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建群众文艺团队孵化模式的探究

来源 :神州民俗·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siyue520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群众文化的蓬勃发展,群众文艺团队也日益壮大,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机构和扶持机制,其发展未能实现资源有效整合、优化提升的突破。笔者将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探索群众文艺团队建设的新模式。
  [关键词]群众文艺团队 孵化模式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总面积33.8平方公里,总户籍人口117万,区内有一定规模的民间文艺团队有400多支,他们分别活跃于全区的各街道和社区,呈蓬勃发展景象,虽然在量的发展上有基础优势,但在质的提升方面发展缓慢,尤其在团队的特色化、品牌化以及资源优化整合方面呈现“短板”。
  一、当前制约群众文艺团队发展的突出矛盾
  (一)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机构。群众文艺团队一般是群众自发组织而成的,团队组织之间大多“各自为政”。而文化馆、文化站对群众文艺团队也只是业务指导职能,不存在管理关系,团队自身主要靠自治管理,团队之间缺乏有效的统筹管理机构,难以“粘合”,更别提整合提升,产生化学反应。同时,由于缺乏管理的规范约束力、良好的服务指导,使群众文艺团队难以进一步壮大,形成品牌。
  (二)缺乏行之有效的扶持机制。经费来源、活动阵地与发展平台是制约群众文艺团队进一步发展的三大关键要素,同时也是团队扶持的重要内容。虽然我们加大了对团队扶持的探索实践,但尚未形成运作规范、行之有效的机制体系,团队扶持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一是团队经费不足依然是难点。目前团队服装费、道具费、活动费等主要靠政府资助、企业赞助、团员自费等多种渠道来解决。二是团队活动阵地问题有待缓解。文艺团队活动的基本场所是以文体广场以及文化馆、文化宫、文化站、社区活动中心为主,由于场地有限,大多数群众文艺团队的文化阵地难以固定,超过50%的团队表示活动阵地不足。三是团队发展平台亟待搭建。团队发展平台是提升壮大的重要桥梁。大多数的群众文艺团队都处于自娱自乐的状态,这也有团队自身水平的客观因素,根本原因是提供这样重要平台的机会也不多。
  (三)缺乏专业指导和有效的发展引导。群众文艺团队的成员大多为退休教师、退休干部、家庭主妇等,团员素质参差不齐,缺乏专业性人才,指导老师紧缺。在团队发展定位方面,由于专业指导和发展引导不足,大多数团队缺乏抓特色、抓品牌的意识,以致很多团队之间未能形成差异化发展,风格、水平都大同小异,在品牌提升、特色化发展上显得捉襟见肘,缺乏活力和生命力。
  二、创建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探索团队扶持机制
  为破解群众文艺团队发展难题,越秀区把企业孵化器的理念应用于社团组织孵化探索实践,在广州市率先创建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以下简称“基地”),让群众文艺团队也有自己固定的“大本营”,使团队的建设、管理、扶持有一个可以落地的实体机构,专门解决群众文艺团队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实现了创新突破。
  (一)筑巢引凤,全面提供孵化服务。越秀区将6000平方米的区文化艺术中心大楼打造成孵化基地,内设基地接待厅、团队办公室、展示厅、排练厅、小剧场和会议室,用多元化的方式有针对性地为团队和个人提供活动场地、专业辅导、展示平台、项目资金扶持等各种个性化服务。基地成立以来,共吸引了30多支文艺团队共500多人进驻,团队成员年龄跨度大,从几岁到80岁不等,涵盖了器乐、歌舞、书画、摄影等不同类别,既提高了阵地的使用效能,又激活了团队的发展。
  (二)完善管理机制,打造孵化网络。基地制定了“通过建设孵化点实现从最初的团队孵化到文化项目孵化,再以项目带动团队成长及品牌的提升,最后通过孵化点的复制推广,形成辐射全区的社区孵化网络”的思路,以区文化馆为中心,再发散到区辖18个文化站孵化点,最后构成了覆盖全区的孵化网络。基地通过制定《越秀区基层文艺团队孵化基地管理办法(试行)》,建立准入和退出机制,明确孵化目标,对进驻的团队在场地管理、业务培训、展示交流、志愿服务等方面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每年由基地管委会牵头对团队进行一次考核和评估,对优秀团队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对不符合条件、未能完成孵化目标的,限期整改,整改合格后,继续扶持,整改不合格的,实施退出机制。
  (三)制定扶持奖励办法,激活团队活力。为激活团队活力,基地制定了《越秀区民间文艺团队孵化基地资金扶持办法(试行)》,按照参赛项目、项目采购、志愿服务、定点项目四大类对团队的发展进行项目扶持。例如:代表越秀区参加市级以上比赛的文艺团队,可以获得由基地统一安排培训指导、排练场地及交通补助等相关参赛扶持,给予相应的奖金奖励;具有优秀文艺项目的团队,每年向基地申报扶持,通过审批的,由基地以项目采购形式向公共文化提供服务,给予相应的经费扶持;参加公共文化志愿服务的团队,达20人次以上登记在案的,由基地按照原定标准,按人次为团队提供相应的经费扶持;针对团队需要推广的弱势项目,经项目申请、基地评估、主管部门审批等程序,将给予通过者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定点扶持。越秀区民间团队孵化基地通过这四项扶持奖励办法,大大激活了团队参与公共文化服务的热情,他们在公园、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掀起了群众文艺团队大联演的热潮,对越秀区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府庙会等品牌活动的蓬勃开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精心培育特色团队,提升品牌影响力。基地结合团队特色,制定详细的扶持计划,邀请专家团队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孵化出特色文化项目,再通过文化项目的培育提升品牌,一步步将特色团队打造成品牌团队,同时还通过精心策划,利用网络、报刊等宣传媒介,系统宣传报道,不断扩大团队的品牌辐射力。目前,基地先后孵化出了广府歌剧沙龙、儿童故事会、脱口秀等10多个公共文化品牌项目,其中,由广州鳟鱼歌剧团品牌团队原创的首部以《诗经》为载体的写意式歌剧《诗经·乐图》,唱进了国家大剧院,并开展全球巡演。基地的首个男声组合“太阳演唱组合”在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歌剧艺术表演家邓韵女士的指导下,经基地的重点培育,终于飞上枝头变凤凰,足迹遍布广州大剧院、深圳大剧院等,深受观众喜爱。   (五)搭建团队展示平台,反哺公共文化。基地通过搭建团队展示平台,提供各类文艺参赛表演、展示交流、社区巡演、文艺精品创作、文化志愿服务等有组织、有影响的更多发光发热的机会,让团队直接与公共文化对接,反哺公共文化。进驻基地的团队,经过孵化成长,每年以藝术沙龙、艺术讲堂等方式深入基层,带动了社区文艺的发展。如鳟鱼歌剧团三年来为社区、学校举办歌剧演出活动,举办了古诗词专场、意大利专场、音乐剧专场、电影音乐专场等专业演出30多场,开展讲座10多场不断为区内群众奉献精彩的歌剧艺术盛宴。其中讲座参与人数就多达上千人次,反响热烈。
  三、未来进一步完善群众文艺团队孵化模式的思考
  (一)优化未来公共文化设施的配套规划。政府要重视未来的做好合理规划,以“区三级公共文化网络优化”为重点,全面推进基层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探索政府统筹文化设施的建管用机制,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整体规划,结合城市更新改造,配套新建或改造一批基层文化设施,从源头改善公共文化总量设施不足的问题,为团队孵化服务提供更多的免费阵地。
  (二)探索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机制。通过充分调动整合一切有利于团队发展的资源,弥补政府投入的不足,有效解决团队扶持机制中的持续性投入问题。一是建立社会资金引入机制。政府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捐助、赞助、战略合作、合办等方式,投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资融资机制,为团队孵化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壮大提供资金保障。二是推进社会文化资源整合共享。积极探索社会文化资源向公众开放机制,鼓励剧团、部队、教育、企业等社会文化资源参与公共服务,向公众开放,做到共建共享,甚至将来可出台一系列政策和制度,充分整合和利用好这些分属不同级别、不同单位的文化设施资源,使之更好地惠及民众,缓解团队活动阵地紧张的问题。
  (三)促进团企共建,增强团队造血功能。群众文艺团队扶持经费除依靠政府奖励和专项资金补贴外,还可通过团队与企业文化相结合,通过为企业提供文化服务、文艺宣传的形式获取企业资金,增强团队自身的造血功能。为更有效地推进团队与企业联合共建,文化部门也可以通过工商联先物色一些有意向的企业,向他们推荐优秀团队,结对共建,团队获得了一定的经费资助,企业也通过团队文艺活动提升知名度,丰富企业文化。
  (四)以年度考评奖励为手段,鼓励积极创新。为了进一步增加团队的活力,可以通过各种比赛、考评来建立激励机制。如设立文化艺术队伍的奖励资金,每年年底由文化部门对各团队进行业务考评,综合活动情况、团队管理、志愿服务以及参赛获奖情况等多个方面,评定各团队的等级,分别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激励各团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艺团队孵化模式的创新实践,因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为新时期群众文艺团队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思考。我们相信,随着探索的不断深入,必将有利于破解团队发展难题,形成特色化、品牌化、规模化,并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源参与到公共文化中来,开创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兰文.甘肃省兰州市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群众自发文艺团队建设机制”创建纪实[N].中国文化报,2014年12月24日;
  〔2〕何静.团队建设中的激励机制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03;
  〔3〕程莉娟.扶持民间文艺团队 促进民间文艺发展[J].大众文艺,2015。
  作者简介:柯林海(1983--),男,本科,馆员,曾获2015年中国文化馆年会论文评选一等奖、2010年第十五届“群星奖”戏剧决赛金奖等,现任越秀区文化馆副馆长。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以深圳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践和取得效果为案例,重点围绕公共文化服务和全市一体化的数字化理念这两个关键点展开讨论,寻找符合中国国情的注重公共文化服务和资源共享的文化馆数字化建设方案。  [关键词]数字化 公共文化服务 馆站联盟  一、数字化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笔者在着手建设深圳市数字化文化馆之前,对全国的文化馆数字化情况做了一个详细的统计与分析,也走访了很多不同地方不同级别的文化馆。
期刊
[摘 要]当前各地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题”的发展模式,各地举办了多种群众文化活动,而效果却不甚理想,其原因就在于缺乏创新性。本文以广东省佛冈县群众文化活动为例,探讨了政府部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创新的几个方法。  [关键词]政府部门 群众文化活动 创新  当前各地在发展群众文化的过程中,大多采取“政府为主导、群众为主题”的发展模式,这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期刊
[摘 要]通过二十几年的舞蹈创作积累,笔者在面对一些没有任何表演基础的演员时,总结了一些创作上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要有创新意识;二是要有思想性(作品的立意);三是表演的形式要有独特性;四是在情感上要冲击人的心灵,有生活、接地气,跟观众有共鸣,让人看了有感同身受的感觉;五是要扬长避短。  [关键词]基层群众 创新意识 思想性 独特性  怎样才算一个优秀的作品?习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提出的精品
期刊
[摘 要]文化创新要从重要性认识上,文化设施建设上,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形式上,社区文化管理体制上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社区 文化 创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街道社区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最终落脚点,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
期刊
[摘 要]民俗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通过有组织地进行田野调查实践,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民俗内涵的理解,切身体会民俗、民间文学在真实语境中的传承样态。在有限的学期课时限制条件下,合理安排课内外调查活动,将“田野”与“课堂”有机结合互动,可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在提高自身实践调查能力的同时培养民俗文化保护意识,为进一步的学习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民俗课程 田野调查 教学改革  民俗
期刊
[摘 要]岭南传统古建筑修缮主要是为了消除古建筑存在的安全隐患,对地基、地面、墙体、屋面、木石构件、艺术雕刻、防虫、防腐、防水等内容进行修缮。古建筑修缮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四保存”的原则(全面保存建筑物原来的建筑形制、原来的建筑结构、原来的建筑材料、原来的工艺技术),力求真实完整的保存其历史风貌和特色,以其独特的文物价值服务于社会。  [关键词]岭南 古建筑 修缮 技法  岭南地区传统古建筑
期刊
[摘 要]县级文化馆的建设和发展,是直接影响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做好群众文化活动就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更好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了解中国以后的发展,为群众文化增添光彩。  [关键词]群众文化 公共文化 多元化服务  县文化馆是县级政府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组织、辅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为人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而设立的综合性的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如何充分行使职能,发挥主动地协助政府去组织人民群众开
期刊
[摘 要]传统的金渡花席再不及时抢救和保护,金渡花席的编织工艺将面临失传,退出历史舞台的危机,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承好这项手工艺,通过调研,对这些非遗濒危项目如何进行抢救和保护,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手工艺 金渡花席 蒲芏  一、金渡花席基本情况  “金渡花席”是肇庆著名的传统床上用品和手工艺品。其生产始于明代,以各家各户的妇女手编为主,成为金渡、白土等地农民的一项重要副业。清代中期传入国
期刊
[摘 要]志愿者是指不以获得报酬为目的,以自己的时间、知识和技能等,自愿帮助他人和服务社会的个人。文化志愿者在精神文明建设和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受到文化部门的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结合四会市文化志愿者队伍建设现状及发展策略谈一些个人看法。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 队伍建设 现状 发展策略  志愿者也称义工,是指不以获得报酬
期刊
[摘 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是深圳市文化馆的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其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深圳市文化工作的载体,深圳市文化馆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来体现其公益性.通过培训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本文针对深圳文化馆开展公益性艺术培训服务展开研究,以期促进群众文化公益性艺术培训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文化馆 公益性艺术培训  2015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