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69—03
摘要 通过对蒙勒、CIPP、目标游离、应答、鉴赏和批评、建构等教育领域主要评估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的问题,构建包括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全面性和效用相统一、导向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等六个原则,以及投入、产出、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等五项指标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是指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一定时间和预算内,采用一些考察测评方法实施的教学研究活动或任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教学评估制度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是要不要、而是怎样评估教学质量。这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
1 传统教育评估模式及其借鉴
1.1 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是“教育评估之父”泰勒(W.R.Tyler)等人提出的。泰勒认为,教育是使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目标就是促进“变化”。确定各种教育计划和方案的目标,应运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等知识,建立在分析学习者、社会和学科发展等需求的基础之上,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这种普遍目标可通过学生的特殊成就来表示。教育评估就是评估者围绕教育计划和方案所确定的目标,通过考察学生特殊成就来衡量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这种模式强调量化分析,首先把教育目标分解成许多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把学生行为表现加以量化,通过比较来衡量学生行为达到目标的程度。具体操作程序见表1:
泰勒模式的主要优点是:①强调目标导向,便于检查目标成情况;②结构紧密,可操作性强,易理解和实施。其缺点在于:(1)没有对目标自身进行评估;③注重预期性、忽视对非预期性效果的评估;④重视结果、忽视形成性评估;⑤过于强调定量、忽视定性方法的应用;⑥评估标准源于统一目标,限制学习者个性发展。
1.2 CIPP模式:为克服泰勒模式的缺点,斯塔弗尔比姆(L.D.St ufflebeam)1966年提出CIPP模式,即综合考虑背景评估(Context)、输入评估(Input)、形成性评估(Process)和结果评估(Produce)等因素。他认为,评估是一种有序性活动。首先应确定计划和目标本身是否正确、合理,然后用目标达到的程度来判别教育效果。以指导方案实施和调整修改。其基本内容和程序见表2。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①重视对目标(做正确事)本身的评估,使确立目标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②强调评估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正确做事),并及时反馈,修改方案,以达到目标;③综合运用定量处理和定性描述两种方法,评估信度较高。其缺点是:①把评估者看作是决策者,与实际评估情况不符;②实施步骤复杂,人、财、物力耗费较大。
2 反传统教育评估模式及其分析
2.1 目标游离模式(Goal Free Modal):针对泰勒和CIPP模式忽视非预期性效果评估和决策者对评估者影响的缺陷,斯克里芬(M.Scriven)1967年提出目标游离模式,认为教育除收到预期性效果之外,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外的影响很大的“副效应”或“反效应”。因此,教育评估的范围是教育过程中一切有价值的方面,除要考察目标本身是否正确和是否达到之外,还应考虑目标是否完备;评估要从检查方案的结果来判定其价值,而不应考虑目标;强调认真审查观察到结果的一切可能原因,建立有根据的联系;主张分析和研究对原方案作用及与方案结果相矛盾的方面;为降低评估中方案及其制定者的主观影响,主张不把预定活动目的告诉评估者,使之能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不区别预期效果和意外结果,自由做出判断,从而检验教育的全部效果。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考虑了目标完备性,注重对教育活动非预期性效果的评估,扩大了对方案效果的关心范围。其缺点在于:如果评估对象较多,评估组织中各个评估者又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时,会给评估操作带来较多困难。
2.2 应答模式(Responsive Model):针对泰勒和CIPP模式主要采用目标定性和量化分析的思路,1973年斯塔克(R.E.Stake)首先提出应答模式,其基本程序是12事件组织法,这12事件在评估时可以彼此跨越、同时或多次发生,见表3:
应答模式认为,许多教育价值表现形式是发散、潜伏的,而且除为特定目的服务外,自身也具有内在价值。因此,评估不能从预定目标或假设出发,而应适合复杂多元客观世界的现实,满足各种层次、持各种观点人的
需要,关心评估活动所有人关注的现实和潜在问题。应答模式强调采用非正式观察、访谈和定性描述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评估者通过接触学生、教师、家长和评估方案制定者等相关人员,了解他们的愿望,从中发现并选出人们所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它同实际活动进行比较,对教育方案和计划做出修改,对大多数人的愿望做出应答,使教育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这种模式“三角研究法”(triangula-tion),即要求评估者从不同的角度,让不同的人去分析评估同一现象、问题或方案,最终结果不受方法局限性的影响,从而得出事物的真实规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①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评估用目标衡量结果的价值取向,肯定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复杂性;②评估准则反映与评估有关人员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③强调自然条件下的观察、访谈和描述性分析,避免评估信息遗漏,评估结果效度较高。其缺点;①评估结果适用范围太小,可信度较低;②评估过程人财物力和时间耗费很大。
2.3 鉴赏和批评模式(Connoisseurship and CriticismModel):针对以往为评估而评估的思维定势,艾斯纳(Eisner)于1976年提出鉴赏和批评模式,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要追求合作、协商,在交往中共同发展,评估应为增进和改善实践服务。由于教育是复杂的,所以评估关注的范围应是教育过程这一有机整体,不能按以往将“质”用“量”表示的评估方式,提倡定性评估,凡不易量化的就应抛弃;评估不是测量预期教育效果,而是运用观察、访问等方式对整个方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做出整体性理解,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看到教育现象的本来面貌。因此,评估应包括两部分:①教育鉴赏,主要是评估者凭自己经验理解和意识教育发生的事,就象艺术鉴赏家凭自己的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一样,是内在的,无需表达;②教育批评,评估者在鉴赏的基础上,对所评估事物从外部加以“揭示”,并以一定形式表达,使相关人了解。其基本程序见表4:
优点是:从整体上观察了解教育现象,从具体事实中得出对评估对象的总体看法,方法比较灵活。其不足之处;没有固定的
文献标识号 A
文章编号 1009—9646(2009)11—0069—03
摘要 通过对蒙勒、CIPP、目标游离、应答、鉴赏和批评、建构等教育领域主要评估模式的比较分析,探讨了创新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的问题,构建包括目标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比性、全面性和效用相统一、导向性和可行性相统一等六个原则,以及投入、产出、效果、满意度和影响力等五项指标的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创新
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是指为达到预期教学目的,在一定时间和预算内,采用一些考察测评方法实施的教学研究活动或任务。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建立教学评估制度是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不是要不要、而是怎样评估教学质量。这就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借鉴国内外经验,创新高等教育教学评估模式。
1 传统教育评估模式及其借鉴
1.1 泰勒模式:又称行为目标模式,是“教育评估之父”泰勒(W.R.Tyler)等人提出的。泰勒认为,教育是使行为方式发生变化的过程,目标就是促进“变化”。确定各种教育计划和方案的目标,应运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哲学等知识,建立在分析学习者、社会和学科发展等需求的基础之上,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价值取向。这种普遍目标可通过学生的特殊成就来表示。教育评估就是评估者围绕教育计划和方案所确定的目标,通过考察学生特殊成就来衡量教育目标实现程度的过程。这种模式强调量化分析,首先把教育目标分解成许多可测量的行为目标,然后把学生行为表现加以量化,通过比较来衡量学生行为达到目标的程度。具体操作程序见表1:
泰勒模式的主要优点是:①强调目标导向,便于检查目标成情况;②结构紧密,可操作性强,易理解和实施。其缺点在于:(1)没有对目标自身进行评估;③注重预期性、忽视对非预期性效果的评估;④重视结果、忽视形成性评估;⑤过于强调定量、忽视定性方法的应用;⑥评估标准源于统一目标,限制学习者个性发展。
1.2 CIPP模式:为克服泰勒模式的缺点,斯塔弗尔比姆(L.D.St ufflebeam)1966年提出CIPP模式,即综合考虑背景评估(Context)、输入评估(Input)、形成性评估(Process)和结果评估(Produce)等因素。他认为,评估是一种有序性活动。首先应确定计划和目标本身是否正确、合理,然后用目标达到的程度来判别教育效果。以指导方案实施和调整修改。其基本内容和程序见表2。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①重视对目标(做正确事)本身的评估,使确立目标更符合社会实际需要;②强调评估贯穿教学活动全过程(正确做事),并及时反馈,修改方案,以达到目标;③综合运用定量处理和定性描述两种方法,评估信度较高。其缺点是:①把评估者看作是决策者,与实际评估情况不符;②实施步骤复杂,人、财、物力耗费较大。
2 反传统教育评估模式及其分析
2.1 目标游离模式(Goal Free Modal):针对泰勒和CIPP模式忽视非预期性效果评估和决策者对评估者影响的缺陷,斯克里芬(M.Scriven)1967年提出目标游离模式,认为教育除收到预期性效果之外,往往会产生一些意想外的影响很大的“副效应”或“反效应”。因此,教育评估的范围是教育过程中一切有价值的方面,除要考察目标本身是否正确和是否达到之外,还应考虑目标是否完备;评估要从检查方案的结果来判定其价值,而不应考虑目标;强调认真审查观察到结果的一切可能原因,建立有根据的联系;主张分析和研究对原方案作用及与方案结果相矛盾的方面;为降低评估中方案及其制定者的主观影响,主张不把预定活动目的告诉评估者,使之能在没有偏见的情况下,不区别预期效果和意外结果,自由做出判断,从而检验教育的全部效果。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考虑了目标完备性,注重对教育活动非预期性效果的评估,扩大了对方案效果的关心范围。其缺点在于:如果评估对象较多,评估组织中各个评估者又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时,会给评估操作带来较多困难。
2.2 应答模式(Responsive Model):针对泰勒和CIPP模式主要采用目标定性和量化分析的思路,1973年斯塔克(R.E.Stake)首先提出应答模式,其基本程序是12事件组织法,这12事件在评估时可以彼此跨越、同时或多次发生,见表3:
应答模式认为,许多教育价值表现形式是发散、潜伏的,而且除为特定目的服务外,自身也具有内在价值。因此,评估不能从预定目标或假设出发,而应适合复杂多元客观世界的现实,满足各种层次、持各种观点人的
需要,关心评估活动所有人关注的现实和潜在问题。应答模式强调采用非正式观察、访谈和定性描述分析的社会学研究方法,评估者通过接触学生、教师、家长和评估方案制定者等相关人员,了解他们的愿望,从中发现并选出人们所关注的有价值的问题,然后把它同实际活动进行比较,对教育方案和计划做出修改,对大多数人的愿望做出应答,使教育能满足各种人的需要。这种模式“三角研究法”(triangula-tion),即要求评估者从不同的角度,让不同的人去分析评估同一现象、问题或方案,最终结果不受方法局限性的影响,从而得出事物的真实规律。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①从根本上否定传统评估用目标衡量结果的价值取向,肯定教育价值的多样性、复杂性;②评估准则反映与评估有关人员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民主性;③强调自然条件下的观察、访谈和描述性分析,避免评估信息遗漏,评估结果效度较高。其缺点;①评估结果适用范围太小,可信度较低;②评估过程人财物力和时间耗费很大。
2.3 鉴赏和批评模式(Connoisseurship and CriticismModel):针对以往为评估而评估的思维定势,艾斯纳(Eisner)于1976年提出鉴赏和批评模式,他认为,真正的教育要追求合作、协商,在交往中共同发展,评估应为增进和改善实践服务。由于教育是复杂的,所以评估关注的范围应是教育过程这一有机整体,不能按以往将“质”用“量”表示的评估方式,提倡定性评估,凡不易量化的就应抛弃;评估不是测量预期教育效果,而是运用观察、访问等方式对整个方案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做出整体性理解,只有这样,人们才会看到教育现象的本来面貌。因此,评估应包括两部分:①教育鉴赏,主要是评估者凭自己经验理解和意识教育发生的事,就象艺术鉴赏家凭自己的经验对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一样,是内在的,无需表达;②教育批评,评估者在鉴赏的基础上,对所评估事物从外部加以“揭示”,并以一定形式表达,使相关人了解。其基本程序见表4:
优点是:从整体上观察了解教育现象,从具体事实中得出对评估对象的总体看法,方法比较灵活。其不足之处;没有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