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宗农产品全面净进口
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不过,与此同时,进口仍在猛增。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近日在第二届中国新农业产业年会暨全国农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2014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
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几乎相当于2013年的全年进口量。照此看来,今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实际上,中国粮食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近几年,粮棉油糖等主要大宗农产品更呈现全面净进口。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866.9亿美元。其中出口678.3亿美元,进口1188.7亿美元,贸易逆差510.4亿美元。今年前10月,中国谷物进口额创新高,达1565万吨,同比暴增46.4%。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近日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上透露,中国目前每年进口8400多万吨粮食,除大豆6000多万吨外,谷物进口也达到近1500万吨。此外,中国每年还要进口450万吨棉花,454万吨食糖,809万吨植物油。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农产品出口比例继续远低于进口比例,出口增速仍低于进口增速,逆差呈正增长态势,极有可能会超过2013年逆差额度,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进口量不断增大的原因,张红宇表示,一是中国这些年国民经济增长非常快,对农产品需求极度旺盛;二是全球经济低迷,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原料一直处于价格低位。国际粮食价格这两年一路下滑,今年国际粮价相对前年已下滑30%,比去年亦下滑了8%,促使进口农产品的成本远远低于中国自己生产资源性农产品的成本。在这两个因素叠加下,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
粮食安全的五大挑战
随着进口猛增,粮食安全的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在陈锡文看来,中国粮食安全主要面临五大挑战。
首先是国际粮食价格对中国的天花板效应。目前国内粮食的价格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比如谷物,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10-15%,也就是每吨比国际市场价格高600-800元,肉类价格更是国际肉类价格的两倍。可以说虽然粮食丰产,但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和国际谷物商品相比在价格上没有优势。
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内粮食实行关税保护,对进口超过配额的部分征收关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价格的劣势问题,但是,鉴于国内粮食生产的成本还在持续提高,经测算,再过5-7年,目前的关税水平就将不足以维持国内粮食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说,即使使用了关税保护,国际市场的价格依然会低于国内的价格。
其次是国内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所产生的地板效应。“因为我国加入了WTO,关税总协定里规定直接在成本上的补贴,不能超过总产值的8.5%,而目前已有的补贴水平,已经将近总产值的10%,已经没有补贴空间了。”陈锡文说。
再者,环境生态恶化带来了巨大压力。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每年使用化肥的总量在800万吨,到2013年,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达到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180万吨。而且这些化肥农药,仅有30%被作物吸收,另外70%都通过土壤、地下水等进入了生态系统。北方广泛使用的塑料地膜,每年回收的不到40%,剩下有100万吨的地膜碎片留在了地里。截至2013年,我国遭受中重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经达到了5000万亩,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的有22万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华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据测算,目前真正从事直接农业劳动的人口为2.4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兼业农户。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这一年发生了两个重要转折,一是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首次低于25%。也就是说,由于农业收入在农民全部收入中的比例日渐缩小,针对农业给农民发放的政策性补贴,对农民的激励作用是很有限的。
最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因素的不确定^生也成为挑战。从2001年起,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比例的增长率就开始逐年降低,也就是说,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少,人口红利趋近于零。在此新常态下,非农收入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农业收入增长如果也停滞不前,将对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粮食浪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日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的一则报道称,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大约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中国国家粮食局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3500万吨以上,据说这些损失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报道还称,粮食储存不当也造成大量的水果、蔬菜和肉类变质。
面对这些挑战,该何去何从?陈锡文表示,中国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在补贴的方式上,充分考虑到土地流转因素的影响。此外,也应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加强科研力度。
中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多年连续增长。不过,与此同时,进口仍在猛增。
农业部农村经济体制与经营管理司司长张红宇近日在第二届中国新农业产业年会暨全国农业经济高峰论坛上表示,2014年中国的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创纪录的十一连增。
而最新数据显示,中国2014年前10个月的粮食进口量几乎相当于2013年的全年进口量。照此看来,今年中国粮食进口量有望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实际上,中国粮食进口量每年都在增加。近几年,粮棉油糖等主要大宗农产品更呈现全面净进口。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1866.9亿美元。其中出口678.3亿美元,进口1188.7亿美元,贸易逆差510.4亿美元。今年前10月,中国谷物进口额创新高,达1565万吨,同比暴增46.4%。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近日在第五届中国经济安全论坛上透露,中国目前每年进口8400多万吨粮食,除大豆6000多万吨外,谷物进口也达到近1500万吨。此外,中国每年还要进口450万吨棉花,454万吨食糖,809万吨植物油。对此,分析人士表示,今年农产品出口比例继续远低于进口比例,出口增速仍低于进口增速,逆差呈正增长态势,极有可能会超过2013年逆差额度,创下历史新高。
对于进口量不断增大的原因,张红宇表示,一是中国这些年国民经济增长非常快,对农产品需求极度旺盛;二是全球经济低迷,包括农产品在内的原料一直处于价格低位。国际粮食价格这两年一路下滑,今年国际粮价相对前年已下滑30%,比去年亦下滑了8%,促使进口农产品的成本远远低于中国自己生产资源性农产品的成本。在这两个因素叠加下,中国农产品的进口数量和品种越来越多。
粮食安全的五大挑战
随着进口猛增,粮食安全的问题也日益浮出水面。在陈锡文看来,中国粮食安全主要面临五大挑战。
首先是国际粮食价格对中国的天花板效应。目前国内粮食的价格是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比如谷物,国内价格比国际价格高10-15%,也就是每吨比国际市场价格高600-800元,肉类价格更是国际肉类价格的两倍。可以说虽然粮食丰产,但生产成本高,效益低,和国际谷物商品相比在价格上没有优势。
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内粮食实行关税保护,对进口超过配额的部分征收关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个价格的劣势问题,但是,鉴于国内粮食生产的成本还在持续提高,经测算,再过5-7年,目前的关税水平就将不足以维持国内粮食的价格优势,也就是说,即使使用了关税保护,国际市场的价格依然会低于国内的价格。
其次是国内农业补贴空间日渐缩小所产生的地板效应。“因为我国加入了WTO,关税总协定里规定直接在成本上的补贴,不能超过总产值的8.5%,而目前已有的补贴水平,已经将近总产值的10%,已经没有补贴空间了。”陈锡文说。
再者,环境生态恶化带来了巨大压力。数据显示,1978年,我国每年使用化肥的总量在800万吨,到2013年,每年的化肥使用量已达到5900万吨,农药使用量达到180万吨。而且这些化肥农药,仅有30%被作物吸收,另外70%都通过土壤、地下水等进入了生态系统。北方广泛使用的塑料地膜,每年回收的不到40%,剩下有100万吨的地膜碎片留在了地里。截至2013年,我国遭受中重度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经达到了5000万亩,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下漏斗的有22万平方公里,主要是在华北。这种农业生产模式是不可持续的。
此外,农业劳动力持续减少。据测算,目前真正从事直接农业劳动的人口为2.4亿,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是兼业农户。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8896元。这一年发生了两个重要转折,一是农民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第一次超过了家庭经营收入,二是农民收入中,农业收入占比首次低于25%。也就是说,由于农业收入在农民全部收入中的比例日渐缩小,针对农业给农民发放的政策性补贴,对农民的激励作用是很有限的。
最后,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因素的不确定^生也成为挑战。从2001年起,我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比例的增长率就开始逐年降低,也就是说,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将越来越少,人口红利趋近于零。在此新常态下,非农收入没有显著提高的情况下,农业收入增长如果也停滞不前,将对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产生严重影响。
另一方面,粮食浪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近日美国《彭博商业周刊》网站的一则报道称,中国每年浪费的粮食大约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中国国家粮食局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由于设施简陋、粮食装卸运输抛撒遗漏、过度或粗放式加工,每年造成的粮食损失在3500万吨以上,据说这些损失相当于两亿人一年的口粮。报道还称,粮食储存不当也造成大量的水果、蔬菜和肉类变质。
面对这些挑战,该何去何从?陈锡文表示,中国必须实施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做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确保粮食安全。
他建议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市场调节作用,在补贴的方式上,充分考虑到土地流转因素的影响。此外,也应当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体系的创新,加强科研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