妆容时尚的符号学探究

来源 :今传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uantuan7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以视频《100 Years of Beauty in China》为例,运用文献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对百年来中国妆容时尚的变迁进行梳理。并在此基础之上,对作为符号的妆容时尚进行探究,归纳出该符号的双重指向,它在指向社会的同时也指向个人,体现了某一时期社会既定话语权的同时,也体现了个人的自我认知。
  关键词:妆容时尚;符号;指向
  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68-02
  近两年,国外一个名为 Watch Cut的视频团队创作了多个系列的“百年变化史”作品,包括各个国家百年妆容的变化、服饰的变化等,其中有一个视频讲述的是中国女性妆容在百年间的变化。视频剪辑采用加速与常速相结合的手法,用加速展现化妆团队对模特进行变妆过程,用常速展示模特变妆后的妆发效果,以每十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将中国20世纪10年代至如今2010年代中,最具代表性的妆发造型快速呈现出来。在过去的百年中,妆容时尚的嬗变可以说是该时期的一种符号,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生活水平等许多方面。
  一、妆容时尚的符号学阐释
  关于时尚,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南博认为“时尚是一定社会群体中一定数量的人们,在一定期间和一定意图下,具有心理诱导性的、不约而同的群体行为”[1]。我国著名学者周晓虹认为,“时尚是指一个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各种模型或标本的随从和追求”[2]。孙本文指出,“时尚是一个时期内在某一或某几个社区、阶层或整个社会的无组织群体中迅速传播、广为流传,为许多人追求、模仿的某种生活模式”[3]。由此可以得出,时尚是某一特定时期的社会环境中大多数人追求的一种具有某种共性的行为方式。作为时尚中的一部分,妆容的流行也同样可以说是某一历史时期或社会环境下多数人的共同作用。对符号而言,至今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传播学之父”施拉姆把符号视为传播的要素,美国符号学先驱皮尔士认为符号是用来代表某种事物的东西,我国学者赵毅衡给符号的定义为“符号是被认为携带意义的感知”[4]。从这些定义中不难看出,符号是一种传达某种信息的介质。因此,妆容时尚可以被视为是一种符号,它展现给大众不仅限于化妆技术,还隐含了其历史、社会、文化等背景。
  二、中国百年妆容的嬗变
  1.清末民初时期。20世纪10年代(如图1、图2所示),我国正处于清朝末年民国初期,平民女性的发型大多为偏低的发髻,有的留有中分刘海,并配以小立领的服饰,凸显出温婉贤惠的气质。此时的脸部妆容较为简单,没有过多的修饰。由于这一时期处于社会变革阶段,女性地位虽有所提高,但裹小脚等习俗并未完全摒弃,女性并没有过多的财力与时间来花费在妆容、形象上。
  3.建国之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计划经济体制阶段,社会整体环境较为保守,女性对妆容时尚的追求冷却了下来,甚至于素颜成为当时最常见形态。1949年建国以后(如图6),全国人民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妇女能顶半边天”是当时女性最为流行的口号。西方的妆容审美受到否定,取而代之的是朴素、健康的劳动妇女形象,“什么是美”得到了重新定义。用头巾包裹着头发显得干练、精神,格子衬衫、工装裤、“布拉吉”成为主流服装。20世纪60年代(如图7),麻花辫、绿军装、绿军帽、斜挎包、“红宝书”成为当时女性的标准搭配。与当时的舞台妆“红脸蛋”不同的是生活中的女性妆容非常简单,几乎是素颜,质朴而又充满蓬勃的朝气。20世纪70年代早期,黑、蓝、灰、绿是服装的主要色彩,妆容依然保持着简单、淳朴的风格。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如图8所示),西方审美再度传入中国,大波浪单侧马尾加上弯眉彰显了女性的柔美,一改之前简答、朴素的妆容和造型,色彩运用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4.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如图9所示)中国改革开放后,各种妆容时尚传入国内,国外日化品牌相继进入中国市场。蓬松的烫发成为了女性追逐的时尚,眼影、腮红、口红等产品再次流行起来,妆面整体偏浓,摩登的女孩搭配眼鏡、耳环等较为夸张的配饰来打造时尚与个性。到了90年代(如图10)港台影视剧开始流行,中国大陆女性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她们以港台明星为时尚标杆,并不断学习、模仿,向港台时尚靠拢。轻薄刘海、BOBO头再加上精美、细致的妆容是这一时期最为典型造型。再加上《ELLE》《VOGUE》等众多欧美杂志进入内地市场,中国女性跳出了以小家碧玉、温婉端庄为代表的东方审美局限,融入了西方立体、大气的风格,在妆容呈现、服饰搭配、整体造型等方面逐步走向国际化。20世纪末,中国的妆容时尚风格与港台乃至西方国家的差距微乎其微。
  5.二十一世纪。进入21世纪后(如图11所示),章子怡凭借一部《卧虎藏龙》名声大噪,她的瓜子脸、黑发盘头、黄种人偏白的肤色再加上精致的淡妆使国外的媒体眼前一亮,被认为是中国女性形象的代表,这也成为了当时中国女性最受欢迎的妆容。2010年以后(如图12所示),中国女性妆容进入了多元化发展的阶段,女性妆容更具个性化,且美容整形大行其道。随着“韩流”的不断入侵,韩国妆容时尚成为如今时尚的主要趋势。自然的裸妆、光泽水感的底妆是日常生活中女性最常使用的美妆技巧,大波浪的卷烫发型使女性的时尚感凸显出来。同时,来自西方的珠光眼影、高光修容、大眼妆、烟熏妆等也是如今妆容的大方向。
  三、作为符号的妆容时尚
  法国社会学家塔德以时装在社会中流行的方式作为着眼点,从社会的角度强调了“模仿”行为的重要意义,从而得出“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的结论。在此基础上,齐美尔对时尚进行进一步诠释,“所谓时尚,是一种特定范式的模仿,是社会相符欲望的满足。一般来说,时尚具有这样的特殊功能,它能够诱导每个人都走某些人所走的路,并可以把多数人的行为归结于一种单一的典范模式”[4]。从前面中国百年妆容嬗变过程中可以看到,妆容时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女性的社会心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妆容时尚时期存在着一个共性,它们大多是对国外流行妆容的模仿。国外妆容审美传入中国后形成一种社会符号范式,男性以此作为美的评判标准,
  女性为满足社会适应及男性话语权的需要以这种范式作为模仿的对象。因此,作为符号的妆容时尚指向了社会现状及社会心理,是一种社会模仿适应所产生的结果。另一方面,齐美尔还强调时尚“是求得差别化需要的反映,即满足与他人不同、富于变化、富于差别性的需要”[1]。妆容时尚的个性化、差异化在改革开放以后体现出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妆容时尚呈现放射状发展趋势,各种的化妆用品、化妆教程使妆容时尚分化出许多门类。关于妆容呈现目的方面,相对于男性作为审视者、评判者时期,当下的女性更多的是把自己作为妆容的审视者,把化妆视为展现自我、满足自身需求的技能。同时,化妆也不再是性别指向符合,男性也成为了化妆的主体。此时,作为符号的妆容时尚更多的指向了人们自身,且每人的符号也不尽相同。
  综上所述,作为符号的妆容时尚是一个求同存异过程的体现,它既指向某一时期的社会普遍价值,又指向这一时期社会中个人的价值体现。妆容时尚作为非语言符号的一种,既反映了社会的既定话语权,又彰显了化妆者的个性追求与自我认知。
  参考文献:
  [1] 周晓虹.社会时尚的理论探讨[J].浙江学刊,1995(3):63.
  [2]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442.
  [3] 孙本文.社会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46:334-335.
  [4] 赵毅衡.符号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
  [责任编辑:艾涓]
其他文献
摘 要:通过对国际、社会、国内等严肃类网络新闻标题的修改情况的量化分析发现,网络标题长度比较符合传统媒体所做标题的平均长度,是比较符合新闻传播规律的,在用词上更加注重突出新闻发生的地点、人物这两个要素。对于改动较显著的标题的抽样分析显示,网络新闻标题在客观公正、准确全面两个维度上比原标题有明显改善,总体而言,“标题党”的问题经过网络编辑的修改之后得到改善。  关键词:新闻标题;标题党;量化分析;新
期刊
摘 要:地方新闻网站为了从激烈的竞争中突围,需靠精准的服务脱颖而出。榆林新闻网在内容服务上具海量性、实时性、地域性等特点,并在语言上下功夫,巧用修辞、网络熟语等,使标题生动活泼。从生活服务上看,网站服务本地受众,重视生活服务性,同时还发挥社会服务功能。本文除了研究《榆林新闻网》新闻的服务功能,还详细分析了时政、社会、财经、视点新闻标题的编辑策略,并对地方新闻网站服务功能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
期刊
摘 要:数据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新闻作品,数据新闻奖应运而生。从2012年第一届数据新闻奖至2015年,投稿作品越来越多,且遍布全球。通过对4年来入围、获奖作品的分析,美国的数据新闻发展较好,新媒体开始崛起,但仍未撼动传统媒体的主体地位,数据新闻入围、获奖作品大部分来源于传统媒体。可见,面对新媒体冲击,数据新闻是传统媒体的一条突围之路。  关键词:数据新闻;相关关系;社会功能  中图分类号:G21 文
期刊
摘 要:新媒体技术与传播平台的兴起,使得传统电视媒体开始与以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进行融合。本文以江西卫视《金牌调解》微信公众号为例,首先对电视媒体微信公众号进行概述,其次介绍了传统电视媒体公众号运营所用的策略和方法,如基于受众需求创造内容、举办线上线下活动等;也提出了目前公众号运营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如同质化严重、标题党盛行,以及扩大节目在年轻群体受众中的影响力、赢利等问题。  关键词:《金牌调解》;
期刊
摘 要:在文化创意产业越来越受关注的时代,将产业集聚为园区,再将园区打造成一个具有独特标识的品牌,已经成为许多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一种模式。而在构造品牌的过程中,离不开品牌宣传,宣传缺位给园区带来的影响无疑是致命的。本文以大连15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例,从其品牌构造在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成都“东郊记忆”品牌宣传成功实例提出应对建议两个方面论述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品牌宣传策略问题。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中国之声特别报道《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方言篇》为例,分析了其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创广播新闻类节目与听众互动的新方式。主要体现在:未播先互动,提前为节目造势;适当改编原报道,加入互动环节;积极回应听众呼声,及时调整节目安排。但类似的互动并未常态化、固定化,传统广播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探索仍然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关键词:广播;微信公众号;互动;《致我们正在消失的文化印记·方言篇》 
期刊
摘 要:斯坦尼拉夫斯基表演理论已经存在近一个世纪,但对于中国影视表演领域来说还是一个较为陌生的理论。虽然戏剧表演当中运用的颇多,但是在荧幕前并不多见。阐述这一表演风格的社会功能——娱乐与教育的双重功能是本文的创新点。希望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这种表演风格带来的真实、原生态的表演形式,使受众能够从自身角度感受到社会责任,重新认识并改造社会,产生情感上意识上的共鸣。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美学原理
期刊
摘 要:中韩电影的合作早在2000年就开始了,随着中国电影进入快速增长期,中韩两国电影开始进行投资领域的深入合作。《奇怪的她》与《重返20岁》源于同一个剧本,中韩电影合作的一种新模式“一本两拍”,因为其考虑了文化差异,剧本进行了本土化修改,拍出了不同的版本,因此获得了成功,这一新模式既促进了影视的交流及跨国合作,又为国际间的合作探索了一种成功的方式。  关键词:一本两拍;中韩合作;票房;合拍片  
期刊
摘 要:在近年青年都市剧的情节冲突构建中,职场意象已经成为人物冲突发生的重要场域,因为职场文化逐渐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职业化的精英群体也愈发受到受众的青睐,在中韩两国的青年影视作品中,职场化演绎内容增大,比如在近年的《他来了,请闭眼》《欢乐颂》等作品中,都有关于职场意象的传播,其中对职业的期许、职业中的道德准则、职业的个人认同感,对如今的青年受众群也会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些年来,作为舶来品的真人秀节目充斥中国电视荧屏,但由于文化差异、受众审美视野不同,需要在原生模式上进行本土化改造。《极速前进》凭借其“重竞技,轻娱乐“以及优质的本土化创作,成为2014年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一匹黑马。笔者以《极速前进》为例,以接受美学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中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发展模式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电视真人秀在本土化过程中的内容创新与受众分析。  关键词:受众;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