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体制改革和民族自信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oba998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较之于历史上的“被动式”改革,正在进行的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党的“主动改革”过程,这来源于我们党的内在政治追求和社会主義的内在制度要求,同时这一过程也是重塑并巩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但自信往往是“顺境中易、逆境中难”,由此,笔者试图从历史维度阐释,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在一片漆黑的逆境中失去了自信,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应该有充分的自信面对当今的时代,并迎接未来的时代。
  关键词:主动改革 内在要求 民族自信 历史视角
  一、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本身就是我们党主动、持续地自我改良、自我革命的过程
  纵观古今中外,几乎所有的改革,尤其是重构利益分配格局的深度改革,基本都是出现经济社会走下坡路的时候,要么是社会矛盾太大,船要沉了,不改走不下去;要么是干脆把船打翻了,推到重来,比如明朝中期张居正改革,比如清末的新政,再比如英国的三级会议、法国的大革命,等等。
  而在经济社会繁荣稳定,国家整体在走上坡路的时候,居于统治地位的社会力量持续进行自我改良,甚主动进行“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这种情况不说独一份,至少难得一见。
  原因是什么,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我们的政治追求和政治立场决定我们“要做”。共产党本身的政治追求就是社会公平,尤其的社会资源、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我们代表无产阶级,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是我们和资产阶级政党的本质区别。《共产党宣言》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资产阶级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所以说,我们并未质疑资本主义创造财富的能力,那么为什么还要推翻它,建设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笔者认为,关键问题是财富的分配问题,我们党的政治立场始终站在人民群众这一边,这就决定了持续进行以更加公平为目标的改革,是我们的自身要求、内在要求。习总书记指出:“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人民共同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是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本质属性。”另一方面,我们的社会制度和政治体制决定我们“能做”。我们的民主集中制和强有力的组织体系,有利于国家领导层能做到立足长远、居安思危,不被眼前的利益得失左右,不被少数有话语权的利益集团左右。
  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过程,同时也是重塑并巩固民族自信,实现民族复兴的过程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西方国家的关注点从引领世界转为本国利益的时候,我们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对人类整体发展的“中国声音”,这是我们“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统文化的体现,也是我们组织的不懈追求,“中国共产党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人类谋和平与发展”。部分同志可能会有疑问,我们是不是过早抛弃了“韬光养晦”的策略?客观而言,这恰恰是不自信的表现,而自信往往是“顺境中易、逆境中难”。由此,笔者试图从历史维度阐释,近代中国是如何逐渐在一片漆黑的逆境中失去了自信,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应该有充分的自信面对现在的时代,并迎接未来的时代。
  (一)第一个时间段(1640—1840年)
  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世界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此后十年,以两个帝王的死亡为标志,东西方的历史出现了分叉。1644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5年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不同的是,一个是落后文明取代先进文明,中国北方的渔猎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一个是先进文化取代落后文化,英国资产阶级走向舞台中央。在工业革命的驱动下,世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而我们走向近代化的大门却整整关上了两百年。
  (二)第二个时间段(1840—1949年)
  两百年的裹足不前,最终酿成了一杯苦酒,在接下来的一百年里,中华民族的骄傲、自信,在一次次的失望和绝望中丧失殆尽。鸦片战争打败了,我们发现武器不行,于是搞洋务运动;甲午战争打败了,又发现原来制度也不行,于是搞戊戌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了,发现整个国家体制都不行,于是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建立民国,实行西方制度,结果又是袁世凯称帝,又是张勋复辟,再接着军阀割据,连年内战,于是接着反思,体制再往下是什么呢?文化,所以有新文化运动。
  翻翻当时的文章,这种情况下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那种焦虑、彷徨、无助,透着纸张扑面而来,部分激进的人甚至已经提出,要废除汉字,汉语全部拼音化,更有甚者,鼓励和西方人通婚,直接改良人种。“吾中国四万万人,无贵无贱,当今一日在覆屋之下,漏舟之中,薪火之上,如笼中之鸟,釜底之鱼,牢中之囚;为奴隶,为牛马,为羊,昕人驱使, 听人割宰”,字里行间,我们能够感受到,对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已经不是有没有自信的问题了,而是差不多已经到了从根子上进行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程度,“我们必须承认我们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不但政治制度不如人,并且道德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由此,哪怕只有一丁点的希望,能抓到一根稻草,都要全力一搏,要求是什么呢?最简单不过,“救亡图存”,只要能让民族生存下来,不要再来一次“崖山之后再无中华”,就这么简单,同样是胡适的话:“请大家认清我们当前的紧急问题。我们的问题是救国,救这衰病的民族,救这半死的文化。在这件大工作的历程里,无论什么文化,凡可以使我们起死回生;返老还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应该充分收受。我们救国建国,正如大匠建屋,只求材料可以应用,不管他来自何方”。
  (三)第三个时间段(1949—2049年)
  了解前面这段历史,理解了当时的那种“救亡图存”的心态,就能理解,为什么建立了新中国,赢得了朝鲜战争之后,彻底改变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命运,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经此一战,中国人民打败了侵略者,震动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国在亚洲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地位,彰显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此战胜利,我们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近代的亡国之危,而且终于可以开始重塑民族自信。   这里首先要阐述一下什么是民族自信,自信的指向是什么?“就民族自信心所涉的内容而言,它所要自我肯定和评价的……应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价值和发展能力,民族自信心就是民族成员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生存价值和发展能力的肯定性的评价和前瞻性认同。”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自信的核心是什么,或者说民族的核心特征是什么?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特点上的共同心理素质这四个基本特征的稳定的共同体”,“民族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和代表,评价一个民族,其实评价的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因此,民族自信的核心是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对民族文化及由其衍射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制度文明的认同和信奉。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过前面一百年的不断反思、不断自我否定,直到现在,这种重新认同缓慢而又脆弱。问题是:我们应不应该自信?应该啊。在闭关锁国了200年,又在亡国边缘徘徊了100年后,有了一个领头羊,找到一条道路、一种制度,能够用60年时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拥有四个自信不是理所当然吗?并且,面对这样的历史成就,我们的领导核心依然在坚持自我改良、坚持“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要着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坚持“两个维护”不也理所当然吗?尤为重要的是,20世纪后期开始的改革开放,是300多年来,我们第一次主动的打开国门、融入世界,从学习、跟随、接轨到倡议、引领,我们从“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的“大清思维”回到了“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的“大唐思维”,坚决实践着“从实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吸收借鉴其他文明成果来发展自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立足国情、面向世界,天然就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善于学习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国家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的文明成果,在博采众长中不断自我发展和完善”。
  因此,笔者认为,今天的中国应该倡导一种内敛的强国思维,首先是坚持走自己的路,目标稳定、立场坚定、内心笃定,不能因为外部压力走道岔道上去,要“任他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其次是做到“我不欺你、我不怕你”,继续坚持和维护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为世界和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中国模式”“中国建议”。
  【课题】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立项课题: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的实证分析(GJKTYB201805)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123页.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436页.
  [3]徐扬,简论戊戌前后维新派的矛盾心理[J],《贵州文史丛刊》,1998(06):P21.
  [4]胡適,《胡适文存》第三卷(华文出版社):267-281页.
  [5]习近平:抗美援朝战争伟大胜利,对中国和世界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2020-10/23/c_1126646653.htm
  [6]文侃,试论民族自信心的文化重建[M],硕士论文,中国知网.
  [7]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中国制度面对面》(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6页.
其他文献
公共艺术关键词(十二) 张玲  绿道  绿道(Greenway)是指那些未经政府开发的,出于休闲或环保目的而保留下来的狭长地带。绿道还含有“景观道”的意思,在英格兰南部,绿道也指存在于丘陵地带的古道或者环保车道,类似于我们所说的山脊路。废弃的老铁路和公路、曾经的运河河道,甚至荒废的工业用地都是绿道的雏形,其中,以废弃铁路形成的绿道最为常见。大部分绿道位于城市中,少部分在乡下,例如美国新罕布什尔州(
期刊
博物馆,这个在普通人眼中往往是一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地方,它是连接过去与现代文明的一个载体,可以让人们了解到我们的祖先和民族曾经拥有过的辉煌。当人们走进上海博物馆时,对文物会有最直观的感受,同时还会发现陈列不同文物的展厅都有着各自独特的陈列设计风格,人们置身其中,仿佛穿越时空,与历史直接对话。  博物馆陈列设计是一门很特殊的学问,了解它的人并不多,总会有误区觉得博物馆陈列设计和普通的装潢设计、展示设
期刊
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现代科学的变革、现代绘画和现代艺术的革命、摄影术的出现、现代传媒从技术到创意的日新月异,尤其是从电影、电视、数码、网络到商业广告的影像文化向我们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媒介文化与传播方式的转捩必然对雕塑艺术产生震荡式的影响。雕塑作为一种独特的公共艺术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迁以及文化传播模式密不可分。文化传播方式制约着雕塑的社会影响力,对雕塑作品、雕塑史的研究越来越倾向于跨学科的、综合
期刊
Luz Nas Vielas项目,位于巴西圣保罗的光明巷中,是对圣保罗附近的贫民区Vila Brasilandia狭窄人行道选定墙壁进行改造。这个项目是由总部在马德里的艺术家团体发起的,于2012年完成。艺术组织Boa Mistura与附近的家庭尤其是孩子们密切合作。Luz Nas Vielas项目不同于一般具像壁画工程,在紧邻人行道处使用复杂、重叠的建筑物的平面,创建一个聪明又俏皮的光学画面:在
期刊
停车场是典型的沉闷场所,尤其是地下停车场。通常它们都是褐色或灰色的,并在大小、形状和功能上几乎都是统一的。有时候由于灯光暗淡和缺乏视线,停车场让人觉得有点儿毛骨悚然。然而,设计师克雷格·雷德曼和插画家卡尔·梅尔设计的《72DP》地下停车场轻而易举就把这些都解决了。此项工作是为澳大利亚悉尼的一个住宅区创作壁画。一进到车库,大块的几何图样和醒目的颜色令人目不暇接。一旦进入里面,仿佛置身于明亮热情的色彩
期刊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广东省人民政府、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广东省文化厅、中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设计之都”推广办公室、深圳市文体旅游局、深圳市经济贸易和信息化委员会、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承办的“第二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于2016年1月9日拉开序幕。展览分别在深圳市关山月美术馆、工业展览馆、华·美术馆、EPC艺术中心展出。作为该专题展的重要学术版块之一的“公共艺术专题展学
期刊
公共空间是能聚集人群和促进人际交往的社会场所,最能够反映出一个城市或区域的精神活力。可以开展公共活动的建筑和功能性强的街区规划,是现代公共空间的物理构成基础,也是最适合开展城市公共艺术活动的地理区域。下面介绍美国城市中的10个公共空间,其各具特色的建设和使用方式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1.美国伊利诺斯州诺默尔住宅区的圆形广场  这个圆形广场(The Circle)是一个位于交通环岛的多功能公共
期刊
《公交车站里的劈啪声和秋千》  在现代城市景观中,公交车站被视作毫无美感价值的地方,虽然无处不在,却又总叫人熟视无睹。如果不是总有快要迟到的通勤客,几乎没人觉得公车站能对大家享受城市生活作出什么像样的贡献。其实,公交车站可是开展互动艺术活动的理想场所。一件颇有创意的小玩意就能让等车的人们跟周围的环境互动起来,而不是一直低头翻看他们的智能手机。  这些创意装置可以非常简单,比如弗莱·彼安库肖克(Fr
期刊
敦煌莫高窟被大规模沙尘摧残  2015年3月31日  敦煌市遭遇沙尘暴袭击,整个城市风沙肆虐,市区能见度低至20米。世界文化遗产莫高窟暂时关门谢客。莫高窟历经1600百多年的历史,尽管国家和政府直都在尽力维护,但风沙依然成为了莫高窟石窟长久保存的最大威胁。沙尘暴造成的积沙、风蚀、粉尘等极易引起壁画脱落、彩塑受损、崖体坍塌等病害。如今,在4.5万平方米的壁画中,有20%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有考古学者
期刊
乔治·布莱希特(George Brecht,1926-2008)出生于美国纽约,是美国的概念主义艺术家和前卫作曲家,还是化学专家,曾在辉瑞(Pfizer)、约翰逊(Johnson & Johnson)和美孚石油公司(Mobil Oil)等大公司担任顾问。他是激浪派(Fluxus,以乔治·马修纳斯(George-Maciunas)为核心的国际艺术团体,集结了一群先锋派艺术家)的主要成员并对其产生了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