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是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一种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合作探究也是学校教学改革的迫切任务。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按照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对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交流;探究教学法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曾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合作探究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在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过程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模式特点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合作学习的分组,即跟“谁”讨论,则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不同的分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让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不同的小组成员在合作活动中相互激发,彼此受益,各展其长”。
2.明确分工。由于小组成员中,各人的特长,爱好、性格、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倡导“人人关心集体,个个争做主人”的前提下,在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时,我把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以4人一个学习小组(适当采取自由组合)为例:每组分为主持者——主持合作工作的进行,检查组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总结者——负责把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记录整理;提问者——组建交流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提出异议;发言者——负责组间交流时确保每一个学生尽责完成任务。各小组成员督促、检查、记录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增强自理、自立的能力。
3.确立小组的学习目标。为了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进步的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小组目标确立就居于首位了。
教师首先会要求各小组制定好小组的总体目标,小组成员的个人理想目标,并提供2—3条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让小组成员间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平台,从而营造出一种在语文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更为自己的数学教学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
三、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的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布置课外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组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便于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学习或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共享、或共同开展各种专题的数学课外活动等。
2.情景创设。教师可将新信息设计成一系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各组的方案和任务,,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创设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3.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目标要求。学生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为基础,在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与同伴展开交流、沟通直至相互接纳而自然达成共识。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组活动中,作为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多做引导工作,要巧妙地把自己和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励各组之间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4.完成意义建构。如果经过合作探究后,小组仍未能完成意义建构,应分析失败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组员分工不合理,相互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差,优势没有互补;个体没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讨论;遇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没有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等。这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补充,直至完成意义建构。
5.反馈与评价。各组主持人回报本组情况,组内成员可补充,组间不同意见可互相辩论。教师针对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教学,以求当堂完成教学目标。评价时一要评价所学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二要评价各组学习行为的效果。以各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以各组优等生相比、后进生相比进行样本考察。考察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6.布置课外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后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回到模式的第一步,进行下一循环的开始。这种循环结构突出合作预习的作用,将学生课外合作探究的学习纳入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合作探究,这对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是很重要的补充。
四、结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有成效。而不应该作为一种形式落实到教学中,更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会因为教者没有组织小组学习而对该节课实行全盘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和活跃思维的形式,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与交流能力。
关键词:高中数学;合作交流;探究教学法
合作是现代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学会合作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重要能力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如今小组合作已经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为现代数学教学的科学教学法之一。小组合作能够让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感受彼此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知识建构,又可以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都有重大意义。
一、理论依据
我国著名合作学习研究学者王坦曾总结:合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学社会学、认知心理学、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等为理论基础,理论以开发和利用课堂中人的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结构,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改善班级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形成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合作探究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争议意见综合等有助于学习者建构起新的更深层次的理解。
2.在合作探究学习中,在学习者的交流过程中,他们的想法解决问题的思路都被明确化和外显化了,学习者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
3.在学习者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的交流过程中,他们要达成对问题的共同理解,建立更完整的表征,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模式特点
1.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小组学习是课堂合作的主要形式。而合作学习的分组,即跟“谁”讨论,则直接影响到讨论的结果,不同的分组形式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在对学生进行了解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性别、学习能力等,将学生分为4-6人一组,让智力水平、认知能力不同的小组成员在合作活动中相互激发,彼此受益,各展其长”。
2.明确分工。由于小组成员中,各人的特长,爱好、性格、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在倡导“人人关心集体,个个争做主人”的前提下,在完成一个共同目标时,我把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工,以4人一个学习小组(适当采取自由组合)为例:每组分为主持者——主持合作工作的进行,检查组员完成任务的情况;总结者——负责把合作学习结果进行记录整理;提问者——组建交流时,对其他小组的结论提出异议;发言者——负责组间交流时确保每一个学生尽责完成任务。各小组成员督促、检查、记录小组的学习讨论情况,使每名学生树立参与意识,增强自理、自立的能力。
3.确立小组的学习目标。为了以团体成绩作为评价小组成员进步的标准,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达成,小组目标确立就居于首位了。
教师首先会要求各小组制定好小组的总体目标,小组成员的个人理想目标,并提供2—3条行之有效的实施措施,让小组成员间有一个共同努力的方向,建立组与组之间的竞争平台,从而营造出一种在语文学习上你追我赶的学习气氛,更为自己的数学教学的有效达成奠定基础。
三、操作程序
合作探究的教学仍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合作探究小组为基本活动形式,其操作程序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1.布置课外合作探究学习任务。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组可供选择,并有一定针对性,便于小组合作探究的问题。课后学生可以通过直接学习或通过网络进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交流和共享、或共同开展各种专题的数学课外活动等。
2.情景创设。教师可将新信息设计成一系列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各组的方案和任务,,对各小组表现情况进行评价,创设一种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局面。
3.小组活动。小组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的重要环节,要求各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目标要求。学生先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以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为基础,在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时与同伴展开交流、沟通直至相互接纳而自然达成共识。通过这种合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以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
小组活动中,作为合作探究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教师要多做引导工作,要巧妙地把自己和学生个人和小组行为的期望传递给学生,从而激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激励各组之间资源共享、公平竞争。
4.完成意义建构。如果经过合作探究后,小组仍未能完成意义建构,应分析失败的原因,可能的原因有:组员分工不合理,相互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差,优势没有互补;个体没有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就匆忙讨论;遇到困难和分歧较大之处,没有心平气和地解决问题等。这时教师应给予引导和补充,直至完成意义建构。
5.反馈与评价。各组主持人回报本组情况,组内成员可补充,组间不同意见可互相辩论。教师针对各小组合作探究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补救教学,以求当堂完成教学目标。评价时一要评价所学内容,以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二要评价各组学习行为的效果。以各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效果等指标进行总体考察,以各组优等生相比、后进生相比进行样本考察。考察时“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
6.布置课外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布置课外作业和课后合作探究学习任务,回到模式的第一步,进行下一循环的开始。这种循环结构突出合作预习的作用,将学生课外合作探究的学习纳入教学计划,有利于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合作探究,这对课堂合作学习教学是很重要的补充。
四、结语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应该是在学生个体无法完成或个体无法有效完成任务;或者是受到外在条件限制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或者是学生对自己产生的想法和做法有待与他人讨论、分享成功喜悦时才有必要、有价值、有成效。而不应该作为一种形式落实到教学中,更不应该作为一种点缀安排在课堂教学中。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在评价一节课时,会因为教者没有组织小组学习而对该节课实行全盘否定。这不是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课堂上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总之,合作探究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会合作,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实践证明,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改善课堂气氛,促进学生思考和活跃思维的形式,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合作探究意识与交流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