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我省各地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如何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叫小”工程发展林下经济,使更多农民因地制宜、更快更好地富裕起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发腰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有效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使传统的单纯发展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与林地资源结合发展转变升级,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二是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由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向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种林农高效复作模式发展,经济作物不断从农田扩展到林下,鸡、鸭、鹅等的饲养量明显增加,使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促进了“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由于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参与“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林下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了树木的新陈代谢,畜禽粪便为树木提供了良好肥源。同时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投入和物质投入,及时为树木松土、浇灌、防治病虫害等,对树木的生长和林木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
四是促进了农、林、牧及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五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林下空气新鲜、清洁卫生,为林下产品成为环保、无公害产品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把畜禽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可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目前,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十种模式。
一是林经模式。即在新造林1—3年期间种植西瓜、油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不但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而且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节省了新造林前三年的砍杂、抚育费用,达到了“以种代抚”的效果。
二是林禽模式。即在造林4—6年期间集中放养鸡等禽类,将林地作为鸡的栖息地,让鸡自由觅食昆虫野草,饮山泉露水,补喂五谷杂粮,并严格限制化学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提高蛋肉风味和品质。同时,鸡粪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优质有机肥料,促进树木的生长。
三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选择种植种类,也可根据林间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种类,如利用冬春季节林间的光照种植蒜苗、菠菜等耐寒蔬菜,夏季则种植大白菜、花椰菜、萝卜等耐阴蔬菜。
四是林草模式。即在鱼塘四周林下,种植紫花苜蓿、黑麦革等优质饲草,年收三茬,既可采割喂鱼,也可采割出售。
五是林菌模式。即利用林下较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各种食用菌。
六是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栽种柴胡、黄芩、板蓝根等药材。
七是林花模式。即利用林间空地,大力发展兰花等喜阴花卉。
八是林畜模式。即利用林间空气清新、杂草丛生及低矮枝叶繁密环境,在林下规模放养或圈养牛、羊、兔等畜类。
九是林蜂模式。即在林地边沿放养蜜蜂。
十是综合模式。即根据树林丰茂程度,综合实施上述九种发展模式。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点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发展林下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紧抓实。
一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是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同时,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产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要搞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地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银政部门要创新担保形式,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三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五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协调与指导。各地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二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任务分解到县、乡(镇)和村(组),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三要实行职能部门包保督导责任制,林业、农业、畜牧等涉农部门要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程度。
责任编辑:姚婷
一、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
所谓林下经济,就是充分利用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发腰种植、养殖等多种产业,实现农林牧资源共享、经济共赢的复合经营模式。发展林下经济可以节约土地资源,促进森林的可持续发展,提高林业经济的综合效益,其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通过有效发展林下种植业和养殖业,使传统的单纯发展林产资源向林产资源与林地资源结合发展转变升级,从而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的产出,起到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以短补长、协调发展的产业化效益,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多赢。
二是推动了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由传统单一的农业种植模式,向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等多种林农高效复作模式发展,经济作物不断从农田扩展到林下,鸡、鸭、鹅等的饲养量明显增加,使广大农民看到了新型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效益,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开发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三是促进了“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由于林下经济的快速发展,群众参与“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林下种养殖业的发展加速了树木的新陈代谢,畜禽粪便为树木提供了良好肥源。同时林农加大了对林地的劳务投入和物质投入,及时为树木松土、浇灌、防治病虫害等,对树木的生长和林木质量的提高大有好处。
四是促进了农、林、牧及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发展林下经济可以使农、林、牧各业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有效带动加工、运输、物流、信息、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五是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方面,林下空气新鲜、清洁卫生,为林下产品成为环保、无公害产品创造了先决条件。另一方面,把畜禽养殖由村内转移到林间,可改变人畜混居的传统生产、生活方式,有效减少病菌传染,改善居住环境,美化村容村貌,对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发展林下经济的主要模式
目前,发展林下经济主要有以下十种模式。
一是林经模式。即在新造林1—3年期间种植西瓜、油菜、花生、大豆等经济作物,不但充分发挥了土地效益,而且通过种植经济作物,节省了新造林前三年的砍杂、抚育费用,达到了“以种代抚”的效果。
二是林禽模式。即在造林4—6年期间集中放养鸡等禽类,将林地作为鸡的栖息地,让鸡自由觅食昆虫野草,饮山泉露水,补喂五谷杂粮,并严格限制化学药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使用,以提高蛋肉风味和品质。同时,鸡粪又为林木生长提供优质有机肥料,促进树木的生长。
三是林菜模式。即根据林间光照程度和蔬菜的需光特性。选择种植种类,也可根据林间光照和蔬菜需光二者的生长季节差异选择种类,如利用冬春季节林间的光照种植蒜苗、菠菜等耐寒蔬菜,夏季则种植大白菜、花椰菜、萝卜等耐阴蔬菜。
四是林草模式。即在鱼塘四周林下,种植紫花苜蓿、黑麦革等优质饲草,年收三茬,既可采割喂鱼,也可采割出售。
五是林菌模式。即利用林下较好的生态环境,发展各种食用菌。
六是林药模式。即在林间空地栽种柴胡、黄芩、板蓝根等药材。
七是林花模式。即利用林间空地,大力发展兰花等喜阴花卉。
八是林畜模式。即利用林间空气清新、杂草丛生及低矮枝叶繁密环境,在林下规模放养或圈养牛、羊、兔等畜类。
九是林蜂模式。即在林地边沿放养蜜蜂。
十是综合模式。即根据树林丰茂程度,综合实施上述九种发展模式。
三、发展林下经济的几点建议
林下经济作为生态、高效、循环经济,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发展林下经济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抓紧抓实。
一是扩大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纸等新闻媒体,通过技术讲座、科普宣传,对发展林下经济的重要意义、技术模式和成功典型进行全面、深入、广泛地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通过算对比账、算效益账,展示林下经济的综合效益与优势,引导群众转变观念,激发广大群众发展林下经济的热情。
二是培育龙头,示范带动。要充分发挥政策扶持、金融支持等优势,培育种养大户,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发展龙头。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同时,要把培育壮大龙头产业作为推进林下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产业化发展模式,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植户、养殖户搞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尽快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
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要按照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讲求实效的原则,把发展林下经济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相结合,与农业科技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多角度、深层次地挖掘林下经济发展潜力。要对林下经济发展进行合理布局,确定中长期发展目标,科学选择林间种养殖模式,拓宽林间种养殖类别,因地制宜,宜养则养、宜种则种,提高林下经济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是强化服务,合力推动。发展林下经济需要众多部门通力合作、协调服务、形成合力。一要搞好技术服务。整合技术服务资源,由科技部门牵头,汇同有关部门成立专业种养技术服务队,深入实地开展技术服务。二要搞好资金服务。各地财政每年应安排林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补贴农户和林地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相关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促进林下经济快速发展。银政部门要创新担保形式,加大对林下经济发展的信贷支持。三要搞好市场服务。按照群众自愿、民主管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成立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组织或协会,发展经纪人队伍,加强市场研究,建立预警机制,规避市场风险。提高林下经济产业化组织程度,使林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五是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要成立林下经济工作领导小组,对发展林下经济进行协调与指导。各地要成立相应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工作措施和奖惩办法。二要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和激励机制,将林下经济发展任务分解到县、乡(镇)和村(组),层层签订责任书。明确目标,严格考核。三要实行职能部门包保督导责任制,林业、农业、畜牧等涉农部门要实行分包督导,帮助建立示范基地,培育和扶持种养大户,组建协会、合作社等中介组织,不断提高林下经济组织化程度。
责任编辑:姚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