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金砖国家"在全球经济发展中日益成为新的引领力量,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全球经济格局。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在全球各经济体使出浑身解数试图走出危机阴霾的过程中,以金砖国家为首的新兴经济体通过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率先复苏,成为牵引全球经济摆脱危机以及拉动全球经济恢复和增长的重要引擎。因此,探讨金砖国家如何提高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地位以及如何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发挥作用等问题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金砖国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引言
2001年11月20日,美国高盛公司全球经济部研究主管吉姆?奥尼尔在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报告中最早提出了“金砖四国”这一概念。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在《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一文中进一步对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由于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组成了类似“砖”(Bricks)这一单词,因此这四个国家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12月,南非(South Africa)作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加入“金砖四国”(BRICs),使其扩展为“金砖五国”(BRICS)。
二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国际地位
1 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金砖国家强势赶超发达经济体。金砖五国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从2000年的8.4%上升到2007年的13.8%和2011年的约20%。而同期七国集团加上澳大利亚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则由65.9%下降至56.4%和2011年的约50%,二者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之差由57.5%缩小到约30%。而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G7+AUS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13.1%逐步提高到了2011年的近40%。作为新的需求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引擎,金砖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其重要性可能会比许多人预想的转变地更加显著和迅速。2007年—2011年,五年间,金砖五国整体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7.7%,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以及2%的全球经济增長率。而中国在这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0.5%,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佼佼者。
2 金砖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在近十年来,金砖五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进式增长,已达到接近60%(基于购买力平价),而发达经济体则下降为近30%。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相对于拖缓全球经济增长且复苏乏力的发达经济体,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在危机后的治理过程中扮演了主导者,不仅避免了危机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调节着新兴经济体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大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3 金砖国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2010年10月底,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通过了IMF成
员份额改革方案。根据此改革方案,金砖四国(南非除外)将成为位列前十的份
额持有者。此次改革生效后,除南非的份额有所缩减外,其余金砖国家的份额都
得到了提高。
三金砖国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订了“牙买加协议”,标志着继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的形成。然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单极信用储备货币体系。
美元本位制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原则的沿袭和没有相应制度安排与制约机制,构成了该体系缺乏稳定性和“无序”的特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以及在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化中暴露出的问题使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2金砖国家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要求
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与金砖国家等新
兴经济体的“双速复苏”。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东移的深刻变化,为金砖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经济运行的结构性调整使金砖国家开始寻找共同的利益诉求来改善危机后全球经济重建中治理格局的失衡,即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2011年4月,金砖国家第三届峰会上发表了《三亚宣言》,金砖国家在支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增强自身发言权等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即便短期内仍无法改变发达经济体主导治理和决策的机制,以及美国一票否决权的现状,金砖国家仍坚持加强国际社会合作,以削弱美元霸权给全球金融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
四金砖国家如何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1 提高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各有其特点,然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是导致其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共同原因。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依赖本国资源禀赋的同时又依赖于外部市场,高消耗,低产出,创新不足,全要素贡献率(TFP)低。金砖国家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是金砖国家必须尽快完成的任务。
2 提升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对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
融机构采取救赎措施,先后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第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这一非常规的政策手段在当前几乎遍及全球。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有助于防止通货紧缩的进一步恶化,但却使全球流动性极度泛滥。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将为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热钱的大量涌入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使全球经济尤其金融实力脆弱的金砖国家面临新的风险。
3 利用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加强和深化金砖国家间合作
在未来,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应更加注重立体性: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对话与合作;利用区域合作论坛及全球性合作平台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同时更需要有保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制度安排,以增强金砖国家之间的互信度与合作共识,协调金砖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循序渐进;以提升经济合作水平、加强双边、多边贸易为合作基础,共同争取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推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同时为金砖国家整体利益谋求保障机制和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绍锋.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何方[J].国际政治研究,2011(2).
[2]罗立昱.新兴经济体与后金融危机时代IMF改革 [J].财经科学,2012(9).
[3]徐明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新问题与新的突破口[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
关键词:金砖国家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一引言
2001年11月20日,美国高盛公司全球经济部研究主管吉姆?奥尼尔在一份题为《全球需要更好的经济之砖》的报告中最早提出了“金砖四国”这一概念。2003年10月,高盛公司在《与金砖四国一起梦想:通往2050年的道路》一文中进一步对巴西(Brazil)、俄罗斯(Russia)、印度(India)和中国(China)的经济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由于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组成了类似“砖”(Bricks)这一单词,因此这四个国家被称为“金砖四国”。2010年12月,南非(South Africa)作为非洲最大的经济体加入“金砖四国”(BRICs),使其扩展为“金砖五国”(BRICS)。
二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及其国际地位
1 金砖国家经济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金砖国家强势赶超发达经济体。金砖五国作为一个整体,其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从2000年的8.4%上升到2007年的13.8%和2011年的约20%。而同期七国集团加上澳大利亚经济总量占全球经济的份额则由65.9%下降至56.4%和2011年的约50%,二者占全球经济的份额之差由57.5%缩小到约30%。而金砖五国经济总量占G7+AUS经济总量的比重,也由2001年的13.1%逐步提高到了2011年的近40%。作为新的需求增长和消费能力的引擎,金砖国家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其重要性可能会比许多人预想的转变地更加显著和迅速。2007年—2011年,五年间,金砖五国整体平均经济增长率接近7.7%,远远超过发达国家0.5%的平均经济增长率以及2%的全球经济增長率。而中国在这五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更是达到了10.5%,是新兴经济体中的佼佼者。
2 金砖国家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对全球经济复苏的拉动作用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测算,在近十年来,金砖五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呈递进式增长,已达到接近60%(基于购买力平价),而发达经济体则下降为近30%。2008年金融危机后,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的角色发生了转换。相对于拖缓全球经济增长且复苏乏力的发达经济体,金砖国家等新兴经济体在危机后的治理过程中扮演了主导者,不仅避免了危机可能带来的更为严重的后果,也调节着新兴经济体与遭受金融危机冲击相对较大的发达经济体之间的关系。
3 金砖国家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
2010年10月底,二十国集团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通过了IMF成
员份额改革方案。根据此改革方案,金砖四国(南非除外)将成为位列前十的份
额持有者。此次改革生效后,除南非的份额有所缩减外,其余金砖国家的份额都
得到了提高。
三金砖国家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1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
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理事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签订了“牙买加协议”,标志着继布雷顿森林体系之后的国际货币体系即“牙买加体系”的形成。然而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种单极信用储备货币体系。
美元本位制对布雷顿森林体系基本原则的沿袭和没有相应制度安排与制约机制,构成了该体系缺乏稳定性和“无序”的特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以及在全球经济格局风云变化中暴露出的问题使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2金砖国家关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现实要求
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过程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发达经济体与金砖国家等新
兴经济体的“双速复苏”。全球经济增长的重心东移的深刻变化,为金砖国家带来了新的挑战;全球经济运行的结构性调整使金砖国家开始寻找共同的利益诉求来改善危机后全球经济重建中治理格局的失衡,即改革现行的国际货币体系。
2011年4月,金砖国家第三届峰会上发表了《三亚宣言》,金砖国家在支持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完善国际货币体系、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增强自身发言权等方面已经达成共识,即便短期内仍无法改变发达经济体主导治理和决策的机制,以及美国一票否决权的现状,金砖国家仍坚持加强国际社会合作,以削弱美元霸权给全球金融经济发展带来的威胁。
四金砖国家如何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1 提高经济实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金砖国家经济增长方式各有其特点,然而低技术,低附加值的产业结构是导致其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低端的共同原因。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在依赖本国资源禀赋的同时又依赖于外部市场,高消耗,低产出,创新不足,全要素贡献率(TFP)低。金砖国家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仍处于落后的状态,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来看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不足的现象普遍存在。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中国,第三产业的比重甚至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增强创新能力是金砖国家必须尽快完成的任务。
2 提升金融市场的广度与深度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对陷入流动性困境的金
融机构采取救赎措施,先后采取了两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012年9月13日,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第三次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这一非常规的政策手段在当前几乎遍及全球。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有助于防止通货紧缩的进一步恶化,但却使全球流动性极度泛滥。伴随着全球经济复苏,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或将为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热钱的大量涌入增加了货币政策的实施难度,使全球经济尤其金融实力脆弱的金砖国家面临新的风险。
3 利用国际经济合作论坛加强和深化金砖国家间合作
在未来,金砖国家的合作机制应更加注重立体性:在更广泛的领域进行对话与合作;利用区域合作论坛及全球性合作平台开展双边和多边合作。同时更需要有保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制度安排,以增强金砖国家之间的互信度与合作共识,协调金砖国家之间的利益差异和矛盾,循序渐进;以提升经济合作水平、加强双边、多边贸易为合作基础,共同争取在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以推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同时为金砖国家整体利益谋求保障机制和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发展氛围。
参考文献
[1]陈绍锋.后危机时代国际货币体系将走向何方[J].国际政治研究,2011(2).
[2]罗立昱.新兴经济体与后金融危机时代IMF改革 [J].财经科学,2012(9).
[3]徐明棋.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新问题与新的突破口[J].世界经济研究,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