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是中外课程改革中备受关注的问题。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本文立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的实际,分析目前高中政治生活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意义,提出生活化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知识和阅历,巧妙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加快学生的知识掌握速度。
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讲授到诚信在经济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时,可以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事例。学生激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会搜集到很多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行为。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拥有太多不诚信的行为,如此之类的不诚信行为严重地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严重地拖慢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严重地影响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告诫学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旦教师成功地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旦教师以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就容易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阅历,就容易促使学生提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容易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选择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均要围绕该模块的主题,而且应当精确到所授课内容中的具体主题来进行,以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导致主题迷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个必修模块,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主题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将每一课的主题目标具体化。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既可以将不同的生活内容整合到所授主题目标中,也可以实现散射的状态。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着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每一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2、建构真实课堂。过去的政治课教师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科学世界,漠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同时,在追求政治课德育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会充斥着大量假命题、假情境、假课堂,这些均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不真实的。而政治课模块教学走向生活化,则直接将理论的张力建构在生活世界中。对于学生来说,模块学习就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哲学、经济学,来辨别国家的大政方针。师生之间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熟悉就会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思考,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
3、用生活化的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作业不仅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还应具备深化和提高功能以及体验和发展的功能。作为教师,只有充分明确作业的功能,才能在作業的设计、评价方面有所革新,才能让作业真正成为沟通政治教学与生活的桥梁,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作业的设计上,既可以采取时政点评以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度;也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其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可以用模拟情景、辩论赛等。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生活化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开展课堂探究,了解生活、理解生活
学生的头脑决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浮出知识的水面,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呼吸和搏击,展开生命的对话和智慧的探索。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学习者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理解生活的过程。教师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感性材料与新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探讨并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做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生活化”课堂教学冲出了思想政治课长期忽略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过度关注理论和规范的知识传授的局限,把教学归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只有引入生活的“活”水,我们的课堂之“渠”方能清澈活泛,“天光云影”尽纳其中,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融于生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更要注重因地制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坏境出发,整合课程资源,让教育回归生活,把快乐还给孩子。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创造!
【关键词】 思想政治 生活化
一、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育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要根据高中生的知识和阅历,巧妙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才能加快学生的知识掌握速度。
如,高中思想政治教师讲授到诚信在经济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作用时,可以事先让学生搜集一些关于诚信的事例。学生激烈地讨论,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会搜集到很多日常生活中不诚信的行为。通过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创设,学生发现我们周围有太多的人拥有太多不诚信的行为,如此之类的不诚信行为严重地干扰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严重地拖慢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速度,严重地影响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形象。同时,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也告诫学生要时刻注重自己的行为,做一个诚信的人。一旦教师成功地创设了生活化的教学情境,一旦教师以真实的生活引导学生,就容易调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经验和阅历,就容易促使学生提升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就容易提高教学效果。
二、高中思想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
1、紧扣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生活化教学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各模块的主题。所选择的事例,所引用的数据均要围绕该模块的主题,而且应当精确到所授课内容中的具体主题来进行,以避免生活化过于发散,导致主题迷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三个必修模块,按照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主题就是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日常授课中,教师可以将每一课的主题目标具体化。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既可以将不同的生活内容整合到所授主题目标中,也可以实现散射的状态。生活化教学只有紧扣着各个模块固有的主题与每一学时特定的主题,才能真正做到形散而意不散。
2、建构真实课堂。过去的政治课教师总是过多地关注间接经验、书本世界与科学世界,漠视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生活世界和心理世界;同时,在追求政治课德育价值取向的过程中会充斥着大量假命题、假情境、假课堂,这些均让学生感觉课堂是不真实的。而政治课模块教学走向生活化,则直接将理论的张力建构在生活世界中。对于学生来说,模块学习就有了生活意义与生命价值。在生活化的舞台中,教学由独白走向对话。学生不断选择,学会判断,善于用批判性思维来分析生活中的哲学、经济学,来辨别国家的大政方针。师生之间成为学习者、合作者、知识的建构者、真实生活的追求者,一起建构起真实的课堂。
三、教学过程生活化
1、从熟悉的生活背景引入教学知识,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如果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熟悉就会感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主动探寻,深入思考,这样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运用生活中的素材理解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是思想政治课的生命所在。丰富多彩、变化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为思想政治课的生活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充分发掘生活中的资源,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知识。
3、用生活化的作业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作业不仅要有巩固和检查功能,还应具备深化和提高功能以及体验和发展的功能。作为教师,只有充分明确作业的功能,才能在作業的设计、评价方面有所革新,才能让作业真正成为沟通政治教学与生活的桥梁,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作业的设计上,既可以采取时政点评以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度;也可以采取调查报告和小论文的形式,培养其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可以用模拟情景、辩论赛等。通过这种灵活多样的生活化作业,既可以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四、开展课堂探究,了解生活、理解生活
学生的头脑决不是一个个需要被填满知识的容器,而是一个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浮出知识的水面,使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地呼吸和搏击,展开生命的对话和智慧的探索。
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生活经验持续不断发展改造的过程,同时,它也是学习者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理解生活的过程。教师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内容、感性材料与新知识进行整合,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
探讨并开展“生活化”课堂教学,是顺应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而做出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突破。“生活化”课堂教学冲出了思想政治课长期忽略学生多彩的生活世界,过度关注理论和规范的知识传授的局限,把教学归于生活,用于生活,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全新教学理念。只有引入生活的“活”水,我们的课堂之“渠”方能清澈活泛,“天光云影”尽纳其中,生活是个大课堂,只有融于生活的课堂才是有生命力的,也才能保持时代特色。作为一线的政治教师,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更要注重因地制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坏境出发,整合课程资源,让教育回归生活,把快乐还给孩子。在活动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分享,学会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