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味沸井

来源 :发明与创新·少儿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延陵镇九里村,有一座季子庙,庙里有六口怪井。
  这六口怪井非常神奇,虽然每口井的井水常年沸腾,水温却只有十几度,而且六口井毗邻,每口井之间相距不过1米,其中三口井的井水清澈,三口井井水浑浊。
  更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六口井井水味道各不相同,有啤酒味、雪碧味、铁锈味,甚至还有麻辣味等。
  这六口井怎么会如此怪异呢?
  据古书记载,早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九里沸井就已声名远播了。
  当时,拜谒季子庙、临观沸井涌泉是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一种时尚。南朝张正见来这里后还曾留下一首诗——《行经季子庙》,其中写道:“野藤侵沸井,山雨湿苔碑。”
  其实,九里沸井远远不止这六口,史书和有关资料记载季子庙附近有百余口沸井,井水有清有浊,沸腾之声昼夜不绝。由于历史变迁,沸井相继被掩。
  村民们陆续发现并清理出三清三浊六口沸井,同时用汉白玉石在四周筑起护栏。这六口沸井井水翻涌,常年不息,每当夜晚万籁俱寂之时,村民还可听到井水沸腾之声。
  季子是春秋时期吴国名贤,被称为“至德第三人”,其隐居死后就葬在九里村。九里后人为了祭奠他,修建了季子庙。
  在季子庙中一块十多平米的地方,六口井呈蛇形排列着,虽相隔很近,却各不相同。其中三口井的井水非常清澈,能让人清楚地看到水下井壁,而另外三口井的井水很浑浊,如同搅拌过的泥浆水。
  这六口井冒着大小不一的气泡,有的井井水翻腾不已,很像沸腾的开水,而有的显得平静很多,小小的气泡跟鱼儿呼出的气泡差不多。你把耳朵贴在井口凝神静听,隐约可听见气体发出的“咝咝”声。
  要是你用竹筒从每口井中打一些井水上来细细品尝,会发现味道各异,6口井6种口味。
  井水清澈的三口井中,有两口井井水有浓浓的碳酸饮料味道,分别是雪碧味和柠檬汽水味,另一口井井水是啤酒味的,浑浊的三口井井水味道偏刺激,分别是麻辣味、铁锈味和苦味。
  这井水味道这么怪,不会有毒吧?
  井水虽然奇怪,但可以直接饮用。
  镇江市环境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曾分别在每口井里提取了两瓶水,带回实验室分析。他们借助玻璃电极法、紫外分光光度法等方法测出井水完全符合饮用水标准,且含有各种微量元素。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就了沸井奇观?又是什么导致井水带有不同的味道呢?
  近年来,为了解答这些问题,国内许多专家纷纷到季子庙考察沸井,并给出了多种答案。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的专家觉得沸井奇观是一种非常奇特的地质现象。
  直溪镇处在直溪凹陷的中部,直溪镇又与沸井所在的延陵镇相邻,因此这一凹陷一直延伸到延陵镇。凹陷中有著名的直溪盐矿,含盐地层很可能也延伸到了延陵镇。
  又因延陵镇处在几条大的断裂带交汇处,含盐地层中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等多种气体很容易通过断裂带涌出地表,使地表积水冒泡,只是这6口井中气泡相对多一些。
  至于井水的颜色和味道不一样,是因为井水所含物质的组合略有区别。
  江苏省科考队认为六口井喷涌的气体并非沼气、甲烷、一氧化碳,而是二氧化碳。
  远古时代丹阳曾经发生过火山爆发,导致大量二氧化碳被埋在地下,而九里至茅山一带正好有构造裂缝,六口古井就处在断裂带上,这才导致井水终年沸腾。
  六口井井水之所以味道不同,是因为每口井中所涌出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再加上水中含有的铁离子不同,这才出现了雪碧味、啤酒味、麻辣味、铁锈味等。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的专家认为沸井里冒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和甲烷。
  现在,关于沸井形成和井水味道不同的原因,还没有最终定论。即便如此,怪味沸井奇观令人惊叹,你们也可以去实地观赏哦。
其他文献
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跨越地理纬度大,由南向北气温逐渐降低,由气候温和区走向气候严寒区,沿程流量逐渐减少,流速降低,水深减小,沿岸多交叉建筑物,遇寒冷天气,不可避免地产生冰
石家庄市通过对2012年7月29日至31日暴雨洪水特性分析,掌握暴雨洪水规律,最大1h暴雨量级达到10年一遇,次降雨相当于3年一遇,受短历时强降雨影响,鹿泉及石家庄市区出现较为严重的城
有一个四四方方的小村庄——四方村,里面住着8户人家(如图所示)。现在8户人家要美化环境,准备种植同样面积的绿地。  他们商定,把四方村分成同样形状、同样大小的8块地,其中每块地中都有一户人家和两个离家最近的水池。  怎么分呢?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有人推荐吴能。吴能很有本事,一下子就把地分好了。你知道他是怎么分的吗?
你知道吗?植物也跟动物一样,无时无刻不在为生存而斗争。它们有的搞“空袭”,有的发动“地雷战”,有的请来水手帮忙……上演了一场场惊险的“海陆空大战”。  洋槐树又名刺槐,原产北美洲温带及亚热带,于1877年引入我国,因适应性强、生长速度快、繁殖容易、用途广泛而受到欢迎。  站在洋槐树旁,你如果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它下面的土地上光秃秃的,几乎寸草不生。而洋槐树高高在上,独霸一方,微风一吹,沙沙作响,好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