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人际交往现状及方式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种类繁多的交流软件给大学生相互交流带来方便、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消极影响。大学生过于依赖网络、手机等虚拟环境中的交往工具易导致交往过程中的信任缺失和情感上的冷漠。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应寻找有效途径予以解决,引导大学生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推进,新媒体的出现使以往的交流方式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新媒體( New Media),是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和其他通讯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如现实中学生使用腾讯QQ、微博、微信、手机、Email等。新媒体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看电视,听广播的传统模式,极大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电脑、Email等媒体工具,相比传统媒体,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使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展现自我。当社会各行各业愈发依赖传统媒体工具时,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电子图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书出版,网络聊天、短信或者电话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此,探索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受学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视。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们的交往手段不断拓展,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给人们的行为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QQ、Email、微博、微信、陌陌、SNS、BBS等新媒体的主要覆盖人群是大学生,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交往的情感表达
平等性和匿名性是新媒体工具最显著的特征。各主体都可以摆脱外在和现实的束缚,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身份和方式平等地与其他对象交流,这就使交往主体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束缚和心理负担,交往过程轻松,信息源分享和情感表达更加广泛和充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群体,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交往中的隔阂和困惑问题难以避免。但是,不论这种虚拟人际交流的情境多么愉悦与否,大学生都必须回归现实情境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这种情境具有不可回避性。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使大学生之间本身的各种差异与不同慢慢消退,大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所有信息,可以在自己身份隐匿的状态下自主选择交往对象。因此,处于现实人际交往缺乏情感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寻求网络的安慰,将个人的情感在网络世界中释放出来,从而来减轻来自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压力。通过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虚拟交往,使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占优势,且缺乏自信的大学生能够在新环境下更开放、更有信心地去寻找自己愿意交流的群体,从而提升了人际关系质量。
(二)新媒体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意识
新媒体等所具有的符号性、虚拟性和超时空性,所以当大学生与其他群体进行聊天时,可能不愿向陌生人展现真实的自我,包括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使得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造成了大学生多重自我的存在。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双方身份均带有想象性,更似一场带着面具的化妆舞会,面具背后的每个人都可以以多重身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从而将自己带进一个虚无缥缈的角色中,使人际交往的主客体都抽取了现实人际交往中应有的社会性特征,因而大学生平等交往的愿望在虚拟的网络新媒体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一个极端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这种平等性体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相同兴趣爱好的对象⑴。另外,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往往其自主意识和个性化也十分强烈。大学生借助于各种媒体工具,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等畅所欲言。这个由按键、屏幕或鼠标等连接而成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进行自由、平等的交往创造了重要的人际交往平台。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通过打破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与限制,来不断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同时也深刻的感受新媒体带给他们无穷的交往体会。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分析
正如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促进了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滋长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
大学生在使用此类社交工具时对于交往对象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愿意表露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更愿意以一种匿名的方式跟别人交流以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很多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言语判若两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某种行为形成习惯之后形成的。大学生习惯在网络社交时虚言假意,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容易带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来。而现实社会不同于网络世界,有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虚言假意等不道德的行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受到谴责,会导致人际交往的诚信危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弱监控性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致使他们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时容易摆脱现实道德观念的束缚。网络上虚假信息传播、物质、情感欺骗事件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兴趣去施展自己的个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出现信任危机⑵。
(二)新媒体消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责任意识
在虚拟空间,人际交往是在松散的人际结构中并且是在匿名的状态下完成的间接交往,人们的身份、性别、名字、年龄都是可以是虚构的,交往对方多数是以文字、符号和(或)表情等方式出现,这就为人们不负责任的交往留下了余地,人们可以发布虚假信息甚至言论恶意攻击他人,但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面对手机、电脑、论坛等交流平台时,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这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是真实的,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充分的自由,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与否仿佛都成为自己的事情。现实世界中具有真实性、规范性的事物,到了网络世界都变成了不确定的符号。久而久之,这种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就会导致大学生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新媒体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手机短信、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技术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书信。使用手机短信、视频聊天和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的相互问候,不能像书信那样"见字如人",更不能像见面聊天那样让彼此感受到真实的对方情绪和喜怒哀乐。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而且都是转发,渐渐淡化了同学间的真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冷漠。若长期置身于虚拟世界,就会缺乏亲身与人及自然的接触,也就无法满足与人真实对话的欲望,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无法适应,就会造成自我认知的模糊与困惑,加剧孤立心理的形成,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的病态,从而极大地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⑶。
三、结束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时效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和多样性等特性,而恰恰日益普及的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交流中得到广泛推广,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但手机等新媒介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和快餐化等负面效应。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应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效用,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引导和教育,尽力规避负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注释:
⑴王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2).
⑵张奕华.论网络境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引导[J].青年探索, 2012(2).
⑵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3).
作者简介:胡鹏(1984-),男,安徽六安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人际交往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推进,新媒体的出现使以往的交流方式产生了本质性的变化。新媒體( New Media),是利用互联网、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卫星等渠道,以及手机、电脑和其他通讯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如现实中学生使用腾讯QQ、微博、微信、手机、Email等。新媒体让人们摆脱了原有的看电视,听广播的传统模式,极大增强了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当前,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拥有手机、电脑、Email等媒体工具,相比传统媒体,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使用新媒体来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和展现自我。当社会各行各业愈发依赖传统媒体工具时,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也正在悄然发生着变化: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的书信,电子图书逐渐取代了传统的图书出版,网络聊天、短信或者电话逐渐取代了传统的面对面的交流方式。因此,探索新媒体与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内在关系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也越来越受学者和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视。
一、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影响分析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突破了传统人际交往的时空限制,使人们的交往手段不断拓展,交往空间不断扩大,给人们的行为方式带来了极大的变化。QQ、Email、微博、微信、陌陌、SNS、BBS等新媒体的主要覆盖人群是大学生,因此他们的人际交往也受到新媒体的巨大影响。
(一)新媒体有利于大学生交往的情感表达
平等性和匿名性是新媒体工具最显著的特征。各主体都可以摆脱外在和现实的束缚,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身份和方式平等地与其他对象交流,这就使交往主体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束缚和心理负担,交往过程轻松,信息源分享和情感表达更加广泛和充分。来自五湖四海的大学生群体,由于他们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性和价值观念等存在很大的差异,使得交往中的隔阂和困惑问题难以避免。但是,不论这种虚拟人际交流的情境多么愉悦与否,大学生都必须回归现实情境中的人际沟通与交流,这种情境具有不可回避性。新媒体技术的显著特点使大学生之间本身的各种差异与不同慢慢消退,大学生可以隐藏自己的所有信息,可以在自己身份隐匿的状态下自主选择交往对象。因此,处于现实人际交往缺乏情感环境中的大学生群体,更倾向于寻求网络的安慰,将个人的情感在网络世界中释放出来,从而来减轻来自现实人际交往中的压力。通过使用新媒体工具进行虚拟交往,使那些在现实人际交往中不占优势,且缺乏自信的大学生能够在新环境下更开放、更有信心地去寻找自己愿意交流的群体,从而提升了人际关系质量。
(二)新媒体强化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平等意识
新媒体等所具有的符号性、虚拟性和超时空性,所以当大学生与其他群体进行聊天时,可能不愿向陌生人展现真实的自我,包括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使得在这种虚拟的网络世界里,造成了大学生多重自我的存在。这样的人际交往方式的双方身份均带有想象性,更似一场带着面具的化妆舞会,面具背后的每个人都可以以多重身份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从而将自己带进一个虚无缥缈的角色中,使人际交往的主客体都抽取了现实人际交往中应有的社会性特征,因而大学生平等交往的愿望在虚拟的网络新媒体下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新媒体已经迅速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它是一个极端开放的系统,在这个系统里面,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平等的。这种平等性体现在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来选择和自己有共同语言、相同兴趣爱好的对象⑴。另外,新媒体下的交往方式往往其自主意识和个性化也十分强烈。大学生借助于各种媒体工具,可以对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兴趣爱好等畅所欲言。这个由按键、屏幕或鼠标等连接而成的虚拟世界为大学生进行自由、平等的交往创造了重要的人际交往平台。在这个神奇的虚拟世界里,大学生通过打破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与限制,来不断满足自我价值实现的目的,同时也深刻的感受新媒体带给他们无穷的交往体会。
二、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消极影响分析
正如任何事物和现象都具有两面性,新媒体促进了大学生新型人际关系的形成和发展,并对大学生人际交往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给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一)新媒体滋长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信任危机
大学生在使用此类社交工具时对于交往对象还是持一定的怀疑态度,不愿意表露真实的自己,或者说更愿意以一种匿名的方式跟别人交流以获取安全感和满足感。很多大学生现实生活和网络言语判若两人。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某种行为形成习惯之后形成的。大学生习惯在网络社交时虚言假意,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习惯容易带到现实人际交往中来。而现实社会不同于网络世界,有严格的伦理道德规范,虚言假意等不道德的行为在现实人际交往中往往会受到谴责,会导致人际交往的诚信危机,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从而加剧了大学生现实人际关系中的信任危机。同时,新媒体的匿名性和弱监控性给予了大学生更大的选择权和自主权,致使他们在使用网络社交工具时容易摆脱现实道德观念的束缚。网络上虚假信息传播、物质、情感欺骗事件时有发生很大程度上是大学生按照自己的喜好、意愿、兴趣去施展自己的个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学生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出现信任危机⑵。
(二)新媒体消弱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责任意识
在虚拟空间,人际交往是在松散的人际结构中并且是在匿名的状态下完成的间接交往,人们的身份、性别、名字、年龄都是可以是虚构的,交往对方多数是以文字、符号和(或)表情等方式出现,这就为人们不负责任的交往留下了余地,人们可以发布虚假信息甚至言论恶意攻击他人,但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面对手机、电脑、论坛等交流平台时,大学生在潜意识中认为:这并非真实的世界,只有我自己是真实的,我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充分的自由,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负责与否仿佛都成为自己的事情。现实世界中具有真实性、规范性的事物,到了网络世界都变成了不确定的符号。久而久之,这种网络与现实的差异就会导致大学生缺乏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新媒体容易导致大学生人际交往冷漠化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手机短信、视频聊天、电子邮件等新媒体技术已逐步替代了传统的书信。使用手机短信、视频聊天和发送邮件等方式进行的相互问候,不能像书信那样"见字如人",更不能像见面聊天那样让彼此感受到真实的对方情绪和喜怒哀乐。拇指下来来往往的文字,打着祝福的招牌抄来抄去,而且都是转发,渐渐淡化了同学间的真诚,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疏离和冷漠。若长期置身于虚拟世界,就会缺乏亲身与人及自然的接触,也就无法满足与人真实对话的欲望,而一旦回到现实生活中就会无法适应,就会造成自我认知的模糊与困惑,加剧孤立心理的形成,甚至出现人格分裂的病态,从而极大地影响现实社会中的人际交往⑶。
三、结束语
大学生人际交往质量直接影响着他们的成长成才和身心健康。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呈现时效快、范围广、互动性强和多样性等特性,而恰恰日益普及的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日常学习、交流中得到广泛推广,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着积极效应;但手机等新媒介给用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不信任和快餐化等负面效应。因此,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我们应积极发挥新媒体对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正效用,同时注重方式、方法的引导和教育,尽力规避负效应,从而促进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健康发展和完善人格的塑造。
注释:
⑴王莉.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 2010(2).
⑵张奕华.论网络境域下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及引导[J].青年探索, 2012(2).
⑵田芳.新媒体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学理论,2013(3).
作者简介:胡鹏(1984-),男,安徽六安人,管理学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