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为切实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社科院积极谋划“创新工程”,全面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上,上海社会科学院王战院长做了题为《实施“创新工程”,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发言,对该院实施“创新工程”,提升上海城市文化软实力的实践进行了理论总结。本刊将王战院长的发言以访谈形式刊发,以飨读者。
记者: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创新工程”的重要意义。
王战:实施“创新工程”有助于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提升宣传舆论的影响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理论成果的说服力、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为此,上海必须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为上海宣传思想文化的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影响力、竞争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提升。
实施“创新工程”是社科研究机构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社科院已率先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通过几年建设,在集聚优秀人才、调动工作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规范和加强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投入大量资源推进高校创新,提高为党和政府服务的能力;一些兄弟省市的社科院也正在积极谋划、准备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社科院系统的普遍共识和急切期望。
实施“创新工程”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优秀成果不足、领军人才断层以及外部竞争激烈等问题的挑战。“创新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上海社科院的投入洼地问题,有助于加快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助于加快优秀成果的产出,有助于加快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王院长,贵院为实施“创新工程”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王战:上海社科院用了将近一年时间,通过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完善,认真筹备“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前期准备。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推出了多项改革创新举措,为“创新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研制度方面,修订了科研考核办法、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和核心期刊目录,引导研究人员根据“创新工程”目标重新定位科研重心;在科研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了涵盖课题预研、申报、研究、结项以及成果宣传推广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为“创新工程”的管理积累了经验;在机构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室大调研,推动各研究所对研究室进行调整重组,根据“创新工程”需要进行研究力量的优化组合。
二是深入学习调研,做好筹备工作。“创新工程”建设事关社科院未来发展全局。为做好“创新工程”的筹备工作,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市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到全院各单位调研,了解干部职工对“创新工程”的需求和建议,增强“创新工程”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紧密沟通,落实“创新工程”所需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三是充分听取意见,完善工程方案。院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创新工程”的思路、目标、实施条件和主要内容,制定了筹备“创新工程”的工作计划,确定了“创新工程”的整体框架,指导相关处室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在“创新工程”方案初稿形成后,通过院网、邮箱等渠道公开有关材料,部署各单位和处室组织专题讨论,院领导带队到总部和分部主动听取群众对“创新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五上五下,不断完善。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让“创新工程”充分吸收和体现全院智慧,另一方面也为“创新工程”做了前期宣传动员。
记者: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
王战:根据“创新工程”建设方案,上海社科院将全面推进智库、学科、人才等三大创新,努力把上海社科院打造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和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第一,创新型智库。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决定,韩正同志在社科院视察时也特别指出,“上海社科院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上海社科院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加强高层次应用对策研究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不断提高社科院的决策服务力和智库影响力。
第二,创新型学科。提升理论成果的说服力是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科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的重要使命。上海社科院将以创新型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壮大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促进新兴学科,建设一批在全国和上海位居前列的创新型学科,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第三,创新型人才。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改革创新是关键、人才队伍是根本。上海社科院将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加快首席专家、特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一批在上海和全国具有相当学术地位和影响的创新型社科文化人才。
记者:贵院实施“创新工程”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呢?
王战:“创新工程”的关键是推进社科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组织制度、科研方法和经费使用方式的创新,建立符合科研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科研组织管理方式。
第一,改革和创新人事制度。“创新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宗旨,充分体现公开竞争、优中选优、可进可出的原则。一是采取有限覆盖原则,将进入“创新工程”的最终人数控制在全院总数的60%~80%,并按三年逐年分步推进实现,防止“创新工程”变成大锅饭工程。二是引入竞争上岗体制,全院所有人员无论职称、职务和所在部门,都必须通过公开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集体讨论和全院公示等环节,才能进入“创新工程”,既确保“创新工程”建设过程的公开公正,也促使优质研究资源向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倾斜,充分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三是建立工程退出机制,团队或个人进入“创新工程”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必须按申报书确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年度报告和中期检查如不能通过,将停止资助。
第二,改革和创新科研组织。在研究所层面上,制订《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签订“所长任期责任书”,明确所长三年任期考核与管理目标;在研究室层面上,突出学科发展导向,实行研究室主任竞争上岗并明确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个人自主选择和全所统一调配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研究室组成人员;在研究团队层面上,坚持老中青搭配,促进院内外结合,鼓励国内外合作,建设开放化、国际化研究团队,大力提升团队研究水平和竞争优势。
第三,改革和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工程”通过设立技术支撑团队,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一是扶持科研信息网络、数据库、调查中心等科研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手段现代化,提升科研工作创新力;二是加快期刊、报纸、出版社、网络、论坛等科研传播平台建设,打造名报、名刊、名网、名社、名坛,增强科研成果传播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四,改革和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工程”根据科研发展规律,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方式和科研经费的拨付、使用、监管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团队或个人在申报“创新工程”时,必须按照可统计、可检查的原则,明确设定研究周期内各时间节点应完成的具体量化目标,作为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过程监管机制,团队或个人进入“创新工程”之后,研究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果、目标实现多少,每年要有报告,中期有评估,期末有考核,做得好的有奖励,做得一般的要整改,做得差的要中止;三是严格成果质量审查,“创新工程”管理办法除要求创新团队和个人完成一定数据的科研成果之外,更要求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通过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社科院将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出一流影响的科研环境。
目前上海社科院已分院所两级召开了“创新工程”动员大会,首批项目也将很快启动。上海社科院将按“创新工程”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促进上海社科院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记者:祝愿贵院的“创新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做出大贡献。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玉山)
记者: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创新工程”的重要意义。
王战:实施“创新工程”有助于提升上海的城市文化软实力。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关键是提升宣传舆论的影响力、文化产业的竞争力、理论成果的说服力、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为此,上海必须加快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为上海宣传思想文化的改革创新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促进影响力、竞争力、说服力、感召力的提升。
实施“创新工程”是社科研究机构改革发展的基本趋势。中国社科院已率先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通过几年建设,在集聚优秀人才、调动工作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规范和加强管理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国家教育部于2012年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即“2011计划”),投入大量资源推进高校创新,提高为党和政府服务的能力;一些兄弟省市的社科院也正在积极谋划、准备实施具有自身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加快哲学社会科学机构的改革创新,已经成为社科院系统的普遍共识和急切期望。
实施“创新工程”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快速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也面临着优秀成果不足、领军人才断层以及外部竞争激烈等问题的挑战。“创新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上海社科院的投入洼地问题,有助于加快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有助于加快优秀成果的产出,有助于加快管理和服务质量的提高,是加快上海社科院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记者:王院长,贵院为实施“创新工程”做了哪些筹备工作。
王战:上海社科院用了将近一年时间,通过深入学习调研、广泛听取意见、反复修改完善,认真筹备“创新工程”,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方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可行性。
一是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前期准备。近几年来上海社科院推出了多项改革创新举措,为“创新工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科研制度方面,修订了科研考核办法、学术成果奖励办法和核心期刊目录,引导研究人员根据“创新工程”目标重新定位科研重心;在科研管理方面,初步形成了涵盖课题预研、申报、研究、结项以及成果宣传推广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体系,为“创新工程”的管理积累了经验;在机构改革方面,开展了研究室大调研,推动各研究所对研究室进行调整重组,根据“创新工程”需要进行研究力量的优化组合。
二是深入学习调研,做好筹备工作。“创新工程”建设事关社科院未来发展全局。为做好“创新工程”的筹备工作,院领导班子认真学习领会中央和市委关于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文件精神;到全院各单位调研,了解干部职工对“创新工程”的需求和建议,增强“创新工程”方案设计的针对性;与市委市政府相关部门紧密沟通,落实“创新工程”所需的资金和政策保障。
三是充分听取意见,完善工程方案。院领导班子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讨论研究“创新工程”的思路、目标、实施条件和主要内容,制定了筹备“创新工程”的工作计划,确定了“创新工程”的整体框架,指导相关处室制定了具体管理办法。在“创新工程”方案初稿形成后,通过院网、邮箱等渠道公开有关材料,部署各单位和处室组织专题讨论,院领导带队到总部和分部主动听取群众对“创新工程”的意见和建议,五上五下,不断完善。通过这些措施,一方面让“创新工程”充分吸收和体现全院智慧,另一方面也为“创新工程”做了前期宣传动员。
记者:王院长,请您谈谈贵院“创新工程”的主要内容。
王战:根据“创新工程”建设方案,上海社科院将全面推进智库、学科、人才等三大创新,努力把上海社科院打造成为一流的综合性和创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机构。
第一,创新型智库。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决定,韩正同志在社科院视察时也特别指出,“上海社科院理所当然应当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上海社科院将以“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聚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加强高层次应用对策研究和前瞻性、战略性研究,不断提高社科院的决策服务力和智库影响力。
第二,创新型学科。提升理论成果的说服力是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也是社科院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镇的重要使命。上海社科院将以创新型学科建设为抓手,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壮大优势学科、发展特色学科、促进新兴学科,建设一批在全国和上海位居前列的创新型学科,形成一批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上海特点的重大理论研究成果。
第三,创新型人才。提升上海文化软实力,改革创新是关键、人才队伍是根本。上海社科院将以“创新工程”为契机,加快首席专家、特色人才、优秀青年人才的选拔、使用、培养和引进,逐步形成一批在上海和全国具有相当学术地位和影响的创新型社科文化人才。
记者:贵院实施“创新工程”采取了哪些创新举措呢?
王战:“创新工程”的关键是推进社科院体制机制改革,加快人事制度、组织制度、科研方法和经费使用方式的创新,建立符合科研发展规律、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新型科研组织管理方式。
第一,改革和创新人事制度。“创新工程”按照扶优、扶强、扶特的宗旨,充分体现公开竞争、优中选优、可进可出的原则。一是采取有限覆盖原则,将进入“创新工程”的最终人数控制在全院总数的60%~80%,并按三年逐年分步推进实现,防止“创新工程”变成大锅饭工程。二是引入竞争上岗体制,全院所有人员无论职称、职务和所在部门,都必须通过公开申报、资格审查、专家评审、集体讨论和全院公示等环节,才能进入“创新工程”,既确保“创新工程”建设过程的公开公正,也促使优质研究资源向想干事、能干事、肯干事的人倾斜,充分解放和发展科研生产力;三是建立工程退出机制,团队或个人进入“创新工程”后并非一劳永逸,而是必须按申报书确定的时间节点完成相应的研究任务,年度报告和中期检查如不能通过,将停止资助。
第二,改革和创新科研组织。在研究所层面上,制订《所长任期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签订“所长任期责任书”,明确所长三年任期考核与管理目标;在研究室层面上,突出学科发展导向,实行研究室主任竞争上岗并明确任期目标责任制,通过个人自主选择和全所统一调配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研究室组成人员;在研究团队层面上,坚持老中青搭配,促进院内外结合,鼓励国内外合作,建设开放化、国际化研究团队,大力提升团队研究水平和竞争优势。
第三,改革和创新研究方法。“创新工程”通过设立技术支撑团队,大力推进科研方法和工具的创新。一是扶持科研信息网络、数据库、调查中心等科研支撑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科研手段现代化,提升科研工作创新力;二是加快期刊、报纸、出版社、网络、论坛等科研传播平台建设,打造名报、名刊、名网、名社、名坛,增强科研成果传播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第四,改革和创新管理机制。“创新工程”根据科研发展规律,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方式和科研经费的拨付、使用、监管方式,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一是强化目标责任考核,团队或个人在申报“创新工程”时,必须按照可统计、可检查的原则,明确设定研究周期内各时间节点应完成的具体量化目标,作为中期检查和期末考核的主要依据;二是建立过程监管机制,团队或个人进入“创新工程”之后,研究进展如何、取得哪些成果、目标实现多少,每年要有报告,中期有评估,期末有考核,做得好的有奖励,做得一般的要整改,做得差的要中止;三是严格成果质量审查,“创新工程”管理办法除要求创新团队和个人完成一定数据的科研成果之外,更要求形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通过科研管理体制创新,社科院将加快形成有利于出一流成果、出一流人才、出一流影响的科研环境。
目前上海社科院已分院所两级召开了“创新工程”动员大会,首批项目也将很快启动。上海社科院将按“创新工程”的总体规划,有序推进工程建设,促进上海社科院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
记者:祝愿贵院的“创新工程”取得丰硕成果,为提升上海城市软实力做出大贡献。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编: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