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尤其是近年来,宁波积极打造品牌赛事,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季”、“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项目等群众体育项目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全民健身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人迈向健康幸福。
2020年8月8日,适逢第12个“全民健身日”。宁波市全民健身工作成效如何?健身场地建设情况如何?群众对此的获得感、满意度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就全民健身工作进行介绍。
记者:健康的体魄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近几年宁波的体育工作成效如何?
张霓:体育事业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宁波近几年通过举办品牌体育赛事,扩大了城市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了宁波城市的发展成果和精神风貌。
近年来,宁波体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组织和体育文化协调发展。全市每年承办50余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以2019年为例,先后承办了亚洲举重锦标赛、“一带一路”中国宁波国际攀岩大师赛、世界排球联赛、中国足协室内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世界房车锦标赛、宁波国际马拉松、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一带一路”中国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60 余项品牌体育赛事,约60万人直接参与,拉动消费3.2亿元,上《人民日报》4次,上央视新闻13 次,其中上《新闻联播》3 次。2019年度,宁波市在全省体育部门考核中名列第一。
当前,正当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全市体育工作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发奋图强、与时俱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指导思想,狠抓工作落实。以“十四五”体育规划制订为契机,抓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贯彻落实和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起草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构筑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将体育融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246”、“3433”、“4566”等工作方案当中,进一步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宁波数字体育建设,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品牌赛事,真正把举办品牌赛事作为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记者: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健康的需求大大提高,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在全民健身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徐健:为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响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呼声,2020年7月10日,宁波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该中心由原宁波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与原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两家单位整合而成,涵盖了全民健身的多個方面,重点工作是健身指导、体育指导员培训、“一人一技”体育公益培训、群众活动赛事的举办,还包括更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体育服务。具体围绕“六个身边”工程开展工作: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
也是在同一天,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科学健身、伤病治疗等热点需求,宁波市正式成立体育科学研究所,通过线上教学、线下指导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专业性强、操作简单、效果体验好的科学健身指导。这也是浙江省内首个作为独立机构的市级体科所。
目前,体科所主要涵盖四大功能:科学健身研究和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的推广应用、运动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运动员提供科研和医务等相关保障。同时还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加大青少年脊柱侧弯及近视等问题的防治宣传、排查及后期干预力度,重视青少年生长发育等问题研究。
宁波第一位奥运冠军石智勇的保障医生、宁波籍游泳世界冠军汪顺的保障医生、长期从事国民体质监测的专家、骨龄预测专家等运动医学专家,都将成为全宁波运动爱好者的“健身医生”。
记者:在许多地区,虽然健身场所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聚焦到个体,一些人仍为身边没有适合锻炼的场地而感到困惑,“场地难”成为一个问题。宁波是如何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这个难题的?
徐健:2018年,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在新建小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等配建体育设施要求,为全国首创。2019年,宁波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7年的1.95平方米增加到2.4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178个新建出让住宅项目实现同步配建体育设施,面积达10.96万平方米。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做法被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批示,《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以《健身去哪儿 宁波破题》予以报道。
近年来,我们将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通过规划引领、出台政策、纳入民生实事、加强检查督查等方式,建成一批体育设施。如新的市小球训练中心、奉化体育馆、慈溪体育馆等陆续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尤其以镇海绿轴体育公园、北仑青年体育公园等为标志,“十分钟健身圈”更加便利了全民健身。目前全市共有各级体育(休闲)公园74个。 一些时尚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如宁波国际赛道、东钱湖帆船基地、梅山湾游艇基地等也打响了宁波名气。2019年10月19日,经过4年多时间建设的宁波奥体中心一期正式投入使用,集体育赛事、文化演艺、专业训练、全民健身、国际交流为一体,成为宁波最大的体育建筑群落、新的城市地标。
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中体投入8.9亿元建成国内首个“体育+商业”综合体,海天集团投入1亿元建设的海天文体中心目前已经结顶。积极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高架桥下等“金边银角”,建成羽航体育潘火体育公园、东论体育运动馆、洛克体育公园等,既增加了市民体育健身场所,又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宁波连续2年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共同发布了23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体育场地数量达24410个,总面积达207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29.2%(不含学生),含学生42%。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4.2%。“十三五”期间,建成海曙、江北、余姚等3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完成32个镇乡(街道)级综合性健身场馆设施,完成 325个村(社区)级体育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健身步道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完成56个游泳池(含拆装式游泳池),完成112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升级改造425个小康体育村。同时,宁波大力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
记者: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请问,目前宁波体育社会组织现状和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任乐波:目前,全市共有民政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471个。40个市级体育社团,获评3A级以上的有22家,其中5A级和4A级分别为3家和10家。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体育工作任务,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其一,积极参与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季”等活动,承办推广有关赛事活动。每年市级体育社团举办赛事培训活动500项以上,社会化筹集经费2000余万元,直接服务近30万人次,由此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品牌,以“组织+项目+阵地”方式,引发市民健身热。
其二,拉动消费,努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体育培训产业为主体,全市各体育社会组织每年带动体育消费10亿元以上。同时,探索“体育协会+公司+俱乐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培育体育创客,扩大体育经营主体和消费群体。
其三,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发挥体育组织优势和社交功能,积极开展与中东欧、“一带一路”国家体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人文交流,加强与香港、长三角区域等的体育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
记者:有组织、有场地、有活动,宁波的全民健身运动由此得到良好保障。那么,目前宁波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项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宁波的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2019年,成功举办宁波市首届全民运动会暨第十八届运动会,以“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为理念,首次打破户籍、地域、项目限制,参与人次超260万。
今年4月以来,“2020宁波全民健身季”正式启动,系列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其间将举办各类活动约350项,平均每月约50项,预计线下参与人数将超过100万,线上受益将超过1000万人次。
此外,为助力全民健身,释放城市活力,宁波市体育部门于2018年首次推出“一人一技”全民健身体育技能公益培训活动,平均每年有4万余人次参与,已经成为宁波市影响力最大的健身公益品牌。
“一人一技”全民健身体育技能公益培训项目也被列入了“2020宁波市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的计划表。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人一技”公益培训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首次与甬派、甬上等平台合作,倡导市民既能在体育场馆健身又能居家健身。自2月起,“一人一技”公益培训项目联合各家机构推出健身小视频、健身直播,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健身指导。“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授牌的30多家指导站参与了战“疫”公益健身直播课,目前已完成近260场直播活动,累计约500万人次观看直播。
记者: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了巨大挑战,请问宁波是如何应对的?
项新:疫情发生以来,针对大型赛事活动受限等实际,宁波市体育部门积极谋划、科学应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整合各类体育资源和赛事活动,开展“2020宁波市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已组织滨海体育嘉年华、体育技能公益培训和美丽乡村健身行等活动,线下活动有近8万人次参与,线上培训263万人次。主要做好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居家健身宣传指导。积极适应疫情防控的健身需求,发挥体科所、社体中心等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多平台开展“体育助力防控、全民动起来”系列指导,组织权威专家和健身达人宣讲普及健身知识,惠及百姓1000余万人次;开展居家“云健身”活动,动员全市2.6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居家健身指导,发布指导视频和文章2561篇;开通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热线,引导群众通过安全、合理的健身锻炼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受到百姓广泛好评。
二是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开展“2020宁波市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线上线下预计将惠及1500万人次以上;召开促进体育消费工作座谈会,成立工作专班,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集智攻关;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健身特惠活动、延长场馆开放时间,让更多百姓享受健身福利,拉动体育消费,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训。疫情后期,邀请专家开展疫情防控线上专题培训,完善工作预案,直属单位有序、错峰、分类开展“三复”工作。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疫情以来,体育局班子成员实地走访30多家体育企业,建立“一对一”驻企服务员机制,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联合中信银行宁波分行推出了不少于50亿元针对体育行业的专项信贷支持,推出金融服务宁波体育产业“八项措施”;搭建线上线下产品展示平台,大力宣传本地体育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
从“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全民健身”“健康中国”国家战略,尤其是近年来,宁波积极打造品牌赛事,大力推动全民健身,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季”、“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项目等群众体育项目精彩纷呈,亮点频出,全民健身工作已走在全国前列,越来越多的人迈向健康幸福。
2020年8月8日,适逢第12个“全民健身日”。宁波市全民健身工作成效如何?健身场地建设情况如何?群众对此的获得感、满意度如何?近日,记者采访了宁波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就全民健身工作进行介绍。
记者:健康的体魄关系到民族的未来,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大事,近几年宁波的体育工作成效如何?
张霓:体育事业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在城市发展中具有独特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宁波近几年通过举办品牌体育赛事,扩大了城市知名度,提升了城市品位,增强了城市软实力,向世界展示了宁波城市的发展成果和精神风貌。
近年来,宁波体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健康中国建设和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推动全民健身、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组织和体育文化协调发展。全市每年承办50余项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以2019年为例,先后承办了亚洲举重锦标赛、“一带一路”中国宁波国际攀岩大师赛、世界排球联赛、中国足协室内五人制足球超级联赛、世界房车锦标赛、宁波国际马拉松、国际划联龙舟世界杯、“一带一路”中国四明山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等60 余项品牌体育赛事,约60万人直接参与,拉动消费3.2亿元,上《人民日报》4次,上央视新闻13 次,其中上《新闻联播》3 次。2019年度,宁波市在全省体育部门考核中名列第一。
当前,正当全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之际,全市体育工作者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浙江“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的新目标新定位,为当好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模范生发奋图强、与时俱进,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指导思想,狠抓工作落实。以“十四五”体育规划制订为契机,抓好《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贯彻落实和体育设施专项规划、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起草编制工作,积极推进《宁波市全民健身条例》立法,构筑体育事业发展的宏伟蓝图,将体育融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246”、“3433”、“4566”等工作方案当中,进一步推进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结合政府数字化转型工作,推进宁波数字体育建设,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进一步提升智慧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打造品牌赛事,真正把举办品牌赛事作为提高城市知名度,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战略选择。
记者:近年来,人民群众对体育健身、健康的需求大大提高,体育既是国家强盛应有之义,也是人民健康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宁波在全民健身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
徐健:为了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响应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呼声,2020年7月10日,宁波市全民健身指导中心(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正式挂牌成立。
该中心由原宁波市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与原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两家单位整合而成,涵盖了全民健身的多個方面,重点工作是健身指导、体育指导员培训、“一人一技”体育公益培训、群众活动赛事的举办,还包括更精准地为老年人提供体育服务。具体围绕“六个身边”工程开展工作:健全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组织,建设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设施,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活动,支持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赛事,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指导,弘扬群众身边的体育健身文化。
也是在同一天,针对市民普遍关心的科学健身、伤病治疗等热点需求,宁波市正式成立体育科学研究所,通过线上教学、线下指导等方式,为群众提供专业性强、操作简单、效果体验好的科学健身指导。这也是浙江省内首个作为独立机构的市级体科所。
目前,体科所主要涵盖四大功能:科学健身研究和指导服务、国民体质监测和运动处方的推广应用、运动医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为运动员提供科研和医务等相关保障。同时还将加强与有关部门合作,加大青少年脊柱侧弯及近视等问题的防治宣传、排查及后期干预力度,重视青少年生长发育等问题研究。
宁波第一位奥运冠军石智勇的保障医生、宁波籍游泳世界冠军汪顺的保障医生、长期从事国民体质监测的专家、骨龄预测专家等运动医学专家,都将成为全宁波运动爱好者的“健身医生”。
记者:在许多地区,虽然健身场所的总量不断增加,但是聚焦到个体,一些人仍为身边没有适合锻炼的场地而感到困惑,“场地难”成为一个问题。宁波是如何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这个难题的?
徐健:2018年,宁波市政府出台《关于推进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加快体育设施规划建设的通知》,明确在新建小区、公园绿地、街道社区等配建体育设施要求,为全国首创。2019年,宁波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从2017年的1.95平方米增加到2.43平方米,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目前,全市178个新建出让住宅项目实现同步配建体育设施,面积达10.96万平方米。破解“群众健身去哪儿”的做法被国家体育总局领导、省政府领导充分肯定并批示,《中国体育报》头版头条以《健身去哪儿 宁波破题》予以报道。
近年来,我们将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设施建设作为头等大事,通过规划引领、出台政策、纳入民生实事、加强检查督查等方式,建成一批体育设施。如新的市小球训练中心、奉化体育馆、慈溪体育馆等陆续建成投入使用。积极响应群众需求,大力推进体育公园建设,尤其以镇海绿轴体育公园、北仑青年体育公园等为标志,“十分钟健身圈”更加便利了全民健身。目前全市共有各级体育(休闲)公园74个。 一些时尚体育项目基地建设如宁波国际赛道、东钱湖帆船基地、梅山湾游艇基地等也打响了宁波名气。2019年10月19日,经过4年多时间建设的宁波奥体中心一期正式投入使用,集体育赛事、文化演艺、专业训练、全民健身、国际交流为一体,成为宁波最大的体育建筑群落、新的城市地标。
此外,我们还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中体投入8.9亿元建成国内首个“体育+商业”综合体,海天集团投入1亿元建设的海天文体中心目前已经结顶。积极利用城市边角地、闲置地、高架桥下等“金边银角”,建成羽航体育潘火体育公园、东论体育运动馆、洛克体育公园等,既增加了市民体育健身场所,又提升了城市文明形象。宁波连续2年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共同发布了23条国家登山健身步道。
截至2019年底,宁波市体育场地数量达24410个,总面积达2075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43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比29.2%(不含学生),含学生42%。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94.2%。“十三五”期间,建成海曙、江北、余姚等3个区级全民健身中心,完成32个镇乡(街道)级综合性健身场馆设施,完成 325个村(社区)级体育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健身步道或社区多功能运动场所,完成56个游泳池(含拆装式游泳池),完成112个足球场(含笼式足球场),升级改造425个小康体育村。同时,宁波大力推进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公共体育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率达到100%。
记者:体育社会组织在全民健身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请问,目前宁波体育社会组织现状和工作开展情况如何?
任乐波:目前,全市共有民政登记的体育社会组织471个。40个市级体育社团,获评3A级以上的有22家,其中5A级和4A级分别为3家和10家。全市体育社会组织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体育工作任务,正焕发出强大的生机活力。
其一,积极参与全民运动会、“全民健身季”等活动,承办推广有关赛事活动。每年市级体育社团举办赛事培训活动500项以上,社会化筹集经费2000余万元,直接服务近30万人次,由此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赛事活动品牌,以“组织+项目+阵地”方式,引发市民健身热。
其二,拉动消费,努力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以体育培训产业为主体,全市各体育社会组织每年带动体育消费10亿元以上。同时,探索“体育协会+公司+俱乐部”的运行管理机制,培育体育创客,扩大体育经营主体和消费群体。
其三,促进体育文化交流。发挥体育组织优势和社交功能,积极开展与中东欧、“一带一路”国家体育领域的对外开放、人文交流,加强与香港、长三角区域等的体育交流合作,不断提升宁波城市影响力。
记者:有组织、有场地、有活动,宁波的全民健身运动由此得到良好保障。那么,目前宁波市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如何?
项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宁波的全民健身氛围日益浓厚。2019年,成功举办宁波市首届全民运动会暨第十八届运动会,以“全民参与、全民运动、全民健康”为理念,首次打破户籍、地域、项目限制,参与人次超260万。
今年4月以来,“2020宁波全民健身季”正式启动,系列活动一直持续到11月,其间将举办各类活动约350项,平均每月约50项,预计线下参与人数将超过100万,线上受益将超过1000万人次。
此外,为助力全民健身,释放城市活力,宁波市体育部门于2018年首次推出“一人一技”全民健身体育技能公益培训活动,平均每年有4万余人次参与,已经成为宁波市影响力最大的健身公益品牌。
“一人一技”全民健身体育技能公益培训项目也被列入了“2020宁波市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的计划表。今年,受疫情影响,“一人一技”公益培训线上线下同步开展,首次与甬派、甬上等平台合作,倡导市民既能在体育场馆健身又能居家健身。自2月起,“一人一技”公益培训项目联合各家机构推出健身小视频、健身直播,市民足不出户就可得到健身指导。“一人一技”体育技能公益培训授牌的30多家指导站参与了战“疫”公益健身直播课,目前已完成近260场直播活动,累计约500万人次观看直播。
记者:今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了巨大挑战,请问宁波是如何应对的?
项新:疫情发生以来,针对大型赛事活动受限等实际,宁波市体育部门积极谋划、科学应对,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整合各类体育资源和赛事活动,开展“2020宁波市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已组织滨海体育嘉年华、体育技能公益培训和美丽乡村健身行等活动,线下活动有近8万人次参与,线上培训263万人次。主要做好了三方面工作。
一是加強居家健身宣传指导。积极适应疫情防控的健身需求,发挥体科所、社体中心等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多平台开展“体育助力防控、全民动起来”系列指导,组织权威专家和健身达人宣讲普及健身知识,惠及百姓1000余万人次;开展居家“云健身”活动,动员全市2.6万余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居家健身指导,发布指导视频和文章2561篇;开通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热线,引导群众通过安全、合理的健身锻炼方式增强自身免疫力,受到百姓广泛好评。
二是促进全民健身体育消费。开展“2020宁波市全民健身季”系列活动,线上线下预计将惠及1500万人次以上;召开促进体育消费工作座谈会,成立工作专班,为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集智攻关;通过发放体育消费券、开展健身特惠活动、延长场馆开放时间,让更多百姓享受健身福利,拉动体育消费,更好地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三是推进复工复产复学复训。疫情后期,邀请专家开展疫情防控线上专题培训,完善工作预案,直属单位有序、错峰、分类开展“三复”工作。加大企业帮扶力度。疫情以来,体育局班子成员实地走访30多家体育企业,建立“一对一”驻企服务员机制,为企业送政策送服务;联合中信银行宁波分行推出了不少于50亿元针对体育行业的专项信贷支持,推出金融服务宁波体育产业“八项措施”;搭建线上线下产品展示平台,大力宣传本地体育企业,积极帮助企业解决困难、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