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想说选你不容易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一个奇怪现象的背后
  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曾经呼吁:“高中同学们,请多多写记叙文,多多写自己吧!”“单从高考‘拿分’来看,写记叙文也分明优胜于议论文。”“面广量大的所谓‘议论文’几乎千篇一律,均是公理、常理、大道理,甚至‘不讲理’。这种作文委实把阅卷人读倦了、读厌了。请想一想:这些作文能获得好的成绩吗?”
  毋庸置疑,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写作文最大的追求以及成就感的来源便是取得理想的分数,在高考中更是如此。据了解,高考作答中记叙文一直只占15%左右,议论文还是占大多数。这不是很奇怪吗?其实,看似难以理解的现象,背后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是利与弊,二是难与易。
  先说权衡利弊的问题。如果随便写一篇记叙文就能得到较好的分数,那么考生必是“趋之若鹜”,即在同样的写作水准下,如果记叙文能够得到稍高的分数,那记叙文也会成为考生的首选。不过,事实并不是这么简单。高考阅卷中,阅卷老师通常要在很短时间内就打出一个分数,相对于议论文可以直接、反复地进行联系材料、重申论点等特点,记叙文就比较含蓄,它要借故事(事件)来发挥,让主旨含蓄在故事里头。议论文背后好像总有一种高亢的声音:“我说的是这个观点,我没偏题……”记叙文却“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全遮面”,而它的“神”要靠阅读者去主动地体味,去耐心地发现。退一万步说,议论文即便是偏题也是明明白白的偏题,不会笼着纱般让人费神。或许正因为这些原因,绝大多数师生视记叙文为一朵艳丽的玫瑰花,美是美,爱也爱,但还是忌惮它身上的那些刺,万一稍不留神,花没采得,反而血痕道道,可就得不偿失了,毕竟高考是人生大事,留下“伤痕”可不是用一片“创可贴”就可以解决的。正是基于这种保守的想法,老师会不厌其烦地这样告诫学生:记叙文容易出彩,更容易“出事”,一定要慎之又慎,并且还会举出一些所谓“才女”“才子”在高考时写记叙文而栽跟头的例子。这样,学生在求“稳”心理的支配下,写作时选择议论文也就不足为怪了。
  再说难与易。考场上时间紧,任务重,写作文的时间大多在50分钟左右,还有更少的。一位作文水平一般的考生看完材料,审题立意,当确定了自己要写的“立意”后,如果写议论文,就可以直接提炼出论点、分论点,然后在自己的 “素材库”里找材料,确定大体结构。不论是并列式、层进式还是正反对比式等,只要找到可以用得上的事例、名言等,就可以塞进文章里去。而写记叙文,确定立意后,就要找故事,与材料“神似”的故事,能体现“立意”的故事。这个故事要生活化、不老套、能感人。故事从哪里来?直接一点的来自生活,间接一点的来自阅读。故事怎么保存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的所见、所闻、所爱、所恨、所愁等如果没及时用文字记录下来,到用的时候,头脑中恐怕只是存有一抹影子而已,在气氛紧张的考场上,想要将之转化为文字,形成一篇文章的材料,谈何容易?所以,大凡在考场上选择记叙文的同学,往往都有自己的写作习惯,他们不会等着老师布置的两周一次的作文题,也不会依赖于老师强调的周记等。正如张爱玲所说,有写作习惯的人,没话找话说;没写作习惯的人,有话没处说。这样的同学对生活比较敏感,善于联想、思考,生活的一点一滴经过他们的心、他们的笔都能成为写作的材料。所以,同样是不大的校园,同样是三点一线的生活轨迹,同样是日日重复的课堂,他们也会从中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而这些就是他们记叙文里活生生的绝好的素材。再加上时时练笔,他们的文字功底也较好,在选择文体时,扬自己所长,往往会选择记叙文,往往也容易得到较高的分数。但是,看看我们身边的同学,真正有写作习惯的又有几人?尤其是写作水平中等偏下的同学,写议论文还可以“名人开会”、名言选粹,再加上一些常见的论证方法,勉强可以凑成八百多字的文章。如果写记叙文,头脑中空空如也,本身既非巧妇,更何谈为“无米之炊”。因此,每年记叙文在高考作文中占的比例都很低,也就不难理解了。
  二、高考优秀记叙文的启示
  其实就我所接触的同学,也有不少人平常喜欢读,也想写记叙文,但到考试时又选了议论文,说到底是应试准备不够充分。所以,写好记叙文要从平时做起。怎么做呢?先让我们看看优秀的记叙文,尤其是高考中出现的高分(含满分)记叙文是什么样的,希望它们可以给喜欢并有志以记叙文为主打文体的学子带来启发。写记叙文,除了一些常规的、老师们都会强调的诸如有一个完整的故事、两三个鲜明的人物、几处细腻的描写等写作技巧,我认为还应该朝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去追求——
  1.生活之美
  因为一次无意的一瞥,让我发现了她的秘密——原来她的左手只有三根手指。
  ……
  我已记不清那是在哪节课上,老师的PPT上突然出现了一只画风拙劣的老虎,更可笑的是,老虎的前爪只有三只趾爪。“太假了,只有三个指头!”我已记不清我是用何种语气吐出的这句话,可是下一秒,我本能地用手捂住了嘴巴,闯祸了!同学们还不明就里地嘲笑着,而我怯生生地向她望去。她咬着嘴唇,黑黑的小脸上也看不出是青是紫,她低着头,干黄的发丝遮住了她的眼睛。左手依然死死地压在大腿下。同学们此刻的笑声仿佛游离之音,飘在我耳畔,而我的脑中一片空白。
  ……
  我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带来了这般的遗憾。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
  ——《对不起,我前桌的女孩》(2013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一辆大巴不守规矩,几次三番拦着道路,母亲看着时间,手不停地打着方向盘。
  红灯亮起,车辆霎时间全部停止,我刚开口抱怨大巴司機的无礼,只见母亲拉开车门,径直冲到了大巴司机的车门口,猛猛地敲着车窗,那人车窗紧闭,只听得母亲大吼:“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守规矩,我们家孩子急着去高考,要是迟到了你负得起责任么……”
  到绿灯亮起,母亲才肯作罢回到车上,远远望去,我依稀地看到,那是一个五大三粗的男人,我的母亲,一个平日里待人柔善的女人,是什么给了她这么大的勇气?   ——《忧与爱》(2012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这两个片段都充满了浓浓的生活味,体现着一种生活之美,字里行间完全是“我”的生活的艺术化展现:我的同学、我的母亲、我的忏悔、我的感动……这就告诉我们的同学,不要抱怨自己生活的单薄甚至单调,只要你善于发现,会有无数值得书写的瞬间。例文中前一个片段是写教室中课堂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意外的体验,作者的无心伤害了一个女孩的自尊;后一个片段是一个特例,或者说一个个案,是高考送考中母亲的一个“不合常态”的表现,它们都来自生活,并且给了作者震动或感动的事情。只有先感动自己才可能感动别人。生活之美,美在“真”,书写真实的生活、真挚的情感,永远是记叙文成功的重要保证。
  学生尤其要注意积累生活中的“痛感”体会,并将其灵活地转化为记叙文的写作素材。痛感,是一个笼统的说法,是指来自自己生活的、真正在自己内心纠缠过的孤独、无奈以及羞愧、失败、悔恨、迷茫,甚至不是很“阳光”的情感因素。
  这些材料的积累主要得益于及时的记录,所以一般有写日记习惯的同学总是会有源源不断的新鲜素材。当然,有时学生可能缺少对生活的感悟,这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教师可以“逼迫”他们来寻找看似普通的人身上个性化的素材。比如我曾经布置班级同学在一个学期内写一组记叙文(8篇),分别写自己的父亲母亲、兄弟姐妹、亲戚朋友、老师同学等身边的人。这样,为了完成作业,他们不得不时时留意,处处关注,主动积累:父亲的一句有意思的话,母亲的一个细微的动作,朋友的一个新发型,老师的一次谈心……这些细节在过去总是悄悄就溜走了,现在却被他们捕捉并记录下来。再比如很多同学很“怕”写自己的母亲,总觉得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觉得天下母亲都一樣,其实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的特点。众所周知,不少高中生和家长(尤其是儿子和母亲)的相处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他们彼此间既充满了关爱,又存有明显的代沟,再加上性别不同导致考虑问题角度不同,总觉得对方不理解自己。我班上一位同学和他的母亲也有类似情况,他总觉得自己的母亲没有别的母亲那么关心自己的子女,而对母亲的付出总是感受不到。我便将他母亲(一位小学教师)写的日志复印给他,并请他写一下读后的感受(事先没告诉他作者是谁)。现将这篇日志摘录如下:
  儿子不在家
  从开始帮儿子整理物品起,便有不舍了。早上送他去学校的路上更是满腹的离伤。其实应该表现得快乐些的,但是没有做到。回程中,各种繁杂的思绪和无处安放的心情像潮水一样涌向心头,心情更是跌入低谷。好在回到学校后忙于开学、开会,这样的情绪暂时地搁置了起来。
  晚上被老公接回婆婆家吃晚饭,餐桌上没有儿子在,根本不想吃,可是,如何跟他们说呢,连我自己也觉得太过矫情了。还是不要让他们担心了,安静地咽下一些吧。回到家里,习惯地看玄关处的鞋子,儿子的拖鞋静静地躺在那里,再次提醒我儿子今天不在家。书房里没有他乱扔的垃圾,电脑前也没有他的身影,偌大的客厅里,没有他横七竖八躺着看电视的样子,连明天的《中国好声音》也只能我一个人看了,突然感觉被遗弃了似的。
  一个人坐在电脑前,写日志的心情根本没有。儿子此时在上课吧,晚饭吃饱了吧,第一晚他睡得着吗?宿舍里有没有热水呢?老师今天有没有为他解惑?他是否也在想念我?
  分离,这个生命中时刻上演的节目,为什么总是这样轻易地把我打败。原本以为,经历了与父亲分别那样刻骨铭心的痛,会让我变得坚强,但是,与每一届孩子们的分别,还是会让我落泪,每一次与儿子短暂的分离也总会让我伤感。暑假里最亲密的同学要远行,因为怕他看到我的眼泪,以至于送别都没能成行,他临行前匆匆地见我一面,也没能好好地跟他讲话。
  唉,何时才能不像个孩子似的脆弱?
  这位同学认真读了日志,甚为感动,还很羡慕文中的“儿子”有这样的母亲。在得知正是自己的母亲所写之后,被深深地震撼了,从而对妈妈的内心有了更深的了解,理解了自己母亲严肃冷冷的外表下浓浓的母爱,不仅消除了对妈妈的误会和隔阂,而且在以后的记叙文中多次写到了有关妈妈的事情,这些文章都很真实,也很感人,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温馨。这就是一个老师参与来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素材的例子。
  2.文化之美
  镇子以箍桶闻名,还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
  ……
  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
  ——《寻找适宜的环境》(2013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本文描写的箍桶的细节,细腻生动,绝不是一般同学所了解的,更别说成为他们写作的材料了。所以本文凭着彰显出的文化韵味,也容易在千篇一律、千人一面的考场记叙文中脱颖而出。确实,考场记叙文以写人记事为主,可写什么人?记什么事?不少同学要么没东西可写,要么胡编乱造,要么还是写一些老掉牙的东西。无怪乎有的老师说,不少学生到了高中写的记叙文和初中时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我觉得记叙文写作可以尝试去借助一些文化素材,增加一些文化的味道。其实,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身边会有很多文化的元素可以进入作文,尤其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因素,更是素材的富矿,需要我们去努力发掘。比如我所在的地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80多项,如剪纸、泥塑、补锅工艺、江南丝竹、精细木作等。可以适当带着学生去了解、熟悉,既可加深学生对故乡故土的认识,又可将传统文化渗透进他们的写作,从而丰富其写作内容,拓宽其写作视野,这样的文章就显得有底蕴、有内涵。此外,还可注意当地的民风民俗、历史传说。当然,更可通过阅读拓展文化视野,了解食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婚嫁文化……比如2012年江苏高考试卷附加题第20题是:萧统主持编纂的诗文总集是什么?以此题为契机,我请一位家在顾山镇的同学给大家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其中就有这么一段:   南朝时,笃信佛教的梁武帝萧衍大造寺院,他在江阴顾山也造了一座“香山观音禅寺”。寺院造好后,梁武帝的儿子昭明太子到香山寺去烧香,发现这里风景优美,便在寺院的僻静处建了一幢漂亮的小楼——文选楼,自己住在那里读书,编修他的著作《昭明文选》。
  后来该同学在写作中多次用到自己整理过的写作素材。汪曾祺说过:“故乡和童年是文学的永恒的主题。”中学生写作文也应该多关注自己的故乡。写作,尤其是记叙文写作,要烙有个人深深的印记才好,你的故乡、你的学校、你的家庭、你的经历、你的交往、你的朋友圈、你的个性化的知识储备……都是宝贵的写作素材。尤其要注意在实践活动中,在旅行中所接觸的文化元素,适时积累,及时整理,有机融合,这都会成为很好的记叙文的材料。
  3.意境之美
  江南古镇,水乡月城——这八个字是一个名叫“月城”的小镇在路边的宣传语。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在周记中谈到了它的意境。其实,看过这几个字的同学太多太多,但引起注意的太少太少,相信不少师生还记得“风沙渡”三个字,它甚至可以说是高考优秀作文中绕不过去的三个字,且看该文的一个片段:
  不由得想起早上过来赶考时瞅见的一家小餐馆,名为“风沙渡”。独这三字,意境全出,那杂乱的店面也仿佛不嫌粗陋,而自有一种粗犷渺远的豪情在胸中激荡了。
  只是一个招牌,却可以让这一家平凡的餐馆从一干“某氏餐馆”“某某小吃”中脱颖而出,这就是超越了平庸的力量。
  ——《拒绝平庸》(2011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据说阅卷老师发现这篇文章后,看了都拍案叫绝,有的阅卷老师甚至担心它是不是抄袭之作,于是就上网搜,一搜还真的搜到了“风沙渡”,不过不是作文,而是考生所在考点旁边的一个饭店名,大家这才放心了,证明文章不仅不是抄的,还是考生生活的真实写照。这三个字,虽说是“赶考时瞅见的”——如是这样,应属灵光乍现了——但我更愿意相信是作者时常关注到,并引发了不少感慨的。尽管这是一篇议论文,但就以上片段而言,我觉得可给记叙文写作以启迪,它告诉我们,要用我们的眼、我们的心去关注熟悉的地方中不熟悉的风景,平淡的地方中不平淡的意境。再比如下面这个片段是一篇记叙文的首段,简短的描写,常见的情景,却为全文营造出了不一般的意境:
  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
  ——《寻找适宜的环境》(2013年江苏省高考优秀作文)
  记叙文中体现意境之美,需要老师引领学生在诗歌学习中关注意象,在生活中寻找诗意,化用诗歌相关语言,沟通诗歌与生活。如果有“诗意地栖居”的意识,笔下就自然容易有不一般的意境。
  4.情怀之美
  谈到高考优秀作文,2008年上海市高考满分作文《他们》给人印象深刻。虽然考场上每年都会涌现出不少佳作,但此文还会时时为人记起、谈起。不像有些作文昙花一现,很快被“拍在沙滩上”。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恐怕是此文展现出的那种视野和情怀体现了“以诗言志,言为心声”,在空话、套话、假话、大话成风的考场作文环境中,更显得难能可贵。让我们再温习文中的一个片段:
  他们背起书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可是却在“城市人”异样的眼光中,第一次明白了户口与暂住证的区别。他们都是父母心头的宝啊!却过早地承担了不属于这个年龄的负担。
  放学回家,他们做好简单的晚饭,父母还在工地或菜场上劳作;午夜醒来,泪眼中城里的星空没有家乡的明亮;悄悄许愿,希望明天他们的打工子弟小学不会因交不出电费而被查封……
  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
  如果没有“推己及人”的博爱胸怀,很难写出这样的文章。一句“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使多少华丽的辞藻黯然失色!近年来不少人反对、批评炒作高考满分作文的现象,但是,像这样的满分作文,我们要“大炒特炒”,“炒”出朴实的文风,“炒”出悲悯的情怀。欧阳修借助对苏轼文章的评价倡导一种文风,我们同样可以借这样的优秀作文引导同学关注现实,关注当下的焦点问题,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这种情怀当然并不是直接言说的,是在记叙文里蕴含的,文中人物的身上寄托作者的情怀。
  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一到高三,如果教师只是无休止地训练一些所谓的考场写作技巧,而不注意学生人文格调的提升,无论是对培养“人”还是提升“文”都没什么好处。高中生写作理应展现自己的情怀,教师也可结合阅读着意培育他们在这方面的素养,比如在学习经典的古诗文中体会先贤们的精神品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广阔胸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担当……也可通过课外活动来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本校经常举办全校范围内的“经典诗文朗诵”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诵读、抄录、演绎、写感想等体味贤达理想,提升个人层次,进行“三观”教育。正如于丹教授所言,“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确实,作文如做人,文学即人学,文与人是不能分开的。不然,学生们只能是考试的机器,而难以成为合格的公民,更别说有担当的大写的“人”。
  总之,中学生究竟是该侧重写议论文还是记叙文,争议颇多。但考场中记叙文的比例明显偏低,这是不争的事实。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写记叙文,记录自己的成长,展现自己的生活,抒发自己的思考,关注自己的时代。至于什么样的记叙文是好的记叙文,评判角度不同,标准也就不一。以上只是就几个方面谈个人体会,希望可以给写记叙文的同学带来一点启示。
其他文献
[摘 要:将问题教学模式融入到高中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结合物理现象多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解决办法,培养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探索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  关键词:问题教学模式;高中物理]  问题教学法就是把高中物理教材当中的知识点转化成为问题的形式抛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寻求问题答案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思维,这样不但可以使
《国风·卫风·氓》出自《诗经》,为先秦时代卫地汉族民歌,是一篇表现春秋时期女子爱情婚姻问题悲剧的作品。这首诗通篇以女主人公的口吻沉痛诉说了自己的不幸婚姻。作者成功地运用了对比手法,在痴情女的对比之下,一个负心郎的形象跃然纸上。  在结婚前,氓为了得到女子的爱心,开始装出老实忠厚的样子,并以换丝为借口,提出谋婚的要求。“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女主人公对氓是一片赤诚,氓向她提亲,她
[摘 要:在《资本论》第一版序言中,马克思曾经分三个层次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工作的困难,它们分别是:①一般科学的困难;②社会科学的困难;③政治经济学的困难。但既往的解读中,很少的研究者能区分这三重困难,因此对马克思该思想的理解也显得模糊。本文试图依据于文本,辅以必要的阐释,系统梳理马克思所言的三重困难,以求清晰地将马克思的本来含义呈现于读者面前。  关键词: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三重困难;资本论] 
一次教研活动时,笔者遇了这样一个问题: “你还会记得学生时代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吗?”“有多少语文课让你难忘?”于是笔者开始努力地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语文课,结果诧异地发现真的没有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在头脑中存放。但值得庆幸的是,时隔久远,依稀能记起一些初中和高中语文课的片段,而那些片段,饱含智慧,充满艺术,至今仍历历在目。  语文课,何需难忘?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有一篇于漪老师的《往事依依》。
一、问题聚焦  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的阅读是初中课外阅读的有机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与目标”中提出第四学段(7—9年级)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阅读内容包括“各种类型的读物”,事实上初中三年课外阅读总量达标者并不多,其中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类的阅读量更少。可以说,中国古典长篇小说类经典名著的阅读是初中课外阅读的一个盲点。这会导致学生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下降,也不利于学生阅
新课改浪潮滚滚袭来,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乃大势所趋。犹忆2009年盛夏,十堰市全体新高一的语文教师齐聚郧阳中学,参加了全省首批新课改培训,当时老师们都倍感振奋。特别是其注重学生自主探究的理念让老师们耳目一新。  对于研究性学习,我自感还是敏锐的,开展了一些尝试。我深信:适应新课改要求,绝不可消极懈怠;应将登陆平台展示“网上成果”这一看似被动的任务,转化为培养贯穿高中始终的主动探索精神。  一、我
一、大陆文明的地理环境与“大一统”思想的确立  任何一种思想,都是在一定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生长出来的,“大一统”思想当然也不例外。  1.从地理条件到“大一统”思想的孕育  起源于黄河之滨的华夏先民们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与西方文明的摇篮——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不同。先民們枕河据土,丰富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使发展农耕自然而然地成为唯一的选项;同时为了应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争等生存危机,采用集体而不是个体
语文教学中的两大内容是阅读与写作。阅读教学中的绝大部分文本都是文学类文本,“文学就是人学”的命题决定了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人”,没有“人”的阅读教学是不合格的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要引导学生抒写真情实感,表达自我观点,正是从“人”的层面对学生进行的既有写作技巧更有“人”的本质体现的写作训练。从这个意义上说,语文教师更需形成自己的思想,在思想内涵中强调把学生当作“人”而非简单的知识接收器来对待。另外,语
作为教师的我们总在要求学生课外多阅读,但往往收效甚微。说起来,似乎每个人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除了教师要求学生多阅读外,家长也给孩子买了很多的名著,可现实是孩子不爱看啊。  之前我在班上很随意地了解了下,请看过《海底两万里》的同学举手,班里三分之二的孩子举起了手。这让我心里略感欣慰,因为还没有要求学生必须阅读,学生已走到前面。紧接着就有一次语文测试,里面有一道题,要求写出《海底两万里》的作者及主人公
教育是一门“心”的艺术,教师要想转化孩子。我实施了以下几点真爱的教育:  一、教育从“动心”一刻开始  开学还不到两周,学生对小林的投诉声就不断。“老师,小林没参加值日”“老师,小林乱扔垃圾”“老师,小林用铅笔刀划破了我的书包”……有一次下课后我在办公室准备休息,刚坐下不到一分钟,班长提着一袋垃圾递给我看,撅起的小嘴巴告诉我她有些愤怒,“怎么啦?这垃圾怎么惹你啦?”我低声问道。“小林上课的时候丢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