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内翻译本科专业建设已经走过了十个年头,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翻译专业建设应该各有侧重,办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作为地方本科院校的K大学在翻译专业建设过程中,结合学校定位、地方需求和多年翻译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在培养规格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办出了一定的特色。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也正说明了翻译专业建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关键词]地方高校;翻译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9304
0引言
自2006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来,翻译专业迅速成为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热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发布的信息,截至2016年,全国开办有本科翻译专业的高校达230所[1]。短短十年间,翻译本科专业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这一方面说明在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当今世界,建设本科翻译专业、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人们也不能忽视在本科翻译专业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潜藏的问题。
作为翻译硕士学位的“始作俑者”之一,仲伟合在谈到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时,曾经用“淡淡的欣喜,深深的忧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2]。虽然谈的是硕士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但从本科翻译专业这种发展势头来看,这种“忧虑”完全可以用在本科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上。在230所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高校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其他类型的重点院校、地方院校、民办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这些高校各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开办翻译专业也应该具有本校个性化的特点。如果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培养模式“百校一面”,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千人一面”,使国内翻译专业建设走上“同质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英语专业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学。
为了指导和规范翻译专业的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并发布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希望各高校参照要求,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培養方案,探索个性化的专业建设模式。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K大学于2005年在英语专业下设置了翻译方向,开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后,2013获批翻译专业并于当年进行了独立招生。本文以K大学的翻译专业个案为例,探讨地方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建设这一当下比较受关注的问题。
1专业特色的提炼
“专业特色指某一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尤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凸显的特色。” [3]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特色,培养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对于地方高校培养的翻译专业人才来说,没有特色,在与众多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的竞争中,更加不可能脱颖而出。正因如此,新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和落实的问题是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高校办学质量时,专业特色也是重要的考查指标。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制定对专业建设有“规约性、指导性”作用的《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时,除了提出规约性的要求外,还“给各校留出充分的自主办学空间,以体现各专业点的办学特色”[4]。
专业特色涵盖面甚广。具体到专业方向上,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指导思想等,提炼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如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以科技翻译为特色,人文学科底蕴深厚的高校侧重文学翻译,行业性质明显的院校突出财经翻译、工程机械翻译、地质翻译等等不一而足。K大学系由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和一所医学院合并组成,师范教育和医学教育都有较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还开设了在全国高校中不多见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形成了“医师核”并行的发展格局。
但就该校的翻译专业而言,无论是“医学翻译”还是“核电翻译”,都没有成为翻译专业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性质非常明显,对翻译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同许多地方高校类似,K大学的翻译教师硕士或博士阶段大多是在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翻译方向接受的教育,少量受过MTI专业教育,但都不具备医学或核电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医学翻译或核电翻译为特色方向十分勉强,挑战极大,且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决策者在确定翻译专业特色时不得不另寻他径,考虑如何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结合起来。K大学位于湖北省南部,所在城市以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著称,有“武汉后花园”之美名,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以“香城泉都”为城市名片,全市正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旅游胜地。以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为代表的各类旅游、文化、涉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为旅游、语言服务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K大学以“立足鄂南,融入地方、服务基层”为办学指导思想,力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设有名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以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南生态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以承启鄂南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在地方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以培养合格语言服务人才为己任的翻译专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作为地方院校,K大学还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普通高校,这也迫使决策者在打造专业特色时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要求。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该校翻译专业最终确定以文化旅游翻译为主要方向,在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培养胜任以鄂南地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翻译初中级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围绕这一思路设计和实施。 2专业特色的体现
2.1培养规格
K大學翻译专业定位为“立足学校、服务地方”,围绕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能胜任国家和地方需要、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翻译公司、外贸企业、旅行社、教育部门、出版社等单位,从事旅游、新闻、商务、教育、文化等一般难度的笔译和口译或其他相关工作。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该校的定位为初中级,而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也符合学校作为地方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师资等各项条件。
选择这样的定位是基于对学校办学宗旨、外语专业办学历史、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参考了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但没有全盘照搬。比如翻译专业并未建设专门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而是一间能满足笔译和口译课程教学、兼有教学和实训功能的口笔译实验室。因为同传人才的培养对师资、设备、实践环节等软硬件要求很高,需要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实施。作为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培养同传人才。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同声传译课程仅作为一门任选课程供学生选修,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将其设为必修课。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特色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保证。根据《要求》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3大特征[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该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要求》中划分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相关知识与能力3大课程模块,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含限选课和任选课)等几大类。在总体上参照《要求》的同时,力求体现自己的特色。比如在第5、6学期以限选课的形式开设有旅游笔译、旅游口译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其中1个学期的校企合作课程由实习合作企业、翻译公司等安排行业人士进校集中授课、讲座等,加深学生对翻译市场和翻译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另一个学期的校企合作课程则充分利用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现有实习基地资源,由外贸企业派人进校授课,使学生通过集中上课和培训具备外贸平台的操作能力,以便在大四无法获得翻译实习基地的翻译岗位时,可以参加外贸实习,为将来就业增加一个选择。在第4~6学期分“文化翻译”“商务翻译”“文学翻译”3个板块提供“5选2”专业拓展课程,包括“鄂南文化旅游”地方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择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2.3实践教学
翻译专业的实践教学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利用翻译实验室安装的传神翻译教学实训平台。利用平台自带的语料和自建的语料库,学生可以模拟项目经理、译员、审校等不同角色进行翻译实训;二是短期集中实训。学校各专业每学期固定安排2周时间专门进行实践活动,称为“短学期”。在不同的学期,翻译专业学生集中实践的内容从语音、口语、辩论到听译、视译、笔译实务不等。课外实践除了翻译见习、实习以及为地方举办的涉外经济、文化、旅游、体育等活动担任语言服务志愿者外,还探索出了“翻译工作室”模式。
K大学“翻译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每年面向全校招聘学生译员15人左右,实际上大多数入选的译员为翻译专业学生,由翻译系教师负责管理和指导。成立的初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承接真实翻译项目,使学生能更早接触翻译行业,了解翻译项目的运作方式,培养职业意识,同时也能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翻译专业建设向“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发展。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参与、完成的主要翻译项目有:2009~2011年外研社“名著翻译”项目、2010年传神公司图书翻译项目、2012年“咸宁新闻网”双语工程项目、2014年校园网英文网站项目、2015年国际茶业大会官网及会务材料翻译项目等。工作室学生译员翻译的图书共出版17册,另有部分图书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在“悠游网”上线。由于所有项目都是真实翻译项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课堂教学无法呈现的,如与客户沟通、原文材料有错误、客户中途变更原文、付款、客户提出的要求违背学生熟悉的“忠实”原则等等。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学生译员在实践中成长很快、收获颇多。不少学生是首次通过翻译服务获得了报酬,大大提高了学生译员及其他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对课堂教学也是很好的补充。
在毕业论文问题上,因为翻译专业与传统外语类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毕业论文上也应体现出专业特点。加上不少学生有过真实翻译实践经历,有条件采用新的论文形式。不过考虑到翻译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考研的学生较多,不少学生愿意撰写学术型论文,因此最终采取传统外语专业学术型论文和翻译实践报告两种形式,鼓励学生采用后一种。前者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相同,研究与翻译、语言、文化等相关的问题。后者分为两种情形:有真实翻译项目实践的学生要求以真实项目为材料撰写实践报告,分项目(任务)描述、项目(任务)翻译过程、文本分析、实践总结等几个方面,从专业译员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描述和报告;没有真实项目实践经历的学生也可以自选材料翻译成中文或英文,然后根据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所翻译的材料为研究对象,撰写翻译报告。
3问题与困惑
作为地方高校,在建设翻译专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让人怀疑翻译专业开办的必要性,比如说就业问题。
与名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学校知名度、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可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毕业生就业时难度更大。由于翻译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对准译员的要求较高,即使有用人需求,也不会出现大批量招聘译员的情况。因此,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以翻译为主的比例不高。根据对多届毕业生的调查,学生毕业1年后从事专职或兼职翻译的比例约为25%,更多的以其他职业为主,偶尔做点翻译工作。王建国等曾对复旦大学等3所高校培养的首届翻译专业毕业生的毕业总体走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翻译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较多,考研表现出色[6]。这一结果与K大学翻译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走向很相似。 学生的就业前景直接反作用在实习上,表現为很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面更宽的实习岗位,比如说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跨境电商实习。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要求相对不高,学生经过短期的操作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实习。从历届情况来看,翻译班学生参加外贸实习,最后从事外贸行业的情况不在少数。反之,虽然翻译专业建有3个专门的翻译实习基地,但要获得实习机会学生要先通过基地的试译。这种机制使未通过试译的学生要么参加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贸实习,要么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虽然外贸实习过程中可能也有口译或笔译的机会,但这样一来实习岗位与翻译的专业相关度难以保证。很明显,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翻译人才,但在实习和就业环节的“偏离”却让人看到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4结束语
从2006年3所高校率先“试译”,到今天300多所高校“译”路并行,转眼之间,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建设已经走过10个年头了。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这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建设翻译专业,只要能知己知彼,找准自身的位置,一定能建好各具特色的翻译专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全国新增翻译本科培养单位34所[EB/OL].(20160401)[20160519]. http://cnbti.gdufs.edu.cn/info/1006/1330.htm.
[2] 平洪.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J].中国翻译,2011,32(3):3133.
[3] 郝军.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以S大学翻译专业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7):98102.
[4] 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2):28929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建国,方一玮,徐笑娇,于越.首届翻译专业本科及其同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毕业走向分析[J].译林,2012(10):157167.
Abstract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BTI was initiated in 2006.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orientations should have differentiat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TI.As a local college, University K has made some prob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ct of the college and the local cit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TI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K also shows the variety and complexity of BTI in China.
Keywordslocal college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bachelor program
[关键词]地方高校;翻译专业;本科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4634(2017)02009304
0引言
自2006年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河北师范大学3所高校获得教育部批准招收翻译专业本科生以来,翻译专业迅速成为各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热点。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发布的信息,截至2016年,全国开办有本科翻译专业的高校达230所[1]。短短十年间,翻译本科专业就出现了爆发式的发展。这一方面说明在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专门化、职业化的当今世界,建设本科翻译专业、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人们也不能忽视在本科翻译专业一路高歌猛进的背景下潜藏的问题。
作为翻译硕士学位的“始作俑者”之一,仲伟合在谈到国内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问题时,曾经用“淡淡的欣喜,深深的忧虑”来表达自己的心情[2]。虽然谈的是硕士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但从本科翻译专业这种发展势头来看,这种“忧虑”完全可以用在本科层次的翻译人才培养上。在230所开设本科翻译专业的高校中,既有“985”“211”高校,也有其他类型的重点院校、地方院校、民办院校、独立学院、高职高专等。这些高校各有自己的办学传统、优势和特色,开办翻译专业也应该具有本校个性化的特点。如果不考虑本校的实际情况,盲目照搬别人的做法,培养模式“百校一面”,会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千人一面”,使国内翻译专业建设走上“同质化”的发展道路。在这一点上,英语专业的前车之鉴不可不学。
为了指导和规范翻译专业的发展,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编写并发布了《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以下简称《要求》),希望各高校参照要求,制订具有本校特色的培養方案,探索个性化的专业建设模式。作为一所地方本科院校,K大学于2005年在英语专业下设置了翻译方向,开始专业翻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经过多年的建设,积累了各方面的经验后,2013获批翻译专业并于当年进行了独立招生。本文以K大学的翻译专业个案为例,探讨地方高校本科翻译专业建设这一当下比较受关注的问题。
1专业特色的提炼
“专业特色指某一专业所具有的独特的、与众不同的特点,尤指高等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在办学理念、培养规格、人才培养质量、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凸显的特色。” [3]对于地方本科高校而言,专业特色更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没有特色,培养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对于地方高校培养的翻译专业人才来说,没有特色,在与众多特色鲜明的知名高校培养的翻译人才的竞争中,更加不可能脱颖而出。正因如此,新办翻译本科专业的高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必须要思考和落实的问题是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在评估高校办学质量时,专业特色也是重要的考查指标。受教育部委托,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在制定对专业建设有“规约性、指导性”作用的《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时,除了提出规约性的要求外,还“给各校留出充分的自主办学空间,以体现各专业点的办学特色”[4]。
专业特色涵盖面甚广。具体到专业方向上,各高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优势学科、办学指导思想等,提炼出翻译专业的人才培养特色。如理工科为主的高校以科技翻译为特色,人文学科底蕴深厚的高校侧重文学翻译,行业性质明显的院校突出财经翻译、工程机械翻译、地质翻译等等不一而足。K大学系由一所师范专科学校和一所医学院合并组成,师范教育和医学教育都有较长的历史,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校还开设了在全国高校中不多见的核工程与核技术专业,形成了“医师核”并行的发展格局。
但就该校的翻译专业而言,无论是“医学翻译”还是“核电翻译”,都没有成为翻译专业的发展方向,其主要原因在于专业性质非常明显,对翻译师资队伍的要求较高。同许多地方高校类似,K大学的翻译教师硕士或博士阶段大多是在英语语言文学或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下的翻译方向接受的教育,少量受过MTI专业教育,但都不具备医学或核电的专业背景知识。以医学翻译或核电翻译为特色方向十分勉强,挑战极大,且难以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正是基于这一考虑,决策者在确定翻译专业特色时不得不另寻他径,考虑如何与学校的办学定位和指导思想结合起来。K大学位于湖北省南部,所在城市以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著称,有“武汉后花园”之美名,201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旅游标准化试点城市。以“香城泉都”为城市名片,全市正致力于打造成为全国旅游胜地。以国际温泉文化旅游节为代表的各类旅游、文化、涉外商务活动越来越频繁,为旅游、语言服务等相关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作为地方本科院校,K大学以“立足鄂南,融入地方、服务基层”为办学指导思想,力争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学校设有名列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的鄂南文化研究中心,以鄂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鄂南生态文化研究、历史文化研究为主要方向,以承启鄂南文化、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使命。在地方和学校的发展过程中,以培养合格语言服务人才为己任的翻译专业,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此外,作为地方院校,K大学还是湖北省教育厅批准的向应用技术型转型的普通高校,这也迫使决策者在打造专业特色时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要求。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考虑,该校翻译专业最终确定以文化旅游翻译为主要方向,在学校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培养胜任以鄂南地方文化为代表的文化、旅游翻译初中级专门人才,在培养规格定位、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方面都围绕这一思路设计和实施。 2专业特色的体现
2.1培养规格
K大學翻译专业定位为“立足学校、服务地方”,围绕地方社会和经济发展需求,培养能胜任国家和地方需要、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能力、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型翻译人才。学生毕业后主要在翻译公司、外贸企业、旅行社、教育部门、出版社等单位,从事旅游、新闻、商务、教育、文化等一般难度的笔译和口译或其他相关工作。在人才培养层次上,该校的定位为初中级,而不是高级专门人才。这一点也符合学校作为地方院校的办学实力和师资等各项条件。
选择这样的定位是基于对学校办学宗旨、外语专业办学历史、师资队伍等多方面的综合考虑。在具体的建设过程中,也参考了其他高校的一些做法,但没有全盘照搬。比如翻译专业并未建设专门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而是一间能满足笔译和口译课程教学、兼有教学和实训功能的口笔译实验室。因为同传人才的培养对师资、设备、实践环节等软硬件要求很高,需要到更高的层次才能实施。作为地方高校的翻译专业,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培养同传人才。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同声传译课程仅作为一门任选课程供学生选修,没有盲目照搬其他学校的做法将其设为必修课。
2.2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是专业特色最直观的体现,也是人才培养质量最基本的保证。根据《要求》中对培养目标的描述,翻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具备“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3大特征[5],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该校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参照《要求》中划分的语言知识与能力、翻译知识与能力、相关知识与能力3大课程模块,将课程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含限选课和任选课)等几大类。在总体上参照《要求》的同时,力求体现自己的特色。比如在第5、6学期以限选课的形式开设有旅游笔译、旅游口译课程和校企合作课程。其中1个学期的校企合作课程由实习合作企业、翻译公司等安排行业人士进校集中授课、讲座等,加深学生对翻译市场和翻译行业的了解,培养他们的职业意识、服务意识;另一个学期的校企合作课程则充分利用本校商务英语专业的现有实习基地资源,由外贸企业派人进校授课,使学生通过集中上课和培训具备外贸平台的操作能力,以便在大四无法获得翻译实习基地的翻译岗位时,可以参加外贸实习,为将来就业增加一个选择。在第4~6学期分“文化翻译”“商务翻译”“文学翻译”3个板块提供“5选2”专业拓展课程,包括“鄂南文化旅游”地方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择业意向选择相应的课程。
2.3实践教学
翻译专业的实践教学分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两部分。课内实践主要通过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利用翻译实验室安装的传神翻译教学实训平台。利用平台自带的语料和自建的语料库,学生可以模拟项目经理、译员、审校等不同角色进行翻译实训;二是短期集中实训。学校各专业每学期固定安排2周时间专门进行实践活动,称为“短学期”。在不同的学期,翻译专业学生集中实践的内容从语音、口语、辩论到听译、视译、笔译实务不等。课外实践除了翻译见习、实习以及为地方举办的涉外经济、文化、旅游、体育等活动担任语言服务志愿者外,还探索出了“翻译工作室”模式。
K大学“翻译工作室”成立于2009年,每年面向全校招聘学生译员15人左右,实际上大多数入选的译员为翻译专业学生,由翻译系教师负责管理和指导。成立的初衷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承接真实翻译项目,使学生能更早接触翻译行业,了解翻译项目的运作方式,培养职业意识,同时也能加强校企合作,促进翻译专业建设向“应用型、实践性、职业化”发展。工作室成立以来,先后参与、完成的主要翻译项目有:2009~2011年外研社“名著翻译”项目、2010年传神公司图书翻译项目、2012年“咸宁新闻网”双语工程项目、2014年校园网英文网站项目、2015年国际茶业大会官网及会务材料翻译项目等。工作室学生译员翻译的图书共出版17册,另有部分图书以电子出版物的形式在“悠游网”上线。由于所有项目都是真实翻译项目,翻译过程中出现的很多问题是课堂教学无法呈现的,如与客户沟通、原文材料有错误、客户中途变更原文、付款、客户提出的要求违背学生熟悉的“忠实”原则等等。通过真实项目实践,学生译员在实践中成长很快、收获颇多。不少学生是首次通过翻译服务获得了报酬,大大提高了学生译员及其他学生学习翻译的积极性。这种方式对课堂教学也是很好的补充。
在毕业论文问题上,因为翻译专业与传统外语类专业有不同的培养目标和要求,毕业论文上也应体现出专业特点。加上不少学生有过真实翻译实践经历,有条件采用新的论文形式。不过考虑到翻译班学生整体基础较好,考研的学生较多,不少学生愿意撰写学术型论文,因此最终采取传统外语专业学术型论文和翻译实践报告两种形式,鼓励学生采用后一种。前者与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相同,研究与翻译、语言、文化等相关的问题。后者分为两种情形:有真实翻译项目实践的学生要求以真实项目为材料撰写实践报告,分项目(任务)描述、项目(任务)翻译过程、文本分析、实践总结等几个方面,从专业译员的角度对项目进行描述和报告;没有真实项目实践经历的学生也可以自选材料翻译成中文或英文,然后根据自己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以所翻译的材料为研究对象,撰写翻译报告。
3问题与困惑
作为地方高校,在建设翻译专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许多问题,有些问题甚至让人怀疑翻译专业开办的必要性,比如说就业问题。
与名牌高校相比,地方高校在学校知名度、学生的整体学业成绩、可用资源等方面都存在差距,毕业生就业时难度更大。由于翻译行业的特殊性,用人单位对准译员的要求较高,即使有用人需求,也不会出现大批量招聘译员的情况。因此,学生毕业后从事的职业以翻译为主的比例不高。根据对多届毕业生的调查,学生毕业1年后从事专职或兼职翻译的比例约为25%,更多的以其他职业为主,偶尔做点翻译工作。王建国等曾对复旦大学等3所高校培养的首届翻译专业毕业生的毕业总体走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翻译专业毕业生跨行业就业较多,考研表现出色[6]。这一结果与K大学翻译专业(方向)学生的毕业走向很相似。 学生的就业前景直接反作用在实习上,表現为很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就业面更宽的实习岗位,比如说和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一起参加跨境电商实习。用人单位对实习生的要求相对不高,学生经过短期的操作培训后就可以上岗实习。从历届情况来看,翻译班学生参加外贸实习,最后从事外贸行业的情况不在少数。反之,虽然翻译专业建有3个专门的翻译实习基地,但要获得实习机会学生要先通过基地的试译。这种机制使未通过试译的学生要么参加商务英语专业的外贸实习,要么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虽然外贸实习过程中可能也有口译或笔译的机会,但这样一来实习岗位与翻译的专业相关度难以保证。很明显,翻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专门翻译人才,但在实习和就业环节的“偏离”却让人看到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一段距离。
4结束语
从2006年3所高校率先“试译”,到今天300多所高校“译”路并行,转眼之间,我国翻译本科专业建设已经走过10个年头了。特色发展、“差异化”发展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这么多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高校共同建设翻译专业,只要能知己知彼,找准自身的位置,一定能建好各具特色的翻译专业。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全国新增翻译本科培养单位34所[EB/OL].(20160401)[20160519]. http://cnbti.gdufs.edu.cn/info/1006/1330.htm.
[2] 平洪.把握机遇,积极探索,开创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新局面[J].中国翻译,2011,32(3):3133.
[3] 郝军.高校本科专业特色化发展路径研究——以S大学翻译专业建设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5(7):98102.
[4] 仲伟合,赵军峰.翻译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要点解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7(2):289296.
[5] 教育部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翻译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6] 王建国,方一玮,徐笑娇,于越.首届翻译专业本科及其同届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毕业生的毕业走向分析[J].译林,2012(10):157167.
AbstractIt has been ten years since BTI was initiated in 2006.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of different types and orientations should have differentiated characteristic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BTI.As a local college, University K has made some probes in talent cultiv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act of the college and the local city.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BTI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K also shows the variety and complexity of BTI in China.
Keywordslocal colleges;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bachelor progr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