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网络的快速发展,使档案信息化建设逐渐进入了数字化时代,这在为提升档案馆公共服务能力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本文对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人为本”的档案管理理念,探析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上怎样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广大师生服务。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个部门运行过程中汇聚起来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使之成为各个部门便于接受和利用的信息产品,并以其为媒介,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共享。换句话说,是以数据库及网络为主体,把档案部门收集的文字、图纸、声像、实物等档案信息存储在光盘、磁盘等载体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终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为各个部门提供更为便捷、生动、丰富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近年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档案载体的类型由原来单一的纸质档案发展为光盘、电子等多种材料为载体的档案。纸质档案在整理和装订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会受储存空间、保管期限等因素影响,不能永久保存,到一定期限就要销毁。因此,会导致信息的流失,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另外,高校档案在校史研究、教学评估、科学研究、学历认证方面,特别是学生档案作为党和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任何工作人员将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随时可利用电脑、手机,进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查询需要的档案信息,使工作变得简易、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实现档案信息化可以保证档案利用时效。
三、高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高校档案的工作服务内容就是提供现在与往届人才的学籍、学历信息,往届学生的学历证明。现在信息化社会,需要各种各样人才,为了使各单位寻求到更加合适的人才,高校就要为这些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人才学历信息,帮助辨别人才学历的真伪。为社会用人单位与企业建立诚信的桥梁。
(一)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能力。1.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提供。当前,档案信息化和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并未同步,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阶段,即做好档案的实体管理、接待来访部门和个人等。所以,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更需从职工入手,确立重新规划工作内容、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变被动为主动,来转变工作人員的服务理念。2.变纸质文档为数字资源。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资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载体由纸质文档变为数字资源,这意味着,档案的调取、查阅、使用更为高效,如何利用这些数字资源,更方面、快捷、全面地为大众提供服务,是每个档案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3.变扁平服务为立体架构。从工作内容来说,以往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档案的接收、征集和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利用服务、档案统计,而现今的立体架构体系则对现有文档做好分级,不同用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也就是哪些信息可以对外公布、需要访问权限,提前申请,以及必须到馆查阅,都必须基于互联网特点进行分级。
(二)基于信息载体的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档案信息化的背景下,搭建档案部门的公共平台,成为公开和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1.移动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开展需要基于移动端,开发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高校档案馆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查询、借阅、在线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随时随地享受到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档案馆还能在移动终端上发布新公告,成立“微型社区”开展话题讨论,从而以多种方式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增加用户对档案馆的了解和参与程度。2.互联网的网站建设。针对本校服务的对象、性质和部门设立学生档案信息服务网页,主要为本校师生、管理、教学、科研等服务,其服务范围是有限制的。经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对于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全体师生都可以查阅所需的档案信息。外来查档单位可以通过校园网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实现远程阅档,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公共服务作用。学生档案管理软件和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数据信息,便于实现密集存储和快速检索。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学生档案管理软件辅助管理,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公共服务理念也发生了转变,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档案馆公共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所以高校档案也要适应信息化浪潮,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数字档案馆、构建资源信息共享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不断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2]刘琪,吴桂芬,吴琳,唐晓丽.高职高专档案信息化征集管理实用手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关键词】高校学生;档案信息化建设;公共服务能力
一、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
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档案管理过程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把各个部门运行过程中汇聚起来的信息资源充分开发出来,使之成为各个部门便于接受和利用的信息产品,并以其为媒介,实现高校档案信息共享。换句话说,是以数据库及网络为主体,把档案部门收集的文字、图纸、声像、实物等档案信息存储在光盘、磁盘等载体中,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终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共享,为各个部门提供更为便捷、生动、丰富的档案信息服务。
二、高校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第一,近年高校信息化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档案载体的类型由原来单一的纸质档案发展为光盘、电子等多种材料为载体的档案。纸质档案在整理和装订中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因此会受储存空间、保管期限等因素影响,不能永久保存,到一定期限就要销毁。因此,会导致信息的流失,只有实现信息化,才能保证高校档案信息的完整与安全。另外,高校档案在校史研究、教学评估、科学研究、学历认证方面,特别是学生档案作为党和国家选拔录用人才的重要参考依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高校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任何工作人员将不受任何时间、地点、空间的限制,随时可利用电脑、手机,进入高校档案管理系统,查询需要的档案信息,使工作变得简易、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第三,实现档案信息化可以保证档案利用时效。
三、高校档案公共服务能力
高校档案的工作服务内容就是提供现在与往届人才的学籍、学历信息,往届学生的学历证明。现在信息化社会,需要各种各样人才,为了使各单位寻求到更加合适的人才,高校就要为这些单位提供真实、可靠的人才学历信息,帮助辨别人才学历的真伪。为社会用人单位与企业建立诚信的桥梁。
(一)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能力。1.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提供。当前,档案信息化和档案管理服务理念并未同步,多数档案管理人员的认识还停留在“做好本职工作”阶段,即做好档案的实体管理、接待来访部门和个人等。所以,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建设,更需从职工入手,确立重新规划工作内容、制定相关的工作标准,变被动为主动,来转变工作人員的服务理念。2.变纸质文档为数字资源。档案信息化的发展,使档案管理部门提供服务的资源也发生了较大变化。资源载体由纸质文档变为数字资源,这意味着,档案的调取、查阅、使用更为高效,如何利用这些数字资源,更方面、快捷、全面地为大众提供服务,是每个档案管理者需要思考的问题。3.变扁平服务为立体架构。从工作内容来说,以往的工作内容主要为:档案的接收、征集和整理、价值鉴定、保管、编目与检索、利用服务、档案统计,而现今的立体架构体系则对现有文档做好分级,不同用户有不同的访问权限,也就是哪些信息可以对外公布、需要访问权限,提前申请,以及必须到馆查阅,都必须基于互联网特点进行分级。
(二)基于信息载体的高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档案信息化的背景下,搭建档案部门的公共平台,成为公开和获取各类信息的重要渠道。1.移动端的档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档案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开展需要基于移动端,开发相关的信息服务平台。高校档案馆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学生可以在手机上进行查询、借阅、在线咨询、预约登记等服务,随时随地享受到档案馆的公共服务。与此同时,档案馆还能在移动终端上发布新公告,成立“微型社区”开展话题讨论,从而以多种方式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增加用户对档案馆的了解和参与程度。2.互联网的网站建设。针对本校服务的对象、性质和部门设立学生档案信息服务网页,主要为本校师生、管理、教学、科研等服务,其服务范围是有限制的。经过系统管理员的授权,对于不同职位的工作人员赋予不同的访问权限,全体师生都可以查阅所需的档案信息。外来查档单位可以通过校园网查阅相关的档案资料,实现远程阅档,充分发挥学生档案的公共服务作用。学生档案管理软件和数据库提供了大量的“标准化”电子数据信息,便于实现密集存储和快速检索。我校建立了完善的校园网络,实现了学生档案管理软件辅助管理,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撑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公共服务理念也发生了转变,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在为档案馆公共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所以高校档案也要适应信息化浪潮,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创新服务模式、树立服务意识,建立数字档案馆、构建资源信息共享体系、依托互联网技术、加大宣传力度等手段,才能发挥信息化的优势,不断提高校学生档案管理的公共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四川省档案局.档案信息化建设[M].四川人民出版社,2017.
[2]刘琪,吴桂芬,吴琳,唐晓丽.高职高专档案信息化征集管理实用手册[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