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创新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qk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创新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探究知识,激发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增大教学容量,拓展学生视野,增强直观性,缩短教学时间。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历史教学改革展示了新的前景。在现代创新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历史教学中,进行多媒体技术与历史教学的整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不仅能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效果,更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综合运用声音、图像、视频、动画等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历史知识。这不仅提高了教学质量,而且提高了学生的历史文化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如我在教学《三国鼎立》这课时,为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剪辑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片断作为课堂导入。多媒体播放时,那波澜壮阔的大江背景,雄壮浑厚的歌声,叱咤风云的人物图片,立刻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了,学生仿佛又看到了长江边赤壁鏖战的激烈场面。播完后询问学生,“片中的歌曲在哪里听过?”学生齐声回答:“《三国演义》。”“那么,你们知道《三国演义》里那场赤壁鏖战的详细历史吗?”学生显示出了极大的探究兴趣,而且立刻投入到学习之中。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在教学中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其中去,自主地探索历史知识,实现了自主学习。一曲《大江东去》激活了学生潜藏的《三国演义》知识思维,结果在探究有关三國史实时,学生积极主动,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发挥多媒体作用,激发学生质疑问难
  多媒体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具有师生面对面交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方式灵活,学习资源丰富的特点,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加之历史虽然易学,但是难记忆,且不容易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门学科,教不好则学生学习效果差。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如何根据历史课的特征创新性的设计教案,创造性的进行教学,是摆在历史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那么,如何进行历史课的教学呢?为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尽量应用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为学生的创新创造条件,为创新教学作些尝试,以期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如我在教学《秦王扫六合》这课中“秦统一六国”这一知识点时,制作了《秦灭六国战争示意图》的课件。在课件中,利用红色移动箭头显示秦自西向东进攻的路线,用闪烁的汉字显示重要战役及六国的灭亡过程,充分体现秦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这十年间,如何一步步灭掉六国,一统天下的。当演示完《示意图》后,有的学生发问:“为何六国不联合起来一齐攻向秦国呢?”有的学生问:“秦国为何不先攻打魏国而去攻打较远的赵国呢?”有的学生问:“有的国家被吞并以后,在秦攻打其他国家时,有没有乘机复国呢?”
  我没有想到,学生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些知识虽属于中国历史上的定位知识,但从学生来讲,不乏为创新。往年我同样教学这个知识点,同样利用课本上的《战国形式图》挂图,无人提出这些问题,而今天却出现许多创新。通过调查学生才知,正是动态的、直观的多媒体教学图,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三、增大教学容量,拓展学生视野
  如果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开拓学生视野,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全面了解与课文有关的史实,掌握大量的历史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水平。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包括诸侯争霸、战国兼并战争、秦灭六国等史实,巨大的历史容量,人教版新教材仅仅安排了《春秋战国的纷争》一课,可谓蜻蜓点水,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难以在45分钟内将那段纷乱动荡的历史展现给学生。而且学生会对春秋战国知识学得肤浅,也不会有全面了解,失去了历史人文教育的作用。
  为此,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设计了大量的多媒体课件。课文引入时,播放了反映春秋战国战争的电影片段,使学生目睹了战争的频繁及其血腥性。
  教学《春秋争霸》一目时,使用了《春秋争霸形势图》(带有闪烁)、《城濮之战形势图》、《城濮之战动态演示图》、《吴越争霸示意图》。
  教学《战国七雄》一目时,使用了《春秋形势图》(带有闪烁)、《战国形势图》、《桂陵之战图》、《马陵之战图》、《长平之战图》(带闪烁)、《秦灭六国形势图》(带有闪烁,活动箭头)。
  通过这些多媒体课件,不仅补充了课文中缺乏的史实资料,增加了教学容量,而且向学生充分展现了春秋战国时期“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这个纷乱的年代,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秦灭六国,统一国家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为下节教学《秦王扫六合》埋下伏笔。
  四、增强直观性,缩短教学时间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性的特点,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从而缩短教学时间。
  如我在教学《昌盛的秦汉文化(二)》课文中的《秦陵兵马俑》一目时,先播放了《秦陵兵马俑》视频片,学生亲眼目睹了那气势磅礴的地下军阵,加上了视片中铿锵有力的解说词,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秦灭六国的强大攻势以及那赫赫的军威。播完后我问学生:“你们对秦陵兵马俑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气势磅礴”、“气势雄壮”、“气势宏伟”。我又问:“俑坑中的兵马俑,为什么都面向东方?”学生答道:“六国在秦的东方,是秦始皇通过兵马俑,再现当年秦灭六国的强大气势和他灭六国的丰功伟绩,显示当年秦国军队的雄壮军威。”其实, 在解说词中已渗透了秦始皇修建兵马俑的意图。而学生在观看视频片时,迅速捕捉到了这个信息,所以在问题提出后,能在很短时间内形成结论,从而缩短了教学时间。
  创新教育要求我们在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时,要让学生敢于推陈出新,敢于挑战前人学术观点与结论,但这样又很容易导致学生的另一种倾向,使他们的思想走向另一个极端:一切思维、想象、推理都可以随心所欲的推翻。如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力量在战争中锻炼成长得到发展。假如由此得出结论,我们要感谢日本对中国发动的这场侵略战争,这一结论自然是包括我们在内的所有中国人所不能容忍的。因此,我们历史教师对此应保持清醒的头脑,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点评,并加以认真的规范,必要时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的思维方法,不能因为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思维空间而允许学生歪曲历史的本来面目。在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并不断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走进课堂早已成为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并在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及课程资源为学生欣赏、想象、表现、创新等综合能力的提高创造更好的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
其他文献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文化长河中一颗夺目的明珠.它甚至影响着中国的历史,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古典诗歌如今已蒙上了岁月的尘埃,正逐渐被许多时尚元素所取代。面对这种令人心痛的局面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有效教学是学生高度参与的教学
一、关注上海世博会,激发民族自豪感。  【时事背景】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World Expo 2010 Shanghai)是第41届世界博览会。本届博览会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中国上海市举办。本次世博会也是由中国举办的首届世博会,其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超过240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参展本次博览会。
在英语的句子中,谓语动词的形式要与主语在人称和数上保持一致,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主谓一致”。“主谓一致”问题是每年中考英语必考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许多同学在考试时常常在这方面出现错误。下面我们就以中考试题为例,将主谓一致方面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归纳如下,希望能对同学们的复习备考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