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大学是一个锻炼人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对于刚进入大学的新生来说,大学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充满着诱惑也充满着挑战。如何认识大学生活,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关系着大一新生今后的发展。本文为大学生详细分析了大学生所面临的三个层次的挑战,阐述了大一新生必须顺利实现的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的四个转变。
[关键词] 大学新生 挑战 转变
一、大学生需要面对的各类挑战
进入大学,也意味着自己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同伴的挑战
聚集在大学旗帜下的都是中学时代的优胜者,都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当优胜者们聚集在一起时,优胜也就成了无差别的同一了。要想再次证明自己是优胜者,就不能依凭过去的辉煌,而必须通过新的竞争,创出新的业绩来体现。因此,挑战首先来自自己的同学,其表现就是竞争。同伴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三方面展开:(1)学业的竞争。对于经过高考筛选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各自在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在于求知欲望强弱和勤奋刻苦程度方面。(2)机会的竞争。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和提高机会,如第二课堂、第二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等。你要想获得更多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就得凭你的能力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竞争。(3)择业的竞争。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大学的“保险箱”功能早已经丧失。市场竞争机制采取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而这种竞争,不是起始于毕业之时,而是起始于入学之时。
2.社会的挑战
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在校园,但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中,每时每刻都经受着社会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他们在自我成才的过程中,必须贴近社会。首先必须具有自主意识。强化自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们全面充分地领会自主权的含义,在追求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同时,要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负责的精神,在挫折失败面前,要敢于“自负盈亏”、“扭亏为盈”,努力追求成功。其次要具有竞争意识。市场充满了竞争,正是这种竞争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今天的大学生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行列,就需要在自我成才的过程中,以敢于竞争的精神和善于竞争的技巧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成绩、提高水平、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后要具有质量意识。一个大学生的质量和实力,就是他所具有的学业水平、实际能力,以及包括这些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实力,那就势必要被竞争所淘汰。
3.未来的挑战
未来的挑战具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双重性质。未来是个不确定的领域。面对未来,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受法力无边的所谓“命运”的控制,一切都有待于个人自己探求和开发,其中隐伏着重重危机和风险。这就对大学生的才华、意志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弱者往往胸无大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强者则踌躇满志,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无论人类的智慧增长到什么程度,人的理智的光辉总不能把未来的一切照得通明透亮。大学生们的构想即便在目前看来很科学,很完备,但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时空局限,事先未必能全部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一切变数。
二、积极面对挑战,顺利实现四个转变
曾在大学校园里看到这样几句顺口溜:“进了大学门,生活乱了套;学习不得法,心里—团糟;理想已实现,何必寻苦恼。”这些现象表明,新生进入大学生活以后,面对所面临的大学生活,普遍处于不适应状态。我们把新生的不适应性概括为四大障碍: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目标障碍。若不及时克服这些障碍,将不仅对于大学生活,而且对于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是致命的弱点。因此,新生要想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根据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等的“四大转变”。
1.心理状态的转变
这是指从心理的封闭状态向心理开放状态的转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如果驾驭不好,易出现内敛封闭的态势。新同学刚进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丧失了中学里的优势地位,空余时间不会充实,感情无处寄托,加上对新的人际环境比较生疏,因此往往会感到压抑、苦闷、孤独、忧郁,这正是内敛封闭的心理表现,注意优化心理结构,提高心理的自控能力,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2.行为方式的转变
这是指从已经形成习惯的依赖性行为,向生活上基本独立的自主性行为的转变。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起居饮食、穿戴洗晒,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家庭,过惯了“襁褓式”的生活。现在远离家门了,不会洗衣、不会花钱、不会交往、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这就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不仅如此,大学毕业以后,学生们还将走向社会。倘若在大学里连生活都不会料理,那怎么能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呢?大学生活方式的特点就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因而行为方式的自主性、规范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生应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注意养成自立、自尊、自强、自爱的独立品格,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行为的自觉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学习方法的转变
这是指从机械接受性、记忆贮存性的学习方法向自主性、结构性、创造性学习方法的转变。与中学学习不同,大学学习首先是自主性的学习。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课程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且大学教师讲课多半不像中学教师那样精细,提示式、启发式用得很普遍,许多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因此可以说,真正有效的大学学习是“功夫在课堂外”。
4.理想目标的转变
这是指由过去的升学目标向现在的成才目标的转业。大学以前的努力,基本目标是为了升学,从小学一年级直至高中毕业,目标的本质一以贯之。而进入大学后,理想目标必须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因为大学毕业后,除了少数人可以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外,绝大部分人都将作为人才输送给社会。
因此,大学生的目标应该是把自己培养成走向社会的独立工作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们必须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设计、塑造自己。在目标选择和追求的过程中,努力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束语
新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停留在“中学生”的角色情境中,没有真正转变为“大学生”。谁觉悟得早、转变得快,谁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取得生活的主动权。因此,迈进大学校门之后,新生一定要自觉地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等方面的转变,尽快地进入大学生活角色。
[关键词] 大学新生 挑战 转变
一、大学生需要面对的各类挑战
进入大学,也意味着自己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同伴的挑战
聚集在大学旗帜下的都是中学时代的优胜者,都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当优胜者们聚集在一起时,优胜也就成了无差别的同一了。要想再次证明自己是优胜者,就不能依凭过去的辉煌,而必须通过新的竞争,创出新的业绩来体现。因此,挑战首先来自自己的同学,其表现就是竞争。同伴之间的竞争,主要在三方面展开:(1)学业的竞争。对于经过高考筛选进入大学的学生来说,各自在知识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并没有太大差异,在于求知欲望强弱和勤奋刻苦程度方面。(2)机会的竞争。大学为学生们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锻炼机会和提高机会,如第二课堂、第二专业、社会工作、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等。你要想获得更多的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机会,就得凭你的能力主动地、积极地参与竞争。(3)择业的竞争。在毕业分配问题上,大学的“保险箱”功能早已经丧失。市场竞争机制采取的是“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方式。而这种竞争,不是起始于毕业之时,而是起始于入学之时。
2.社会的挑战
在校大学生虽然身在校园,但他们生活在市场经济的氛围之中,每时每刻都经受着社会及市场经济的冲击和挑战。这就要求他们在自我成才的过程中,必须贴近社会。首先必须具有自主意识。强化自主意识,就是要求大学生们全面充分地领会自主权的含义,在追求自我选择、自我发展的同时,要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和自我负责的精神,在挫折失败面前,要敢于“自负盈亏”、“扭亏为盈”,努力追求成功。其次要具有竞争意识。市场充满了竞争,正是这种竞争的力量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人自身的发展。今天的大学生要想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价值顺利进入人才市场的竞争行列,就需要在自我成才的过程中,以敢于竞争的精神和善于竞争的技巧作为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充分利用一切条件和机会,主动参与各种形式的竞争,在竞争中提高成绩、提高水平、提高能力、提高综合素质。最后要具有质量意识。一个大学生的质量和实力,就是他所具有的学业水平、实际能力,以及包括这些因素在内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实力,那就势必要被竞争所淘汰。
3.未来的挑战
未来的挑战具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的双重性质。未来是个不确定的领域。面对未来,每个大学生都拥有发展的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并不受法力无边的所谓“命运”的控制,一切都有待于个人自己探求和开发,其中隐伏着重重危机和风险。这就对大学生的才华、意志和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弱者往往胸无大志,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强者则踌躇满志,知难而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但是无论人类的智慧增长到什么程度,人的理智的光辉总不能把未来的一切照得通明透亮。大学生们的构想即便在目前看来很科学,很完备,但也难免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时空局限,事先未必能全部预见到未来发展的一切变数。
二、积极面对挑战,顺利实现四个转变
曾在大学校园里看到这样几句顺口溜:“进了大学门,生活乱了套;学习不得法,心里—团糟;理想已实现,何必寻苦恼。”这些现象表明,新生进入大学生活以后,面对所面临的大学生活,普遍处于不适应状态。我们把新生的不适应性概括为四大障碍:心理障碍、行为障碍、学习障碍、目标障碍。若不及时克服这些障碍,将不仅对于大学生活,而且对于以后的人生发展都是致命的弱点。因此,新生要想尽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以后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必须根据大学生活和未来人生发展的要求,努力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等的“四大转变”。
1.心理状态的转变
这是指从心理的封闭状态向心理开放状态的转变。大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时期。这个时期的心理如果驾驭不好,易出现内敛封闭的态势。新同学刚进大学后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丧失了中学里的优势地位,空余时间不会充实,感情无处寄托,加上对新的人际环境比较生疏,因此往往会感到压抑、苦闷、孤独、忧郁,这正是内敛封闭的心理表现,注意优化心理结构,提高心理的自控能力,特别是对挫折的承受能力,保持心理的健康发展。
2.行为方式的转变
这是指从已经形成习惯的依赖性行为,向生活上基本独立的自主性行为的转变。不少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起居饮食、穿戴洗晒,都不同程度地依赖家庭,过惯了“襁褓式”的生活。现在远离家门了,不会洗衣、不会花钱、不会交往、不会安排自己的时间,这就很难适应大学生活。不仅如此,大学毕业以后,学生们还将走向社会。倘若在大学里连生活都不会料理,那怎么能适应社会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呢?大学生活方式的特点就是自我服务、自我管理,因而行为方式的自主性、规范性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学生应具有明确的主体意识。注意养成自立、自尊、自强、自爱的独立品格,加强道德修养,不断提高行为的自觉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3.学习方法的转变
这是指从机械接受性、记忆贮存性的学习方法向自主性、结构性、创造性学习方法的转变。与中学学习不同,大学学习首先是自主性的学习。学习计划的安排、学习课程的选择、学习时间的分配,都由学生自己决定。而且大学教师讲课多半不像中学教师那样精细,提示式、启发式用得很普遍,许多内容要靠学生自己去消化理解。因此可以说,真正有效的大学学习是“功夫在课堂外”。
4.理想目标的转变
这是指由过去的升学目标向现在的成才目标的转业。大学以前的努力,基本目标是为了升学,从小学一年级直至高中毕业,目标的本质一以贯之。而进入大学后,理想目标必须发生一个根本的转变。因为大学毕业后,除了少数人可以继续升学攻读研究生外,绝大部分人都将作为人才输送给社会。
因此,大学生的目标应该是把自己培养成走向社会的独立工作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专门性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大学生们必须按照时代和社会的要求设计、塑造自己。在目标选择和追求的过程中,努力形成科学的人生价值观。
三、结束语
新生进入大学后表现出的种种不适应,说明他们还没有真正进入角色,还停留在“中学生”的角色情境中,没有真正转变为“大学生”。谁觉悟得早、转变得快,谁就能较快地适应大学生活,取得生活的主动权。因此,迈进大学校门之后,新生一定要自觉地实现心理、行为、学习、目标等方面的转变,尽快地进入大学生活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