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让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更好、更快地融会贯通所学的计算机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是从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教师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一)分层次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举办“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为他们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演示文稿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幻灯片的制作、图形对象的编辑、插入各种对象、设计幻灯片放映效果、放映演示文稿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学校宣传片的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幻灯片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人设计的宣传片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大型学校宣传片。因为此前很多同学上课已接触过幻灯片,对演示文稿很感兴趣,五花八门的演示文稿课件也看了不少,所以一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他们忙着收集资料,借书、买资料、请教老师、上网浏览、下载……,忙得不亦乐乎。等素材准备齐后,就开始着手设计,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设置链接等等,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涉猎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U盘等数码产品的使用、媒体播放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浏览下载资料的方法等等。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幻灯片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立足企业实际需要,围绕教学大纲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落实教学目标,目的是与社会需要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
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特点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融理论、技能、实训于一体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在信息化社会中工作、学习和生活所必须具备的计算机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系统地、正确地建立计算机相关概念和微型计算机的操作技术;熟练地掌握在网络环境下操作计算机及常用应用程序的使用方法;具备在网上获取和交流信息的能力,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打下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大致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为纯理论的计算机文化知识,包括计算机的历史、发展、现状及工作原理等。这个部分教师使用教学课件讲授为主,教学场所为教室或者是多媒体教室。第二为计算机应用,以操作为主,授课地点为计算机基础实验室,人手一机,教师使用教学软件采取互动式、情景模拟、案例教学、实训法等多种形式与方法进行教学,以学生操作为主,教师为主导,让学生边学边做。
二、教学方法探讨
(一)分层次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
由于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也各不相同,本着“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我在工作中积极探索分层次教学法,把握差异,因材施教,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首先结合学生的基础情况成立学习小组,每组都包括基础较好、基础一般、基础较弱的同学,并选出基础较好的同学担任小组长、小老师。其次教学过程中按难、中、易分层提出不同的学习任务,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学习任务,譬如基础较弱的同学可以“易”级任务作为学习的起点,完成该级别的任务就算达到了学习目标,鼓励同学们在完成较易任务的基础上应继续研究较高级别的学习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互帮互学,相互促进,既调动学习基础好的同学的学习积极性,也使基础较差的同学在合作学习中体验成功,激发兴趣。
(二)精心设计学生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现代教育要求教师重点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其创新能力。影响学生学习的因素除了学生本身对该课程的兴趣外,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在课上的精心准备,是否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否会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
譬如说有些教学内容需要理解记忆,且枯躁无味,这就要求教师在准备教学时应努力将枯躁变为有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中,按教学安排应先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再学习文字处理软件Word。但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对于没有基础的学生来说,操作系统中的窗口、对话框、文件和文件夹、文件的复制和移动等概念学生不易理解,而对那些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却学之无味,结果出现了学习效率都很低的情况。为了改善教学效果,我采取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即先进行Word的学习(实践),让学生掌握制作简历、报告、电子板报、宣传广告等,对于这些形象直观、与现实生活联系紧密、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高;通过这些实践,他们理解了文件、文件夹、窗口、对话框等概念(理论),而在实践中遇到文档的备份、改名等操作时,自然而然就要求学习文件的复制与移动、删除、重命名、查找等操作了(实践)。在此基础上,再系统学习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学生就会兴致昂然了,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另外,为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举办计算机技能竞赛,以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如:举办“电子板报设计大赛”,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熟悉Word综合排版技术,体现健康向上的校园、班级、宿舍文化等。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通过活动促进学生挖掘潜能,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强调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有着紧密的联系。首先要求教师具备现代教育的科学观念,具备改革和创新意识;其次要求教师应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鼓励学生质疑发问,为他们创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教学中,针对中职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个性的特点,我在布置学习任务时突出灵活性,给学生充分的想象发挥空间,从而使学生“乐学”、“会学”。例如,在学习演示文稿课程时,由于先前已经有了文字处理的基础,教师只是简单介绍了演示文稿制作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认识理解了幻灯片的制作、图形对象的编辑、插入各种对象、设计幻灯片放映效果、放映演示文稿等概念,然后让学生进行学校宣传片的设计,时间为6个学时,也可利用课下时间进行,幻灯片结构、样式、内容自定,重点要突出个性,规定不能抄袭、剽窃。每人设计的宣传片要进行评比,并链接在一起制作成大型学校宣传片。因为此前很多同学上课已接触过幻灯片,对演示文稿很感兴趣,五花八门的演示文稿课件也看了不少,所以一接到这个任务,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跃跃欲试。他们忙着收集资料,借书、买资料、请教老师、上网浏览、下载……,忙得不亦乐乎。等素材准备齐后,就开始着手设计,包括录入文字、编辑排版、插入图片、背景、动画、音乐、设置链接等等,学生不仅巩固了以前的知识,还涉猎了许多课外知识,如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U盘等数码产品的使用、媒体播放软件超级解霸的使用以及从网上浏览下载资料的方法等等。这时的学习已经完全被兴趣所主宰,合作、探究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由于任务明确、驱动性强,同学们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演示文稿所用到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很好地运用。经过一段时间的设计、修改,一幅幅精美的幻灯片出炉了,同学们看着自己的作品,心中充满了成就感,更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教学标准与社会接轨,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为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应立足企业实际需要,围绕教学大纲精心组织安排教学内容,重点突出落实教学目标,目的是与社会需要接轨,提高中职学生就业的竞争力。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中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使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尝到成功的快乐。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考核探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实践和应用。单独进行笔试考核,并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而上机考核则主要侧重于测试学生对软件或程序的实际操作的掌握情况,有利于促进学生提高实际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增设上机考核已是大势所趋。所以有条件的学校该课程的考核方式应采用上机考核或笔试加机试相结合的方式考核,这样才能全面反映一个学生的实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