会议前后5期的NO2整层柱浓度,结合HYSPLIT4气流后向轨迹模式对NO2污染 物的来源及传输路径进行模拟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APEC前后京津冀NO2垂直柱浓度空间分布极不均匀, APEC前高值、中值分别分布于京津周边及南部 地区,北部及西北处于低值区; APEC期间高值区集中于京津冀南部地区,呈由南到北递减的趋势; APEC后高值区范围向北扩展到京津地区的中南部。APEC期间 除京津冀南部的邢台、邯郸地区NO2浓度升高外,其他地区NO2浓度与会前一周相比平均下降42%。气流后向轨迹模式表明APEC前北京地区NO2污染 源主要来自于唐山、天津地区, APEC期间主要来自于俄罗斯、外蒙地区, APEC后主要来自于太原及京津冀西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