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82.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32-5281(2014)07
【摘要】目的:分析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推拿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MA、ADL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纯的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痉挛;运动疗法;推拿
中风后痉挛主要指患者发生中风(脑卒中)的第二阶段,会造成肌肉短缩、关节僵;硬疼痛,影响患者的运动,进而影响康复的进展。予以及时的治疗干预措施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同时痉挛的分级标准参照Ashworth肌张力分级法[2]。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0~75岁,平均(63.6±5.6)岁。随机将本组68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在性别、年龄、病情、Ashworth分级及一般体征上,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34例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1)推拿。首先,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肢完全暴露。采用轻柔的手法,如按、摩、推、拿等对患肢肌肉进行捏拿,促使痉挛的肢体肌肉得到有效放松。然后,于患肢内侧,行肺经、心包经、心经三条经络交替法进行推拿,至患者感到酸、胀、麻、微痛感为止。以促进手三阴经经气得到调理,局部肌肉得到松弛,进而缓解肌肉痉挛。最后,协助患者由患肢远端到近端做被动运动。30min/次,2次/d。以上治疗,2次/d,10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2)运动疗法。采用一对一运动训练方法,予以患者如下步骤的运动疗法:○1痉挛肌肉牵伸被动训练,每日持续数小时,以降低肌肉亢进的反射;○2中心降肌张力训练,如躯干的旋转运动;○3负重体位抑制肌肉痉挛,如上肢负重、站立位负重可有效抑制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同时,训练时指导患者采取抗痉挛的良姿体位,如卧位、站立位等抗痉挛体位均可减轻肌肉痉挛;④,应尽早引进Bobth的正常运动模式的训练如坐位、跪位等来诱发平衡反应和双手交叉技术、床上搭桥的训练,促使痉挛肌、拮抗肌的主动运动可交替性的抑制痉挛肌,以促进痉挛拮抗剂的收缩。以上治疗,1次/d,10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对照组34例患者行单纯的推拿治疗,治疗方案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治疗效果 于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显效:Ashworth分级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Ashworth分级降低1级;无效:Ashworth分级无降低甚至升高[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标准差用(x±s )表示,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运动功能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ADL评分对比分析(x±s )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均FMA、ADL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MA、ADL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中风后痉挛是以肌肉短缩、肢体功能障碍、疼痛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通过推拿的辅助治疗能疏通经络促进肌肉软组织的放松,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再加上运动疗法进一步抑制痉挛进。Barthel认为惟有患者主动地以正常的协调运动模式移动患侧肢体时,痉挛才可能得以减轻。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推拿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纯的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进,郝凤丹,汤立新,等. 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5(01):79-81.
[2]张瑛,陈万票,王晨瑶,等. 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临床评价[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6(04):290-292.
[3]孟兆祥,张熙斌,马灿灿,等.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3,8(09):18-20.
【摘要】目的:分析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痉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推拿治疗。对比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FMA)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MA、ADL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纯的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中风后痉挛;运动疗法;推拿
中风后痉挛主要指患者发生中风(脑卒中)的第二阶段,会造成肌肉短缩、关节僵;硬疼痛,影响患者的运动,进而影响康复的进展。予以及时的治疗干预措施是提高患者活动能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关键。本文以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34例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3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8例中风后痉挛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的脑卒中诊断标准[1],同时痉挛的分级标准参照Ashworth肌张力分级法[2]。其中,男38例,女30例;年龄50~75岁,平均(63.6±5.6)岁。随机将本组68例患者分为2组,即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在性别、年龄、病情、Ashworth分级及一般体征上,2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34例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1)推拿。首先,指导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肢完全暴露。采用轻柔的手法,如按、摩、推、拿等对患肢肌肉进行捏拿,促使痉挛的肢体肌肉得到有效放松。然后,于患肢内侧,行肺经、心包经、心经三条经络交替法进行推拿,至患者感到酸、胀、麻、微痛感为止。以促进手三阴经经气得到调理,局部肌肉得到松弛,进而缓解肌肉痉挛。最后,协助患者由患肢远端到近端做被动运动。30min/次,2次/d。以上治疗,2次/d,10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2)运动疗法。采用一对一运动训练方法,予以患者如下步骤的运动疗法:○1痉挛肌肉牵伸被动训练,每日持续数小时,以降低肌肉亢进的反射;○2中心降肌张力训练,如躯干的旋转运动;○3负重体位抑制肌肉痉挛,如上肢负重、站立位负重可有效抑制异常增高的肌张力。同时,训练时指导患者采取抗痉挛的良姿体位,如卧位、站立位等抗痉挛体位均可减轻肌肉痉挛;④,应尽早引进Bobth的正常运动模式的训练如坐位、跪位等来诱发平衡反应和双手交叉技术、床上搭桥的训练,促使痉挛肌、拮抗肌的主动运动可交替性的抑制痉挛肌,以促进痉挛拮抗剂的收缩。以上治疗,1次/d,10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
对照组34例患者行单纯的推拿治疗,治疗方案同观察组。
1.3观察指标
1.3.1临床治疗效果 于患者治疗4个疗程后,分别对2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标准为:显效:Ashworth分级降低2级及以上;有效:Ashworth分级降低1级;无效:Ashworth分级无降低甚至升高[2]。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3.2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Fugl-Meyer 运动功能量表(FMA)分别评价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评分越高,表明运动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好[3]。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计量检测数据标准差用(x±s )表示,计数检测数据以率的形式表示,组间两均数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临床治疗效果
表1 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对比分析(n/%)
从表1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8.24%,对照组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运动功能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MA和ADL评分对比分析(x±s )
从表2可以看出,治疗前,2组患者的平均FMA、ADL指标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FMA、ADL指标值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
3 讨论
中风后痉挛是以肌肉短缩、肢体功能障碍、疼痛等为主要病理改变的临床综合征,通过推拿的辅助治疗能疏通经络促进肌肉软组织的放松,改善组织血液循环;再加上运动疗法进一步抑制痉挛进。Barthel认为惟有患者主动地以正常的协调运动模式移动患侧肢体时,痉挛才可能得以减轻。两者结合才能有效地缓解肌肉痉挛,改善肢体功能。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行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行单纯的推拿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运动疗法与推拿结合治疗中风后痉挛的疗效优于单纯的推拿治疗,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彭进,郝凤丹,汤立新,等. 推拿结合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疗效观察[J]. 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4,5(01):79-81.
[2]张瑛,陈万票,王晨瑶,等. 针灸解痉调气法结合康复治疗脑卒中痉挛期患者临床评价[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6(04):290-292.
[3]孟兆祥,张熙斌,马灿灿,等. MOTOmed智能训练系统结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患者下肢肌痉挛疗效观察[J]. 中国伤残医学,2013,8(09):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