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格萨尔王传》是藏族人民集体创作的一部世界最长的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从创作至今已有1000多年,是目前仍在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中口耳相传的活形态史诗。目前,《格萨尔王传》已流传到世界上大约40个国家和地区。对其进行研究的人遍布全世界,已形成了一种世界性的学说。我国现在有100多位格萨尔说唱艺人,其中包括90多位藏族艺人,约40位蒙古族艺人和少数土族艺人。
《格萨尔王传》的主要故事内容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藏民族历史上真实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格萨尔王纪念堂。格萨尔王纪念堂由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骑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位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位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圣殿。
《格萨尔王传》的形成及艺术成就
从目前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是荷马史诗的56倍长。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是24卷 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24000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18550颂,37000多行。《摩河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成18篇,一般说有10万颂,20多万诗行。
《格萨尔王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会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到了公元7世纪至9世纪即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藏族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张扬。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英雄人物和战争史实,自然会在民间衍生出许多奇闻异说,辗转演变而终成故事。这些留在人们记中的历代往事,与信仰结合着代代相传下去。人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对雪域高原的各种自然崇拜以及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知识都编进了这悠久的古歌之中。大约在这一时期,格萨尔故事的传说框架基本成型,并出现了一批手抄本。在吐蕃王朝崩溃即公元10世纪之后,格萨尔进一步广泛流传并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嗜好、信仰、兴趣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修改。作为传说,它处于信仰和幻想之间,是生存在不同时代的藏族民众在共同承认的下意识中集体创作的,根子虽在古代,但却不断地繁茂滋长。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藏民族的英雄传奇故事,《格萨尔王传》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整个藏区及其周边地区广为传唱。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王传》”。其意思是说,生活在雪域之邦的每一个藏民,都会讲述《格萨尔王传》故事。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经过广大民众、尤其是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再创造,《格萨尔王传》故事发生了很大的演进,史诗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不断丰富和生动,出现了很多异文本。各个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内容、具体情节和细节上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
关于《格萨尔王传》的结构,按照传统的说法,有《天界篇》《英雄诞生》《赛马称王》等分部本作为序篇,描绘了整部史诗的基本框架。接着是四部降魔史,格萨尔降伏四大魔王的英雄业绩,构成了史诗的主体部分。假若把《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比作一座宏伟的艺术宫殿,那么,这四部降魔史就是支撑这座宫殿的四根大柱,其他各部,都可以看做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由此便产生出“十八大宗”、“十八中宗”、“十八小宗”等部。最后是《地狱救母》。
《格萨尔王传》就像一个能装下乾坤的大宝袋,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它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沃土,不仅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的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
《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术
《格萨尔王传》都是说唱体,韵白相同,有散文叙述,也有韵文唱词;唱词有自由体的,也有格律的,形式比较灵活。—般情况下,韵文长于散文,即唱长于说。韵文通常为整齐的七字句或八字句,极少九字句,或以七、八字句间杂成文。七字句是二二三顿,与汉文七言诗顿法一样,八字句是三二三顿。但—般藏族诗歌不押韵脚。在多数版本的唱词中,每段韵文的开头两句,常常是没有实际含义的衬句。
《格萨尔王传》作为一个曲艺品种,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为两种:—种是徒手说唱,另—种是说唱者手中捧一张无字的白纸,两眼定神直视纸面,屏住呼吸,静坐片刻之后,方凭记忆说唱或即兴说唱。一般职业性说唱艺人均用这两种方式说唱。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格萨尔王传》的唱腔曲调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按传统的方法演唱,一种是同字代用的方法,—种是随意使用唱腔曲调来演唱的方法。传统的说唱法则,要求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鸟、兽等,都必须有各自固定的唱腔曲调,比如《格萨尔·永恒生命曲》《珠牡·九狮六变曲》《江洛(格萨尔的神马) ·六变曲》等。不同人物的唱腔曲调,不能相互混淆,不能替代使用。同一人物,由于故事情节、人物情绪、所处场合不同,所使用的唱腔曲凋也不同,比如:格萨尔在抛打石子时,只能用《觉如·掷石晓意曲》;格萨尔在作战时,只能用《格萨尔·英雄勇猛短调》;在号召民众时,则只能用《格萨尔·云集响应曲》等。一般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个曲调名称,每个曲调名称也只有一两首唱腔曲调;主要人物有好几个曲调名称,每个曲调名称又有好几首唱腔曲调。使用这种方法说唱的艺人,多数终身只能说唱一部或某几部故事。
西藏自治区于1979年成立专门机构,对《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的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格萨尔王传》现已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发行3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山南巷35号(541001)
《格萨尔王传》的主要故事内容
《格萨尔王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很久很久以前,天灾人祸遍及藏区,妖魔鬼怪横行,黎民百姓遭受荼毒。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为了普渡众生出苦海,向阿弥陀佛请求派夭神之子下凡降魔。神子推巴噶瓦发愿到藏区,做黑头发藏人的君王,即格萨尔王。为了让格萨尔能够完成降妖伏魔、抑强扶弱、造福百姓的神圣使命,史诗的作者们赋予他特殊的品格和非凡的才能,把他塑造成神、龙、念(藏族原始宗教里的一种厉神)三者合一的半人半神的英雄。格萨尔降临人间后,多次遭到陷害,但由于他本身的力量和诸天神的保护,不仅未遭毒手,反而将害人的妖魔和鬼怪杀死。格萨尔从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为民除害,造福百姓。5岁时,格萨尔与母亲移居黄河之畔,8岁时,岭部落也迁移至此。12岁上,格萨尔在部落的赛马大会上取得胜利,并获得王位,同时娶森姜珠牡为妃。从此,格萨尔开始施展天威,东讨西伐,征战四方,降伏了入侵岭国的北方妖魔,战胜了霍尔国的白帐王、姜国的萨丹王、门域的辛赤王、大食的诺尔王、卡切松耳石的赤丹王、祝古的托桂王等,先后降伏了几十个“宗”(藏族古代的部落和小帮国家)。在降伏了人间妖魔之后,格萨尔功德圆满,与母亲郭姆、王妃森姜珠牡等一同返回天界,规模宏伟的史诗《格萨尔王传》到此结束。
藏民族历史上真实的格萨尔王,生于公元1038年,殁于公元1119年,享年81岁。岭葱土司翁青曲加于公元1790年在今阿须的熊坝协苏雅给康多修建了“格萨尔王庙”。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原址处重建格萨尔王纪念堂。格萨尔王纪念堂由64根梁柱、16根通天柱构成主体构架,四周以墙相围,堂正中塑格萨尔王骑骏马驰骋的巨像,背塑十三位战神,正墙左右方塑岭国十二位大佛,其左右两边分立将士如云及烈女翩翩。整个纪念堂庄重典雅,雄奇壮观,实乃凭吊览古的圣殿。
《格萨尔王传》的形成及艺术成就
从目前已经搜集到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有120多卷、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仅从字数来看,远远超过了世界几大著名史诗的总和,是荷马史诗的56倍长。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共24卷,15693行;《奥德修记》也是24卷 12110行。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全书分为七篇,旧的本子约有24000颂,按照印度的计算法,一颂为两行,共有48000行。最新的精校本已压缩到18550颂,37000多行。《摩河婆罗多》是一部内容十分丰富的史诗,全书分成18篇,一般说有10万颂,20多万诗行。
《格萨尔王传》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原始社会的形态和丰富的资料,代表着古代藏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史诗从生成、基本定型到不断演进,包含了藏民族文化的全部原始内核,在不断地演进中又融会了不同时代藏民族关于历史、社会、自然、科学、宗教、道德、风俗、文化、艺术的全部知识,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美学价值和欣赏价值,是研究古代藏族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被誉为“东方的伊利亚特”。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格萨尔王传》大约产生于公元前后至公元五六世纪,即氏族社会解体到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氏族、部落、部族和民族之间的战争是格萨尔故事的源头。到了公元7世纪至9世纪即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藏族社会历史发生了巨大的变革。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自信心和民族精神得到了极大张扬。充满英雄主义色彩的英雄人物和战争史实,自然会在民间衍生出许多奇闻异说,辗转演变而终成故事。这些留在人们记中的历代往事,与信仰结合着代代相传下去。人们将自己对生活的理解认识,对雪域高原的各种自然崇拜以及多种多样的民间文化知识都编进了这悠久的古歌之中。大约在这一时期,格萨尔故事的传说框架基本成型,并出现了一批手抄本。在吐蕃王朝崩溃即公元10世纪之后,格萨尔进一步广泛流传并得到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不同时代的人们,根据自己的情感、嗜好、信仰、兴趣对人物和故事进行修改。作为传说,它处于信仰和幻想之间,是生存在不同时代的藏族民众在共同承认的下意识中集体创作的,根子虽在古代,但却不断地繁茂滋长。
《格萨尔王传》是在藏族古代神话、传说、诗歌、谚语等民间文学的丰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作为藏民族的英雄传奇故事,《格萨尔王传》有着深厚而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整个藏区及其周边地区广为传唱。藏族有句谚语:“岭国每人嘴里都有一部《格萨尔王传》”。其意思是说,生活在雪域之邦的每一个藏民,都会讲述《格萨尔王传》故事。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经过广大民众、尤其是才华出众的民间说唱艺人的再创造,《格萨尔王传》故事发生了很大的演进,史诗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不断丰富和生动,出现了很多异文本。各个民间艺人说唱的《格萨尔王传》其主要内容和基本情节虽然大体相同,但在具体内容、具体情节和细节上又各有特点,自成体系。
关于《格萨尔王传》的结构,按照传统的说法,有《天界篇》《英雄诞生》《赛马称王》等分部本作为序篇,描绘了整部史诗的基本框架。接着是四部降魔史,格萨尔降伏四大魔王的英雄业绩,构成了史诗的主体部分。假若把《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比作一座宏伟的艺术宫殿,那么,这四部降魔史就是支撑这座宫殿的四根大柱,其他各部,都可以看做是从这里派生出来的。由此便产生出“十八大宗”、“十八中宗”、“十八小宗”等部。最后是《地狱救母》。
《格萨尔王传》就像一个能装下乾坤的大宝袋,一座文学艺术和美学的大花园。它植根于当时社会生活的沃土,不仅概括了藏族历史发展的重大阶段和进程,揭示了深邃而广阔的社会生活,同时也塑造了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其中无论是正面的英雄还是反面的暴君,无论是男子还是妇女,无论是老人还是青年,都刻画得个性鲜明,形象突出,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对以格萨尔为首的众英雄形象的描写得最为出色,从而成为藏族文学史上不朽的典型。通过人物本身的语言、行动和故事情节来实现塑造人物形象,是《格萨尔王传》这部史诗的特色之一。因此人物虽然众多,却没有给人雷同和概念化的感觉。同是写英雄人物,但却各不相同,写格萨尔是高瞻远瞩,领袖气派;写总管王则是机智、仁厚,长者风度。嘉察被写得勇猛刚烈,丹玛则是智勇兼备。人人个性突出,个个形象鲜明。
《格萨尔王传》的说唱艺术
《格萨尔王传》都是说唱体,韵白相同,有散文叙述,也有韵文唱词;唱词有自由体的,也有格律的,形式比较灵活。—般情况下,韵文长于散文,即唱长于说。韵文通常为整齐的七字句或八字句,极少九字句,或以七、八字句间杂成文。七字句是二二三顿,与汉文七言诗顿法一样,八字句是三二三顿。但—般藏族诗歌不押韵脚。在多数版本的唱词中,每段韵文的开头两句,常常是没有实际含义的衬句。
《格萨尔王传》作为一个曲艺品种,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形式,其表演方式为两种:—种是徒手说唱,另—种是说唱者手中捧一张无字的白纸,两眼定神直视纸面,屏住呼吸,静坐片刻之后,方凭记忆说唱或即兴说唱。一般职业性说唱艺人均用这两种方式说唱。采用“一曲多变”式的专用曲调,唱中穿插说白,有时还配以图画讲解。用藏语表演,常采用牛角琴伴奏。由于史诗内容十分丰富,结构体制非常庞大,故一般的艺人通常只是截取某一部分或片断表演。《格萨尔王传》的唱腔曲调的使用方法,大致有三种:一种是按传统的方法演唱,一种是同字代用的方法,—种是随意使用唱腔曲调来演唱的方法。传统的说唱法则,要求故事中的每个人、物、鸟、兽等,都必须有各自固定的唱腔曲调,比如《格萨尔·永恒生命曲》《珠牡·九狮六变曲》《江洛(格萨尔的神马) ·六变曲》等。不同人物的唱腔曲调,不能相互混淆,不能替代使用。同一人物,由于故事情节、人物情绪、所处场合不同,所使用的唱腔曲凋也不同,比如:格萨尔在抛打石子时,只能用《觉如·掷石晓意曲》;格萨尔在作战时,只能用《格萨尔·英雄勇猛短调》;在号召民众时,则只能用《格萨尔·云集响应曲》等。一般人物通常只有一两个曲调名称,每个曲调名称也只有一两首唱腔曲调;主要人物有好几个曲调名称,每个曲调名称又有好几首唱腔曲调。使用这种方法说唱的艺人,多数终身只能说唱一部或某几部故事。
西藏自治区于1979年成立专门机构,对《格萨尔王传》进行全面的抢救、整理。经过20多年的努力,《格萨尔王传》现已录制了3000多盘磁带,搜集藏文手抄本、木刻本近300部,整理出版藏文版62部,发行300多万册,同时还出版了20多部汉译本,并有多部被译成英、日、法文出版。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西山南巷35号(54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