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淡水鱼养殖在我国养殖历史悠久,在具体的养殖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经验。本文就从淡水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出发,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的对策。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水质条件;解决措施
淡水鱼养殖就是将鱼投放在池塘或者水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殖,按照各种淡水鱼的生长特性,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通常最常见的淡水鱼主要鲢鱼、鳙鱼、青鱼、鲤鱼以及鲫鱼,具有不同的习性,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共同构成一个的水体,形成共生共长的混合立体的养殖模式。
1 淡水鱼养殖的前提条件
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要有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保证养殖工作顺利进行。第一,在选择鱼种过程中,很多的重视用户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合理的选择,在采购鱼苗中,只追求价格上的便宜,很容易导致近亲繁殖的鱼苗进入池塘,使鱼苗产生夭折,出现不必要的损失。第二,饲料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要保证饲料的原材料的卫生,防止防腐剂和抗生素含量超标;第三,要加强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淡水鱼的成活率,如果水质达不到标准,就会导致鱼苗死亡,甚至养殖失败。第四,要防止鱼病出现,提高鱼的成活率,要以预防为主。此外,还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淡水养殖成功。
2 要做好养殖过程中施肥工作
高效的施肥有利于淡水养殖提高生产能力。通过补充水中的营养和有机物质,合理增肌腐屑食物群的数量,为各种淡水鱼提供饵料,通常池塘使用的肥料大致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其中有机肥肥效持久,营养非常全面,无机肥料肥效较短,但是作用比较明显;生物肥料没有污染,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效果。对于淡水鱼的饵料要根据淡水鱼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在饲料中适量的添加无机盐、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3 要做好淡水鱼养殖的水质管理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把水质的指标控制在适合鱼类正常生长发育的范围内,主要包括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盐含量以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等。对于养殖用水的水色,要体现出“肥活嫩爽”的特点,“肥”就是具有很多数量的浮游生物,保持一定透明度;“活”就是水色和透明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要保证池塘的物质循环维持在平衡状态;“嫩”就是池塘内的藻类生长态势较好,使水色呈现出鲜嫩亮泽;爽就是对水中的悬浮物的有机物很少,保证水质的清爽,没有出现浑浊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池塘内的水质。池塘的水源一般来源于江河、水库以及地下水等,水温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要经常对鱼池内不断注入新水,保证充足的水量。
4 要加强淡水鱼中后期的池底的养护和改良
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鱼的排泄量也越来越多,还用很多小的动植物尸体沉到池塘底部,就会越积越多,同时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溶氧量比较大,很容易导致底部严重缺氧,发生发热、发臭以及滋生病源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淡水鱼的病害,因此,对池塘底部要进行定期的清理,主要包括剩余的饲料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保证池塘的水色和水质维持在正常状态,提升鱼的免疫力和活力,有效的降低损失。
5 要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水体的氨氮含量进行检测,把氨氮值降低到0.2mg/L以下。要每年对池塘池底淤泥进行清除,制定合理的放样模式和密度,科学合理的使用池塘的水体空间;要选择消化率较高的饲料;在投料过程中要坚持适当的原则,要减少残留饵料对水质和水色的影响,要定期进行适量的换水。在对氮磷钾肥实放过程中,要把握好少施的原则,在高温季节,PH值较高时,要对水体进行增氧,通过不断的搅动使上层水和下层水进行混合,从而达到降低到水体氨分子的含量,要选用优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物质代谢循环,包氨氮值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池塘养殖工作顺利进行。
6 保证池塘内亚硝酸盐的含量
烟硝酸盐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容易导致血液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鱼类窒息死亡。但是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由于淡水鱼不同种类的不同,对亚硝酸盐的安全浓度要求也就不同,就总体而言,把亚硝酸盐的浓度降低到0.05mg/L以下,才能保证养殖的安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增加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有效减少亚硝酸盐形成的机会,同时对鱼养殖的密度不能太高,要适当加入优质的微生态制剂,合理使用肥料;如果在养殖过程中,检测到烟硝酸盐的含量较高时,要采取缓降的措施和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缺氧很容易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亚硝酸盐转为硝酸盐,使之成为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水体内氧气的含量,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和溶解亚硝酸盐的浓度,保证池塘内部物质能量转换的稳定,维持优良的动态平衡。
7 要维持好PH值的平衡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值小于6.5时,养殖的水体属于酸性状态,就会导致淡水鱼的呼吸节律加快,增加淡水鱼代谢的频率,降低血压中氧的分压和供氧能力,鱼的内部组织就会缺氧,降低消化率,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当PH值过高时,水体就会呈碱性状态,就会增加氨的含量,对鱼类的鳃造成巨大的伤害,导致鱼类出现呼吸的障碍,甚至使鱼窒息,最终影响到鱼的生长速度。在PH值偏低的情况下,要适当添加生石灰进行中和,要根据实际的水量和池塘的面积进行处理,要避免一次添加过多生石灰;针对PH值偏高的情况,要选择优质高效的复合生态调剂,保证PH值的持续稳定。尤其在进行新水注入过程中,进行PH的测定,不能盲目的进行添加,同时不能更换过多的水。
8 要保证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溶解氧,简单地说就是把氧气溶解于水中,这是鱼类氧气需求的重要来源,可以有效氧化残留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促进池塘内水体微生物的平衡,保证新陈代谢的循环顺利进行。造成池塘水体氧气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池塘鱼类养殖的密度过大;缺乏相应的藻类,藻类的老化或者死亡,降低掺氧能力;如果鱼类养殖水体比较肥,就会导致藻类晚上呼吸作用很旺盛,耗氧量很高,有机物越来越多,产生大量的细菌,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溶解氧也受到温度的影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含氧量降低。在通常条件下,溶解氧主要来源于以下条件,水中的藻类和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就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还有就是人工增氧,可以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溶解空气中的氧气。在一般情况下,用于鱼类养殖的溶解氧要保持在5—8mg/L之间,如果溶氧量很低,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摄食和生长,会出现游泳无力的情况,甚至是死亡。因此,在鱼类养殖过程中,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数量,选用优质的饲料,有效降低细菌生物的消耗氧气的数量,要降低池塘的毒性,保证藻类的活力和新陈代谢的能力,同时要合理使用增氧机,有效改善池塘底层的溶解氧的情况。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淡水鱼养殖的成活率,促进池塘鱼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针对淡水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养殖人员要才有合理的手段,进行科学养殖,避免出现养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保证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燕武.淡水鱼养殖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Z1)
[2] 祝雪山,洪荣华.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非系统风险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1)
[3] 董学锋.略论淡水鱼的养殖技术要点[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
[4] 陈洁.2012年大宗淡水鱼类行业分析与建议[J].农村养殖技术.2013(02)
[5] 戈贤平.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渔业致富指南.2013(14)
关键词:淡水鱼养殖;水质条件;解决措施
淡水鱼养殖就是将鱼投放在池塘或者水库中,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养殖,按照各种淡水鱼的生长特性,遵循趋利避害的原则,提高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通常最常见的淡水鱼主要鲢鱼、鳙鱼、青鱼、鲤鱼以及鲫鱼,具有不同的习性,生活在不同的水层,共同构成一个的水体,形成共生共长的混合立体的养殖模式。
1 淡水鱼养殖的前提条件
淡水鱼在养殖过程中要有必要的前提条件,才能保证养殖工作顺利进行。第一,在选择鱼种过程中,很多的重视用户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科学的比较和合理的选择,在采购鱼苗中,只追求价格上的便宜,很容易导致近亲繁殖的鱼苗进入池塘,使鱼苗产生夭折,出现不必要的损失。第二,饲料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发挥着最为重要的作用,贯穿于整个养殖过程中始终,要保证饲料的原材料的卫生,防止防腐剂和抗生素含量超标;第三,要加强水质管理,水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淡水鱼的成活率,如果水质达不到标准,就会导致鱼苗死亡,甚至养殖失败。第四,要防止鱼病出现,提高鱼的成活率,要以预防为主。此外,还要加强对水质的管理和控制,保证淡水养殖成功。
2 要做好养殖过程中施肥工作
高效的施肥有利于淡水养殖提高生产能力。通过补充水中的营养和有机物质,合理增肌腐屑食物群的数量,为各种淡水鱼提供饵料,通常池塘使用的肥料大致可以分为有机肥、无机肥和生物肥,其中有机肥肥效持久,营养非常全面,无机肥料肥效较短,但是作用比较明显;生物肥料没有污染,可以实现持续稳定的效果。对于淡水鱼的饵料要根据淡水鱼不同的生长阶段,不同的营养需求进行合理的配置,并在饲料中适量的添加无机盐、维生素和氨基酸等。
3 要做好淡水鱼养殖的水质管理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把水质的指标控制在适合鱼类正常生长发育的范围内,主要包括透明度、酸碱度、溶解氧含量、亚硝酸盐含量、盐含量以及重金属离子含量等。对于养殖用水的水色,要体现出“肥活嫩爽”的特点,“肥”就是具有很多数量的浮游生物,保持一定透明度;“活”就是水色和透明度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要保证池塘的物质循环维持在平衡状态;“嫩”就是池塘内的藻类生长态势较好,使水色呈现出鲜嫩亮泽;爽就是对水中的悬浮物的有机物很少,保证水质的清爽,没有出现浑浊的现象。同时还要保证池塘内的水质。池塘的水源一般来源于江河、水库以及地下水等,水温不能太高或者太低;要经常对鱼池内不断注入新水,保证充足的水量。
4 要加强淡水鱼中后期的池底的养护和改良
在养殖的中后期,随着投喂量的不断增加,鱼的排泄量也越来越多,还用很多小的动植物尸体沉到池塘底部,就会越积越多,同时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消耗溶氧量比较大,很容易导致底部严重缺氧,发生发热、发臭以及滋生病源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引起淡水鱼的病害,因此,对池塘底部要进行定期的清理,主要包括剩余的饲料等,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保证池塘的水色和水质维持在正常状态,提升鱼的免疫力和活力,有效的降低损失。
5 要降低养殖水体中的氨氮含量
在淡水鱼养殖过程中,要注意对水体的氨氮含量进行检测,把氨氮值降低到0.2mg/L以下。要每年对池塘池底淤泥进行清除,制定合理的放样模式和密度,科学合理的使用池塘的水体空间;要选择消化率较高的饲料;在投料过程中要坚持适当的原则,要减少残留饵料对水质和水色的影响,要定期进行适量的换水。在对氮磷钾肥实放过程中,要把握好少施的原则,在高温季节,PH值较高时,要对水体进行增氧,通过不断的搅动使上层水和下层水进行混合,从而达到降低到水体氨分子的含量,要选用优质的复合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物质代谢循环,包氨氮值有效的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保证池塘养殖工作顺利进行。
6 保证池塘内亚硝酸盐的含量
烟硝酸盐具有很大的危害性,很容易导致血液丧失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鱼类窒息死亡。但是实际的养殖过程中,由于淡水鱼不同种类的不同,对亚硝酸盐的安全浓度要求也就不同,就总体而言,把亚硝酸盐的浓度降低到0.05mg/L以下,才能保证养殖的安全。因此,在养殖过程中,要增加池塘水体的溶氧水平,有效减少亚硝酸盐形成的机会,同时对鱼养殖的密度不能太高,要适当加入优质的微生态制剂,合理使用肥料;如果在养殖过程中,检测到烟硝酸盐的含量较高时,要采取缓降的措施和方法,切不可操之过急。同时缺氧很容易导致亚硝酸盐含量过高,要采取有效措施,把亚硝酸盐转为硝酸盐,使之成为藻类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盐,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水体内氧气的含量,从根本上达到降低和溶解亚硝酸盐的浓度,保证池塘内部物质能量转换的稳定,维持优良的动态平衡。
7 要维持好PH值的平衡
在养殖过程中,如果PH值小于6.5时,养殖的水体属于酸性状态,就会导致淡水鱼的呼吸节律加快,增加淡水鱼代谢的频率,降低血压中氧的分压和供氧能力,鱼的内部组织就会缺氧,降低消化率,影响鱼的正常生长;当PH值过高时,水体就会呈碱性状态,就会增加氨的含量,对鱼类的鳃造成巨大的伤害,导致鱼类出现呼吸的障碍,甚至使鱼窒息,最终影响到鱼的生长速度。在PH值偏低的情况下,要适当添加生石灰进行中和,要根据实际的水量和池塘的面积进行处理,要避免一次添加过多生石灰;针对PH值偏高的情况,要选择优质高效的复合生态调剂,保证PH值的持续稳定。尤其在进行新水注入过程中,进行PH的测定,不能盲目的进行添加,同时不能更换过多的水。
8 要保证池塘水体溶解氧的含量
溶解氧,简单地说就是把氧气溶解于水中,这是鱼类氧气需求的重要来源,可以有效氧化残留的有机质和有害物质,促进池塘内水体微生物的平衡,保证新陈代谢的循环顺利进行。造成池塘水体氧气不足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池塘鱼类养殖的密度过大;缺乏相应的藻类,藻类的老化或者死亡,降低掺氧能力;如果鱼类养殖水体比较肥,就会导致藻类晚上呼吸作用很旺盛,耗氧量很高,有机物越来越多,产生大量的细菌,在分解过程中会消耗掉大量的氧气;溶解氧也受到温度的影响,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含氧量降低。在通常条件下,溶解氧主要来源于以下条件,水中的藻类和植物在光合作用下就会产生大量的氧气;还有就是人工增氧,可以使用增氧机进行增氧,还有一个来源就是溶解空气中的氧气。在一般情况下,用于鱼类养殖的溶解氧要保持在5—8mg/L之间,如果溶氧量很低,就会严重影响鱼的正常摄食和生长,会出现游泳无力的情况,甚至是死亡。因此,在鱼类养殖过程中,要确定科学合理的养殖密度和数量,选用优质的饲料,有效降低细菌生物的消耗氧气的数量,要降低池塘的毒性,保证藻类的活力和新陈代谢的能力,同时要合理使用增氧机,有效改善池塘底层的溶解氧的情况。
综上所述,为了保证淡水鱼养殖的成活率,促进池塘鱼能够健康顺利的成长,针对淡水水鱼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养殖人员要才有合理的手段,进行科学养殖,避免出现养殖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保证淡水鱼养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 罗燕武.淡水鱼养殖技术[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Z1)
[2] 祝雪山,洪荣华.大水面淡水鱼养殖项目非系统风险的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 2010(01)
[3] 董学锋.略论淡水鱼的养殖技术要点[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07)
[4] 陈洁.2012年大宗淡水鱼类行业分析与建议[J].农村养殖技术.2013(02)
[5] 戈贤平.我国大宗淡水鱼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J].渔业致富指南.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