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的家乡黎川,典型的江南水乡,河港纵横,三面被武夷山环绕。一条条发自山麓的清泉,飞流直下,形成数不清的小溪激流,灌溉着千顷沃野,养育无数农庄村民,股股支流汇聚成龙安河、黎滩河、资福河。三条河都在洪门与盱江汇合后直入抚河,经鄱阳湖注入长江,形成一条完整水系。
黎川属于山区,山里长着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如杉、松、毛竹和其他珍稀树种,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历史进入近代,随着下游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商人开始做起收购木材的生意,可是当时没有陆路运输,只能利用水路。聪明的山里人想到了放排的好方法:把树砍伐晒干扛到河边,在木头的小头打洞,用韧性好的荆条从洞中穿过,扎成一米来宽的木排,然后四五节木排连成一条排。两人撑一条,一人站排头,一人站排尾,顺流而下。可是上游山路崎岖,水道弯曲,水流湍急,怪石林立,要想把这些木头运出山区,绝非易事。在龙安河的上游有个地方名叫“石头堆”,那里终年水声如雷,一石激起千层浪,水汽弥漫。上游的水直泻下去,急转一弯。河中间有一巨大木桶型天然石窟,当地人把这地方叫“桶王漕”,木排放下来,由于落差大,往往排头直接插入石桶中无法动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砍断荆条,一根根放下去,再到水流平缓的地方重新连接,既麻烦,且费工。有身怀绝技的排工,在下滩时顺着急流先在右边石壁上有小石孔的地方用竹篙奋力一撑,让排头偏离石桶漩涡,然后迅速用篙尾反手在左边的石壁上一点,排头便下去了,后面的木排则依次顺流直下。
运竹子和运木材一样,只不过竹子更轻,浮力更大,先从小河放小排下来,到水面宽阔的地方把竹排叠成两层,然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龙,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下游水面宽阔,排头要熟悉水道,稍有不慎,走进了死港,便如同进了死胡同,就麻烦了,所以只有那些有经验的老排工才有资格站在排头领航。最远他们曾到抚州,旧时文昌桥下的瓦窑街便是这些排工交易住宿的地方。
旧社会交通闭塞,山里人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但有些生活必需品还是要靠外地运来。一种专搞运输的竹筏小排便应运而生。
竹筏小排是用粗大毛竹削去上面一层皮,这样可以增大浮力,再用火把小头烤成弯状,让排头翘起来,然后把七八根竹子串起來就是一条竹筏。七八条竹筏互相连接形成一条长排。如果是运粮食和山货那就必须用双层排,即在排上面放上粗横木,在横木上再加一层排,这样就不会打湿货物。回程是溯流而上,撑上水可不是轻松事,在缓流地带,还可用竹篙撑。遇到激流险滩,排工只能跳入水中,前面用人拉纤,中间绑上横木棍身子压在上面,一步一步往前推。上面太阳晒,下面水汽蒸,排工的辛酸泪同这江河流水一样流了一代又一代。
新中国成立后,县林业局在各山头砍伐木材,把木头截成两米,然后“放港”让它们自由顺水而下,到了下游有公路的地方再捞上来用车子运走。老一辈的林业工人称这样放木头为“赶羊”。改革开放后,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四通八达。小河放排已成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古老的河流却焕发出新的生命,每一条河都建起了拦河坝,集发电、灌溉、养鱼于一体,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河水依旧潺潺而流,继续滋润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川流不息,生命不息,人们怀念过去的岁月,更爱现在的生活,放排虽已成为历史,但排工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传承发扬。
黎川属于山区,山里长着茂密的森林,有丰富的木材资源,如杉、松、毛竹和其他珍稀树种,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恩赐。
历史进入近代,随着下游城市人口的急剧增加,对木材的需求越来越大。有商人开始做起收购木材的生意,可是当时没有陆路运输,只能利用水路。聪明的山里人想到了放排的好方法:把树砍伐晒干扛到河边,在木头的小头打洞,用韧性好的荆条从洞中穿过,扎成一米来宽的木排,然后四五节木排连成一条排。两人撑一条,一人站排头,一人站排尾,顺流而下。可是上游山路崎岖,水道弯曲,水流湍急,怪石林立,要想把这些木头运出山区,绝非易事。在龙安河的上游有个地方名叫“石头堆”,那里终年水声如雷,一石激起千层浪,水汽弥漫。上游的水直泻下去,急转一弯。河中间有一巨大木桶型天然石窟,当地人把这地方叫“桶王漕”,木排放下来,由于落差大,往往排头直接插入石桶中无法动弹。遇到这种情况只能砍断荆条,一根根放下去,再到水流平缓的地方重新连接,既麻烦,且费工。有身怀绝技的排工,在下滩时顺着急流先在右边石壁上有小石孔的地方用竹篙奋力一撑,让排头偏离石桶漩涡,然后迅速用篙尾反手在左边的石壁上一点,排头便下去了,后面的木排则依次顺流直下。
运竹子和运木材一样,只不过竹子更轻,浮力更大,先从小河放小排下来,到水面宽阔的地方把竹排叠成两层,然后连接起来形成一条长龙,浩浩荡荡顺流而下。下游水面宽阔,排头要熟悉水道,稍有不慎,走进了死港,便如同进了死胡同,就麻烦了,所以只有那些有经验的老排工才有资格站在排头领航。最远他们曾到抚州,旧时文昌桥下的瓦窑街便是这些排工交易住宿的地方。
旧社会交通闭塞,山里人的生活都是自给自足,但有些生活必需品还是要靠外地运来。一种专搞运输的竹筏小排便应运而生。
竹筏小排是用粗大毛竹削去上面一层皮,这样可以增大浮力,再用火把小头烤成弯状,让排头翘起来,然后把七八根竹子串起來就是一条竹筏。七八条竹筏互相连接形成一条长排。如果是运粮食和山货那就必须用双层排,即在排上面放上粗横木,在横木上再加一层排,这样就不会打湿货物。回程是溯流而上,撑上水可不是轻松事,在缓流地带,还可用竹篙撑。遇到激流险滩,排工只能跳入水中,前面用人拉纤,中间绑上横木棍身子压在上面,一步一步往前推。上面太阳晒,下面水汽蒸,排工的辛酸泪同这江河流水一样流了一代又一代。
新中国成立后,县林业局在各山头砍伐木材,把木头截成两米,然后“放港”让它们自由顺水而下,到了下游有公路的地方再捞上来用车子运走。老一辈的林业工人称这样放木头为“赶羊”。改革开放后,公路、铁路、高速公路、高铁四通八达。小河放排已成历史,逐渐被人们遗忘。但古老的河流却焕发出新的生命,每一条河都建起了拦河坝,集发电、灌溉、养鱼于一体,给千家万户送去光明和温暖,河水依旧潺潺而流,继续滋润着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川流不息,生命不息,人们怀念过去的岁月,更爱现在的生活,放排虽已成为历史,但排工与大自然作斗争的勇气和智慧值得我们后人永远铭记,传承发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