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小学数学教师不能再只是沉浸于书本知识的教育。数学课堂上,创设有效的问题情景,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激发学生进入到问题探究。这些对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拓展学习思维、发展创新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对学生树立长久的学习观具有重要影响。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和学”,而是应该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观察和思考,通过自主提问题到探究,再到自己找到答案,理解书本知识。如何刺激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重视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文章主要着重讲述问题情境设置的重要性以及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为促进学生更好自主学习提供相关建议。
一、回归生活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情境设置的时候,可以贴合现实生活,设置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思维发展需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从书本知识中看到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当然教师应该认识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对书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年龄不同、对生活的经验也有所不同。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喜欢有趣的生活场景,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两个同样的水杯,朝里面加入相同的水,然后一个杯子加一勺白糖,另一个杯子加半勺白糖,然后问学生哪一杯水更甜。学生根据生活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杯水更甜”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亲自品尝一下杯中里的糖水,感受杯中水的甜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哪一杯糖水更甜呢”,从而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中。这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课堂上的趣味性,将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运用游戏将问题情境游戏化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对许多新鲜事物格外好奇,对玩游戏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将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对之产生极大的兴趣时,也就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其中。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特点,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情景。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许多卡片,卡片中画着“汽车”“火车”“卡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按照一定规律放置。这时候让学生说出一个数字,教师先说这张卡片是什么内容,然后再翻出来给学生看。学生不管说什么数字,教师都能够知道那张卡片的内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一定会觉得很神奇,会觉得这个游戏像变魔术一样。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想不想像教师一样”,由于刚才的游戏,这时候一定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从游戏导入到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中,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会前所未有。
三、增加实践将问题情境活动化
小学生正处于爱动的年龄,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效率。增加实践将问题情境活动化需要教师事先找好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更加独立地参与其中。毕竟,有些数学知识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更需要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展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数据搜集和整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活动,选出最受班级同学喜欢的三本书。教师事先给出十本名著选择,让学生每个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本书。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不记名的投票,再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让他们使用不同的标记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参与,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到做出决策、制订图表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思考,避免纯粹理论性的学习。
四、提出问题将问题情境悬疑化
学贵存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才是对知识最为渴求的时候,这时候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更是教师的教学能够取得最好效果的时候。小学生本来年龄就小,对许多事物存在着很大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好教学内容的新知识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问学生们一些问题,比如8888×9+8888= 138×27+72×138+138= 108×125= 98×46=?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比赛,看谁第一个先算出来是多少。基本上都是教师最先回答出来,这时候再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计算得这么快,然后顺势导入新课的内容。学生对计算方法会有一种好奇,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也无形中给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新内容后,能够像教师一样快速回答相应的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进行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設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实践活动增加到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游戏活动,在课前提出问题将问题情境变得更加悬疑化,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磊.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48.
[2]马志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新智慧,2020,(34):59-60.
关键词:小学数学;问题情境;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小学数学教学不再是数学理论知识的“教和学”,而是应该通过对小学生的引导,让学生能够自主地观察和思考,通过自主提问题到探究,再到自己找到答案,理解书本知识。如何刺激小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如何调动小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重视有效的问题情境设置,优化课堂教学氛围,正确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才能提升教学质量。文章主要着重讲述问题情境设置的重要性以及问题情境设置的策略,为促进学生更好自主学习提供相关建议。
一、回归生活将问题情境生活化
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问题情境设置的时候,可以贴合现实生活,设置符合小学生生活实际以及思维发展需要、有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的问题情境。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共鸣,从书本知识中看到生活,结合自己的生活理解书本上的知识。当然教师应该认识到不同年级的学生对生活、对书本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这是因为他们年龄不同、对生活的经验也有所不同。比如,低年级的学生更喜欢寓教于乐,喜欢有趣的生活场景,但是高年级的学生可能对身边发生的事件感兴趣,教师可以根据这些特点进行问题情境的设置。比如,在学习百分数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要求结合生活实际认识百分数,理解百分数的具体含义,能够感受到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这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拿出两个同样的水杯,朝里面加入相同的水,然后一个杯子加一勺白糖,另一个杯子加半勺白糖,然后问学生哪一杯水更甜。学生根据生活知识可以选出正确的答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杯水更甜”的问题。同时,让学生亲自品尝一下杯中里的糖水,感受杯中水的甜度。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表示哪一杯糖水更甜呢”,从而将问题引入到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中。这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感受到课堂上的趣味性,将知识点与生活相联系,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
二、运用游戏将问题情境游戏化
小学生正处于爱玩的阶段,对许多新鲜事物格外好奇,对玩游戏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如果能够将课堂上的一些知识和游戏结合起来,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当学生对之产生极大的兴趣时,也就能够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到其中。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握住这一特点,将问题情境的设置和游戏相结合,让学生参与到游戏中,从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比如在学习有余数的除法解决问题时候,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游戏情景。教师可以事先准备许多卡片,卡片中画着“汽车”“火车”“卡车”“轮船”“飞机”“自行车”等交通工具,按照一定规律放置。这时候让学生说出一个数字,教师先说这张卡片是什么内容,然后再翻出来给学生看。学生不管说什么数字,教师都能够知道那张卡片的内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一定会觉得很神奇,会觉得这个游戏像变魔术一样。这时候教师可以问“同学们想不想像教师一样”,由于刚才的游戏,这时候一定吸引了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再从游戏导入到要学习的数学知识中,就能够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效果也会前所未有。
三、增加实践将问题情境活动化
小学生正处于爱动的年龄,教师可以把握好这一特点,在实际教学中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其中,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效率。增加实践将问题情境活动化需要教师事先找好相关的实践内容,让学生更加独立地参与其中。毕竟,有些数学知识不能只靠教师讲解,更需要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自主地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将数学课本中的知识通过一些实践活动展现出来,让学生参与其中,能够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比如在学习“数据搜集和整理”这个知识点的时候,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实践活动,选出最受班级同学喜欢的三本书。教师事先给出十本名著选择,让学生每个人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本书。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不记名的投票,再将全班同学分为三组,让他们使用不同的标记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整个过程都让学生自己参与,从搜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到做出决策、制订图表等,这样可以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程度,同时也能够促进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增加学生的思考,避免纯粹理论性的学习。
四、提出问题将问题情境悬疑化
学贵存疑。对于学生来说,只有当学生存在疑问的时候,才是对知识最为渴求的时候,这时候也是学习效率最高的时候,更是教师的教学能够取得最好效果的时候。小学生本来年龄就小,对许多事物存在着很大的兴趣,如果教师能够在课堂上利用好教学内容的新知识设置悬念,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乘法分配律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问学生们一些问题,比如8888×9+8888= 138×27+72×138+138= 108×125= 98×46=?然后教师和全班同学比赛,看谁第一个先算出来是多少。基本上都是教师最先回答出来,这时候再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教师计算得这么快,然后顺势导入新课的内容。学生对计算方法会有一种好奇,这样的情境导入能够引起学生学习新课程的兴趣,也无形中给学生提出了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新内容后,能够像教师一样快速回答相应的问题。
结论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进行课改的背景下,如何调动学生积极性,如何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中,是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設置有效的问题情境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将实践活动增加到数学教学中,设置一些游戏活动,在课前提出问题将问题情境变得更加悬疑化,都可以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磊.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有效问题情境[J]. 数学大世界(中旬),2020,(12):48.
[2]马志丽.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J]. 新智慧,2020,(3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