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达言意共生的境界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nghui_y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情感型”课文占了比较大的比重。所谓“情感型”课文,指的是那些人文情感特别强烈,适合培育学生人文精神的课文。它们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为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语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供了很好的载体。
  
  在文本解读中走向言意共生
  
  教师在解读任何一篇精美文章的人文情感时,要在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将初步的情感通过言意一致的阅读过程,转变为真实的感悟,才能使文本的解读饱满而有力。例如,很多教师在解读《船长》一文时,读到的是船长哈尔威的舍己救人,但仅有这点是不够的。作为一名船长,哈尔威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应当体现在对全船人员的生死决策上。譬如对于船长决策时简短有力的对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文意解读:
  (1) 决定弃船。面对灾难,船长首先问机械师,了解船的情况,为弃船逃生的决策提供了基础。问题无一多余,可见船长的果断和沉着。
  (2) 是否可行?船长接着问大副,了解整个船的实际情况,一个“够了”,为弃船逃生的方案提供了可行性。20分钟,全船600余位乘客逃生的可能性,不仅来自船长精确的计算,而且来自船长几十年的丰富经验。
  (3) 怎样逃生?一句简短有力的话——“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震耳发聩。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哪个男乘客和船员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可以开枪打死他!其实,决策的一刹那,船长已经毅然决然地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了!
  船长的恪尽职守、果断沉着,通过这些形象生动的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文本解读,实现言意统一,对于强化理解人物性格,深化感悟文本价值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潜心涵泳中走向言意共生
  
  “情感型”课文中,有不少语义丰富或是深刻的重点词句值得品味感悟。对这些蕴含丰富的词句,教师要在关注言语形式的新颖性、独特性的基础上,寻求人文教育的最佳落脚点。因为,文本内容的精彩处、语言的经典处,往往集中体现了作者深厚的遣词造句的功力,同时也蕴含作者丰富的情感和审美价值。因此,教学中要扎扎实实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密切接触,沉潜于文本语言的深处,鉴赏玩味,潜心涵泳,领会其中的独特意义和情味。
  【教例】《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珍珠鸟淘气、美丽、可爱、娇小还胆小,作者可喜欢它了。在文中,作者用了三个带“小”的词语形容珍珠鸟。(出示:小脑袋、小红嘴、小家伙)听老师读读这三个词儿。(读出儿化音)什么感觉?
  生:用上这三个带“小”的词语,让人感觉珍珠鸟的确是小巧玲珑的。
  生:读的时候带上“儿”字,让我感觉珍珠鸟更可爱了!
  师:课文中还有好几处地方称珍珠鸟为“小家伙”?请大家读读。(出示文中带“小家伙”的四个句子)
  师:“小家伙”是对人的称呼,这儿为什么称珍珠鸟为“小家伙”?现在请你们把“小家伙”换成“珍珠鸟”,再读一读,比一比,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用上“小家伙”,让我感觉作者把珍珠鸟当作自己的孩子了,很爱它!
  生:用上“小家伙”,看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文章显得很有情趣。如果换用“珍珠鸟”,句子就像一杯白开水,毫无滋味。
  上述教学立足文本语言,精心玩味三个带“小”的词语,比较品读“小家伙”的四个句子,学生在潜心涵泳中,读出了文字背后蕴含的感情,提高了语言的鉴赏和运用能力。可见,“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际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只有从语言形式上来把握人文情感,才能够真正激活阅读。
  
  在入境想象中走向言意共生
  
  “情感型”课文的语言生动形象,深藏着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我们可以把文本语言想象成画面,再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这对培养学生理解语言的能力,想象能力,以及美好细腻的情感乃至语言的表达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例】《“蚁国英雄”》教学片段
  师: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那是一场怎样的大火?
  生:这是一场可怕的大火。熊熊的烈火在草丛蔓延,形成了一片火海。浓烟滚滚,呛得人直流眼泪。热浪扑面而来,好像要把整个世界吞没!
  师:是呀,这真是“火神肆虐、火舌舐动”呀!(出示词语,齐读)这一刻,对于区区弱者——蚂蚁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意味着它们即将葬身火海;意味着它们将会失去生命;意味着这个蚂蚁家族将全军覆灭。
  师:在熊熊烈火中,万万没有想到,蚂蚁们像雪球一样飞速地滚动着、滚动着,它们要穿越火海,远离火神。在熊熊烈火中,我们仿佛看见了……仿佛听见了……仿佛闻到……(学生静思片刻后回答)
  生:我们仿佛看见了火山在熊熊地燃烧,一团黑风正沿着山脊流动,蚁团在迅速地滚动、滚动;我仿佛听见了刺里刺啦的烧焦声,这声响是外层蚂蚁肝胆俱裂发出来的声音!我们仿佛闻到了一股股烧焦的味道扑鼻而来……
  这一教学片段凭借语言文字,想象蚁团突围时的情景,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之中,从而把句子表达的感悟、思维(想象)的拓展,情感的震撼巧妙和谐地统一起来。
  
  在联系语境中走向言意共生
  
  在“情感型”课文的教学中,利用语境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文字内在的、隐藏的情味、意蕴、理趣和气脉等。
  【教例】《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出示: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你被哪个词深深吸引了?
  生:沉浸。
  师:想象一下,你仿佛闻到桂花的香气在哪里飘荡?
  生:桂花的香气在村子的上空飘荡;桂花的香气在村子里飘荡;桂花的香气在家家户户房间里飘荡。
  师:“全年”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一年、整年的意思。一年四季,春夏秋冬。
  生:春天、夏天、冬天怎么会有桂花的香气?
  生:这三季我们可以吃桂花糕,喝桂花茶,都能感受到它的香气。
  师:让我们一起想象当时的一个画面吧!(出示句式:盛夏的夜晚,村头的老槐树下;寒风凛冽的冬夜,邻家张奶奶家?摇?摇?摇?摇?摇。)(生小练笔,交流)
  师:读着听着,你仅仅闻到桂花香了吗?还感受到了什么?
  生:还感受到乡里乡亲的友谊;浓浓的乡情;淳朴的乡情。
  《桂花雨》一文写了台湾女作家席君对故乡的思念,对乡情的眷恋,对孩提时代的怀念。文本表面是浓浓的摇花乐,其实字里行间流淌的是淡淡的忧愁。以上教学片段根植于文本的情感基调,找准了言意共生点,着力抓住表情达意的字眼“沉浸”“全年”“整个村子”展开教学。这样立足文本的整体意境,在语境中锤炼、体会那浓浓的情感。只有站在整体的高度,才能做足“言意兼备”的精彩。
  
  在深层对话中走向言意共生
  
  对话,并不是简单的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而是围绕文本展开的将沉默着的文字还原、活化、复苏的过程,是师生间敞开心扉、真情交汇、精神契合的诗意之旅。要使“情感型”课文教学感人,在于心灵深处真诚地对话,或是移情体验后的感同身受,或是切身体察后的真情告白,或是潜心涵泳后的心领神会。在逐层推进的深入对话中,理解得以深化,感受得以深刻,情感得以升华。
  【教例】张祖庆老师的《我盼春天的荠菜》教学片段
  师:夜色越来越浓,小动物都已经回到妈妈的身边,但是女儿却久久没有回到家。母亲在村口会焦急地怎么呼唤?她又在担心些什么呢?……
  又冷又饿、非常孤独地在田野里游荡的小女孩,听到了母亲声声的呼唤,她多么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请大家拿起笔,这边四排同学写母亲想对女儿说的话,就接着这句话:(大屏幕出示)“孩子,你怎么还不回家啊……”往下写;那边四排同学,写小女孩此时此刻很想对妈妈说的话:“妈妈,不是女儿不想回家啊……”接着往下写。(在低沉凄凉的音乐声中,学生静静写话)
  师:孩子们,让我们停下手中的笔,一起走进那个无比寒冷的黄昏,一起走进那片让人恐惧的田野。(对着屏幕深情地)“田野里升起了一层薄雾,夜色越来越浓,周围静得可怕。我听见妈妈在村口呼唤着我的名字”妈妈是怎么呼唤的?
  教学中,张老师利用文本营造了倾诉的情怀,搭建了语言表达的平台。师生全身心地置身于情境之中,深层的对话更为洋溢在课堂中的情感推波助澜。由于教师到位的铺垫,学生已分不清此时置身在课堂还是荒野,也分不清文字是我之文、彼之文了,母亲一声又一声的深情呼唤,强烈地撞击着女儿的心房,而女儿一句又一句令人心酸的真情告白,也同样打动了母亲的心。语言形式的运用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得到了有机的整合,言意得到了高度统一。
  
  在迁移抒写中走向言意共生
  
  只有在语言的迁移抒写中,才能更深切地感悟到遣词造句之真义,谋篇布局之技巧,绘形摹状之韵致,表情达意之魅力……语言与精神同根互生,精神越充盈,语言就越畅达、越适切、越具有感染力。
  【教例】 《孔子游春》教学片段
  师:水仅仅只有这四种美德吗?孔子还会怎么说?模仿文中的句式写一写。(生写后交流)
  生:水包容万象,亲吻人间所有事物,它好像有博爱的思想;水清澈透明,一望见底,它好像有光明磊落的胸襟;水勇往直前,从不停止,它好像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水源源不断,汩汩流淌,它好像有无穷的活力……
  师:说得太好了!孔子对水怀有什么情感?
  生:孔子对水满怀赞美之情、感激之情,还有敬仰之情!
  师:是啊,在孔子眼中,水是什么?
  生:在孔子眼中,水是亲爱的母亲,水是敬爱的老师,水是知心的朋友……
  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情景是有限的,但如果加入迁移抒写,便会衍生无穷的意境。以上教学片段中,教师简简单单几个问题,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作为写的范本,把语言形式的运用和课文内容的理解、情感的熏陶有机地结合起来,彼此交融,文本语言遣词造句之真切,表情达意的魅力,被学生演绎得淋漓尽致。
  
  在拓展反哺中走向言意共生
  
  一个文本,即使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完整结构,也会留下许多有待确定的空白。在教学时,拓展必要的文本(信息),促使文本间互相阐发,形成互相补足的理想效果,将有利于学生对文本难点的理解和对情感的把握,文本的意蕴才得以最大限度地提升。
  【教例】 《珍珠鸟》教学片段
  师:一只本来怕人的珍珠鸟,因为信赖,变得与人亲密、友好。老师读了课文,深有感触,写下了我的一点感受:(出示并配乐朗读:信赖缘于一份关爱,一份呵护,也缘于宽容。只要我们心中充满了爱,善待身边的每一种生灵,就会看见它们出自天性的自由和欢乐。也许有一天,我们漫步原野,会有飞倦的小鸟在我们肩头歇脚,会有美丽的蝴蝶在我们头上扇动翅膀,会有可爱的梅花鹿,从远方的小山上向我们欢快地奔来……播放一组人与动物和谐友好的画面)我想,同学们和我一样,一定对“信赖”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谁来说说你对“信赖”的一点感受?(出示:信赖,?摇?摇?摇?摇。生练写,交流)
  师:同学们体会出了这么多对“信赖”的感受,真好。是呀,只要有信赖,老师相信不仅在作家冯骥才的书房里,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你、我、他都能创造出更多美好的境界。
  教学中,教师展示自己的读后感受,这样的拓展将学生的思维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触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提升了他们的人生感悟。这样的拓展反哺是基于文本、服务文本的,文本深藏的人文情怀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展现。
  “情感型”课文教学中的语言形式与人文情感,不仅仅是简单的呈现与被呈现的关系,它们是水乳交融、和谐共生的。“言意共生”具有丰富的、精神的、文化的、生活的、生命的内涵。“共生”会形成一种“力”:一种言语的力、意念的力、生命的力;一种个性的彰显、灵性的飞扬、崭新的生命的成长。抵达“言意共生”的境界,语文就真正成了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作者单位:海门市东洲小学)
其他文献
语文作业既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反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如何改革作业设计,适应“课标”的新理念,让学生乐学乐做,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应当思考的问题。    一、 灵活新颖,讲究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喜欢新奇、有趣的东西是孩子的天性。任何事情有了兴趣,就不会成为负担,作业亦是如此。因此,作业设计的内容和形式一定要符合少儿心理,适合各年龄段学
会议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就要求我们把知本化课堂变为人本化课堂,还语文课堂以灵动鲜活的生命本色。    一、 课堂气氛轻松活泼,师生感情融洽    通过新理念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的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课堂上应是兴高采烈,其乐融融。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寓教于乐,和谐、活泼的氛围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催开
?摇学问、学问,有学必有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索解答,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而学生如果能带着问题读书,可以激发他们的思维,提高阅读能力。    一、 教师的“问”    提问是教师基本功的集中反映,也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中心环节,更是决定课堂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教师的提问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应该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能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
会议
为害水田的杂草种类随着农家使用除草剂种类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日本在水田上使用除草剂始于1945年。在此以前,为害水田主要以稗草和鸭舌草等一年生杂草为主。伴随着水田高效
该文从加快我国质量管理教育的普及与深化的速度,以及解决好质量管理人才培养的渠道出发,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回顾了近十年来在质量管理教育上存在的几个方面的不足。由此提出需
该文论述了企业为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商品经济的形势,需要建立以质量责任为前提的并使质量考核具有否决地位的经济责任考核体系。为此作者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为使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低年级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我觉得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来记字,在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那么,如何把识字的主动权交给儿童呢?    一、 创设情境,激趣识字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生有了兴趣,就会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如教学“看”这个字时,老师先请学生看老师做一个动作:老师把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