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人格特质对微信使用行为影响的内部机制。方法:采用大五人格问卷简版、多维状态无聊量表和微信使用行为问卷对408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①人格特质中神经质与无聊情绪各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与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宜人性与无聊情绪显著负相关,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显著正相关;外向性与无聊情绪显著负相关,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公众传播行为显著正相关;②神经质个性通过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对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产生显著影响;③性别调节了无聊情緒中的高唤醒维度对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的影响,与男性相比,随着高唤醒程度的提升,女性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增大。结论:人格中神经质个性通过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对微信使用强度产生影响,且这一影响受到了性别变量的调节。
[关键词] 人格;微信使用行为;无聊情绪;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移动手机普及将人们线下与线上生活相融合,特别以微信为主的网络社交媒体从自有的社交功能扩展到了金融、资讯等各领域,微观层面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宏观层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我国,网络社交媒体以微信使用最为普及,其中又以大学生为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对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能够从微观的网络节点分析个体线上社交行为的心理机制,有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问题性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为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提升生活满意度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思路。微信使用行为是指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客户端对其各种功能进行使用的情况,包括使用强度、主动性使用、被动性使用以及使用动机等。[1]159就心理学而言,行为与其它心理现象密切相关,人格作为长期稳定且不易改变的个性特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格是如何影响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不多,现有研究结论也不统一,内在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影响着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研究表明人格也是影响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因素。[2]687其中大五人格因其跨文化性而被学者所广泛应用。有国外学者针对与微信功能相似的网络社交媒体脸书进行研究,发现高开放性的个体,由于倾向寻求新体验,因此在脸书使用中会尝试不同的交流方式并且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严谨性由于具有较强的目标取向与成就动机,则负向预测脸书的使用。[3]259外向性能够显著预测脸书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间,并且具有更多的好友数量[4]484,甚至更容易表现出网络成瘾的倾向。但Ross等人对此持有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外向性不仅与好友数量无关,也与个体网络成瘾的行为无关。[5]582Gosling针对宜人性进行相应的探讨,提出高宜人性个体更易被动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并较少发布消极的信息。[4]487我国学者雷雳的研究指出神经质与线上社交关系显著。[6]378但Tuten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神经质与个体主动或被动使用行为无关,而是与个人搜索信息的行为有关。[3]265[7]397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可能是由于缺少对观测变量外其它因素影响的深入分析。因此,系统考察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影响微信使用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有助于发现本土文化中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为规范其线上社交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无聊情绪是由于当前活动或环境与个体的内部标准不匹配而产生焦躁不安、缺乏刺激或目的等体验。Vodanovich等人提出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人的无聊情绪,其中外向性得分高的个体更易感到无聊[8]579;神经质与无聊情绪存在正相关[9]347;严谨性、开放性与无聊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0]41以上研究表明无聊情绪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但有关人格特质特别是外向性与无聊情绪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分析讨论。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无聊情绪具有密切关系。Pempek的研究显示,39.12%的脸书使用者是由于无聊来打发时间[11]232,而脸书的使用可以减少个体的无聊和焦虑情绪,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因此,高无聊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并拥有更多的线上好友 。[2]690为了减少高无聊水平,个体会增加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进而导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8]580国内学者也着重研究了无聊情绪与网络行为偏差的关系,如李冬梅等人的研究认为,无聊情绪促使个体在使用线上社交时产生一些网络偏差行为,如言语暴力等。[12]642那么,做为唯一具有驱动属性的消极情绪,无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强度更高的微信使用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尚需探讨。
现有研究指出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使用强度、功能选择、好友数量、发布信息内容、主动与被动使用、使用动机以及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等方面。有关性别的社会角色理论指出,男性的社会角色多以工作期待为主,如独立和理性;而女性角色被期待为关系取向,如依赖与顺从。正如Kimbrough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男性,女性会更多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并采用社交技巧来建构与维护线上社交网络,以满足其归属需求,增加生活满意度。[13]193王中会等人的研究指出男女大学生在人格与无聊情绪上均存在差异,女性的神经质倾向与无聊情绪均高于男性。[14]53由此可知,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女性在人格特质差异下对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不同于男性,进而在处理无聊情绪中出现了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由于以往性别与无聊情绪、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提出性别对“人格—无聊情绪—微信使用行为”这一中介路径可能存在调节作用,并对具体的调节模式作探索性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需求满足理论与社会角色理论,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大学生人格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重点考察无聊情绪在二者中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这将有助于发现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潜在因素,并为预防与减少大学生网络社交失常行为提供建议。研究提出三个假设:(1)大学生人格特质能够正向预测微信使用行为;(2)大学生人格特质通过无聊情绪的中介作用对微信使用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在人格通过无聊情绪影响微信使用行为中有着调节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黑龙江省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75份,有效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为85.9%。其中男生254人,女生154人;城镇学生258人,农村学生150人;大一学生127人,大二学生77人,大三学生56人,大四学生59人,研究生89人。
(二) 研究工具
1. 微信使用行为问卷
参照Xie等人在脸书使用研究中编制的量表(Different types of Facebook activities)[15]81,編制个体微信使用行为问卷。问卷包括微信使用强度、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公众传播行为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微信使用强度主要测量个体微信使用的频率与时间;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测量个体与朋友间的私人聊天、群里发送信息以及对他人状态进行评论;公众传播行为包括状态更新,在朋友圈发布照片、视频或文本内容。问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题项均为正向记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微信使用行为越多。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良好:x2/df=3.791,RMSEA=0.083,GFI=0.943,CFI=0.985,NFI=0.944,TLI=0.941,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0,分半信度为0.841。
2.大五人格问卷
采用王孟成等人(2001)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简版,由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5个维度,共40个条目。问卷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法,1分为完全不符合,6分为完全符合。反向计分共7个题目。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1。
3.无聊情绪问卷
多维状态无聊量表是由刘勇等人根据John D.Eastwood等人的状态无聊量表改编修订而成。量表包含24个题项,分为注意缺乏、时间知觉、低唤醒、高唤醒、缺乏投入5个维度。题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全部为正向计分,1分为完全不同意,7分为完全同意,总分越高,代表当前状态越无聊。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3。
(三) 研究程序
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施测,由专业人员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在课堂上完成,当场回收问卷。最后采用SPSS22.0、AMOS22.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介及调节效应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在程度上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进行了控制,如匿名答题、设计反向计分项目;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结果旋转情况下有18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4.0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不存在明显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 大学生人格、无聊情绪与微信使用行为各维度的差异分析和相关关系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专业上,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微信使用强度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3.38,t=7.71* * *),个体直接交流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1.31,t=5.10* * *),公众传播行为得分也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1.13,t=5.60* * *);人格特质中宜人性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2.30,t=3.53* * *);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1.45,t=2.66* *)。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在家庭所在地也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微信使用强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M城镇-M农村=1.28,t=2.93* *),个体直接交流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M城镇-M农村=0.55,t=2.26* *),公众传播行为得分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M城镇-
M农村=1.28,t=3.67* * *)。
对人格、无聊情绪与微信使用行为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使用强度与神经质、外向性、高唤醒、低唤醒得分显著正相关(P<0.01);公众传播行为与神经质、外向性、高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与低唤醒显著正相关(P<0.05);神经质与高唤醒、低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宜人性与高唤醒(P<0.05)、低唤醒显著负相关(P<0.01)。男大学生群体中,公众传播行为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P<0.01);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外向性、宜人性显著正相关(P<0.01);神经质与高唤醒、低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外向性与低唤醒显著负相关(P<0.01);宜人性与高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
(三)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微信使用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提出的检验方法[16]617,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考察神经质个性特征与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的关系,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该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的调节效应。将所有变量做标准化处理,参数计算均通过SPSS中的PROCESS v3.3插件完成。方程1检验神经质对微信使用行为的直接效应是否受性别的调节;方程2检验性别对神经质与高唤醒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方程3检验高唤醒在神经质对微信使用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高唤醒与微信使用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见表2。
回归方程1显示性别与神经质的交互项对微信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故神经质与微信使用行为的直接效应受性别的调节,也就是说神经质个性特质在男、女不同群体中其微信使用强度存在差异(假设1成立)。回归方程2显示,神经质显著正向预测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性别与神经质的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高唤醒。回归方程3显示神经质不能显著预测微信使用强度,高唤醒显著正向预测微信使用强度,性别与高唤醒的交互项显著负向预测微信使用强度。这说明高唤醒在神经质与微信使用强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神经质经过高唤醒对微信使用强度的中介作用的后半段受到性别的调节(假设2、3成立)。 简单斜率分析结果如图1。结果表明,男性大学生中高唤醒对微信使用强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simple slope=0.01,t=0.28,P>0.05);女性大学生中高唤醒对微信使用强度的预测作用显著(simple slope=0.24,t=4.23,P<0.001)。
三、讨论
(一) 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在神经质与微信使用强度间的中介作用
首先,神经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微信使用强度。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17]287这也可以从使用满足理论加以解释。使用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指出个体选择使用网络社交媒体是满足其内在需求,进而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产生影响[4]386。由于神经质个体倾向体验到消极情绪,对情绪的调节以及应对能力较差,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冲动等消极情绪状态,因此,他们有更强烈的动力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以期在具有后台属性以及延时性等特征的网络社交中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以弥补线下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缺陷,满足心理缺失的需要。此外,神经质个体更易分享个人信息,花更多的时间使用微信,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社会支持,同时微信多种功能的使用也满足了高神经质个体展示自我的需求。这一结果也支持了社会补偿假说。但高神经质个体易焦虑、冲动、情绪化以及逃避现实等行为特点对其微信使用后的情绪及行为影响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在神经质与微信使用强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高唤醒与微信使用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神经质对微信使用强度的影响得通过高唤醒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高神经质个体由于唤醒消极情绪体验而表现出较高的微信使用频率。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它研究的证实。[2]691[13]642高神经质个体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体验到焦虑、压力等消极情绪,但又由于缺少对情绪的调节与应对能力,因而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而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则表现为个体所体验到的焦躁、不安等高唤醒的负性体验,因此,两者应具有高度相关,神经质得分能够正向预测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水平,即高神经质个体更易感受到无聊情绪的高唤醒水平。Clayton等人发现脸书的使用可以减少个体的无聊和焦虑情绪[2]691,因此高无聊个体更频繁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也容易形成依赖。[15]83无聊情绪的高唤醒状态直接影响神经质个体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表现在研究结果上就是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在神经质人格特征影响微信使用行为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唤醒神经质个体的消极情绪,将引发其更多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甚至有可能产生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针对神经质个体要有效避免消极情绪唤醒进而有效控制问题性网络社交媒体使用。
(二) 性别对高唤醒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神經质经过高唤醒对微信使用行为的中介作用的后半段受到了性别的调节。也就是说在女大学生群体中,神经质经过高唤醒对微信使用行为产生影响,但在男大学生群体中则不显著。性别对高唤醒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在女大学生群体中,高唤醒有更强的中介作用。这可以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通常情况下,男性的社会角色多以工作期待为主,而女性角色被期待为关系取向。因此,女性会更关注社交网络建构,而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维系其个人关系,满足归属需求与关系需要。此外,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微信中朋友圈状态发布等功能更有利于女性进行印象管理,也进一步满足女大学生希望在社交网络中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的需求。因此,女性会用更多的时间使用网络社交媒体。此外,女性更易发布照片或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表达亲密,而男性则更多表现其工具性而少文本内容。这在本研究中男大学生群体外向性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显著相关,而女大学生群体外向性、神经质、高唤醒与公众传播行为相关,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没有显著相关的结果得以支持。这一结果也与Bonetti等人的研究一致,他指出在网络社交行为中,女性更愿意在线上与朋友进行面对面时不易出现的自我表达式的交流。[18]474此外,优于男性的社交技巧更加增强女性大学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频率以及功能的选择。对于敏感且情绪不稳定的高神经质女大学生而言,更易唤起无聊情绪体验,进而选择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以满足其心理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女性而言,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心理影响更大,但有关性别差异的深入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 研究的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发现高唤醒在神经质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中起中介作用,表明对于高神经质个体避免消极情绪唤醒,对大学生特别女大学生正确健康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具有重要作用。但微信使用行为与无聊情绪孰因孰果,是因为无聊情绪引发更多微信使用行为还是高频率微信使用引发更高无聊情绪的结论还需进行因果验证。其次,本研究对于微信使用行为的测量主要集中于强度、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公众传播行为三个维度,缺少了对于被动使用行为以及使用动机的探讨,并不能完全涵盖了微信使用行为的全部内容,后期研究中需要加以补充。
四、结论
文科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行为各维度、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以及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城镇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行为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微信使用强度与神经质、高唤醒得分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相关不显著;公众传播行为与外向性、高唤醒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相关不显著;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高唤醒相关不显著;神经质与高唤醒显著正相关。
高唤醒在神经质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调节了神经质通过高唤醒影响微信使用强度的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
[参考文献]
[1]Eline Frison,Steven Eggermont.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acebook Use,Perceived Online 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s' Depressed Mood[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6(2):153-171. [2]Clayton RB,Osborne RE,Miller BK,et al.Loneliness,anxiousness,and substance use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3):687-693.
[3]Basak,Ecem,Yasar,et al.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neuroticism,conscientiousness and Facebook u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Based Communities,2018(3):257-267.
[4]Gosling SD,Augustine AA,Vazire S,et al.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it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Self-Reported Facebook-Related Behaviors and Observable Profile Information[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2011(9):483-488.
[5]Ross,C.,Orr ES,Sisic M et al.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78-586.
[6]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375-381.
[7]Tuten TL,Bosnjak M.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web usage:The role of need for cognition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4):391-398.
[8]Vodanovich SJ.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boredo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3(6):569-595.
[9]朱湘茹,張慧君,刘畅,等.述情障碍和无聊倾向性在神经质与焦虑、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5):345-348.
[10]Jason Skues,Ben J.Williams,Lisa Wise.Personality Traits,Boredom,and Loneliness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 in On-Campus and Online University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Psychology and Learning,2017(2):36-49.
[11]Pempek TA,Yermolayeva YA,Calvert SL.College students'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227-238.
[12]金童林,陆桂芝,张守臣,等.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4):640-643.
[13]Li,S.P.,Palonen,T.,Lehtinen,E.,Hakkarainen,K..Face-to-face Contacts,Facebook Connections and Academic Support:Adolescents' Networks between and across Gender and Culture in Finland[J].YOUNG,2019(2):184-200.
[14]王中会,张建新.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50-55.
[15]Xie, W. J., Karan, K. Predicting Facebook addiction and state anxiety without Facebook by gender, trait anxiety, Facebook intensity, and different Facebook activities[J].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9(8):79-87.
[16]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 2004(5):614-620.
[17]贾月亮,贾月明.神经质人格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285-288.
[18]Malik Aqdas,Hiekkanen Kari,Nieminen Marko.Privacy and trust in Facebook photo sharing: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Program,2016(4):462-480. [19]張艳红,朱小梦,杨冉,李永雪.情绪调节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2-144.
[20]刘万伦,汤静静.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5-113.
[21]叶进,张文.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boredom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wechat usage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s:A sample of 408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ate Boredom Scale,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e. Results:①Nervos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edom and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Agreeablenes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edom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 Extravers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edom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②High arousal medi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Nervo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③Gender moderated the second half mediate path through high arousal,and this indirect effect was much stronger among girls than among boys.Conclusion:High arousa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rvo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arousal and usage behavior is moderated reciprocal by gender.
Keywords:personality;wechat usage behavior;boredom;college students
[关键词] 人格;微信使用行为;无聊情绪;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移动手机普及将人们线下与线上生活相融合,特别以微信为主的网络社交媒体从自有的社交功能扩展到了金融、资讯等各领域,微观层面影响着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身心健康,宏观层面影响着社会的发展与变革。在我国,网络社交媒体以微信使用最为普及,其中又以大学生为主要使用群体之一。对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探讨能够从微观的网络节点分析个体线上社交行为的心理机制,有效预防和解决大学生问题性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为提高学习与工作效率、提升生活满意度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提供思路。微信使用行为是指微信用户通过微信客户端对其各种功能进行使用的情况,包括使用强度、主动性使用、被动性使用以及使用动机等。[1]159就心理学而言,行为与其它心理现象密切相关,人格作为长期稳定且不易改变的个性特质,直接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倾向。但到目前为止关于人格是如何影响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不多,现有研究结论也不统一,内在影响机制尚需进一步探讨。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影响着人们对待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研究表明人格也是影响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重要因素。[2]687其中大五人格因其跨文化性而被学者所广泛应用。有国外学者针对与微信功能相似的网络社交媒体脸书进行研究,发现高开放性的个体,由于倾向寻求新体验,因此在脸书使用中会尝试不同的交流方式并且具有更高的使用频率。严谨性由于具有较强的目标取向与成就动机,则负向预测脸书的使用。[3]259外向性能够显著预测脸书使用频率与使用时间,并且具有更多的好友数量[4]484,甚至更容易表现出网络成瘾的倾向。但Ross等人对此持有相反意见,他们认为外向性不仅与好友数量无关,也与个体网络成瘾的行为无关。[5]582Gosling针对宜人性进行相应的探讨,提出高宜人性个体更易被动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并较少发布消极的信息。[4]487我国学者雷雳的研究指出神经质与线上社交关系显著。[6]378但Tuten等人提出不同观点,认为神经质与个体主动或被动使用行为无关,而是与个人搜索信息的行为有关。[3]265[7]397对于同一问题的不同观点可能是由于缺少对观测变量外其它因素影响的深入分析。因此,系统考察我国大学生人格特质影响微信使用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有助于发现本土文化中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具体影响因素,为规范其线上社交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无聊情绪是由于当前活动或环境与个体的内部标准不匹配而产生焦躁不安、缺乏刺激或目的等体验。Vodanovich等人提出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人的无聊情绪,其中外向性得分高的个体更易感到无聊[8]579;神经质与无聊情绪存在正相关[9]347;严谨性、开放性与无聊情绪之间存在显著相关。[10]41以上研究表明无聊情绪的形成与发展受到人格特质的影响,但有关人格特质特别是外向性与无聊情绪的关系还需进一步分析讨论。
网络社交媒体使用与无聊情绪具有密切关系。Pempek的研究显示,39.12%的脸书使用者是由于无聊来打发时间[11]232,而脸书的使用可以减少个体的无聊和焦虑情绪,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因此,高无聊个体更倾向于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并拥有更多的线上好友 。[2]690为了减少高无聊水平,个体会增加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进而导致网络成瘾等不良行为。[8]580国内学者也着重研究了无聊情绪与网络行为偏差的关系,如李冬梅等人的研究认为,无聊情绪促使个体在使用线上社交时产生一些网络偏差行为,如言语暴力等。[12]642那么,做为唯一具有驱动属性的消极情绪,无聊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对大学生网络社交媒体特别是强度更高的微信使用中具有怎样的影响尚需探讨。
现有研究指出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存在性别差异,主要体现在使用强度、功能选择、好友数量、发布信息内容、主动与被动使用、使用动机以及对个体心理产生影响等方面。有关性别的社会角色理论指出,男性的社会角色多以工作期待为主,如独立和理性;而女性角色被期待为关系取向,如依赖与顺从。正如Kimbrough等人的研究发现,相对于男性,女性会更多使用网络社交媒体,并采用社交技巧来建构与维护线上社交网络,以满足其归属需求,增加生活满意度。[13]193王中会等人的研究指出男女大学生在人格与无聊情绪上均存在差异,女性的神经质倾向与无聊情绪均高于男性。[14]53由此可知,受到性别角色的影响,女性在人格特质差异下对网络社交媒体使用动机不同于男性,进而在处理无聊情绪中出现了网络社交媒体使用的差异。由于以往性别与无聊情绪、微信使用行为的研究还不够深入,本研究提出性别对“人格—无聊情绪—微信使用行为”这一中介路径可能存在调节作用,并对具体的调节模式作探索性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需求满足理论与社会角色理论,本研究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大学生人格对微信使用行为的影响,重点考察无聊情绪在二者中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这将有助于发现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的潜在因素,并为预防与减少大学生网络社交失常行为提供建议。研究提出三个假设:(1)大学生人格特质能够正向预测微信使用行为;(2)大学生人格特质通过无聊情绪的中介作用对微信使用行为产生影响;(3)性别在人格通过无聊情绪影响微信使用行为中有着调节作用。 一、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黑龙江省某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随机发放问卷475份,有效问卷408份,有效回收率为85.9%。其中男生254人,女生154人;城镇学生258人,农村学生150人;大一学生127人,大二学生77人,大三学生56人,大四学生59人,研究生89人。
(二) 研究工具
1. 微信使用行为问卷
参照Xie等人在脸书使用研究中编制的量表(Different types of Facebook activities)[15]81,編制个体微信使用行为问卷。问卷包括微信使用强度、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公众传播行为三个维度,共10个条目。微信使用强度主要测量个体微信使用的频率与时间;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测量个体与朋友间的私人聊天、群里发送信息以及对他人状态进行评论;公众传播行为包括状态更新,在朋友圈发布照片、视频或文本内容。问题采用李克特5点计分法(1=从不;2=偶尔;3=有时;4=经常;5=总是),题项均为正向记分,得分越高表明个体微信使用行为越多。验证性因素分析的拟合指数良好:x2/df=3.791,RMSEA=0.083,GFI=0.943,CFI=0.985,NFI=0.944,TLI=0.941,表明问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00,分半信度为0.841。
2.大五人格问卷
采用王孟成等人(2001)编制的大五人格问卷简版,由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和外向性5个维度,共40个条目。问卷采用李克特6点计分法,1分为完全不符合,6分为完全符合。反向计分共7个题目。本研究中总量表的Cronbach α系数为0.841。
3.无聊情绪问卷
多维状态无聊量表是由刘勇等人根据John D.Eastwood等人的状态无聊量表改编修订而成。量表包含24个题项,分为注意缺乏、时间知觉、低唤醒、高唤醒、缺乏投入5个维度。题目采用李克特7点计分法,全部为正向计分,1分为完全不同意,7分为完全同意,总分越高,代表当前状态越无聊。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913。
(三) 研究程序
研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问卷施测,由专业人员担任主试统一指导语,在课堂上完成,当场回收问卷。最后采用SPSS22.0、AMOS22.0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相关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中介及调节效应分析等。
二、研究结果
(一)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在程度上对可能存在的共同方法偏差效应进行了控制,如匿名答题、设计反向计分项目;并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进行共同方法偏差的检验。结果旋转情况下有18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其中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为14.07%,小于40%的临界标准,表明不存在明显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二) 大学生人格、无聊情绪与微信使用行为各维度的差异分析和相关关系
根据独立样本t检验的分析结果可知,在专业上,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存在显著差异,文科生微信使用强度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3.38,t=7.71* * *),个体直接交流行为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1.31,t=5.10* * *),公众传播行为得分也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1.13,t=5.60* * *);人格特质中宜人性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2.30,t=3.53* * *);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得分显著高于理科生(M文科-M理科=1.45,t=2.66* *)。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在家庭所在地也存在显著差异,城镇学生微信使用强度显著高于农村学生(M城镇-M农村=1.28,t=2.93* *),个体直接交流行为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学生(M城镇-M农村=0.55,t=2.26* *),公众传播行为得分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M城镇-
M农村=1.28,t=3.67* * *)。
对人格、无聊情绪与微信使用行为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在女大学生群体中,微信使用强度与神经质、外向性、高唤醒、低唤醒得分显著正相关(P<0.01);公众传播行为与神经质、外向性、高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与低唤醒显著正相关(P<0.05);神经质与高唤醒、低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宜人性与高唤醒(P<0.05)、低唤醒显著负相关(P<0.01)。男大学生群体中,公众传播行为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P<0.01);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外向性、宜人性显著正相关(P<0.01);神经质与高唤醒、低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外向性与低唤醒显著负相关(P<0.01);宜人性与高唤醒显著正相关(P<0.01)。
(三) 大学生人格特质与微信使用行为的关系: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
根据温忠麟和叶宝娟(2014)提出的检验方法[16]617,在相关分析结果的基础上考察神经质个性特征与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的关系,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以及性别对该中介效应的后半段路径的调节效应。将所有变量做标准化处理,参数计算均通过SPSS中的PROCESS v3.3插件完成。方程1检验神经质对微信使用行为的直接效应是否受性别的调节;方程2检验性别对神经质与高唤醒之间关系的调节效应;方程3检验高唤醒在神经质对微信使用行为影响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高唤醒与微信使用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结果见表2。
回归方程1显示性别与神经质的交互项对微信使用行为的预测作用显著,故神经质与微信使用行为的直接效应受性别的调节,也就是说神经质个性特质在男、女不同群体中其微信使用强度存在差异(假设1成立)。回归方程2显示,神经质显著正向预测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性别与神经质的交互项不能显著预测高唤醒。回归方程3显示神经质不能显著预测微信使用强度,高唤醒显著正向预测微信使用强度,性别与高唤醒的交互项显著负向预测微信使用强度。这说明高唤醒在神经质与微信使用强度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且神经质经过高唤醒对微信使用强度的中介作用的后半段受到性别的调节(假设2、3成立)。 简单斜率分析结果如图1。结果表明,男性大学生中高唤醒对微信使用强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simple slope=0.01,t=0.28,P>0.05);女性大学生中高唤醒对微信使用强度的预测作用显著(simple slope=0.24,t=4.23,P<0.001)。
三、讨论
(一) 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在神经质与微信使用强度间的中介作用
首先,神经质能够显著正向预测微信使用强度。这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17]287这也可以从使用满足理论加以解释。使用满足理论(uses and gratifications)指出个体选择使用网络社交媒体是满足其内在需求,进而对个体的行为与心理产生影响[4]386。由于神经质个体倾向体验到消极情绪,对情绪的调节以及应对能力较差,长期处于焦虑、抑郁或冲动等消极情绪状态,因此,他们有更强烈的动力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以期在具有后台属性以及延时性等特征的网络社交中进行自我印象管理以弥补线下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个性缺陷,满足心理缺失的需要。此外,神经质个体更易分享个人信息,花更多的时间使用微信,因为他们希望得到社会支持,同时微信多种功能的使用也满足了高神经质个体展示自我的需求。这一结果也支持了社会补偿假说。但高神经质个体易焦虑、冲动、情绪化以及逃避现实等行为特点对其微信使用后的情绪及行为影响如何还需进一步研究。
其次,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在神经质与微信使用强度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高唤醒与微信使用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神经质对微信使用强度的影响得通过高唤醒才能起作用。也就是说高神经质个体由于唤醒消极情绪体验而表现出较高的微信使用频率。这一结果也得到了其它研究的证实。[2]691[13]642高神经质个体对外界刺激敏感,易体验到焦虑、压力等消极情绪,但又由于缺少对情绪的调节与应对能力,因而常处于不良情绪状态。而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则表现为个体所体验到的焦躁、不安等高唤醒的负性体验,因此,两者应具有高度相关,神经质得分能够正向预测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水平,即高神经质个体更易感受到无聊情绪的高唤醒水平。Clayton等人发现脸书的使用可以减少个体的无聊和焦虑情绪[2]691,因此高无聊个体更频繁使用网络社交媒体,也容易形成依赖。[15]83无聊情绪的高唤醒状态直接影响神经质个体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行为,表现在研究结果上就是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在神经质人格特征影响微信使用行为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唤醒神经质个体的消极情绪,将引发其更多使用微信等社交软件,甚至有可能产生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针对神经质个体要有效避免消极情绪唤醒进而有效控制问题性网络社交媒体使用。
(二) 性别对高唤醒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
研究发现,神經质经过高唤醒对微信使用行为的中介作用的后半段受到了性别的调节。也就是说在女大学生群体中,神经质经过高唤醒对微信使用行为产生影响,但在男大学生群体中则不显著。性别对高唤醒中介效应的调节作用揭示了,在女大学生群体中,高唤醒有更强的中介作用。这可以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度进行解释。通常情况下,男性的社会角色多以工作期待为主,而女性角色被期待为关系取向。因此,女性会更关注社交网络建构,而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可以维系其个人关系,满足归属需求与关系需要。此外,从进化心理学的视角看,微信中朋友圈状态发布等功能更有利于女性进行印象管理,也进一步满足女大学生希望在社交网络中让自己更具有吸引力的需求。因此,女性会用更多的时间使用网络社交媒体。此外,女性更易发布照片或有象征意义的图片表达亲密,而男性则更多表现其工具性而少文本内容。这在本研究中男大学生群体外向性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显著相关,而女大学生群体外向性、神经质、高唤醒与公众传播行为相关,与个体直接交流行为没有显著相关的结果得以支持。这一结果也与Bonetti等人的研究一致,他指出在网络社交行为中,女性更愿意在线上与朋友进行面对面时不易出现的自我表达式的交流。[18]474此外,优于男性的社交技巧更加增强女性大学生在微信使用中的频率以及功能的选择。对于敏感且情绪不稳定的高神经质女大学生而言,更易唤起无聊情绪体验,进而选择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以满足其心理需求。我们可以理解为对于女性而言,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的使用对其心理影响更大,但有关性别差异的深入影响机制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 研究的意义、局限性以及未来研究展望
研究发现高唤醒在神经质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行为中起中介作用,表明对于高神经质个体避免消极情绪唤醒,对大学生特别女大学生正确健康使用微信等网络社交媒体具有重要作用。但微信使用行为与无聊情绪孰因孰果,是因为无聊情绪引发更多微信使用行为还是高频率微信使用引发更高无聊情绪的结论还需进行因果验证。其次,本研究对于微信使用行为的测量主要集中于强度、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公众传播行为三个维度,缺少了对于被动使用行为以及使用动机的探讨,并不能完全涵盖了微信使用行为的全部内容,后期研究中需要加以补充。
四、结论
文科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行为各维度、人格特质中的宜人性以及无聊情绪中的高唤醒维度得分显著高于理科大学生;城镇大学生在微信使用行为各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
微信使用强度与神经质、高唤醒得分显著正相关,与外向性相关不显著;公众传播行为与外向性、高唤醒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相关不显著;个体直接交流行为与外向性显著正相关,与神经质、高唤醒相关不显著;神经质与高唤醒显著正相关。
高唤醒在神经质影响大学生微信使用强度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性别调节了神经质通过高唤醒影响微信使用强度的中介过程的后半段路径。
[参考文献]
[1]Eline Frison,Steven Eggermont.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fferent Types of Facebook Use,Perceived Online Social Support,and Adolescents' Depressed Mood[J].Social Science Computer Review,2016(2):153-171. [2]Clayton RB,Osborne RE,Miller BK,et al.Loneliness,anxiousness,and substance use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13(3):687-693.
[3]Basak,Ecem,Yasar,et al.Moderating effect of gend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traversion,neuroticism,conscientiousness and Facebook us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Web Based Communities,2018(3):257-267.
[4]Gosling SD,Augustine AA,Vazire S,et al.Manifestations of Personality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Self-Reported Facebook-Related Behaviors and Observable Profile Information[J].Cyberpsychology Behavior & Social Networking,2011(9):483-488.
[5]Ross,C.,Orr ES,Sisic M et al.Personality and motivations associated with Facebook use[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9(2):578-586.
[6]雷雳,杨洋,柳铭心.青少年神经质人格、互联网服务偏好与网络成瘾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6(3):375-381.
[7]Tuten TL,Bosnjak M. Understanding differences in web usage:The role of need for cognition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J].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2001(4):391-398.
[8]Vodanovich SJ.Psychometric measures of boredom: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2003(6):569-595.
[9]朱湘茹,張慧君,刘畅,等.述情障碍和无聊倾向性在神经质与焦虑、抑郁之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5):345-348.
[10]Jason Skues,Ben J.Williams,Lisa Wise.Personality Traits,Boredom,and Loneliness as Predictors of Facebook Use in On-Campus and Online University Studen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yber Behavior,Psychology and Learning,2017(2):36-49.
[11]Pempek TA,Yermolayeva YA,Calvert SL.College students'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J].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9(30):227-238.
[12]金童林,陆桂芝,张守臣,等.无聊倾向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网络消极情绪体验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4):640-643.
[13]Li,S.P.,Palonen,T.,Lehtinen,E.,Hakkarainen,K..Face-to-face Contacts,Facebook Connections and Academic Support:Adolescents' Networks between and across Gender and Culture in Finland[J].YOUNG,2019(2):184-200.
[14]王中会,张建新.性别、性别角色和性别观念对大学生人格特征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3):50-55.
[15]Xie, W. J., Karan, K. Predicting Facebook addiction and state anxiety without Facebook by gender, trait anxiety, Facebook intensity, and different Facebook activities[J].Journal of Behavioral Addictions, 2019(8):79-87.
[16]温忠麟,张雷,侯杰泰,等.中介效应检验程序及其应用[J].心理学报, 2004(5):614-620.
[17]贾月亮,贾月明.神经质人格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使用偏好的关系: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20(2):285-288.
[18]Malik Aqdas,Hiekkanen Kari,Nieminen Marko.Privacy and trust in Facebook photo sharing: age and gender differences[J].Program,2016(4):462-480. [19]張艳红,朱小梦,杨冉,李永雪.情绪调节与青少年心理幸福感的关系: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分析[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132-144.
[20]刘万伦,汤静静.大学生正念水平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105-113.
[21]叶进,张文.微信公众平台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与应用[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6.
[责任编辑]王立国
Abstract:To investigate the mediating role of boredom in the relations between personality and wechat usage behavior in college students.Methods:A sample of 408 college students completed The Chinese Big Five Personality Inventory,the Chinese Version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state Boredom Scale,and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e. Results:①Nervosity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edom and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Agreeableness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edom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 Extravers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Boredom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②High arousal mediated the relations between Nervo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③Gender moderated the second half mediate path through high arousal,and this indirect effect was much stronger among girls than among boys.Conclusion:High arousal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ervosity and college students' Wechat usage behavior,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arousal and usage behavior is moderated reciprocal by gender.
Keywords:personality;wechat usage behavior;boredom;college stud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