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想像电影《地心引力》女主演桑德拉·布洛克一样挑战地心引力吗?你想成为外星人吗?这些似乎只有在科幻影片里出现的场景或许即将成为现实。2013年,荷兰非营利机构“火星一号”研究所推出火星探索计划——在2023年将2男2女送往火星,他们将成为火星上的第一批地球移民。目前,第一轮全球海选已完成,1058人脱颖而出。
工程师的15年火星梦
名为“火星一号”的火星探索计划由荷兰人巴斯·拉斯多普(下文称拉斯多普)提出,他今年36岁,是一名机械工程科学家。15年前在特文特大学读书时,他就满脑子想着上火星。但在当时,梦想只是个梦想,拉斯多普还是按部就班,读完博士后开了家科技公司。
201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202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听到这个消息,拉斯多普激动不已,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推行火星移民计划,并向全世界直播!
拉斯多普说干就干,卖掉公司,创建了“火星一号”研究所。接着,他与美国百诺肯太空公司签约开发生命支持系统和宇航服,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卫星公司SSTL洽谈购买飞行器。最后,他建立网站,在世界各地开展如火如荼的火星移民海选活动。
参加海选很容易,只要年满18周岁就行,选拔的标准是:身心健康且拥有5项关键特性:坚韧性、适应力、好奇心、相互信任、创造力。申请者只需登陆“火星一号”网站,回答一份问卷,再上传一段1分钟的视频讲述为何要申请参加该计划即可。根据各国人均GDP水平,报名费标准也不同:卡塔尔每人75美元(1美元约合6.06元人民币),中国11美元,刚果仅需5美元。全球有20万人报了名,其中美国人最多,占到1/4,其次是印度和中国。
截至2013年12月30日,第一轮海选结束,有1058人通过。这些人将进入更严苛的淘汰赛,接受面试,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任务,以测试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更不可思议的是,主办方表示,接下来的比赛会通过电视播出,选择权将交给观众,最终的胜出者也将会被打造成全民英雄。
到2015年,只有24至40人能留下。然后,他们要经过为期7年的封闭训练,系统学习机械操作、搭建、种植等一切在火星上的必要生存技能。2023年,最终将有4人有机会前往火星——比NASA的登陆计划还早两年。他们将生活在一个类似于着陆器的装置中,太阳能电池板和室内农场为他们提供能源和食物。“第一批定居者只能吃素食。以后,我们会运送鱼苗到火星,他们可以尝试自己养鱼。第一代火星移民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他们是地球人中的英雄。”拉斯多普在接受采访时说。
妈妈提醒她带着电饭锅上火星
如果你以为“火星计划”选拔的是一批专业人士,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第一批入选者的名单上,既有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学生瑞安·麦克唐纳、英国杜伦大学天文学博士生汉娜·厄恩肖这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更有不少让公众颇感惊讶的人。
英国变性出租车司机梅丽莎就是其中一员。染着一头金发的她,喜爱穿抹胸,涂睫毛膏。尽管已经52岁,梅丽莎依然对登上火星信心满满。
在提出申请的上万名华裔中,毫无专业背景的边思恩和秦安琪也通过了海选。来自台湾的边思恩今年34岁,当过模特和演员,目前居住在南加州,从事教育工作。虽然多年来一直“想当个外星人”,但是边思恩对航空领域的了解,仅限于童年参加的太空营活动。家人对她的“外星旅行”都很支持,她的妈妈还几此提醒她带电饭锅上火星,因为“一定得吃饭”。
32岁的秦安琪虽然一直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基地工作,但担任厨师的她对航空领域的了解也很少。对自己能成功通过初选,秦安琪既意外又兴奋,“火星也许并不需要厨师,他们看中的可能是我在军队工作的经历。”
不管专业不专业,入选者都表示已做好“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理准备。还在读书的瑞安和汉娜都决定为火星计划保持单身。汉娜说:“我可不能在10年之后突然告诉自己的另一半:‘对不起,我要去火星了。’”
尽管对大多数第一轮入选者来说,移民火星这件事还遥不可及,但这段经历让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科学与人生、家庭与幸福……就像边思恩所说:“我也知道这段旅程会很危险。但是当初哥伦布绕地球一圈时,也有很多人笑着说不可能。现在距离真正上火星还有10年,也就是说我还有10年可以跟家人相处。从前,我总觉得时间还长,不太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我很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争议中前进
在“火星一号”火热的选拔中,拉斯多普一直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前景乐观,进展良好。他透露,他们正在和几家电视台接洽卖版权,此外,赞助商、媒体合作伙伴以及私人捐赠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最近,他们还在网站上发起了筹款活动,目标是筹集40万美元,支付2018年无人概念飞行器的研发费用。在技术准备上,2016年进行第一次试验发射;2018年发射无人概念飞行器;2021年运送人类定居所需的水、氧气、食品等物资;定居点将在第一批移民到达前建设完成。
尽管火星移民计划相当诱人,很多航空专家却持怀疑态度。曾多次参加太空探索的慕尼黑科技大学教授乌尔里希·怀特说:“从地球到火星的航程长达7个月,飞船还要承受高幅射和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而且火星表面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达95%,想让飞船安全降落都不太可能,更别说移民了。”更多的专家则把质疑的焦点对准了拉斯多普火星移民的动机。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多年的路易斯·弗里德曼认为:“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秀。”
而热情的参与者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些事。一位入选者说:“为了准备‘火星一号’接下来的活动,我已经开始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和查阅航天知识。即使‘火星一号’是假的,我也有很多收获。每个人都有追求,我喜欢航天,我有航天梦,我愿意为它买单。”
事实上,无论火星会不会成为人类的下一个家园,火星移民计划都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梦想的机会,一个改变自己生活的可能——很多时候,梦想能够存在,就是对现实最美好的馈赠。
链接:人类为什么要上火星
从1962年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到2012年美国“好奇号”登陆火星,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2010年,NASA取消致力于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重点探索火星,并计划在2025年左右实现人类登陆火星。
人类为什么要登陆火星?其一是探索生命起源,有科学家们认为火星先于地球出现生命;其二是为地球人寻找下一个家园。在地球之外的太阳系七大行星中,火星是和地球最接近的:有空气,有大气层,有四季变化,两极还有冰盖。而移民的第一步就是到火星设营地,然后通过种植植物改变其环境,让它更有利于人类生存。
工程师的15年火星梦
名为“火星一号”的火星探索计划由荷兰人巴斯·拉斯多普(下文称拉斯多普)提出,他今年36岁,是一名机械工程科学家。15年前在特文特大学读书时,他就满脑子想着上火星。但在当时,梦想只是个梦想,拉斯多普还是按部就班,读完博士后开了家科技公司。
2010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提出2025年左右将宇航员送上火星。听到这个消息,拉斯多普激动不已,萌生了一个大胆的念头:推行火星移民计划,并向全世界直播!
拉斯多普说干就干,卖掉公司,创建了“火星一号”研究所。接着,他与美国百诺肯太空公司签约开发生命支持系统和宇航服,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和卫星公司SSTL洽谈购买飞行器。最后,他建立网站,在世界各地开展如火如荼的火星移民海选活动。
参加海选很容易,只要年满18周岁就行,选拔的标准是:身心健康且拥有5项关键特性:坚韧性、适应力、好奇心、相互信任、创造力。申请者只需登陆“火星一号”网站,回答一份问卷,再上传一段1分钟的视频讲述为何要申请参加该计划即可。根据各国人均GDP水平,报名费标准也不同:卡塔尔每人75美元(1美元约合6.06元人民币),中国11美元,刚果仅需5美元。全球有20万人报了名,其中美国人最多,占到1/4,其次是印度和中国。
截至2013年12月30日,第一轮海选结束,有1058人通过。这些人将进入更严苛的淘汰赛,接受面试,还要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些任务,以测试他们的“身体和心理素质”。更不可思议的是,主办方表示,接下来的比赛会通过电视播出,选择权将交给观众,最终的胜出者也将会被打造成全民英雄。
到2015年,只有24至40人能留下。然后,他们要经过为期7年的封闭训练,系统学习机械操作、搭建、种植等一切在火星上的必要生存技能。2023年,最终将有4人有机会前往火星——比NASA的登陆计划还早两年。他们将生活在一个类似于着陆器的装置中,太阳能电池板和室内农场为他们提供能源和食物。“第一批定居者只能吃素食。以后,我们会运送鱼苗到火星,他们可以尝试自己养鱼。第一代火星移民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他们是地球人中的英雄。”拉斯多普在接受采访时说。
妈妈提醒她带着电饭锅上火星
如果你以为“火星计划”选拔的是一批专业人士,那可就大错特错了。第一批入选者的名单上,既有英国牛津大学物理系学生瑞安·麦克唐纳、英国杜伦大学天文学博士生汉娜·厄恩肖这样有专业背景的年轻人,更有不少让公众颇感惊讶的人。
英国变性出租车司机梅丽莎就是其中一员。染着一头金发的她,喜爱穿抹胸,涂睫毛膏。尽管已经52岁,梅丽莎依然对登上火星信心满满。
在提出申请的上万名华裔中,毫无专业背景的边思恩和秦安琪也通过了海选。来自台湾的边思恩今年34岁,当过模特和演员,目前居住在南加州,从事教育工作。虽然多年来一直“想当个外星人”,但是边思恩对航空领域的了解,仅限于童年参加的太空营活动。家人对她的“外星旅行”都很支持,她的妈妈还几此提醒她带电饭锅上火星,因为“一定得吃饭”。
32岁的秦安琪虽然一直在澳大利亚皇家空军基地工作,但担任厨师的她对航空领域的了解也很少。对自己能成功通过初选,秦安琪既意外又兴奋,“火星也许并不需要厨师,他们看中的可能是我在军队工作的经历。”
不管专业不专业,入选者都表示已做好“壮士一去不复返”的心理准备。还在读书的瑞安和汉娜都决定为火星计划保持单身。汉娜说:“我可不能在10年之后突然告诉自己的另一半:‘对不起,我要去火星了。’”
尽管对大多数第一轮入选者来说,移民火星这件事还遥不可及,但这段经历让他们开始思考一些从未想过的问题:科学与人生、家庭与幸福……就像边思恩所说:“我也知道这段旅程会很危险。但是当初哥伦布绕地球一圈时,也有很多人笑着说不可能。现在距离真正上火星还有10年,也就是说我还有10年可以跟家人相处。从前,我总觉得时间还长,不太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但现在我很珍惜每一分每一秒。”
在争议中前进
在“火星一号”火热的选拔中,拉斯多普一直向公众传达这样一个信号,那就是前景乐观,进展良好。他透露,他们正在和几家电视台接洽卖版权,此外,赞助商、媒体合作伙伴以及私人捐赠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最近,他们还在网站上发起了筹款活动,目标是筹集40万美元,支付2018年无人概念飞行器的研发费用。在技术准备上,2016年进行第一次试验发射;2018年发射无人概念飞行器;2021年运送人类定居所需的水、氧气、食品等物资;定居点将在第一批移民到达前建设完成。
尽管火星移民计划相当诱人,很多航空专家却持怀疑态度。曾多次参加太空探索的慕尼黑科技大学教授乌尔里希·怀特说:“从地球到火星的航程长达7个月,飞船还要承受高幅射和零下60摄氏度的低温,而且火星表面空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高达95%,想让飞船安全降落都不太可能,更别说移民了。”更多的专家则把质疑的焦点对准了拉斯多普火星移民的动机。在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多年的路易斯·弗里德曼认为:“这就是一场赤裸裸的商业秀。”
而热情的参与者们似乎并不担心这些事。一位入选者说:“为了准备‘火星一号’接下来的活动,我已经开始锻炼身体、学习英语和查阅航天知识。即使‘火星一号’是假的,我也有很多收获。每个人都有追求,我喜欢航天,我有航天梦,我愿意为它买单。”
事实上,无论火星会不会成为人类的下一个家园,火星移民计划都给普通人提供了一个梦想的机会,一个改变自己生活的可能——很多时候,梦想能够存在,就是对现实最美好的馈赠。
链接:人类为什么要上火星
从1962年苏联发射“火星1号”探测器,到2012年美国“好奇号”登陆火星,人类对火星的探索从未停止。2010年,NASA取消致力于重返月球的“星座计划”,重点探索火星,并计划在2025年左右实现人类登陆火星。
人类为什么要登陆火星?其一是探索生命起源,有科学家们认为火星先于地球出现生命;其二是为地球人寻找下一个家园。在地球之外的太阳系七大行星中,火星是和地球最接近的:有空气,有大气层,有四季变化,两极还有冰盖。而移民的第一步就是到火星设营地,然后通过种植植物改变其环境,让它更有利于人类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