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陈鹤琴于20世纪40年代初期提出了他的“活教育”体系,“活教育”的理论体系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方法论和训育论等。当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应用其“活教育”理论体系中的训育论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活教育;训育论;思想政治教育
训育,就是今天说的德育。陈鹤琴德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活教育理论中的训育论。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如何做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导工作。1946年,陈鹤琴发表了《训育的基本问题——确立训导原则》一文,提出了训导原则,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德育思想。他说:“要说训导,第一要确定几个原则,有了原则,才如旅行有了向导,航海有了指南,这样才有依据,不致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训育论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训育论原则
(一)“从小到大”原则
陈鹤琴主张,教育一个人要从小抓紧,训导的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从小到大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重视早教;二是重视渐变,从小事抓起。
(二)“从对立到一体”原则
陈鹤琴认为,训育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师生平等相处的基础上。他要求,教师和学生应站到一条战线上,大家在教学中共同生活,共同研究,共同学做人。陈鹤琴主张,教师要以爱、以德感化学生,反对以威、以畏约束学生。
(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原则
陈鹤琴认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许多人心中的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却不能发挥出来。陈鹤琴说,教师的职责在于唤醒学生心中的狮子,让他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什么世界,让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让他知道自己对社会、人类所负的责任和应做的贡献。
(四)“从知到行”原则
陈鹤琴认为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但是知而不行,只有理论而无实践,每一件事都不会成功。不断地做,习惯养成了,然后可以持续不断,才能出成绩。他说:“我们告诉学生说要怎样做人,学生也知道了这些道理,但是大家都只是‘知道’而不去‘做’,试问这有什么用处呢?训育工作要获得成功,也一定要行,这是绝无疑问的。”
(五)“从分家到合一”原则
陈鹤琴指出,一般学校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校把训导和教务的工作分开了。分开的用意,原是着重训导工作,但是结果却使训教脱了节。一般专任教师完全担任知识的传授,关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却全然不管;训导的责任,全落在训育主任及训育员的身上。他竭力主张,学校里专门负责训导的人可以管训育上的计划及各种试行办法,实际去训导学生的应当是全部的教职员,强调应当把分家了的训、教两部分工作重新联结在一起。
(六)“从隔阂到联系”原则
陈鹤琴认为,训育工作牵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因素,单靠某一方显然是无效的。此外,陈鹤琴一贯坚持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七)“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原则
陈鹤琴认为,“教师要训导学生,第一要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仰”,这信仰绝非用欺骗或权威所能获得,而是由学生对教师的道德和学识的钦敬而来。他说:“言行不一的人,他的道德既已发生缺陷,本身德行既已有亏,安能为人师表?学生对他绝无信仰。”担任训导工作的人,必须自身保持高尚的道德,以身作则,才能成功。
二、陈鹤琴训育论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彻“从小到大”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避免说空话、套话
在教学理念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生活,就是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贴近学生,就是德育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兴趣,通过生活德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贴近专业,就是 “寓教于艺”,找到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交汇点。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三结合”,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从对立到一体”原则,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既是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又是合作者。师生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肯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情况。
教师应以主动、尊重、理解、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应以自我为中心,用一系列清规戒律把学生束缚起来。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抛弃禁锢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使学生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辨证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彻“从不自觉到自觉”原则,是一种道德的“唤醒”
1.无论我们倡导多么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都应该是对道德的唤醒
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唤醒大学生的道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如现在倡导讨论教学,讨论的核心是唤醒学生对正确世界观的了解,如果师生讨论仅仅在讨论问题,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那么讨论是毫无意义的。
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唤醒”的基础上
德国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只有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唤醒是人在教育中精神状态的转变,是自我意识从麻木的、沉睡的状态转为清醒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靠说教奏效的,而应通过有价值的德育过程,使学生道德的行为发自良心、自觉自愿。 海德格尔在《什么召唤思》中指出教比学难。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教比学更难呢?不是因为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而是教意味着让学生去学。真正的教师以身作则,向学生表明他们应学的东西远比课堂讲的多得多。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学相长。然而,真正的教学相长就是要树立起教比学难的理念,树立起“唤醒”道德的理念。教比学难不是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而是要让教师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反省、去践行。
(四)贯彻“从知到行”,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的知行合一
知行关系,简言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就学生学习而言,“知”是知识储备,“行”是实践,知行并进,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地学好知识。思想政治教学既是理论教学,又是实践教学,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在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来提高自我修养。
(五) 贯彻“从分家到合一”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它应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沟通和配合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社会环境也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进一步提高“三位一体”的教育实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托校园文化,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教书育人的工作不需要过多的包装与宣传,讲求客观地、原汁原味地教育人、感染人。其次,近年,很多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课,如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这样的工作应长期坚持下去。再次,从宏观环境看,从之前的全国高校党委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到了战略性重要地位。这说明,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都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奋斗。
(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贯彻“以身作则”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是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这是对思想政治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的影响的最好诠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是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持久的连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其个性品质、个人修养、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和理性精神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对学生产生向心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对教师的崇拜转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热爱,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其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诚信理念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政治教师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敬佩与尊重。
相对于其他教育活动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践性,更侧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互动。由于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师生的心理态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双方学习与发展的协调过程。一个有人格魅力、有威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陈鹤琴指出,教育就是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潜移默化的。如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陈鹤琴训育论原则在不同条件和程度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不同角度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他所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无疑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陈虹.陈鹤琴与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晓 月
关键词:活教育;训育论;思想政治教育
训育,就是今天说的德育。陈鹤琴德育思想是其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活教育理论中的训育论。陈鹤琴认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如何做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训导工作。1946年,陈鹤琴发表了《训育的基本问题——确立训导原则》一文,提出了训导原则,较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德育思想。他说:“要说训导,第一要确定几个原则,有了原则,才如旅行有了向导,航海有了指南,这样才有依据,不致茫无头绪,无所适从。” 以陈鹤琴“活教育”思想为指导,探索训育论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有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陈鹤琴“活教育”思想的训育论原则
(一)“从小到大”原则
陈鹤琴主张,教育一个人要从小抓紧,训导的目标就是要学生学会做人。从小到大的原则概括起来有两层含义:一是重视早教;二是重视渐变,从小事抓起。
(二)“从对立到一体”原则
陈鹤琴认为,训育工作一定要建立在师生平等相处的基础上。他要求,教师和学生应站到一条战线上,大家在教学中共同生活,共同研究,共同学做人。陈鹤琴主张,教师要以爱、以德感化学生,反对以威、以畏约束学生。
(三)“从不自觉到自觉”原则
陈鹤琴认为,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只狮子,这只狮子就是极大的潜在力量。许多人心中的狮子还是睡着的,所以他虽有极大的潜在力量,却不能发挥出来。陈鹤琴说,教师的职责在于唤醒学生心中的狮子,让他知道自己生长在一个什么世界,让他知道自己的地位和力量,让他知道自己对社会、人类所负的责任和应做的贡献。
(四)“从知到行”原则
陈鹤琴认为不断地做,是养成习惯的必要步骤;但是知而不行,只有理论而无实践,每一件事都不会成功。不断地做,习惯养成了,然后可以持续不断,才能出成绩。他说:“我们告诉学生说要怎样做人,学生也知道了这些道理,但是大家都只是‘知道’而不去‘做’,试问这有什么用处呢?训育工作要获得成功,也一定要行,这是绝无疑问的。”
(五)“从分家到合一”原则
陈鹤琴指出,一般学校特别是中等以上的学校把训导和教务的工作分开了。分开的用意,原是着重训导工作,但是结果却使训教脱了节。一般专任教师完全担任知识的传授,关于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却全然不管;训导的责任,全落在训育主任及训育员的身上。他竭力主张,学校里专门负责训导的人可以管训育上的计划及各种试行办法,实际去训导学生的应当是全部的教职员,强调应当把分家了的训、教两部分工作重新联结在一起。
(六)“从隔阂到联系”原则
陈鹤琴认为,训育工作牵涉学校、家庭和社会三大因素,单靠某一方显然是无效的。此外,陈鹤琴一贯坚持面向社会的办学理念,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他认为学校应该“是社会中心,师生集中力量,改造环境,服务社会”。
(七)“从空口说教到以身作则”原则
陈鹤琴认为,“教师要训导学生,第一要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仰”,这信仰绝非用欺骗或权威所能获得,而是由学生对教师的道德和学识的钦敬而来。他说:“言行不一的人,他的道德既已发生缺陷,本身德行既已有亏,安能为人师表?学生对他绝无信仰。”担任训导工作的人,必须自身保持高尚的道德,以身作则,才能成功。
二、陈鹤琴训育论原则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彻“从小到大”原则,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避免说空话、套话
在教学理念上,思想政治教育要做到“三贴近”,即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专业。贴近生活,就是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体验生活、感悟生活。贴近学生,就是德育要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起他们的共鸣,唤起他们的兴趣,通过生活德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贴近专业,就是 “寓教于艺”,找到各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交汇点。在教学内容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做到“三结合”,即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
(二)思想政治教育应贯彻“从对立到一体”原则,建立新型高校师生关系
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师生既是平等的、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又是合作者。师生应该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肯定和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地位、平等人格、平等的权利和义务,更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师生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关系到教师的道德状况,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情况。
教师应以主动、尊重、理解、合作的态度对待学生,而不应以自我为中心,用一系列清规戒律把学生束缚起来。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抛弃禁锢学生思想的条条框框,使学生养成“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辨证思想。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该贯彻“从不自觉到自觉”原则,是一种道德的“唤醒”
1.无论我们倡导多么新的教育形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都应该是对道德的唤醒
形式要服务于内容,如果教育内容不能唤醒大学生的道德,那么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是没有意义的。如现在倡导讨论教学,讨论的核心是唤醒学生对正确世界观的了解,如果师生讨论仅仅在讨论问题,不能唤起学生的思考,那么讨论是毫无意义的。
2.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在“唤醒”的基础上
德国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斯普朗格认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只有唤醒人的灵魂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唤醒是人在教育中精神状态的转变,是自我意识从麻木的、沉睡的状态转为清醒的状态。思想政治教育不是靠说教奏效的,而应通过有价值的德育过程,使学生道德的行为发自良心、自觉自愿。 海德格尔在《什么召唤思》中指出教比学难。为什么思想政治教育教比学更难呢?不是因为教师应具有更多的知识,而是教意味着让学生去学。真正的教师以身作则,向学生表明他们应学的东西远比课堂讲的多得多。这样的学习就是一种自我学习。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一直强调教学相长。然而,真正的教学相长就是要树立起教比学难的理念,树立起“唤醒”道德的理念。教比学难不是单纯的课堂知识传授,而是要让教师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反省、去践行。
(四)贯彻“从知到行”,培养学生在思想政治领域的知行合一
知行关系,简言之,就是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就学生学习而言,“知”是知识储备,“行”是实践,知行并进,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扎实地学好知识。思想政治教学既是理论教学,又是实践教学,主要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突出思想政治教学的实践性,在加强道德和法律教育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行统一,重视规范向实践的转化,引导大学生通过知行统一来提高自我修养。
(五) 贯彻“从分家到合一”原则,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并非只是思想政治教师的职责,它应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承担的责任。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的沟通和配合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成型的关键,社会环境也是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因此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大环境,进一步提高“三位一体”的教育实效。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依托校园文化,培养良好的育人环境。教书育人的工作不需要过多的包装与宣传,讲求客观地、原汁原味地教育人、感染人。其次,近年,很多高校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大学生实践教育课,如社会实践、大学生志愿服务,这样的工作应长期坚持下去。再次,从宏观环境看,从之前的全国高校党委工作会议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被提到了战略性重要地位。这说明,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学校小环境,都致力于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氛围,为更好地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而奋斗。
(六)思想政治教师必须树立自身良好形象,贯彻“以身作则”原则
苏霍姆林斯基曾告诫我们:“请你记住,你是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人生的引路人。”这是对思想政治教师个人魅力对教学的影响的最好诠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良好的形象,对学生有很强的示范教育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个人魅力是其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表现出来的内在的持久的连续的感召力和吸引力,是其个性品质、个人修养、职业操守、业务能力和理性精神等素质的综合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内在素质和外在表现的有机统一。教师的个人魅力能对学生产生向心力,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由对教师的崇拜转到对教师所教学科的热爱,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与学生联系密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往往是大学生模仿和学习的重要对象,其政治信仰、思想境界、道德操守、诚信理念等时时刻刻影响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对学生起着“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具有高尚人格魅力的政治教师无论是课堂内还是课堂外,无论是传授文化知识还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都能得到学生的认同、敬佩与尊重。
相对于其他教育活动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具实践性,更侧重师生之间的理解与互动。由于教学过程不仅包括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的过程,还包括师生之间思想、情感等心理活动双向交流的过程,因此,师生的心理态势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或者说教育的过程就是双方学习与发展的协调过程。一个有人格魅力、有威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容易与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有利于缩短教师与学生心理上的距离,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
陈鹤琴指出,教育就是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同样是潜移默化的。如何让大学生真正成为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艰巨任务。
陈鹤琴训育论原则在不同条件和程度上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不同角度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他所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调动大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发展大学生创造性,无疑符合现代素质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参考文献:
[1]陈鹤琴.陈鹤琴全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
[2]陈虹.陈鹤琴与活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责编:晓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