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提问意识的实效性研究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anjiang19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问学问,学就要问”。如果只学不问,就会导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成为应付考试的呆板机器。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很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为了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增强研究的实效性,我在教学中只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尊重情感,使学生有“疑”敢“问”
   情感具有一种内驱力,积极的情感能调动学生的激情,小学生更为强烈。融洽师生关系。创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是学生敢于提问,主动参与。因此,课堂上教师必须创设一种互相尊重、理解、宽容、和谐的学习气氛,把微笑带进课堂,用真诚亲切的微笑,和蔼可亲的教态,饱满的精神,良好的情绪,不断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
   二、激发兴趣,使学生想“疑”乐“问”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学生不仅要“学答”,更应要“学问”。但由于小学对提问的意义认识不足,或缺乏适当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上不愿开动脑筋主动提问,只想当“观众”或“听众”。对此,教师平时要深入学生,具体了解他们学习上的认识特点和思维方式,摸清他们的思路脉搏,因势利导把握好问题空间,使对问题的探索正好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促使学生处于“愤悱”状态,心欲通而不达,口欲言而不能,从而激起学生乐问的兴趣。
   三、授其方法,使学生有“疑”善“问”
   1.对预习提示进行质疑。现行教材四年级以上的课文都有预习提示,这对帮助学生学好课文有很大的帮助。我让学生自学前明确要求,并在阅读时用铅笔在有疑难的地方提出问题,也可以写在预习本上。如《白杨》一课的预习提示是这样写的“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广泛种植。它也能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中成长。读了课文,你不仅会对白杨有所了解,而且会从中受到一些启迪。读课文中的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的,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句子。句子画出来了,并不表示已经懂了,我指导学生针对这两部分的内容提出疑问。经过思考,学生提出:“大戈壁给人什么样的印象?深黄一体是什么意思?”“有……没有……也没有……这个句式在这里起什么作用?”“文章为什么要写大戈壁的荒凉?”“爸爸在什么情况下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从爸爸的介绍中可以看出白杨树有什么特点”……能从内容、从词语的理解、从写作目的等方面提出疑问,不正说明读懂预习提示,不失为发现问题的一种好方法吗?
   2.对重点词句进行质疑。在初读课文阶段要求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句,而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对重点词进行质疑,尤其是那些与中心紧密相关的词句。如教《小珊迪》,我强调学生课文最后一句话“谁读了这个故事也不能不被小珊迪那美好品质所感动。”一个学生读完之后便问:“小珊迪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什么美好的品质让人家不能不被感动?”这个问题贯穿了文章的线索,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深入理解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对标题进行质疑。俗话说:“题好文一半。”经常推敲标题,有利于提高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如学习《花潮》,学生提出:课文写海棠花的海洋,为什么不以《花海》为题?通过讨论,学生明白了本文是以“潮”为主线安排文章结构的,先写花如潮,再写看花的人如潮。课文看点写花多如潮,这部分内容也是以“潮”为主线的,先写花多如潮,再写花动如潮,最后写花声如潮,一个“潮”字,把花说活了,写绝了。
   4.对矛盾处质疑。语文教材中常常有看似矛盾实是精彩的描写,在阅读过程中找出这些矛盾之处,并加以质疑,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中,学生提出问题:“我担心这个年轻的战士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这个“担心”是不放心的意思,作者真的是对邱少云不放心吗?我启发学生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来解决这个矛盾。学生的思考从谬误一步步走向正确。从浅薄一步步走向深刻。可见,对矛盾处进行质疑是解决问题的不竭动力。
   实践证明:只要启发得当,学生是能够抓住课文的重点和难点提出问题的,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让学生“靠自己的能力”去学习,学生自立学习,进而才能学会生存,形成独立自尊的健全人格。
   易小英,吉林省乾安县教育科学研究所。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新课标要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是素质教育的集中表现,如何能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中来是十分关键的问题,那就需要我们广大小学教师要探讨教学策略,研究教学方法,更重要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吸引全体学生能够愉悦地进入学习状态中,因此,我们要使小学语文课堂涌现欢快愉悦的氛围而达到高
我认为比较文学研究中有两个最为核心的术语,一个是自我,一个是他者。自我无疑是重要的,因为没有自我,就没有文学批评与文学研究,任何见识都是建立在自我的阅读与体验基础之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最终是白话文取得了历史性的胜利,取代了文言文成为日常使用的语言。随着文言文的逐渐退出,从上世纪20年代起就开始有了把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的语言行为。当时上海就出版过为数不少的“言文对照”读物,如郭沫若的《卷耳集》(诗经选译)便于1922年出版于上海。在中小学教育中,白话文也从上世纪20年代进入了过去由文言文一统天下的语文教材中,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占据了主要地位。在某些白
人类社会已由知识经济时代进入信息网络时代,有数以万计的末成年网民畅游于这虚拟的自由世界里,由于少部分末成年人的自控能力有限,难以抵挡网络中的不良诱惑,但要培养我国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在由实词和实词组合的句法结构中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种语法结构关系可以表示多种不同的语义结构关系。正因为这样,语言里边存在着大量的歧义结构。比如,“鸡不吃了”,是一个主谓结构,包含着两种可能的语义结构关系:施事和动作的关系或受事和动作的关系。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学歧义结构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一.歧义结构的
本文从当下在校大学生的显著特点出发,结合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归纳并分析了“80后”辅导员,作为当下最为年轻的一代辅导员,在建立个人威信方面所面临的新
中考作为九年制义务教育中的一次终结性测试,其目的一方面在于测量学生是否具备完成义务教育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另一方面在于选拔合格的学生以进入高级中学继续深造,对学生个体和初中办学水平皆具有重要的评判效力,因而成为义务教育阶段最重要的一次标准化测试。随着课改实验区中考进入第七个年头,中考试题的命制顺应新“课标”的要求已发生诸多变化,尽管涌现出的新题型一定程度上还不能代表中考制度的质性变革,然总结近年的经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社会的进步就是靠创新这个动力促进的,离开了创新社会就会停滞。青少年是创新的最佳时期,他们有着灵活敏捷的思维特性,创新就是靠他们不断使社会不断前进的。因此,培养青少年的创新精神成为社会的首要任务,作为中小学教育更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放在首位,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更要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因为小学生他们正处在思维非常灵敏的时期,他们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