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雪域高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经济、政治文明、文化事业、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数字对比,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晰可见。
——经济发展实现飞跃。60年来,西藏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1亿元.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区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万公里,比1959年增加5.07万公里;已开通21条国际国内航线。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82%。
——政治文明开天辟地。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了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人民享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目前,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5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4%;自治区现职省级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70.42%: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6%。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藏语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法律保障,藏文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国家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用于西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14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旺,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乡村文化馆f站)等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2010年,全区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3%和91.4%。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60年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和医院,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根本不能上学。目前,西藏已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2010年,全区实现“普九”,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约55.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初中入学率为98.2%,高中入学率为60.1%,青壮年文盲率降至1.2%,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学年分别达到1750元和1850元.边境县乡再相应增加100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金覆盖,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时的35.5岁提高到2005年的67岁。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和平解放前,西藏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2010年.I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是1959年(人均35元)的118倍。全区大力实施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有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4平方米和34.72平方米。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電脑等高档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45台、移动电话52.64部、生活用汽车3.98辆,其中拉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平解放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已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4.5%,森林覆盖率由和平解放时的不足1%提升到11.91%。以沼气等为主的薪材替代工程建设成绩显著,15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全区主要江河、湖泊的水质状况保持优良,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水域环境质量标准,重要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60年来,党的组织在西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各级党组织在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始终是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各族人民更加心向党、爱戴党、拥护党。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基层党组织12,553个,实现了党组织在农牧区的全覆盖;共有党员20.8万名.占全区总人口的7%。
——经济发展实现飞跃。60年来,西藏生产力获得空前解放和发展。到2010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507.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9年的83.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7万元,是1959年的34倍;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36:1亿元.连续8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区所有乡镇和80%以上的行政村通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8万公里,比1959年增加5.07万公里;已开通21条国际国内航线。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97.4万千瓦.用电人口覆盖率达82%。
——政治文明开天辟地。1961年,西藏各地开始实行了西藏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普选,翻身农奴和奴隶第一次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民主权利。196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人民享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赋予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已成为西藏自治区干部的主体。目前,西藏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了250余部地方性法规和单行条例,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西藏各级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94.4%;自治区现职省级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占70.42%: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干部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占86%。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藏语的学习、使用和发展受到法律保障,藏文成为国家第一个具有信息技术、信息交换用文字编码国际标准的少数民族文字。国家已累计投入7亿多元用于西藏的文物保护工程,维修开放了1400多处宗教活动场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兴旺,西藏自治区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县乡村文化馆f站)等文化惠民工程,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和县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全覆盖。2010年,全区广播和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3%和91.4%。
——社会建设全面进步。60年前,西藏没有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和医院,占人口95%以上的农奴和奴隶根本不能上学。目前,西藏已形成涵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的现代民族教育体系。2010年,全区实现“普九”,各级各类学校在校生约55.7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2%,初中入学率为98.2%,高中入学率为60.1%,青壮年文盲率降至1.2%,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7.3年:农牧民子女义务教育“三包”经费标准不断提高,小学生、初中生每人每学年分别达到1750元和1850元.边境县乡再相应增加100元。城乡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以免费医疗为基础的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公共医疗保障制度实现金覆盖,各族群众健康水平明显提高,人均预期寿命从和平解放时的35.5岁提高到2005年的67岁。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和平解放前,西藏农奴和奴隶没有生产资料,食不果腹、衣不蔽体。2010年.I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38.7元,是1959年(人均35元)的118倍。全区大力实施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有27.48万户、140万农牧民住上了安全适用的房屋,农牧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达到24平方米和34.72平方米。汽车、摩托车、彩电、冰箱、電脑等高档商品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全区每百户农村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73.45台、移动电话52.64部、生活用汽车3.98辆,其中拉萨市每百户城镇居民家庭拥有家用电脑63台、移动电话182部、家用轿车32辆。
——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平解放特别是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西藏已建立了21个生态功能保护区、7个国家森林公园、3个地质公园、1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以及47个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34.5%,森林覆盖率由和平解放时的不足1%提升到11.91%。以沼气等为主的薪材替代工程建设成绩显著,15万户农牧民用上沼气。全区主要江河、湖泊的水质状况保持优良,达到国家规定的相应水域环境质量标准,重要城镇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5%。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60年来,党的组织在西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各级党组织在西藏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中始终是各族人民的主心骨,各族人民更加心向党、爱戴党、拥护党。截至2010年底,全区共有基层党组织12,553个,实现了党组织在农牧区的全覆盖;共有党员20.8万名.占全区总人口的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