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的弟子、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指出,张悟本根本不是中医,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按到中医的头上,更不要总拿中医说事儿。
每当一种养生谬论被掀开遮羞布,中医总是不免被误伤,因为各种养生谬论,都要把中医大旗抗在肩上,为的是博取信任、借彼东风。中医有几千年历史,诞生于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所以,中医发展过程中有着鱼龙混杂的漫长阶段,这给种种奇技怪方提供了广阔天地。张悟本也不例外,无非自称中医,独创“偏方”。
科学缺少之处,迷信就盛行。在各种所谓中医养生概念铺天盖地的时候,更需要专业人士廓清真伪。
养生与中医是什么关系?怎样的食疗才算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对如今的养生乱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庆其教授钻研《黄帝内经》及中医内科临床数十年,师从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20多年。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张悟本的这些所谓“养生方法”?
王庆其:在中医看来,绿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消暑,一个是解毒。过去在没有西药的时候,绿豆、甘草是用来解毒的。中医一般认为,绿豆不宜与药同服。任何食疗都只是辅助方法,不能过头。食疗也有适应症,也有剂量的问题。如果一个食疗方子或者一种药什么都能治,那它往往就什么都治不了。
我没有在中医药文献中看到关于用茄子和苦瓜可以治百病的记载,张悟本说茄子吸油,大概是他从炒菜里得到的灵感,以为茄子比较吸油就能用在高血脂患者身上,这完全是想当然,没有科学依据,我从来没有看到中医书上有这样的说法。高血脂、肥胖的患者,吃得素一点是有好处的,这个老百姓都应该知道。
至于奶制品,也是因人而异,都有度的问题。比如缺钙的人,喝点牛奶是好的,只要他没有牛奶过敏症。肠胃菌群紊乱的人、经常胃肠不舒服,喝点酸奶也有好处。但胃酸过多、胃寒的人吃了就不舒服。我非常推崇一句话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说的“胃喜为补”,上海话叫“乐胃”。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食物、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同。
《新民周刊》:食疗的定义是什么?食疗在中医学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王庆其:我理解的食疗,包括用食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和用药物做成食品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
从中医起源来说,食疗和医学起源是同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医养同理”。《千金方》记载,“为医者,当需先洞晓医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没有找到特殊的药物之前,人们就用食物来进行治疗。俗话说“七分治三分养”,这个“养”里面就包含了食疗。现在在一些偏僻、贫穷的地方,现代医学覆盖不到的地方,对一些小病还是有人用食物来解决疾病问题。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夸大食疗的功效。我认为对待食疗有三个原则:一是食疗可以辅助药物治疗,二是食疗不可以取代药物治疗,三是药食同治相得益彰。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民间“偏方”“单方”?
王庆其:在汉代以前,中医方剂学形成之前,中医都是偏方和单方,这些治疗方法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后,才成为正式的方剂。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看待民间偏方、单方。首先,偏方、单方是广大民众与疾病作斗争中自发形成的治疗经验和方法,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新民周刊》:因为常有张悟本这样的人出现,大家都会有一个印象,感觉中医界比较乱。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庆其:首先,张悟本根本不是中医,他的所作所为与中医学无关。张悟本仅仅读了个函授,没有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怎么可以自称中医呢?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按到中医的头上,更不要总拿中医说事儿。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教训是必须要总结的。比如,一些学校乱办班,像张悟本读了个函授,可能只是几个月,顶多学到一些中医的皮毛,就拉大旗作虎皮,败坏中医的名声,这是十分可憎的。还有就是,中医界应该自尊、自重、自强。我反对社会上个别中医的“江湖腔”。喜欢说过头的话,这样会让患者不信任你。《新民周刊》: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自称“中医”、“中医大师”、“老中医”等等,怎样才能辨别哪些人是真正的中医,哪些是江湖郎中?
王庆其:建国以来,中医管理逐渐正规起来。现在,我们的中医师,都要求正规专业院校毕业。进入医疗机构的医生,必须要有执业资格证书等专业的资格认证,然后从住院医生开始一级一级干起。对中医的管理规范,与西医是一样的。
“大师”、“名医”不可以滥用,我们国家对“国医大师”的认定,到现在为止只有一次。2009年,30位中医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要成为“国医大师”,有很多严苛的条件,比如从事临床工作55年以上,对中医事业有突出的贡献,理论造诣深厚,有很大学术影响,临床经验丰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培养大批接班人、形成学术梯队等等。我的老师、刚刚去世的裘沛然先生,也是在这次评选中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的。“上海市名中医”是经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评定的,共有70余人获得。
《新民周刊》:张悟本这一类江湖术士自古就有,但是,在我们宣称教育水平、生活条件都已经大幅度提高的今天,为什么这些谬论,还有市场?
王庆其:这里面恐怕有很多原因。第一,我们大众的卫生健康知识还是非常欠缺的,容易被误导。第二,民众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显得很薄弱,社会上常常有一种“跟风”现象,缺少独立思考,听到一个人有“专家”“大师”的头衔,就盲目地相信。
另外,媒体没有承担严格把关的责任,有些媒体为了收视率、经济效益,不顾起码的常理常识,蒙蔽观众。我曾经在一份很权威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一家诊所号称治疗尿毒症,疗效达到97%。如果治疗尿毒症的疗效能到97%,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怎么可能是真的?作为一份权威的报纸,为了广告费,就可以登这样的广告吗?
现在,出版养生类的书籍,完全没有门槛,造成各种没有依据的“伪养生”观念流传,出版界应该大力地整顿养生书籍市场。我认为,出版健康、养生类的书籍,应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让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来把关,不要让谬论流传,祸害广大群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专业人士没有做好科普的工作,给这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外行钻了空子。写科普文章、办科普讲座,应该是由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人员来承担,必须体现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这个工作特别需要专家来做。但现在很多专业人士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不屑于做科普,就把这块市场让给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一位非专业人士在讲《本草纲目》,我感到十分惊诧,我真佩服这种人的胆量和勇气,其效果可想而知。我反对把中医神秘化,但是也不能把中医知识庸俗化、娱乐化。
每当一种养生谬论被掀开遮羞布,中医总是不免被误伤,因为各种养生谬论,都要把中医大旗抗在肩上,为的是博取信任、借彼东风。中医有几千年历史,诞生于民众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积累,所以,中医发展过程中有着鱼龙混杂的漫长阶段,这给种种奇技怪方提供了广阔天地。张悟本也不例外,无非自称中医,独创“偏方”。
科学缺少之处,迷信就盛行。在各种所谓中医养生概念铺天盖地的时候,更需要专业人士廓清真伪。
养生与中医是什么关系?怎样的食疗才算科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名中医王庆其,对如今的养生乱象,发表了自己的看法。王庆其教授钻研《黄帝内经》及中医内科临床数十年,师从国医大师裘沛然先生20多年。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张悟本的这些所谓“养生方法”?
王庆其:在中医看来,绿豆有两个作用,一个是消暑,一个是解毒。过去在没有西药的时候,绿豆、甘草是用来解毒的。中医一般认为,绿豆不宜与药同服。任何食疗都只是辅助方法,不能过头。食疗也有适应症,也有剂量的问题。如果一个食疗方子或者一种药什么都能治,那它往往就什么都治不了。
我没有在中医药文献中看到关于用茄子和苦瓜可以治百病的记载,张悟本说茄子吸油,大概是他从炒菜里得到的灵感,以为茄子比较吸油就能用在高血脂患者身上,这完全是想当然,没有科学依据,我从来没有看到中医书上有这样的说法。高血脂、肥胖的患者,吃得素一点是有好处的,这个老百姓都应该知道。
至于奶制品,也是因人而异,都有度的问题。比如缺钙的人,喝点牛奶是好的,只要他没有牛奶过敏症。肠胃菌群紊乱的人、经常胃肠不舒服,喝点酸奶也有好处。但胃酸过多、胃寒的人吃了就不舒服。我非常推崇一句话是清代医家叶天士所说的“胃喜为补”,上海话叫“乐胃”。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对食物、药物的顺应性也不同。
《新民周刊》:食疗的定义是什么?食疗在中医学中占有什么样的位置?
王庆其:我理解的食疗,包括用食物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和用药物做成食品作为辅助治疗的方法。
从中医起源来说,食疗和医学起源是同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药食同源,医养同理”。《千金方》记载,“为医者,当需先洞晓医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在没有找到特殊的药物之前,人们就用食物来进行治疗。俗话说“七分治三分养”,这个“养”里面就包含了食疗。现在在一些偏僻、贫穷的地方,现代医学覆盖不到的地方,对一些小病还是有人用食物来解决疾病问题。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我们也不能夸大食疗的功效。我认为对待食疗有三个原则:一是食疗可以辅助药物治疗,二是食疗不可以取代药物治疗,三是药食同治相得益彰。
《新民周刊》:你怎么看待民间“偏方”“单方”?
王庆其:在汉代以前,中医方剂学形成之前,中医都是偏方和单方,这些治疗方法在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以后,才成为正式的方剂。我们应该科学、客观地看待民间偏方、单方。首先,偏方、单方是广大民众与疾病作斗争中自发形成的治疗经验和方法,但不能过分夸大它的作用。
《新民周刊》:因为常有张悟本这样的人出现,大家都会有一个印象,感觉中医界比较乱。怎么看这个问题?
王庆其:首先,张悟本根本不是中医,他的所作所为与中医学无关。张悟本仅仅读了个函授,没有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怎么可以自称中医呢?中医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它,不能把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按到中医的头上,更不要总拿中医说事儿。
出现这样的现象,有一些教训是必须要总结的。比如,一些学校乱办班,像张悟本读了个函授,可能只是几个月,顶多学到一些中医的皮毛,就拉大旗作虎皮,败坏中医的名声,这是十分可憎的。还有就是,中医界应该自尊、自重、自强。我反对社会上个别中医的“江湖腔”。喜欢说过头的话,这样会让患者不信任你。《新民周刊》: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人自称“中医”、“中医大师”、“老中医”等等,怎样才能辨别哪些人是真正的中医,哪些是江湖郎中?
王庆其:建国以来,中医管理逐渐正规起来。现在,我们的中医师,都要求正规专业院校毕业。进入医疗机构的医生,必须要有执业资格证书等专业的资格认证,然后从住院医生开始一级一级干起。对中医的管理规范,与西医是一样的。
“大师”、“名医”不可以滥用,我们国家对“国医大师”的认定,到现在为止只有一次。2009年,30位中医师被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国医大师”的称号。要成为“国医大师”,有很多严苛的条件,比如从事临床工作55年以上,对中医事业有突出的贡献,理论造诣深厚,有很大学术影响,临床经验丰富,在群众中享有很高威望,培养大批接班人、形成学术梯队等等。我的老师、刚刚去世的裘沛然先生,也是在这次评选中获得“国医大师”荣誉的。“上海市名中医”是经过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卫生局、上海市中医药学会联合评定的,共有70余人获得。
《新民周刊》:张悟本这一类江湖术士自古就有,但是,在我们宣称教育水平、生活条件都已经大幅度提高的今天,为什么这些谬论,还有市场?
王庆其:这里面恐怕有很多原因。第一,我们大众的卫生健康知识还是非常欠缺的,容易被误导。第二,民众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显得很薄弱,社会上常常有一种“跟风”现象,缺少独立思考,听到一个人有“专家”“大师”的头衔,就盲目地相信。
另外,媒体没有承担严格把关的责任,有些媒体为了收视率、经济效益,不顾起码的常理常识,蒙蔽观众。我曾经在一份很权威的报纸上看到一则广告,一家诊所号称治疗尿毒症,疗效达到97%。如果治疗尿毒症的疗效能到97%,是可以拿诺贝尔奖的,怎么可能是真的?作为一份权威的报纸,为了广告费,就可以登这样的广告吗?
现在,出版养生类的书籍,完全没有门槛,造成各种没有依据的“伪养生”观念流传,出版界应该大力地整顿养生书籍市场。我认为,出版健康、养生类的书籍,应建立专家评审制度,让既有专业知识,又有社会责任感的专家来把关,不要让谬论流传,祸害广大群众。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专业人士没有做好科普的工作,给这些以牟利为目的的外行钻了空子。写科普文章、办科普讲座,应该是由具备一定学术造诣的专业人员来承担,必须体现科学性、趣味性、通俗性,这个工作特别需要专家来做。但现在很多专业人士因为没有时间,或者不屑于做科普,就把这块市场让给了那些不学无术的人。我前段时间看到一个电视节目,一位非专业人士在讲《本草纲目》,我感到十分惊诧,我真佩服这种人的胆量和勇气,其效果可想而知。我反对把中医神秘化,但是也不能把中医知识庸俗化、娱乐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