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典型名片]
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和平守望者”,我军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以穿越喜马拉雅的胆识与勇气,实现团队建设历史性跨越,在喜马拉雅山脉留下了一串串“走科学路”的闪亮足迹……组建19年,先后8次扛回“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奖牌,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连续12年无事故案件,96%的连队跨入先进行列。团党委先后5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先进党委”,2006年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
盛夏时节,西藏雪域高原依然寒气逼人,风雪漫天。
在海拔4300米的藏北无人区,伴随着阳光刺破苍穹的一刹那,炮声乍起。一颗颗炮弹像长了眼睛,挟风带雨,呼啸而过,狠狠地砸在远力的4152高地上。追寻着炮火划过的轨迹,地面,一片怒吼的装甲铁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向顽“敌”发起攻击……
观察所里,一片议论之声:谁有这般胆识,敢撵着炮弹冲锋?
一位将军轻轻放下手中望远镜,颔首微笑:“肯定是摩步团!”
这,不过是这支高原机械化部队千百次实兵演习场上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利剑出鞘”。
1990年8月1日,一而“高原铁骑、戍边卫国”的锦旗被授予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自那时起,摩步团一茬茬官兵便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一次次填补雪域高原练兵空白,一次次跨越世界军事史上的“无人区”,一次次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交出满意答卷…………
站得高才看得远,看得远才走得远。驻守地球之巅,阻隔的是距离,穿越的是视野,他们始终追波逐浪挺立军事变革最前沿
这是一次与世界新军事变变革步伐同频共振的实兵实装演习。共振的实兵实装演习。
2000年10月,摩步团结合自身担负的使命任务和西藏地形特点,根据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启示,组织了代号为“雪域2000”的实兵实装演习。
演习以“非接触的形式”进行。尽管红蓝双方直到“战争”结束也没能“碰上面”,双方也未费一弹一炮,但在“发现即被摧毁”的评判标准下,蓝方因未能躲过红方电子侦察而告失败。
怪!不见面,不开枪,演习也能定成败。这回,摩步团官兵也让近在咫尺的兄弟单位对战争“陌生”了一把。
“这次演习开了高寒山地信息化战争的先河,意义重大。”这是上级首长和机关对这次演习最核心的总结与讲评。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印记着的是摩步团官兵追波逐浪挺立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的深深足迹。
时任团长杨光跃深有感触地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摩步团官兵站在地球之巅,只有时刻放眼全球,尽览世界风云,才能追波逐浪,时刻走在世界军事变革最前沿。”
2003年11月,西藏军区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的精英和军队院校的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尽管蓝军做了充分准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摩步团官兵却以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对方的装甲部队成了瞎子聋子。见此,参加演练的院校专家由衷地佩服与感慨:“没想到在相对封闭偏远的雪域高原还有这样一支如此现代化的部队。”
海拔高标准更高,思路变标准不变。19年来,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始终如一
摩步团组建之初,团党委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与艰难决策。
那年冬天,摩步团接连发生两起事故,一起是手榴弹实弹投掷时,一名战士因过度紧张手榴弹不慎从手中滑落,因处置及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给手榴弹实弹投掷留下了巨大阴影;一起是轻武器实弹射击考核时,发生枪走火造成一名战士意外身亡。
前后不到一星期,接连两起事故,这不仅在全团官兵引起了不安与恐慌,而且还引来了两级军区联合工作组调查与整顿。
训练还搞不搞,考核还照不照常进行?顿时,这成了摆在党委“一班人”面前的一大难题。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团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事故原因要查找,教训要汲取,绝不能以消极保安全而放松了军事训练,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海拔高标准更高,思路变标准不变。现任团长郑卫国深有感触,他说。“19年来,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尽管每届团党委抓工作的思路各有侧重,可是每届班子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却始终如一。”
如今,坚持战斗力高标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治训,已成为团队抓军事训练的一条“铁律”——凡是训练考核弄虚作假,擅自降低标准难度的,一律追究领导责任,所在单位当年评选先进单位没门。
翻阅摩步团的年度训练记录,其间记录了他们一串串“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始终如一”的坚实足迹。
装甲车蝶形移位驾驶训练,大纲没有要求闭窗驾驶。训练中,官兵一个个都主动要求闭窗驾驶。这就好似瞎子开车,在起初的训练中尽管驾驶员一个个都被撞得鼻青脸肿,可没有一人叫苦退却。有人对此不解,官兵回答说:“战场上如果开窗驾驶,无异把自己当作活靶子主动送敌人打,平时训练就得坚持按实战标准练。”
西藏军区机关有一组军事训练考核成绩统计百分比:在军区统一组织的大大小小32项军事比武中,摩步团夺走其中96%的金牌。面对如此“强大”的摩步团,一些友邻部队官兵也坦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与摩步团官兵同擂争霸。”
生命有禁区,挑战无禁地。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无法改变,但极限却可以挑战与突破,他们一次次向战斗力的极限发起冲锋
被喻为“世界屋脊”的西藏,因其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是地理上的“地球第三极”。在这里,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50多摄氏度,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徒步行走相当内地负重20公斤,一向被视为“生命禁区”。
首任团长孙德禹至今清楚地记得,部队刚组建时,尽管官兵都是从各部队抽来的佼佼者,可面对早上5000米长跑,上午开课前伸展双臂握两块砖头绕营区跑4圈、蛙跳200次,中午体能强化半小时,下午开课前先做100个俯卧撑和100次负重下蹲,晚上睡觉前练倒立15分钟和仰卧起坐100次的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食谱”,很多人还是吃不消,一些官兵相继累倒或病倒。紧接着,为逃避这种被官兵称为“魔鬼体能训练”的高强度高难度体能训练,不少人纷纷当起了“逃兵”,有的官兵想方设法找关系调走,有的战士甚至整天哭着闹着要退伍。
“团长,你不为你的‘乌纱帽’着想,也得替官兵生命着想,西藏不比在内地,再这样下去弄不好会死人的。”一些人纷纷找到团长孙德禹,就连上级机关也给他打电话,提出或要求降低体能训练标准。
在团里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孙德禹见大家争论不休,经过一番沉思,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驻藏部队的传家宝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革命老前辈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艰苦岁月里,能够挑战生命极限,创造无数人间奇迹。我们作为老西藏的新一辈,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在西藏,你不向生命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打得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总之,训练方法可以改,训练标准决不能降!”
最终,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魔鬼体能训练”被坚持了下来。
“在西藏,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固然无法改变,但战斗力的极限却可以不断挑战与突破。”现任团长郑卫国深有感触地说。19年来,在藏北无人区,在藏南谷地,在冰峰雪岭里,在雨季丛林间,都留下了摩步团官兵野外生存训练的足迹,他们在一次次遭遇雪崩泥石流、战胜野狗猛兽攻击、忍受饥饿病魔折磨的生死历险中成功探索出30多种生存技能。
挑战的是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近年来,摩步团官兵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先后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摆兵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空白,刷新了暴风雪夜里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记录。
创新突破的不仅仅是思想壁垒,创新也是战斗力。全团人人谋打赢,个个思创新,他们沿着创新阶梯一步步攀向战斗力巅峰
那年,摩步团官兵驾驶新型装甲战车参加上级组织的野外攻防综合演练。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发起最后冲锋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时刻,摩步团驾驶的装甲车居然被兄弟单位徒步负重的步兵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摩步团官兵颜面尽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们从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请来技术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得到的答复却让他们失望:“在海拔5000多米,含氧量不足内地40%的恶劣环境中,严重缺氧会导致装甲车发动机功率降低25%以上,如何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目前我们没有有效办法。”
有了“风火轮”竟然不如“铁脚板”快的惨痛教训,摩步团党委“一班人”在总结中认准了一个理:从创新中寻找出路,破解难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军人的职责和要求。
很快,摩步团依靠自身力量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便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历程。为了弄清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技术性能,他们不仅翻旧了30多本说明书,上网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与数据,而且画了堆起来有4尺多高的设计草图。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他们终于通过改进气道增加氧气、调整供油角增大供油量等办法,成功破解了这一新型装甲车高原机动难的问题,使“铁骑”顺利渡过了“水土不服”关。
某型步战车因其火力强,机动性好,突击作战优势明显,被官兵誉为“单打独斗终极杀手”。然而,因通信不畅使得其难以形成战斗合力。为解决这一难题,摩步团成立了团长为组长的攻关小组,对这一战车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历时一年,他们成功将无线通令指挥系统“嫁接”到该型战车上。车行千里一“信”牵,插上信息化翅膀的步战车作战能力成倍增长。
创新的阶梯一旦开启,攀登的脚步就再也难止步。近年来,摩步团官兵自主创新了“车载某型炮弹链回收装置”、“炮塔密封圈”等近60项装备革新成果。其中,某新履带轮式装甲车履带快速更换装备、实时无线信息传输定位系统等科研成果还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天赢得人才,明天就能赢得战争。环境虽偏远闭塞,但培养人才的眼光决不短浅,他们在赢得人才中把握先机赢得未来
摩步团想方设法从内地部队“挖”进一批高尖精人才。可不到两年,这些人才都因西藏地理偏远,条件艰苦而想方设法离开了,考校的考校,调走的调走,转业的转业,当初引进20多名人才最后只剩下5人。
然而,这更进一步坚定了摩步团党委培养高尖精人才的决心:“越是地处偏远,越是条件艰苦,越需要培养人才,越需要保留人才。”
比决心更大的是行动。官兵们十分感慨地说“为了人才,团党委宁愿舍弃金牌。”
1999年3月,西藏军区组织全区团以上单位参加的军事比武竞赛活动,旨在检验各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与本领。
面对这次含金量极高的比武竞赛,各参赛单位都高度重视,纷纷抽组训练和技术尖子开展封闭式集训。摩步团党委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次展现实力与争金夺银的良好机会。为此,团里还专门成立以时任团长杨光跃为组长的集训队,精挑细选10名尖子中的尖子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准备在比武竞赛中一展身手。
正当大家信心十足,比武在即之时,上级却分给摩步团2个出国学习深造名额,而报到日期恰好又在比武竞赛之前。权衡再三,在党委会上,时任政委宋景原坚定地提出:“我们宁可不要奖牌,也要培养人才。”最终,团党委出人意料地把夺金呼声最高的那2名种子选手送上了异国求学的征途。结果,在此次比武竞赛中摩步团因1分之差屈居第二。
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起初,官兵既心痛,更纳闷,为了这次比武竞赛,其他兄弟单位想方设法把在外面学习深造的人才召回来都来不及,我们却在这节骨眼上主动把种子选手送走,这究竟是图个啥?
在金牌与人才之间,摩步团党委毫不犹豫地选择人才,是因为他们深谙一个理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关键靠人才,只有今天赢得人才,明天才能赢得战争。用现任政委肖光富的话就是:“出国深造,名额有限,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现在丢一块金牌,是为了夺取未来战场的制胜权。”
痛失金牌赢得人才。在今天的摩步团,一个新型的人才群正在崛起:干部100%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研究生干部27名;干部和士官100%计算机过级;有“铁甲神医”韩正军、“网络高手”任光玺、“修理精工”张定理、“全军优秀参谋”樵小锋、“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许概等百名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用计算机推动着战车,用芯片联接起铁甲,一步步把摩步团军事训练推向更高层次。
如今,在摩步团,人才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一项项技术革新成果和一种种新战法新训法呼之即出,由战士许概牵头研制的“车载高炮弹链回收装置”,彻底解决了弹壳乱飞难题;由装备处工程师韩正军主持研发的“某型车载电台数据传输适配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发明三等奖;还有官兵创新的“打地堡四法”、“打装甲八法”等新战法,成功解决困扰官兵多年的高原作战的诸多难题……
责任编辑 王通化
西藏军区某摩步团,喜马拉雅山脉脚下的“和平守望者”,我军高海拔地区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以穿越喜马拉雅的胆识与勇气,实现团队建设历史性跨越,在喜马拉雅山脉留下了一串串“走科学路”的闪亮足迹……组建19年,先后8次扛回“全面建设先进单位”奖牌,连续11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连续12年无事故案件,96%的连队跨入先进行列。团党委先后5次被两级军区表彰为“先进党委”,2006年被总政治部表彰为“全军先进党委”。
盛夏时节,西藏雪域高原依然寒气逼人,风雪漫天。
在海拔4300米的藏北无人区,伴随着阳光刺破苍穹的一刹那,炮声乍起。一颗颗炮弹像长了眼睛,挟风带雨,呼啸而过,狠狠地砸在远力的4152高地上。追寻着炮火划过的轨迹,地面,一片怒吼的装甲铁流,以雷霆万钧之势向顽“敌”发起攻击……
观察所里,一片议论之声:谁有这般胆识,敢撵着炮弹冲锋?
一位将军轻轻放下手中望远镜,颔首微笑:“肯定是摩步团!”
这,不过是这支高原机械化部队千百次实兵演习场上再寻常不过的一次“利剑出鞘”。
1990年8月1日,一而“高原铁骑、戍边卫国”的锦旗被授予这支新组建的部队。自那时起,摩步团一茬茬官兵便牢记嘱托,不辱使命,一次次填补雪域高原练兵空白,一次次跨越世界军事史上的“无人区”,一次次在重大军事行动中交出满意答卷…………
站得高才看得远,看得远才走得远。驻守地球之巅,阻隔的是距离,穿越的是视野,他们始终追波逐浪挺立军事变革最前沿
这是一次与世界新军事变变革步伐同频共振的实兵实装演习。共振的实兵实装演习。
2000年10月,摩步团结合自身担负的使命任务和西藏地形特点,根据科索沃战争带来的启示,组织了代号为“雪域2000”的实兵实装演习。
演习以“非接触的形式”进行。尽管红蓝双方直到“战争”结束也没能“碰上面”,双方也未费一弹一炮,但在“发现即被摧毁”的评判标准下,蓝方因未能躲过红方电子侦察而告失败。
怪!不见面,不开枪,演习也能定成败。这回,摩步团官兵也让近在咫尺的兄弟单位对战争“陌生”了一把。
“这次演习开了高寒山地信息化战争的先河,意义重大。”这是上级首长和机关对这次演习最核心的总结与讲评。
其实,这句话的背后,印记着的是摩步团官兵追波逐浪挺立世界新军事变革前沿的深深足迹。
时任团长杨光跃深有感触地说:“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看得远才能走得远。摩步团官兵站在地球之巅,只有时刻放眼全球,尽览世界风云,才能追波逐浪,时刻走在世界军事变革最前沿。”
2003年11月,西藏军区邀请10多名内地装甲部队的精英和军队院校的专家,带领从西藏军区所属部队抽调的战斗骨干组成蓝军分队与摩步团进行对抗演练。尽管蓝军做了充分准备,然而谁也没有想到,摩步团官兵却以电磁覆盖这一“前卫”战法让对方的装甲部队成了瞎子聋子。见此,参加演练的院校专家由衷地佩服与感慨:“没想到在相对封闭偏远的雪域高原还有这样一支如此现代化的部队。”
海拔高标准更高,思路变标准不变。19年来,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始终如一
摩步团组建之初,团党委经历了一次严峻考验与艰难决策。
那年冬天,摩步团接连发生两起事故,一起是手榴弹实弹投掷时,一名战士因过度紧张手榴弹不慎从手中滑落,因处置及时没造成人员伤亡,但给手榴弹实弹投掷留下了巨大阴影;一起是轻武器实弹射击考核时,发生枪走火造成一名战士意外身亡。
前后不到一星期,接连两起事故,这不仅在全团官兵引起了不安与恐慌,而且还引来了两级军区联合工作组调查与整顿。
训练还搞不搞,考核还照不照常进行?顿时,这成了摆在党委“一班人”面前的一大难题。经过一番激烈思想斗争,团党委“一班人”统一思想:事故原因要查找,教训要汲取,绝不能以消极保安全而放松了军事训练,削弱了部队战斗力。
海拔高标准更高,思路变标准不变。现任团长郑卫国深有感触,他说。“19年来,班子换了一届又一届,官兵走了一茬又一茬,尽管每届团党委抓工作的思路各有侧重,可是每届班子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却始终如一。”
如今,坚持战斗力高标准,从难从严从实战出发治训,已成为团队抓军事训练的一条“铁律”——凡是训练考核弄虚作假,擅自降低标准难度的,一律追究领导责任,所在单位当年评选先进单位没门。
翻阅摩步团的年度训练记录,其间记录了他们一串串“坚持战斗力高标准始终如一”的坚实足迹。
装甲车蝶形移位驾驶训练,大纲没有要求闭窗驾驶。训练中,官兵一个个都主动要求闭窗驾驶。这就好似瞎子开车,在起初的训练中尽管驾驶员一个个都被撞得鼻青脸肿,可没有一人叫苦退却。有人对此不解,官兵回答说:“战场上如果开窗驾驶,无异把自己当作活靶子主动送敌人打,平时训练就得坚持按实战标准练。”
西藏军区机关有一组军事训练考核成绩统计百分比:在军区统一组织的大大小小32项军事比武中,摩步团夺走其中96%的金牌。面对如此“强大”的摩步团,一些友邻部队官兵也坦言:“天不怕地不怕,就怕与摩步团官兵同擂争霸。”
生命有禁区,挑战无禁地。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无法改变,但极限却可以挑战与突破,他们一次次向战斗力的极限发起冲锋
被喻为“世界屋脊”的西藏,因其海拔高,自然环境恶劣,是地理上的“地球第三极”。在这里,高寒缺氧,年平均气温零下3摄氏度,最低温度达零下50多摄氏度,平均含氧量不足内地的50%,徒步行走相当内地负重20公斤,一向被视为“生命禁区”。
首任团长孙德禹至今清楚地记得,部队刚组建时,尽管官兵都是从各部队抽来的佼佼者,可面对早上5000米长跑,上午开课前伸展双臂握两块砖头绕营区跑4圈、蛙跳200次,中午体能强化半小时,下午开课前先做100个俯卧撑和100次负重下蹲,晚上睡觉前练倒立15分钟和仰卧起坐100次的挑战生理极限的体能训练“食谱”,很多人还是吃不消,一些官兵相继累倒或病倒。紧接着,为逃避这种被官兵称为“魔鬼体能训练”的高强度高难度体能训练,不少人纷纷当起了“逃兵”,有的官兵想方设法找关系调走,有的战士甚至整天哭着闹着要退伍。
“团长,你不为你的‘乌纱帽’着想,也得替官兵生命着想,西藏不比在内地,再这样下去弄不好会死人的。”一些人纷纷找到团长孙德禹,就连上级机关也给他打电话,提出或要求降低体能训练标准。
在团里召开的党委扩大会议上,孙德禹见大家争论不休,经过一番沉思,慢慢从座位上站起来,语重心长地说:“我们驻藏部队的传家宝就是特别能吃苦、特别 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创业。革命老前辈在进军西藏、解放西藏、保卫西藏,建设西藏的艰苦岁月里,能够挑战生命极限,创造无数人间奇迹。我们作为老西藏的新一辈,吃点苦、受点累算不了什么。在西藏,你不向生命极限挑战,战斗力就得不到提高,打得赢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总之,训练方法可以改,训练标准决不能降!”
最终,这种高强度高难度的“魔鬼体能训练”被坚持了下来。
“在西藏,高寒缺氧的地理环境固然无法改变,但战斗力的极限却可以不断挑战与突破。”现任团长郑卫国深有感触地说。19年来,在藏北无人区,在藏南谷地,在冰峰雪岭里,在雨季丛林间,都留下了摩步团官兵野外生存训练的足迹,他们在一次次遭遇雪崩泥石流、战胜野狗猛兽攻击、忍受饥饿病魔折磨的生死历险中成功探索出30多种生存技能。
挑战的是极限,收获的是战斗力。近年来,摩步团官兵一次次向战斗力极限发起冲锋,先后填补了装甲车横渡雅鲁藏布江、摆兵4800米雪线演练步装协同等200多个高原军事空白,刷新了暴风雪夜里500公里紧急机动、4昼夜不间断渗透作战等60余项高原军事记录。
创新突破的不仅仅是思想壁垒,创新也是战斗力。全团人人谋打赢,个个思创新,他们沿着创新阶梯一步步攀向战斗力巅峰
那年,摩步团官兵驾驶新型装甲战车参加上级组织的野外攻防综合演练。在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雪山,发起最后冲锋抢占制高点的关键时刻,摩步团驾驶的装甲车居然被兄弟单位徒步负重的步兵甩在了后面。
这一次,摩步团官兵颜面尽失,再也坐不住了。于是,他们从相关科研院所和生产厂家请来技术专家进行集中会诊,得到的答复却让他们失望:“在海拔5000多米,含氧量不足内地40%的恶劣环境中,严重缺氧会导致装甲车发动机功率降低25%以上,如何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目前我们没有有效办法。”
有了“风火轮”竟然不如“铁脚板”快的惨痛教训,摩步团党委“一班人”在总结中认准了一个理:从创新中寻找出路,破解难题,这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军人的职责和要求。
很快,摩步团依靠自身力量组成的联合攻关小组便开始了艰苦的攻关历程。为了弄清发动机工作原理及技术性能,他们不仅翻旧了30多本说明书,上网查阅了1000多万字的相关资料与数据,而且画了堆起来有4尺多高的设计草图。经过近一年的刻苦攻关,他们终于通过改进气道增加氧气、调整供油角增大供油量等办法,成功破解了这一新型装甲车高原机动难的问题,使“铁骑”顺利渡过了“水土不服”关。
某型步战车因其火力强,机动性好,突击作战优势明显,被官兵誉为“单打独斗终极杀手”。然而,因通信不畅使得其难以形成战斗合力。为解决这一难题,摩步团成立了团长为组长的攻关小组,对这一战车进行信息化升级改造。历时一年,他们成功将无线通令指挥系统“嫁接”到该型战车上。车行千里一“信”牵,插上信息化翅膀的步战车作战能力成倍增长。
创新的阶梯一旦开启,攀登的脚步就再也难止步。近年来,摩步团官兵自主创新了“车载某型炮弹链回收装置”、“炮塔密封圈”等近60项装备革新成果。其中,某新履带轮式装甲车履带快速更换装备、实时无线信息传输定位系统等科研成果还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三等奖。
今天赢得人才,明天就能赢得战争。环境虽偏远闭塞,但培养人才的眼光决不短浅,他们在赢得人才中把握先机赢得未来
摩步团想方设法从内地部队“挖”进一批高尖精人才。可不到两年,这些人才都因西藏地理偏远,条件艰苦而想方设法离开了,考校的考校,调走的调走,转业的转业,当初引进20多名人才最后只剩下5人。
然而,这更进一步坚定了摩步团党委培养高尖精人才的决心:“越是地处偏远,越是条件艰苦,越需要培养人才,越需要保留人才。”
比决心更大的是行动。官兵们十分感慨地说“为了人才,团党委宁愿舍弃金牌。”
1999年3月,西藏军区组织全区团以上单位参加的军事比武竞赛活动,旨在检验各部队信息化条件下作战能力与本领。
面对这次含金量极高的比武竞赛,各参赛单位都高度重视,纷纷抽组训练和技术尖子开展封闭式集训。摩步团党委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次展现实力与争金夺银的良好机会。为此,团里还专门成立以时任团长杨光跃为组长的集训队,精挑细选10名尖子中的尖子进行集中强化训练,准备在比武竞赛中一展身手。
正当大家信心十足,比武在即之时,上级却分给摩步团2个出国学习深造名额,而报到日期恰好又在比武竞赛之前。权衡再三,在党委会上,时任政委宋景原坚定地提出:“我们宁可不要奖牌,也要培养人才。”最终,团党委出人意料地把夺金呼声最高的那2名种子选手送上了异国求学的征途。结果,在此次比武竞赛中摩步团因1分之差屈居第二。
煮熟的鸭子就这样飞了。起初,官兵既心痛,更纳闷,为了这次比武竞赛,其他兄弟单位想方设法把在外面学习深造的人才召回来都来不及,我们却在这节骨眼上主动把种子选手送走,这究竟是图个啥?
在金牌与人才之间,摩步团党委毫不犹豫地选择人才,是因为他们深谙一个理打赢未来高技术战争关键靠人才,只有今天赢得人才,明天才能赢得战争。用现任政委肖光富的话就是:“出国深造,名额有限,机会难得,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现在丢一块金牌,是为了夺取未来战场的制胜权。”
痛失金牌赢得人才。在今天的摩步团,一个新型的人才群正在崛起:干部100%取得大专以上学历,研究生干部27名;干部和士官100%计算机过级;有“铁甲神医”韩正军、“网络高手”任光玺、“修理精工”张定理、“全军优秀参谋”樵小锋、“全军学习成才先进个人”许概等百名优秀人才。这些人才用计算机推动着战车,用芯片联接起铁甲,一步步把摩步团军事训练推向更高层次。
如今,在摩步团,人才成为战斗力提升的“倍增器”,一项项技术革新成果和一种种新战法新训法呼之即出,由战士许概牵头研制的“车载高炮弹链回收装置”,彻底解决了弹壳乱飞难题;由装备处工程师韩正军主持研发的“某型车载电台数据传输适配器”,获得军队科技进步发明三等奖;还有官兵创新的“打地堡四法”、“打装甲八法”等新战法,成功解决困扰官兵多年的高原作战的诸多难题……
责任编辑 王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