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曙光油田薄互层状稠油油藏杜255块 1990年4月投入开发,2006年末进入水平井二次开发阶段,随着水平井的规模开发,区块出现地层压力迅速下降,地层储量动用不均等现象,69%水平井目前地层压力均降至1MPa左右,致使水平井吞吐效果变差,为保持区块稳产,需要对区块水平井配合空气催化氧化等增能类措施吞吐生产进行深入研究,进而补充地层压力,提高油井产能。
关键词:稠油油藏,地层压力,空气采油,提高产能
1.研究背景
杜255块位于曙一区西南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齐曙上台阶东部地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四段杜家台油层,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含油面积2.3km2,石油地质储量441×104t。1994年8月正式投入开发,历经投产、稳产、递减阶段,2006年断块已进入直井吞吐开发末期,地层压力低,油井吞吐轮次高,低产矛盾突出,随后利用水平井重建井网二次开发试采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随着二次开发的持续进行,区块主要表现为:吞吐高周期,地层压力低,油井普遍低产低效。其中地层压力低成为目前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急需一种既能补充地层能量成本又低的措施技术来提高油井的增油效果,于是空气采油技术应运而生。
2.空气采油原理
(1)在催化氧化双功能催化剂和氧化剂(空气)作用下,稠油大分子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自由基,引发稠油大分子裂解链反应,从而在油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完成重油的轻质化。
(2)部分支链被氧化为极性的含氧化合物(如醛、酮、醇和羧酸),属自生表面活性剂。
(3)氧化反应生成的CO2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
(4)空气中的氮气具有优良特性,是驱替与举升油、气流的理想气体。
3.空气采油可行性研究
3.1油藏具备空气采油的基本条件
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区块产能迅速降低,选取接替技术可有效地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其中空气采油技术是目前稠油改善吞吐效果技术之一。从空气采油筛选标准对比表可看出(表2.1),杜255块指标基本符合空气采油油藏筛选标准。
3.2油藏纵向上层系间具有稳定的隔层律
杜家台油层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隔层发育。杜Ⅰ~杜Ⅱ组之间隔层为浅灰~绿灰色泥岩,质较纯,厚度1.9~15.5m,向南西减薄。杜Ⅱ~杜Ⅲ组之间隔层为灰、褐灰色泥岩,平面分布特点为北薄南厚,北部隔层厚4m,南部8~12.1m。
其中低压区(曙1-18-63井区)目的层杜 Ⅱ11-2和杜 Ⅰ32 组,单层厚度达到8-16m,平面连续性较好,上部隔层较发育,厚度在3-5m。
4.空气采油实施效果
针对CO2气源不稳定、N2价格逐年升高等问题,2009-2014年期间区块开展了普通稠油注空气采油试验,措施井生产效果得到一定改善。
4.1直井空气采油生产效果
2013-2014年直井实施空气采油措施共计3井次,有效率100%,与上周期同期对比:注汽压力由14.3MPa上升到15.6MPa;阶段日产油由2.2t上升到3.1t;阶段产油由430t上升到639t,阶段油汽比由0.21提高到0.34;排水期由19天縮短至11天,措施增油明显。
4.2水平井空气采油生产效果
2008年-2012年杜255块先后对6口低压水平井配合空气采油措施进行热采,平均单井周期增油112t。
典型井例如杜212-杜H19井,该井为杜255块一口挖潜水平井,2008年6月投产,原始地层压力11.3兆帕,压力系数0.78,目前已生产六周期,累积注汽2.4万吨,累产油6426吨,累积油汽比0.26。
该井三周期测试显示地层压力下降至1.04兆帕,压力系数0.07,五周期在配套分段+调剖工艺的条件下,平均单井日产油仍下降至2.7t/d,效果较差。六周期实施空气采油技术,设计注汽量4000吨,设计空气量24万标方,实际注汽量29.5万标方,注汽4000吨,2012年1月30日下泵生产,初期日产液25t,日产油9.3t,目前周期已结束,取得较好措施效果,主要表现为:
(1)注汽压力升高:注汽压力由10.6兆帕上升至13.97兆帕,上升3.4兆帕;
(2)排水期缩短:排水期由10天下降至5天,减少5天;
(3)周期日产油提高:周期日产油由2.7t/d上升至4.5t/d,提高1.8t/d;
(4)油汽比上升:油汽比由0.25升至0.27,对比上升0.02;
(5)周期产油增加:周期产油1084吨,周期对比增加71吨;与上周期相同生产时间对比,增油562吨。
5.结论与认识
1、空气采油技术可作为稠油吞吐过程中既经济又能有效补充地层能力的方法之一;
2、试验表明,该技术对增加周期产量,延缓周期递减,降低油井综合含水从而改善稠油吞吐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鹏,马玉龙等.辽河油区油田开发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5-9.
[2] 王贤泸.曙光油田开发技术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152-157.
[3]徐家业.张正群等.稠油热采添加剂现场蒸汽吞吐试验[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8.18(6):25-271
[4] 王进安,张军等.长岩芯二氧化碳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1,8(2)75-79
作者简介:
金瑞,女,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专业,现从事油藏动态管理工作。
关键词:稠油油藏,地层压力,空气采油,提高产能
1.研究背景
杜255块位于曙一区西南部,辽河断陷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齐曙上台阶东部地区,开发目的层为下第三系沙四段杜家台油层,杜家台油层为扇三角洲前缘分流河道沉积。含油面积2.3km2,石油地质储量441×104t。1994年8月正式投入开发,历经投产、稳产、递减阶段,2006年断块已进入直井吞吐开发末期,地层压力低,油井吞吐轮次高,低产矛盾突出,随后利用水平井重建井网二次开发试采并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随着二次开发的持续进行,区块主要表现为:吞吐高周期,地层压力低,油井普遍低产低效。其中地层压力低成为目前影响区块开发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急需一种既能补充地层能量成本又低的措施技术来提高油井的增油效果,于是空气采油技术应运而生。
2.空气采油原理
(1)在催化氧化双功能催化剂和氧化剂(空气)作用下,稠油大分子被氧化形成过氧化物自由基,引发稠油大分子裂解链反应,从而在油层的温度压力条件下完成重油的轻质化。
(2)部分支链被氧化为极性的含氧化合物(如醛、酮、醇和羧酸),属自生表面活性剂。
(3)氧化反应生成的CO2溶解于稠油和水中降低了油水界面张力,使原油粘度大幅度下降。
(4)空气中的氮气具有优良特性,是驱替与举升油、气流的理想气体。
3.空气采油可行性研究
3.1油藏具备空气采油的基本条件
蒸汽吞吐开发后期,区块产能迅速降低,选取接替技术可有效地改善老油田开发效果,从而进一步提高老油田采收率,其中空气采油技术是目前稠油改善吞吐效果技术之一。从空气采油筛选标准对比表可看出(表2.1),杜255块指标基本符合空气采油油藏筛选标准。
3.2油藏纵向上层系间具有稳定的隔层律
杜家台油层为三角洲前缘相沉积,隔层发育。杜Ⅰ~杜Ⅱ组之间隔层为浅灰~绿灰色泥岩,质较纯,厚度1.9~15.5m,向南西减薄。杜Ⅱ~杜Ⅲ组之间隔层为灰、褐灰色泥岩,平面分布特点为北薄南厚,北部隔层厚4m,南部8~12.1m。
其中低压区(曙1-18-63井区)目的层杜 Ⅱ11-2和杜 Ⅰ32 组,单层厚度达到8-16m,平面连续性较好,上部隔层较发育,厚度在3-5m。
4.空气采油实施效果
针对CO2气源不稳定、N2价格逐年升高等问题,2009-2014年期间区块开展了普通稠油注空气采油试验,措施井生产效果得到一定改善。
4.1直井空气采油生产效果
2013-2014年直井实施空气采油措施共计3井次,有效率100%,与上周期同期对比:注汽压力由14.3MPa上升到15.6MPa;阶段日产油由2.2t上升到3.1t;阶段产油由430t上升到639t,阶段油汽比由0.21提高到0.34;排水期由19天縮短至11天,措施增油明显。
4.2水平井空气采油生产效果
2008年-2012年杜255块先后对6口低压水平井配合空气采油措施进行热采,平均单井周期增油112t。
典型井例如杜212-杜H19井,该井为杜255块一口挖潜水平井,2008年6月投产,原始地层压力11.3兆帕,压力系数0.78,目前已生产六周期,累积注汽2.4万吨,累产油6426吨,累积油汽比0.26。
该井三周期测试显示地层压力下降至1.04兆帕,压力系数0.07,五周期在配套分段+调剖工艺的条件下,平均单井日产油仍下降至2.7t/d,效果较差。六周期实施空气采油技术,设计注汽量4000吨,设计空气量24万标方,实际注汽量29.5万标方,注汽4000吨,2012年1月30日下泵生产,初期日产液25t,日产油9.3t,目前周期已结束,取得较好措施效果,主要表现为:
(1)注汽压力升高:注汽压力由10.6兆帕上升至13.97兆帕,上升3.4兆帕;
(2)排水期缩短:排水期由10天下降至5天,减少5天;
(3)周期日产油提高:周期日产油由2.7t/d上升至4.5t/d,提高1.8t/d;
(4)油汽比上升:油汽比由0.25升至0.27,对比上升0.02;
(5)周期产油增加:周期产油1084吨,周期对比增加71吨;与上周期相同生产时间对比,增油562吨。
5.结论与认识
1、空气采油技术可作为稠油吞吐过程中既经济又能有效补充地层能力的方法之一;
2、试验表明,该技术对增加周期产量,延缓周期递减,降低油井综合含水从而改善稠油吞吐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春鹏,马玉龙等.辽河油区油田开发实践[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5-9.
[2] 王贤泸.曙光油田开发技术文集[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152-157.
[3]徐家业.张正群等.稠油热采添加剂现场蒸汽吞吐试验[J].西安石油学院学报.1998.18(6):25-271
[4] 王进安,张军等.长岩芯二氧化碳驱油物理模拟实验研究[J].特种油气藏.2001,8(2)75-79
作者简介:
金瑞,女,工程师,2007年毕业于大庆石油学院资源勘查专业,现从事油藏动态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