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巨擘之一,卢梭在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英国阿克顿勋爵曾作出表述:“卢梭的作品比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或圣奧古斯丁,或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或任何人的作品都更有影响力。”不过,长期以来,围绕卢梭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还是“公民”,自然教育与个人自由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教育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巨擘之一,卢梭在西方文化与教育思想史上享有崇高地位。英国阿克顿勋爵曾作出表述:“卢梭的作品比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或圣奧古斯丁,或圣托马斯·阿奎那(Saint Thomas Aquinas)或任何人的作品都更有影响力。”不过,长期以来,围绕卢梭自然教育目的在于培养“自然人”还是“公民”,自然教育与个人自由自由、社会自由和道德自由的关系是什么,如何理解自然教育在个人自由品质养成中的作用等问题,一直存在见仁见智的理解。对这些问题作进一步探讨,将可能有助于深化对卢梭教育思想本质的理解,有利于展现卢梭教育思想的现代性特质。卢梭关于“自然”与“自由”的观点为其自然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决定了就其本质而言,卢梭的自然教育是一种赋予人自由品质的自由教育;是一种始于自然人培育、终于理想社会公民培养的教育;是一种始于自然教育、并归于“自然”的教育,这些均赋予卢梭自然教育以鲜明的现代性特质。作为一种始于自然、归于自然的教育,卢梭的自然教育为现代教育提供了一项具有无限生命力的教育原则,为现代教育寻找并坚守教育原点,为现代教育理论进步和教育实践发展提供了一副“指南针”,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的新教育运动和美国的进步教育运动的开展以及杜威现代教育观的完善,都在较大程度上接受了卢梭自然教育的启发和指引。
(王保星)
摘自《贵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第6期
其他文献
教育是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即教育文化。教育文化是教育活动在与文化互動过程中,在完成自己的目标的过程当中形成的一种社会亚文化。文化教育,顾名思义,亦即关于文化的教育,涉及到文化与教育两个方面。文化是教育的内容,知识既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教育应当而且必须传承知识,但知识教育不等于文化教育,“文化教育”是超越“知识教育”的:其一,在理论
摘要:赵天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教育家和民主革命家。在任北洋大学校长时期,他主张讲求实际、实事求是;严格管理、严谨治学;校长负责、民主治校;全面发展、知能并重;爱国教育、兴学救国。这些教育思想与实践不仅对当时的北洋大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还对我们当今的高校具有脚踏实地做学问、实事求是学做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争创“双一流”大学;提倡民主治校,促进决策民主科学;注重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加強思
摘要::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教育”以拥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育模式、共享的教育资源、海量的信息资源等特点成为民族地区发展基础教育的重要举措。清水江流域由于经济发展迟滞,基础教育发展缓慢,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时代,要进一步发展基础教育,就必须加快完善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制度环境、加强民族地区教师队伍培训、开发适合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资源、完善流域内基础教育设施建设。 关键词:互联网
摘要:“讲授教学”是大学专业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教授方式。这一方面是因为这种授课方式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经济性,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多年经验积累带来的“轻车熟路”,使得授课教师乐于采纳这种授课方式。但“讲授教学”存在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唱独角戏等缺陷,在很多课堂传授中就演变成了教师的“独白”。这种独白非常不利于课堂积极性的发挥和课堂效果的提升。究其原因,既有教师的因素,也有学生的原因,还离不开社会环
摘要:当前教师培训以学科逻辑组建培训内容结构,忽视了培训对象真实需求,也脱离其知识背景,造成了教师培训的价值“失真”,影响了培训的有效性;回归教师培训的真正价值,必须遵循教师工作的逻辑结构,把他们工作中的“问题”作为培训的突破口,同时也作为培训内容,建立问题连续体课程模块,在动态生成的问题解决中渐次构建知识,并建立相应地“教育问题解决”的服务体系,保障问题链的有序衔接,推动培训对象专业素养提高。
“全球化”时代,我国教育应该培养 “国家公民”还是“世界公民”;“教育国际化”浪潮中,如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走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发展之路;“国民性批判”和“民族素质提高”的实质是什么,它们的实现路径如何选择;我国现阶段应该如何理解和实践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这些有关我国教育目标定位及其實现途径问题上,存在着诸多理论争议和实践困惑,亟须教育理论界进行深入探讨,做出应答。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
摘要:“提高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是21世纪的公民培养目标之一,如何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等方面入手有效提高科学教育质量已成为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同时,在全球知识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获取知识的途径日益丰富,网络教学促进了教育的发展。通过呈现国际名校公开课中探究教学的具体样式,探讨各类基于问题的探究教学模式,则能让我们洞悉“名师”教学之明,学常规教学之路,拓本土探究之法;思索“名校”得名之由,察现
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并非完全一致,但基本上都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以培养完整的个体和促进社会发展两个维度为起点; 二是在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各个国家、地区以及国际组织的目光不仅聚焦在本国、本地区,也关注与其他国家、地区之间的关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国际公民意识; 三是各国在“求同”的同时,尤其关注本国优良传统文化,使“核心素养”扎根于本国土壤。 “三力论”和“常能论”是对
“交往”与“灌输”,这两个词在教学研究中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教学中的灌输古已有之,近代以来对灌输式教学的批判一直不绝于耳, 到目前已较为系统化;随着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被引介入中国,教学中的交往问题已经成为热点, 出现了一系列专著,就“交往教学论”“交往教学研究”“交往中的建构”“教育性教学交往论”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教学活动过程是复杂而多变的,如何界定教学活动中“交往”与 “灌输 ”的
研究生教育改革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文化的重建,特别是“导师制”文化的重建,传统的“师门”主要称作“门派”“学派”,有一定的狭隘性,为此,亟待实现从“师门”向“学门”补充、拓展与超越。“为了学生的发展”、“基于学生的发展理念”的理念必然将学生视为独立意义的个体,重视学生的尊严与价值,将学生的个体发展视为最重要的目的。这就需要致力于建构“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學术共同体,实现从“师门”到“学门”的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