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创新已经成为破解发展难题、突破发展瓶颈的重中之重。国家级新区要切实发挥好在国家层面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区域层面的辐射带动作用,真正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就必须把创新放在首位。创新是新区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国家赋予新区的主要使命。创新能力不足,势必会制约区域发展后劲和整体竞争力。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创新?答案只有一个,就是要在改革上下功夫。
一、国家级新区的概念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是新一轮开放和改革的前沿。通过在新区内实施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鼓励和激发新区的创新活力,在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社会创新等层面进行不断探索,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的试验示范效应。
二、国家级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设立国家级新区,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老城区的经济要素向新区转移、改善城市布局、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国家级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级新区政策红利在减少,新区发展出现发展不均衡、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甚至也有一些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新区设立的初衷。天津滨海新区一位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空城”、“鬼城”的成因,主要就是产业没跟上。光有“城”而没有“产”。没有产业只是建有好楼也是没有意义的。产城不融合,由于仅仅发展了房地产,而没有产业,没有就业岗位,吸引不来人才,缺少人员流动。目前国家级新区所能享受到的红利,主要是在国家争取项目支持上占有一定优势。而其他的固定成本也不会因为新区而改变。比如物流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本,一点也不少。眼下,政策红利减少,仅仅靠政策来推动新区发展是比较难的。 很显然,新设立的新区如何克服“红利依赖症”,这是它们共同面对的成长难题。国家发改委对于国家级新区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曾经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部分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规划执行不严、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问题。 在部分受访官员看来,近些年明显感觉新区政策红利在减少。新區政策相对趋同,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创建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利好,都带有普惠特点。
三、新常态下国家级新区面临的问题
浏览新区的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国家赋予每个新区各自不同的改革创新试点内容。上海浦东新区重点围绕自贸区制度创新,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和港区协调联动开展探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围绕打造江海联运,推动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开展探索……然而从目前来看,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破解难题还不够,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1.“创新”的习惯还没有形成
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东部重要的开放门户”是对舟山群岛新区的一个定位,现在普遍认为就是要建立一个最开放的自贸区,只有做到了这个最开放的程度,舟山群岛新区才有可能发挥“长三角增长极”的作用。但怎么才能创新出最开放的政策制度?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概念,甚至想都不敢想。
2.“投资驱动”根深蒂固
很多新区目前仍是“新瓶装旧酒”,走的还是传统老路——招商引资,在项目上做文章,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不高。在创新方面,特别是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配套上,很少涉及。有的新区虽有创新政策或规划出台,但往往受制于某些特殊管理权限、行政级别等,落地实施、执行难度较大,阻力较多。
3.要素集聚难度陡增
在外部供给向内生发展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新区政策红利的效果逐渐减弱并趋于普适,但各种生产生活成本却在提高;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在要素争夺上也越来越激烈,没有人、企业、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地注入,区域发展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创新。
在“国家级新区”的概念下,卖地建城成为了快速拉动板块热度的方式,南京江北新区成立后,房价坐地上涨,成交与认购量均有大幅攀升。然而并非所有新区都能消化这样的利好,2015年全国17个国家级新区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滨海新区GDP是最后一名贵安新区的155倍,有些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正在吞咽高库存的“苦果”,沦为“鬼城”。
四、新常态下国家级新区的创新途径
新区创新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政策设计导向必须从过去严重依赖财政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向有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重审批、重监管向重服务、重效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建立法制、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府转变。第二,在开放型经济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推动外贸体制改革,促使招商引资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第三,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人才环境,形成吸引创新型人才扎根、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良好创新环境。第四,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探索网络智能、低碳高效、绿色生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各类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第五,在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探索产城联动、产业联动、城乡联动的新模式中,创新发展路径。未来国家级新区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如此表明了国家对新区寄于的厚望。
五、结束语
国家级新区贵在一个“新”字,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个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勇气和担当,也需要耐心和定力,国家级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
一、国家级新区的概念
国家级新区是由国务院批准设立,承担国家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是新一轮开放和改革的前沿。通过在新区内实施更加开放和优惠的政策,鼓励和激发新区的创新活力,在制度创新、产业创新、技术创新、社会创新等层面进行不断探索,可以达到以点带面、以线带片的试验示范效应。
二、国家级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表示,设立国家级新区,比如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在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老城区的经济要素向新区转移、改善城市布局、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方面确实发挥了很大作用。但也不能否认国家级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家级新区政策红利在减少,新区发展出现发展不均衡、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甚至也有一些新区在发展过程中偏离了新区设立的初衷。天津滨海新区一位官员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空城”、“鬼城”的成因,主要就是产业没跟上。光有“城”而没有“产”。没有产业只是建有好楼也是没有意义的。产城不融合,由于仅仅发展了房地产,而没有产业,没有就业岗位,吸引不来人才,缺少人员流动。目前国家级新区所能享受到的红利,主要是在国家争取项目支持上占有一定优势。而其他的固定成本也不会因为新区而改变。比如物流成本、基础设施建设等成本,一点也不少。眼下,政策红利减少,仅仅靠政策来推动新区发展是比较难的。 很显然,新设立的新区如何克服“红利依赖症”,这是它们共同面对的成长难题。国家发改委对于国家级新区在发展过程出现的问题,曾经发布的《关于促进国家级新区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指出,部分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规划执行不严、土地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程度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体制机制创新不足等问题。 在部分受访官员看来,近些年明显感觉新区政策红利在减少。新區政策相对趋同,比如京津冀协同发展、创建自贸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一带一路”等相关政策利好,都带有普惠特点。
三、新常态下国家级新区面临的问题
浏览新区的总体规划可以看出,国家赋予每个新区各自不同的改革创新试点内容。上海浦东新区重点围绕自贸区制度创新,在金融、贸易、航运等方面加快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天津滨海新区重点围绕京津冀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和港区协调联动开展探索,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围绕打造江海联运,推动建立高效便捷的通关和口岸监管模式开展探索……然而从目前来看,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破解难题还不够,仍存在较大的探索空间。
1.“创新”的习惯还没有形成
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东部重要的开放门户”是对舟山群岛新区的一个定位,现在普遍认为就是要建立一个最开放的自贸区,只有做到了这个最开放的程度,舟山群岛新区才有可能发挥“长三角增长极”的作用。但怎么才能创新出最开放的政策制度?很多人都没有这个概念,甚至想都不敢想。
2.“投资驱动”根深蒂固
很多新区目前仍是“新瓶装旧酒”,走的还是传统老路——招商引资,在项目上做文章,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总体不高。在创新方面,特别是与“创新驱动”相适应的一系列制度配套上,很少涉及。有的新区虽有创新政策或规划出台,但往往受制于某些特殊管理权限、行政级别等,落地实施、执行难度较大,阻力较多。
3.要素集聚难度陡增
在外部供给向内生发展转变的过程中,一方面,新区政策红利的效果逐渐减弱并趋于普适,但各种生产生活成本却在提高;另一方面,国家之间、区域之间在要素争夺上也越来越激烈,没有人、企业、资金等要素源源不断地注入,区域发展无从谈起,更谈不上创新。
在“国家级新区”的概念下,卖地建城成为了快速拉动板块热度的方式,南京江北新区成立后,房价坐地上涨,成交与认购量均有大幅攀升。然而并非所有新区都能消化这样的利好,2015年全国17个国家级新区排名中,排名第一的滨海新区GDP是最后一名贵安新区的155倍,有些新区,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正在吞咽高库存的“苦果”,沦为“鬼城”。
四、新常态下国家级新区的创新途径
新区创新可以从五个方面入手。第一,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发挥示范作用,政策设计导向必须从过去严重依赖财政税收、土地优惠政策,向有利于构建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主体、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必须从重审批、重监管向重服务、重效率,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营商环境,建立法制、高效、廉洁、透明的政府转变。第二,在开放型经济中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推动外贸体制改革,促使招商引资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第三,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的制度环境和人才环境,形成吸引创新型人才扎根、加快创新型企业成长、促进创新要素流动的良好创新环境。第四,在推动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探索网络智能、低碳高效、绿色生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鼓励各类新兴服务业态蓬勃发展。第五,在融合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在探索产城联动、产业联动、城乡联动的新模式中,创新发展路径。未来国家级新区的数量还会继续增加。如此表明了国家对新区寄于的厚望。
五、结束语
国家级新区贵在一个“新”字,但在经济新常态下,发展动力要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这个转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勇气和担当,也需要耐心和定力,国家级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