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论述了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分析了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并从开展污染防治、制定总体规划、发展绿色产业、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宣传和完善工作机制等6个方面,对皖南地区推进绿色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皖南地区;绿色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11-03
Discussion on Gree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Sang Zhongying1 et al.
(1Xuanche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Xuancheng 24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is great project.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6 aspects:Carrying out pollution prevention,making master plan,developing green industries,broaden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improving publicity and improving working mechanism.
Key words:Southern Anhui province;Green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皖南地区以地理位置划分,特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等6市,共21个县(市、区),国土面积36536km2,约占安徽省国土面积的40.8%。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国方略,对绿色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明确提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绿色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
1 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
1.1 优势 一是自然生態优势。境内有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河流有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生态环境优良,其中宣城市是安徽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安徽省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环保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2016年度各省辖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的市分别为芜湖、黄山、马鞍山、宣城和合肥,其中皖南地区占4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的基础。二是区位优势独特。皖南地区紧临长三角和长江黄金水道,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桥头堡”,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皖南地区在绿色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主动对江浙沪,获得相关支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必要性 安徽是最靠近长三角的中部省份,是长三角的“后花园”,皖南地区无疑是“后花园”的核心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皖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实施绿色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施绿色发展是克服发展短板,加快推进自身发展的需求。皖南地区绿色经济体系尚未健全,部分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绿色制造水平还不高,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绿色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将更加高效推动皖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强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和行动,但认识还不深、还不透,少数干部群众自满于自然禀赋优越,存在轻保护、重发展的思想,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少数地方和部门在发展价值取向上仍存在片面地追求GDP的思想;一些企业环保意识较差,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群众还没有尝到绿色发展成果的甜头,注重自身小环境较多,生态保护意识还有一定差距。
2.2 绿色发展协调性不够 皖南地区各市虽然均成立了绿色发展专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了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但由于各地绿色发展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部门,导致各地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各部门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2.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皖南地区各市绿色产业的底数不清,现状也没有全面调查,缺乏绿色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导致下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的精准性不足,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皖南地区除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外,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偏弱。另外,皖南部分城市高耗能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如宣城市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158.4亿元,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36.8%,较全省占比高9.9个百分点。 2.4 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绿色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推动,缺乏对绿色产业的统筹引导,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除部分地市旅游品牌较响外,绿色产品不多,亮点不靓、品牌不响,绿色竞争力不明显,导致“金山银山”效益未显现。
2.5 绿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绿色设施保障功能不健全,县乡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建设不到位,设施运行不正常。
3 皖南地区推进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基础,绿色发展就是空谈。皖南地区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很大,甚至有恶化的风险,如芜湖市2018年1月至8月初PM2.5浓度为54.4μg/m3,较2017年同期45.3μg/m3增加20.1%,优良天数同比减少9.2%。因此,皖南地区必须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安徽省政府制定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以建制镇、乡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管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行一些列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大力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
3.2 制定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 皖南各市要做好绿色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推进“多规合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完善皖南地区市、县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3.3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经济体系的形成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着手,推动产业变绿,绿变产业。
3.3.1 积极打造绿色制造基地 促进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循环生产方式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进资源再生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加快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推进绿色制造工作格局,打造长三角绿色制造基地。
3.3.2 加速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坚持“生态+”方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使用率。实施畜牧业绿色发展工程,全面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活动。积极发展体验型、观光型休闲农业,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3.3 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消费品牌,如宣城市正在打造皖南养老休闲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等。加速互联网与现代物流等相关领域联动,与生态旅游、养老、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速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推进绿色出行。完善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体系,规范发展网约车,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
3.3.4 发展绿色清洁能源 建设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4 拓宽绿色发展投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转移支付、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循环、节能减排、生态示范创建等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合作,对绿色产业和生态建设项目在用地指标、基础配套、资金贷款、项目审批等给予优先安排。
3.5 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培育绿色生活理念 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加快形成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校园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认可与价值追求。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中国植树节、全国土地日、低碳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养成绿色思维、绿色行为、绿色习惯,形成“人人都是节能主体、个个都是绿色卫士”的良好氛围。
3.6 完善工作机制 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系统梳理和优化整合推动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是财政、金融、投资、人才等方面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针对辖区各地开展共同但有区别的绿色发展考核,更好地体现政策上的协调和公平。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皖南地区;绿色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X8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8)19-0011-03
Discussion on Gree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 Province
Sang Zhongying1 et al.
(1Xuancheng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enter,Xuancheng 24500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dvantages and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gree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in this great project.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in southern Anhui,it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from 6 aspects:Carrying out pollution prevention,making master plan,developing green industries,broadening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channels,improving publicity and improving working mechanism.
Key words:Southern Anhui province;Green development;Problems;Countermeasures
皖南地区以地理位置划分,特指安徽长江以南地区,包括黄山、池州、宣城、芜湖、马鞍山、铜陵等6市,共21个县(市、区),国土面积36536km2,约占安徽省国土面积的40.8%。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治国方略,对绿色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明确提出“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这体现出党中央国务院把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施绿色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的具体实践。
1 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的优势和必要性
1.1 优势 一是自然生態优势。境内有九华山、黄山和天目山,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河流有长江、新安江、青弋江、水阳江四大水系,生态环境优良,其中宣城市是安徽唯一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安徽省统计局、发展改革委、环保厅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16年生态文明建设年度评价结果公报》显示,2016年度各省辖市绿色发展指数排名前5位的市分别为芜湖、黄山、马鞍山、宣城和合肥,其中皖南地区占4位,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的基础。二是区位优势独特。皖南地区紧临长三角和长江黄金水道,是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经济辐射的“桥头堡”,长三角地区江浙沪经济发达,技术先进,皖南地区在绿色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主动对江浙沪,获得相关支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2 必要性 安徽是最靠近长三角的中部省份,是长三角的“后花园”,皖南地区无疑是“后花园”的核心地区,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皖南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对长三角区域的生态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实施绿色发展,不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整个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实施绿色发展是克服发展短板,加快推进自身发展的需求。皖南地区绿色经济体系尚未健全,部分城市产业结构单一,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绿色制造水平还不高,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占比较低,绿色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实施绿色发展行动,将更加高效推动皖南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2 皖南地区实施绿色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绿色发展的主动意识不强 走绿色可持续发展道路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共识和行动,但认识还不深、还不透,少数干部群众自满于自然禀赋优越,存在轻保护、重发展的思想,忽视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少数地方和部门在发展价值取向上仍存在片面地追求GDP的思想;一些企业环保意识较差,违反环保法律法规的现象时有发生;广大群众还没有尝到绿色发展成果的甜头,注重自身小环境较多,生态保护意识还有一定差距。
2.2 绿色发展协调性不够 皖南地区各市虽然均成立了绿色发展专项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制定了绿色发展行动实施方案,但由于各地绿色发展专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环保部门,导致各地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存在着不协调的问题,各部门之间未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机制。
2.3 产业结构不够合理 皖南地区各市绿色产业的底数不清,现状也没有全面调查,缺乏绿色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导致下一步推动绿色发展的精准性不足,政策措施针对性不强。皖南地区除芜湖市和马鞍山市外,历史上以农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步伐不快,在短时间内难以改变,现代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偏弱。另外,皖南部分城市高耗能产业占比依然较高,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如宣城市2016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完成增加值158.4亿元,增加值占全部规上工业比重为36.8%,较全省占比高9.9个百分点。 2.4 市场体系不够健全 绿色发展主要还是依赖于政府推动,缺乏对绿色产业的统筹引导,绿色发展的市场机制不完善。除部分地市旅游品牌较响外,绿色产品不多,亮点不靓、品牌不响,绿色竞争力不明显,导致“金山银山”效益未显现。
2.5 绿色基础设施不够完善 绿色设施保障功能不健全,县乡环境治理设施建设滞后,污水管网建设不到位,设施运行不正常。
3 皖南地区推进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3.1 大力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改善环境质量 没有优良的生态环境质量作为基础,绿色发展就是空谈。皖南地区部分地区环境质量改善压力很大,甚至有恶化的风险,如芜湖市2018年1月至8月初PM2.5浓度为54.4μg/m3,较2017年同期45.3μg/m3增加20.1%,优良天数同比减少9.2%。因此,皖南地区必须坚持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按照安徽省政府制定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方案,全力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联防联控和流域共治,实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强化污染防治设施建设,以建制镇、乡集镇和中心村为重点,因地制宜建设低成本、易管理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建设管理,完善天然林保护制度,推行一些列资源有偿使用和补偿机制,大力开展林业“增绿增效”行动,强化绿色生态屏障功能。
3.2 制定绿色发展的总体规划 皖南各市要做好绿色经济发展顶层设计,推进“多规合一”,优化生产、生活、生态布局。完善皖南地区市、县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划定和严守生态保护、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优化各类用地规模、结构和布局,统筹配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立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促进形成功能清晰、协调有序的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格局。
3.3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推进绿色经济体系的形成 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和全过程,从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着手,推动产业变绿,绿变产业。
3.3.1 积极打造绿色制造基地 促进先进制造业绿色发展和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推广应用循环生产方式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进资源再生利用和再制造产业发展。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标准为引领,建设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四位一体的绿色制造体系,争创国家级绿色园区,加快形成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有效驱动的推进绿色制造工作格局,打造长三角绿色制造基地。
3.3.2 加速发展现代绿色农业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構性改革,坚持“生态+”方向,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推广低毒、低残留农药的使用,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提高化肥使用率。实施畜牧业绿色发展工程,全面开展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活动。积极发展体验型、观光型休闲农业,加快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业的融合发展。
3.3.3 大力发展生态服务业 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提升,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服务消费品牌,如宣城市正在打造皖南养老休闲城市、旅游目的地城市和中国文房四宝之城等。加速互联网与现代物流等相关领域联动,与生态旅游、养老、教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加速融合发展。加快发展绿色低碳交通,推进绿色出行。完善公共交通、自行车等绿色出行体系,规范发展网约车,构建多样化、差异化出行服务体系。
3.3.4 发展绿色清洁能源 建设安全稳定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清洁高效利用化石能源,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进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风力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提高电煤在煤炭消费中的比重,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3.4 拓宽绿色发展投融资渠道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的转移支付、环保专项资金支持。发展“绿色金融”,开发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金融产品,设立绿色发展基金,支持污染防治、绿色低碳循环、节能减排、生态示范创建等绿色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与央企、民企、外企的合作,对绿色产业和生态建设项目在用地指标、基础配套、资金贷款、项目审批等给予优先安排。
3.5 加强宣传引导,积极培育绿色生活理念 大力推进绿色消费和低碳生活理念,加快形成低碳消费的生活方式。广泛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大力传播生态文化理念,把绿色发展、生态文明知识纳入精神文明建设体系和校园教育体系、成人继续教育体系,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观念认可与价值追求。充分利用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地球日、中国植树节、全国土地日、低碳日等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养成绿色思维、绿色行为、绿色习惯,形成“人人都是节能主体、个个都是绿色卫士”的良好氛围。
3.6 完善工作机制 健全工作机制和保障体系。系统梳理和优化整合推动绿色发展的相关政策,重点是财政、金融、投资、人才等方面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明确牵头部门责任,强化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制定绿色发展考核指标体系,针对辖区各地开展共同但有区别的绿色发展考核,更好地体现政策上的协调和公平。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