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不论采用何种教学方式或教学模式,都是在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再去认识更高层次问题的过程中展开的,问题是开展有效语文课堂教学的核心。因此,教师在课堂中问题设计的优劣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提问,及时发现和调整学生学习的内容、效果和方法,以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系统性、有效性和持久性。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当旧知识与新信息发生碰撞之时,学生便能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学习动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教师创设的新颖重实效的有效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敲门砖”。“敲门砖”找到了,教师通过对学生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外部刺激,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在适度注意力的前提下,对问题开展分析与解答。如一教师教《故乡》一课时,一学生突然提问,“一轮金黄的圆月”,这色彩描绘得不大对吧?李白的诗不是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吗?这应作何解释呢?教师不但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可贵精神,而且进而要求他在月圆之时观察一下究竟,这个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得出结论:圆月初升确实色彩金黄。在教师的点拨启迪下,他把鲁迅的月与李白的月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明确,李白的“明月”着重写月光,而鲁迅的“金黄圆月”则着重写色彩,它与“深蓝的天空”“碧绿的西瓜”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从而烘托出了小英雄闰土,并表现出“我”对闰土的崇敬之情。
二、有效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载体
什么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学知识之间的过渡区。打个比方来说,学生学习就像要摘树上的果子,学生经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那个空间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果子太高,怎么努力都摘不到,那么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只有让学生尝到“果子”的甜头,学生才能爱上学习,获得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并把它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死海不死》片段。
师: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以及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2:是知识小品。
师: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2: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2: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2:我是瞎蒙的。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2:我心里没有样子。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问题,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2: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2: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2: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钱梦龙老师与生2有8次交流。这8次问答被许多语文教师或语文教育研究者看做钱老师教学机智的体现。钱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的过程,无疑是寻找到了课堂提问的最佳点,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设计必然是有效的。
三、有效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做到难易适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的差异,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防止:浅——缺乏吸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要做到难易适度,还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所谓梯度,就是提出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学生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步骤与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并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为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哪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何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得到思考,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在领会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基本思想;而基础很好的学生则在充分领会前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能将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四、有效问题的设计要能提升学生的思维
叶圣陶说:“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思维训练,关键是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是否处于积极状态,甚至要能看得出思维的质量,能分辨得出思维的品质。有效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因此,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也就成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认为他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一教师向学生提问:胡屠户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小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从胡屠户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此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将所提出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那时的情况下,胡屠户由于也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有中举的范进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质疑、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提升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有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有效问题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如一教师教学《风景谈》片段:
师:《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
生:谈了风景,但不仅是在谈风景,主要是在谈人,歌颂人的伟大。
师: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
生:因为当时的背景不允许。
师:当时的背景如何?
生:茅盾先生于1940年5月到12月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于年底写了这篇文章。为了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下笔,写得较含蓄。而碧野先生写《天山景物记》是在解放以后,言论自由,歌颂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用不着隐晦,自然可以直抒胸臆。
师(进一步启发):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借景抒情。
生:情景交融。
师:请举例——
生(用高昂的语调读):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师:这的确是一道风景,而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力量的沉积,是作者心灵情感的迸发。那杆猩红的大旗红得如此热烈而彻底,红得如此让人感动,我们不禁高呼:风景这边独美!
师(稍停,指着黑板上“风景谈”三个字):这篇文章的篇名揭示了时代背景,点明了写作特点,也凸显了主题。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有效的核心问题“《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又逐一深入地追问了“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当时的背景如何”“ 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等四个问题,最终让学生自然地从课文中寻找到了答案。整个设计,不仅问题设计地有效、准确、启发性强,而且每个小问题也设计得自然、简洁,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层递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六、及时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应答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定要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倪秀兰.让创新走进语文课堂.教育科研,2010(5).
[2] 郑桂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以钱梦龙《死海不死》课堂教学片段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10(4):114.
(责编 张敬亚)
一、有效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当旧知识与新信息发生碰撞之时,学生便能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这就是学习动机。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使学习变得轻松快乐。而教师创设的新颖重实效的有效提问,正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敲门砖”。“敲门砖”找到了,教师通过对学生采取有效提问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外部刺激,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在适度注意力的前提下,对问题开展分析与解答。如一教师教《故乡》一课时,一学生突然提问,“一轮金黄的圆月”,这色彩描绘得不大对吧?李白的诗不是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吗?这应作何解释呢?教师不但表扬了这位学生敢于质疑的可贵精神,而且进而要求他在月圆之时观察一下究竟,这个学生经过仔细思考,得出结论:圆月初升确实色彩金黄。在教师的点拨启迪下,他把鲁迅的月与李白的月进行了比较,进一步明确,李白的“明月”着重写月光,而鲁迅的“金黄圆月”则着重写色彩,它与“深蓝的天空”“碧绿的西瓜”构成一幅色彩绚丽的图画,从而烘托出了小英雄闰土,并表现出“我”对闰土的崇敬之情。
二、有效问题的设计要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载体
什么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俗地讲就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新学知识之间的过渡区。打个比方来说,学生学习就像要摘树上的果子,学生经过努力能摘到果子的那个空间就是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果子太高,怎么努力都摘不到,那么学生就会丧失信心。只有让学生尝到“果子”的甜头,学生才能爱上学习,获得发展。
维果茨基认为,学生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育不是在原有的水平上原地踏步,也不是远远高于个体现有的水平,而应稍稍高于原有的水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要求教师教学必须重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并把它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如钱梦龙老师执教的《死海不死》片段。
师:你们知道这篇文章是什么文体?
生1:是说明文。
师:说明文是个大类,包括各种产品说明书、书籍的出版说明和内容提要、词典的释文、影剧内容介绍,以及除语文以外的各科教科书及讲义、知识小品,等等。凡是以说明事物或事理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本都是说明文。你说说看,这篇课文是说明文中的哪一种?
生2:是知识小品。
师:他说得对不对?同意的请举手(多数学生举手)。你说对了。但什么是知识小品,你知道吗?
生2:不知道。
师:知识小品有什么特点,知道吗?
生2:不知道。
师:你都不知道?那你怎么知道这篇课文是知识小品呢?
生2:我是瞎蒙的。
师:不,你肯定不是瞎蒙的,你心里肯定有一个关于知识小品应有的“样子”,而这篇课文正好符合你心里的这个“样子”。是这样吗?
生2:我心里没有样子。
师:那你为什么不说它是产品说明书或别的什么说明性问题,而偏偏要说它是知识小品呢?你在说的时候心里肯定有过一些选择的,是不是?
生2:是的。
师:好好想想,你在各种文体中选定知识小品,当时心里是怎样想的?
生2:因为它是介绍关于死海的知识的,文章很短小……所以是知识小品。
师:说得对呀!知识小品就是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篇幅又很短小,所以叫“小品”。你看你说出了知识小品的一些重要的特点,你明明知道,怎么说不知道呢?
生2:这是我看了课文后临时想出来的。
师:这更了不起,说明你的思维很敏捷,很有判断力。我早说过你不是瞎蒙的嘛!下面请大家再来看看知识小品除了篇幅短小、具有知识性以外(板书:“知识性”),还有些什么特点?
从以上片段可以看出钱梦龙老师与生2有8次交流。这8次问答被许多语文教师或语文教育研究者看做钱老师教学机智的体现。钱老师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回忆思考的过程,无疑是寻找到了课堂提问的最佳点,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样的问题设计必然是有效的。
三、有效问题的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应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而非纯知识性的提问。问题的设计要做到难易适度,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智能水平、生活实际和年龄的差异,尽量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防止:浅——缺乏吸引力,索然无味;偏——抓不住重点,纠缠枝节;深——高不可攀,“听”而生畏;空——内容空泛,无从下手。太易,脱口而出,无法引起思考,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利;太难,难以下手,造成心理压力,结果适得其反。要做到难易适度,还要注意问题的梯度。所谓梯度,就是提出的问题,应做到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天地。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先问一些比较容易、有趣的问题,让学生尝到一点解决问题的乐趣,然后逐步加大难度。这样学生就好似登山一样,过了一个山峰,又有一个更高的山峰在自己的面前,于是他们登高的兴趣会越来越浓,课堂气氛也就越来越活跃了。所以,语文教师需要从整篇课文出发,制定有步骤与有计划的系统化的提问,将那些大并且难的问题,逐渐分解成为具备层次性,并且很容易解决的问题,让不同梯度的学生都有收获。比如教师在讲授《变色龙》一节之时,可以采用“梯度提问法”。(1)奥楚蔑洛夫的性格怎样?(2)奥楚蔑洛夫善变的显著特征具有哪些?(3)奥楚蔑洛夫虽然很善变,但是其自始至终都没变的是什么?(4)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奥楚蔑洛夫一变再变?(5)作者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意图何在?这样的问题设计很明显是从简到难,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成绩的不同,分别对应不同的学生进行提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基础一般的学生通过对前面两个问题得到思考,能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理解课文的目的;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在领会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理解小说的基本思想;而基础很好的学生则在充分领会前四个问题的基础上,深刻理解本文的现实意义,能将作者的写作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之中。
四、有效问题的设计要能提升学生的思维
叶圣陶说:“在基本训练中,最重要的还是思维训练。各门功课都和思维训练有关,特别是语文课是着重训练思维的,所以教语文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训练思维。”思维训练,关键是要看学生的思维是否被激活,是否处于积极状态,甚至要能看得出思维的质量,能分辨得出思维的品质。有效提出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启发学生思考。因此,精心设计有效问题,也就成了教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不可或缺的一环。
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户,课文分析认为他是个贪财如命、趋炎附势的小人。一教师向学生提问:胡屠户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小人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的学生说,从胡屠户作为范进的岳父的角度来看,他是个好岳父,因为换谁在他这个角度,有了范进这么个只会死读书不会生活的女婿,都会责骂范进,这也是恨铁不成钢的表现。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胡屠户为什么不让范进也去做屠户,光骂他又有什么用?这时又引起了一片争议。学生的创新思维完全被激活。此时,教师适时组织学生再读课文,然后将所提出的问题与当时的现实情况进行对照,看看他到底是个什么人。经过讨论交流,学生充分认识到,在那时的情况下,胡屠户由于也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中了举的范进在他眼里就是好的,有前途的;没有中举的范进就是不成器的,没有用的,同时也决定了他只能让范进在科举这一条道上走下去,而不能有其他的想法……这样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己质疑、解惑,不但对课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提升了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能力。
五、有效问题的设计应具有可持续性
有效的问题应该达到这样的目的:提问使问题能够持续地发展下去,提问成为学生继续讨论和不断追问的原动力。在一个有效问题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中,学生的思维要“能够充分地从一点到另一点作连续的活动”。只有这样的问题,才能带领学生进入真正的、深刻的、有效的思维活动中。否则,如果问题本身不具备连续性和一定的深度,就会打断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影响思维向深度发展,使思维一方面陷入紊乱无序的境地,另一方面又如浮光掠影,不能深入。如一教师教学《风景谈》片段:
师:《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
生:谈了风景,但不仅是在谈风景,主要是在谈人,歌颂人的伟大。
师: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
生:因为当时的背景不允许。
师:当时的背景如何?
生:茅盾先生于1940年5月到12月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解放区军民的战斗生活,感受到他们的崇高精神,于年底写了这篇文章。为了能在国民党统治区发表,全篇从谈风景下笔,写得较含蓄。而碧野先生写《天山景物记》是在解放以后,言论自由,歌颂共产党英明领导下边疆人民的幸福生活,用不着隐晦,自然可以直抒胸臆。
师(进一步启发):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生:借景抒情。
生:情景交融。
师:请举例——
生(用高昂的语调读):这里是大自然最单调、平板的一面,然而加上了人的活动就完全改观,难道这不是“风景”吗?自然是伟大的,然而人类更伟大!
师:这的确是一道风景,而且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是力量的沉积,是作者心灵情感的迸发。那杆猩红的大旗红得如此热烈而彻底,红得如此让人感动,我们不禁高呼:风景这边独美!
师(稍停,指着黑板上“风景谈”三个字):这篇文章的篇名揭示了时代背景,点明了写作特点,也凸显了主题。
案例中,教师设计了一个有效的核心问题“《风景谈》谈的是风景吗”,然后围绕这一问题,又逐一深入地追问了“既然主要歌颂人,为什么文章取名《风景谈》呢?作者为什么不像碧野先生在《天山景物记》里那样直抒胸臆”,“当时的背景如何”“ 那么,以景写人,这是一种什么写法”等四个问题,最终让学生自然地从课文中寻找到了答案。整个设计,不仅问题设计地有效、准确、启发性强,而且每个小问题也设计得自然、简洁,呈现出由表及里的层递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六、及时评价学生对问题的应答
教师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整个课堂的气氛。在课堂提问中,学生在大庭广众之下接受教师的评价,大多数心情比较紧张,教师应始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对勇于回答和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一定要避免当众羞辱、嘲讽和挖苦学生,确保问题设计的有效性和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倪秀兰.让创新走进语文课堂.教育科研,2010(5).
[2] 郑桂华.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策略的探讨——以钱梦龙《死海不死》课堂教学片段为例.中学语文教学,2010(4):114.
(责编 张敬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