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瓯剧产生于浙江省温州市,并且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本文首先对瓯剧声腔唱法的技术含量与情感契合进行了深入分析,进而对瓯剧武旦表演讲究,以便能够使人们对瓯剧武旦表演有着更为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关键词】:瓯剧;武旦表演;艺术特色
瓯剧原稱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所以1959年改名为瓯剧。它已经生存发展三百多年,形成了自身非常有个性的独特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曾经是最受温州民众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之一,后来一度沉寂。最近几年在温州当地又掀起一股瓯剧热,这在传统戏曲不断衰落和边缘化的趋势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温州人一直有观看戏剧的传统,至今很多村落里都保留有戏台,在重大节日都会有戏曲演出。瓯剧之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复兴,除了缘于温州人对瓯剧的独特感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传播理念密切相关,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和渠道传播瓯剧艺术。
一、讲究规范,瓯剧武旦表演的特色展示
在瓯剧艺术形式的规范中,只有它的审美属性、美学原则是不可改变的,而那些具体的行为规范(表演、唱腔等),不但是可变的,可以弃旧创新的,而且往往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本该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想象力等得以自由发挥,为了戏曲艺术的生命之树常青,它们还必须不断变化,不断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综观欧剧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音乐(声腔、旋律、板式等),文学(剧本结构)、语言(韵律)、表演(唱念做打)、舞美(服装砌末等)的一切艺术形式的规范,无不随空间而不同,随时间而改变。
瓯剧的表演,唱做并重,以做功见长。如小生可分穷生戏、风雅戏、花戏、箭袍戏、雌雄戏、(童生)戏、胡子戏。在《陈州擂》、《玉麒麝》等剧中,翻扑跌打,一应俱全。小旦有悲、花、泼、癫、唱、武 等六类戏;花旦须兼演刀马旦,有时还要反串武小生,如《哪咤闹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头戏。二花兼演武花脸,如:《紫阳观》中杜青,要有"飞腿"、"倒爬"、"水鸡步"、"虎跳"等武功表演。此外,如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以及小花的"踢球"、"飞锣"、帽功、扇功等,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瓯剧长期活动于农村,表演具有朴素,明快和粗犷的风格。瓯剧的武戏,更具独特风格,吸收民间拳术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头",演员赤手空拳,互相搏斗,时翻时跌,动作紧凑。"打台面"中的"上高"、"脱圈"、"衔蛋"等技巧,亦颇惊险。其它如三节棍、梅花棍、对于连环(即"藤牌陈")等武技,均颇有特色。其他表演特技如《神州擂》的箭,《火焰山》的扇,《北湖州》的叉,《打店》的枷,以及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步",青衣的"背尸"等,都具特色。
作为一名瓯剧武旦演员,在经过长期的艰苦习艺后,能纯熟地掌握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手段,并且用之规范于自己的表演过程,确实难能可贵,但仅仅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有规范,同时又有在规范基础上的超越,达到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自由,那才是表演艺术的新境界。假如一个演员一招一式,一腔一调袭成规,那么,这些成规也就真的成了对艺术创造的束缚和阻碍了.我们在演戏时,常常碰到一些未得要领的演员,拼命地去学一种既成的表演程式,勉强也算学了下来,但用到舞台上,却怎么看怎么别扭,道理就在这里。
二、可塑性强,瓯剧武旦表演吸收民间拳术而成
欧剧表演,既有规范的一面,又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自由的一面。早时只有旦(正旦)、贴(亦称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与正生相配为男女主角。清中叶后,正旦的地位为花旦所代替,与小生相配,成为男女主角,正旦则成为专饰中年妇女的配角。后因武戏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清末以后,旦戏增加,各剧种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称"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个脚色。花旦专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许多戏中挑大梁;因而有人称之为"大梁旦"、"当家旦"。贴旦亦称作旦,亦扮演年青女子,常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称之为"二梁旦"。但贴旦专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贴旦仍有其所长和特色。如《西厢记》中花旦饰红娘,贴旦则饰崔莺莺。正旦主要演中年妇女,还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专演旦脚武打戏,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小青等。老旦专演老年妇人,有时兼演其它角色。三梁旦(三手旦)为旦脚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宫女等角色。小旦因每戏结尾大团圆时,常头披红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称"拜堂旦",多由学徒担任。小旦有悲、花、泼、癫、唱、武 等六类戏;花旦须兼演刀马旦,有时还要反串武小生,如《哪咤闹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头戏。由于瓯剧长期活动于农村,表演具有朴素,明快和粗犷的风格。瓯剧的武戏,更具独特风格,吸收民间拳术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头",演员赤手空拳,互相搏斗,时翻时跌,动作紧凑。"打台面"中的"上高"、"脱圈"、"衔蛋"等技巧,亦颇惊险。其它如三节棍、梅花棍、对于连环(即"藤牌陈")等武技,均颇有特色。其他表演特技如《神州擂》的箭,《火焰山》的扇,《北湖州》的叉,《打店》的枷,以及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步",青衣的"背尸"等,都具特色。
三、广学博采,技为戏用
如果欧剧武旦演员没有扎实过硬的武功基础,没有几出基功戏打底子,在舞台上就不可能打得猛,翻得冲,踢得准,不可能表演出武旦的美脆帅,更谈不上人物的塑造刻画,谈不上武旦艺术的创新,所以过硬的武功扎实的基础是武旦创新的前提。技巧是欧剧武旦艺术舞台表演的特色,技巧包括武艺和技艺,是武旦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种功力和绝活的展示,广学博采不单是为了展示武打技巧和表演手法,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戏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艺术性的博大精深,它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它的魅力在于演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戏曲艺术是博大的,瓯剧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并且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对于瓯剧舞台欧剧表演者来说,一定要加强对其表演艺术特色的创新和研究,从而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精髓,为观众奉献出更加美好的瓯剧表演。
参考文献:
[1]谈声贤 瓯剧《东瓯王》的音乐印象[期刊论文] -《文化艺术研究》 - 2014(z1)
[2]本 蕊 全球化文化霸权与瓯剧的命运[期刊论文] -《长江学术》 - 2012(1)
【关键词】:瓯剧;武旦表演;艺术特色
瓯剧原稱温州乱弹,因温州地处瓯江下游,古称“东瓯”,所以1959年改名为瓯剧。它已经生存发展三百多年,形成了自身非常有个性的独特表现手法与艺术风格,曾经是最受温州民众喜爱的戏曲表演形式之一,后来一度沉寂。最近几年在温州当地又掀起一股瓯剧热,这在传统戏曲不断衰落和边缘化的趋势下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温州人一直有观看戏剧的传统,至今很多村落里都保留有戏台,在重大节日都会有戏曲演出。瓯剧之所以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复兴,除了缘于温州人对瓯剧的独特感情之外,更重要的是与传播理念密切相关,利用现代传播方式和渠道传播瓯剧艺术。
一、讲究规范,瓯剧武旦表演的特色展示
在瓯剧艺术形式的规范中,只有它的审美属性、美学原则是不可改变的,而那些具体的行为规范(表演、唱腔等),不但是可变的,可以弃旧创新的,而且往往为了艺术创作和欣赏中本该具有的无限创造力、想象力等得以自由发挥,为了戏曲艺术的生命之树常青,它们还必须不断变化,不断创造,不断推陈出新。综观欧剧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的音乐(声腔、旋律、板式等),文学(剧本结构)、语言(韵律)、表演(唱念做打)、舞美(服装砌末等)的一切艺术形式的规范,无不随空间而不同,随时间而改变。
瓯剧的表演,唱做并重,以做功见长。如小生可分穷生戏、风雅戏、花戏、箭袍戏、雌雄戏、(童生)戏、胡子戏。在《陈州擂》、《玉麒麝》等剧中,翻扑跌打,一应俱全。小旦有悲、花、泼、癫、唱、武 等六类戏;花旦须兼演刀马旦,有时还要反串武小生,如《哪咤闹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头戏。二花兼演武花脸,如:《紫阳观》中杜青,要有"飞腿"、"倒爬"、"水鸡步"、"虎跳"等武功表演。此外,如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以及小花的"踢球"、"飞锣"、帽功、扇功等,均有独到之处。由于瓯剧长期活动于农村,表演具有朴素,明快和粗犷的风格。瓯剧的武戏,更具独特风格,吸收民间拳术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头",演员赤手空拳,互相搏斗,时翻时跌,动作紧凑。"打台面"中的"上高"、"脱圈"、"衔蛋"等技巧,亦颇惊险。其它如三节棍、梅花棍、对于连环(即"藤牌陈")等武技,均颇有特色。其他表演特技如《神州擂》的箭,《火焰山》的扇,《北湖州》的叉,《打店》的枷,以及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步",青衣的"背尸"等,都具特色。
作为一名瓯剧武旦演员,在经过长期的艰苦习艺后,能纯熟地掌握唱念做打等各种表演手段,并且用之规范于自己的表演过程,确实难能可贵,但仅仅这一点是远远不够的。有规范,同时又有在规范基础上的超越,达到随心所欲的艺术创造自由,那才是表演艺术的新境界。假如一个演员一招一式,一腔一调袭成规,那么,这些成规也就真的成了对艺术创造的束缚和阻碍了.我们在演戏时,常常碰到一些未得要领的演员,拼命地去学一种既成的表演程式,勉强也算学了下来,但用到舞台上,却怎么看怎么别扭,道理就在这里。
二、可塑性强,瓯剧武旦表演吸收民间拳术而成
欧剧表演,既有规范的一面,又有极大的可塑性和创造自由的一面。早时只有旦(正旦)、贴(亦称作旦)、夫(老旦)和小旦四色,正旦与正生相配为男女主角。清中叶后,正旦的地位为花旦所代替,与小生相配,成为男女主角,正旦则成为专饰中年妇女的配角。后因武戏增多,又添"武小旦"一色。清末以后,旦戏增加,各剧种又都增添了"三手旦"(或称"三梁旦")一色;使旦行多至七个脚色。花旦专演年青女子,唱做俱重,文武兼能。因其在许多戏中挑大梁;因而有人称之为"大梁旦"、"当家旦"。贴旦亦称作旦,亦扮演年青女子,常为花旦之配角,故有人称之为"二梁旦"。但贴旦专工唱,花旦更重做,故贴旦仍有其所长和特色。如《西厢记》中花旦饰红娘,贴旦则饰崔莺莺。正旦主要演中年妇女,还常兼演次要小生,武小旦专演旦脚武打戏,如《打店》中的孙二娘,《白蛇传》中的小青等。老旦专演老年妇人,有时兼演其它角色。三梁旦(三手旦)为旦脚中次而又次者,常演一些丫鬟、宫女等角色。小旦因每戏结尾大团圆时,常头披红巾充新娘拜堂,故又称"拜堂旦",多由学徒担任。小旦有悲、花、泼、癫、唱、武 等六类戏;花旦须兼演刀马旦,有时还要反串武小生,如《哪咤闹海》中的哪咤,是花旦的重头戏。由于瓯剧长期活动于农村,表演具有朴素,明快和粗犷的风格。瓯剧的武戏,更具独特风格,吸收民间拳术而成的"打短手"、"手面跟头",演员赤手空拳,互相搏斗,时翻时跌,动作紧凑。"打台面"中的"上高"、"脱圈"、"衔蛋"等技巧,亦颇惊险。其它如三节棍、梅花棍、对于连环(即"藤牌陈")等武技,均颇有特色。其他表演特技如《神州擂》的箭,《火焰山》的扇,《北湖州》的叉,《打店》的枷,以及小生的"麻雀步"、旦脚的"寸步"、"跌步"、"三脚步",青衣的"背尸"等,都具特色。
三、广学博采,技为戏用
如果欧剧武旦演员没有扎实过硬的武功基础,没有几出基功戏打底子,在舞台上就不可能打得猛,翻得冲,踢得准,不可能表演出武旦的美脆帅,更谈不上人物的塑造刻画,谈不上武旦艺术的创新,所以过硬的武功扎实的基础是武旦创新的前提。技巧是欧剧武旦艺术舞台表演的特色,技巧包括武艺和技艺,是武旦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种功力和绝活的展示,广学博采不单是为了展示武打技巧和表演手法,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戏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艺术性的博大精深,它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它的魅力在于演绎。
四、结论
综上所述,戏曲艺术是博大的,瓯剧凭借其独特的表演艺术特色深受当地人们的喜爱,并且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认可。因此,对于瓯剧舞台欧剧表演者来说,一定要加强对其表演艺术特色的创新和研究,从而能够真正领会其中精髓,为观众奉献出更加美好的瓯剧表演。
参考文献:
[1]谈声贤 瓯剧《东瓯王》的音乐印象[期刊论文] -《文化艺术研究》 - 2014(z1)
[2]本 蕊 全球化文化霸权与瓯剧的命运[期刊论文] -《长江学术》 - 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