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期,关于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问题再度引人瞩目,各种争论纷乱而来。
但依照我的观察,目前围绕中国外汇储备何去何从的争论,相当部分是基于朴素情感,而不是理性剖析。其失之偏颇的原因是未涉及到储备管理的核心问题。
其实,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既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扭曲,既有积谷防饥的重大意义,也需拓宽储备管理的思路。
首先,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是丰年收获。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并且很可能在未来5年内经常账户盈余仍超过GDP的4%。同时,中国银行体系的各项存款高达7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储蓄33万亿元,并且未来10年内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仍将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可以说,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是30年来对外开放所积累的国民财富,在既定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下,即便中国采取了本币升值等措施,中期内这种积累仍将延续。
其次,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更是积谷防饥。中国经济并不能始终运行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资源、人口和环境三大因素制约着中国的未来。此前,我多次表示,在2025年前后,中国GDP总量可能超越美国。但同时,中国人口将达到约14.5亿的峰值,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将比1999年翻番。如无意外,此后中国经济将未富先老、未盛即衰。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必须从当下开始积极运用外汇储备,为未来经济增长的资源保障、技术创新、社保体系留下空间,也为政府广义负债的偿还做好准备。换言之,目前的增长和人口使得中国处于丰年,未来的转型和老龄化将使中国处于欠年,这就需要为未来善用当前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
那么,如何善用外汇储备?近年来在此领域的制度创新在于,中投公司的设立有效分流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挑战之一,是主权财富基金在外部受到华盛顿约定、圣地亚哥原则和OECD指导准则的广泛制约,缺少足够的透明度限定了其成为财务投资者。
挑战之二,是在国内首先通过财政发债,最终向央行置换外汇储备的做法,使中投在利差汇差方面存在压力,需要财政或央行分担。
挑战之三,是中投的绩效缺乏国内的对标机构,难以对其运作做出相对公允的评价。因此,需要更多创新思维。例如,可否再设立一家和中投规模接近,但治理结构更为简洁的主权财富基金,使之与中投竞争?可否恰当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平台,例如国开行等进行外汇投资?可否通过在世界银行集团、IMF等多边机构增加头寸?
基于此,我有一些自己的些微建议,即能否改组既有的国家外汇管理局,为国家外汇和投资管理局?对目前具体负责外汇储备管理的机构,适当扩大可投资和经营的资产组合?
理由之一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人民银行法》和《国家外汇管理条例》的框架之内,进行储备投资的班底已成熟可靠,制度维持成本较低;理由之二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从外汇储备到外汇投资的转换无须国债和储备之间的互换安排,减轻了财政负担;理由之三是,外汇投资有了一个牵头管理人,使得外汇储备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运用,未来的国家外汇和投资管理局都必须对过程和结果总负责。
综上所述,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既是改革开放积累下的丰年成果,并且在中期内仍将持续增长;也是未来增长转型、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退化之际必须以丰补欠的跨期安排。将国家外汇管理局改组为国家外汇和投资管理局,赋予其在储备管理之外的投资管理职能,是较为可靠和便捷的制度创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
但依照我的观察,目前围绕中国外汇储备何去何从的争论,相当部分是基于朴素情感,而不是理性剖析。其失之偏颇的原因是未涉及到储备管理的核心问题。
其实,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既带来了经济总量的增长,也带来了经济结构的扭曲,既有积谷防饥的重大意义,也需拓宽储备管理的思路。
首先,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是丰年收获。目前,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3万亿美元,并且很可能在未来5年内经常账户盈余仍超过GDP的4%。同时,中国银行体系的各项存款高达75万亿元人民币,其中居民储蓄33万亿元,并且未来10年内中国政府、企业和居民仍将有较高的储蓄倾向。可以说,外汇储备很大程度上是30年来对外开放所积累的国民财富,在既定全球经济金融格局下,即便中国采取了本币升值等措施,中期内这种积累仍将延续。
其次,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更是积谷防饥。中国经济并不能始终运行在高速增长的轨道上,资源、人口和环境三大因素制约着中国的未来。此前,我多次表示,在2025年前后,中国GDP总量可能超越美国。但同时,中国人口将达到约14.5亿的峰值,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比将比1999年翻番。如无意外,此后中国经济将未富先老、未盛即衰。这些都意味着,中国必须从当下开始积极运用外汇储备,为未来经济增长的资源保障、技术创新、社保体系留下空间,也为政府广义负债的偿还做好准备。换言之,目前的增长和人口使得中国处于丰年,未来的转型和老龄化将使中国处于欠年,这就需要为未来善用当前的外汇储备和居民储蓄。
那么,如何善用外汇储备?近年来在此领域的制度创新在于,中投公司的设立有效分流了200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但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挑战。
挑战之一,是主权财富基金在外部受到华盛顿约定、圣地亚哥原则和OECD指导准则的广泛制约,缺少足够的透明度限定了其成为财务投资者。
挑战之二,是在国内首先通过财政发债,最终向央行置换外汇储备的做法,使中投在利差汇差方面存在压力,需要财政或央行分担。
挑战之三,是中投的绩效缺乏国内的对标机构,难以对其运作做出相对公允的评价。因此,需要更多创新思维。例如,可否再设立一家和中投规模接近,但治理结构更为简洁的主权财富基金,使之与中投竞争?可否恰当运用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平台,例如国开行等进行外汇投资?可否通过在世界银行集团、IMF等多边机构增加头寸?
基于此,我有一些自己的些微建议,即能否改组既有的国家外汇管理局,为国家外汇和投资管理局?对目前具体负责外汇储备管理的机构,适当扩大可投资和经营的资产组合?
理由之一是,这样的制度安排,在《人民银行法》和《国家外汇管理条例》的框架之内,进行储备投资的班底已成熟可靠,制度维持成本较低;理由之二是,这样的制度安排,使得从外汇储备到外汇投资的转换无须国债和储备之间的互换安排,减轻了财政负担;理由之三是,外汇投资有了一个牵头管理人,使得外汇储备无论是通过何种渠道运用,未来的国家外汇和投资管理局都必须对过程和结果总负责。
综上所述,外汇储备之于中国,既是改革开放积累下的丰年成果,并且在中期内仍将持续增长;也是未来增长转型、人口老龄化和环境退化之际必须以丰补欠的跨期安排。将国家外汇管理局改组为国家外汇和投资管理局,赋予其在储备管理之外的投资管理职能,是较为可靠和便捷的制度创新。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教授,本文只代表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