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元素掺杂影响TiN弹性性能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来源 :热加工工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4792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第一性原理从微观角度分析不同金属元素掺杂对TiN体系的弹性性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为氮基陶瓷薄膜掺杂金属元素的涂层提供理论上的指导并改善其制备工艺.基于密度泛函数理论,建立TiN晶体原胞,对金属元素X(X=Al、V、Nb、Zr)掺杂TiN晶体的晶格常数(a)、弹性常数、体积模量(B)、剪切模量(G)、各向异性(A)、杨氏模量(E)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并比较掺杂前后模型能带结构和电子态分布的变化.结果 表明:TiN晶体掺杂金属元素后,晶格常数和晶胞体积数值出现变化,掺杂后TiN-X(X=Al、V、Nb、Zr)的费米能级以及能量峰值总体向低能区移动,掺杂的金属元素都在费米能级附近贡献出了电子.Nb元素的掺杂能显著提高TiN晶体的柯西压力值,掺杂V和Nb元素后的TiN中B/G的值得到提高.掺杂原子均与TiN的原子发生轨道杂化,掺杂金属元素后的TiN导电性减弱,V和Nb元素的掺杂能提高TiN晶体的抗体积变形和抵抗断裂的能力,使TiN的韧性增加.Al和Zr元素的掺杂能提高TiN晶体的硬度及强度.Al和Nb元素的掺杂能降低TiN晶体的各项异性,提高了TiN的的延展性.
其他文献
设计了一套半导体制冷元器件性能参数测试装置,利用该装置通过实验测得型号TEC1-12706半导体制冷元器件的制冷量和散热量,并结合实验数据与理论计算推导出半导体元器件冷热端温度及相关性能参数.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试出半导体制冷元器件在不同温度下的电阻R、塞贝克系数α、导热系数κ和优质系数Z等性能参数;同时,对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进行了分析,指出实验测试的不足,并对测试数据进行了修正,修正结果显示了半导体性能参数与平均温度之间的关系.该装置对半导体制冷元器件性能参数测试结果数量级与相关文献测试结果一致,具有
结合全国产华能睿渥分散控制系统(DCS)的工程应用经验,对2种域间通信方案进行分析研究,为后续的工程实施奠定基础.一种方案是通过部署独立的域间通信接口机并运行通信应用程序来完成域间数据转发,接口机配置四网卡与两侧域直接通信,实现域间通信功能.另一种方案是采用网络技术对不同域进行隔离,通过配置交换机访问策略、共享域策略、网络环路检测、路由策略等实现不同域DCS业务的互通以及广播风暴跨域传播的限制.2种方案都可以完成域间通信的功能要求,各有特点,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及用户需求选取相应的方案实施.
针对超窄间隙焊接坡口宽度为4~6 mm的结构特点,难以直接对坡口宽度进行测量,提出采用电涡流传感器进行非接触式测量的解决方案.首先,通过建立电涡流传感器探头线圈在超窄间隙坡口中的仿真模型,分析了探头线圈的各个参数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并依此制作了电涡流传感器探头;其次,设计了合理的电涡流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最后,利用最小二乘曲线拟合法完成了传感器的标定.该测量方案实现了超窄间隙焊接坡口宽度的精确测量,并给出了试验测试实例.实验结果表明:电涡流传感器能够准确地实现超窄间隙焊坡口宽度检测,其最大测量误差为0.0
采用光学金相显微镜(OM)、X射线衍射(XRD)、拉伸试验机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研究了大应变轧制ZK60镁合金在不同热处理条件下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 表明:在不同热处理下,T5态的第二相分布比T6态密集和细小,T5态晶粒尺寸小于T6态晶粒尺寸.随着时效的进行,晶粒大小基本不变,第二相呈增加趋势,并在晶界处粗化.由硬度和室温拉伸试验表明,晶粒细小和第二相析出物细密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因此,T5态的力学性能普遍高于T6态的,170℃时效的力学性能普遍高于190℃时效的,但是随着第二相的增
采用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及万能力学试验机等研究了不同热处理状态对耐磨黄铜微观组织及其形变强化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着淬火加热温度的升高,α相体量逐渐减小,3相体积分数逐渐增大,变形协调性降低,形变强化指数n值降低且晶粒粗大;α相、β相及硅锰强化相协同作用耐磨黄铜的力学性能,α相对合金的形变强化能力起积极作用,β相及硅锰强化相对合金的形变强化能力起消极作用;只有当各相成分含量相差一定数量时,耐磨黄铜的力学性能才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针对生产过程中低品位能量回收,设计了带有环状管蒸发器的不锈钢水工质重力型分离式热管,环状管由31.6 mm管径内管热水加热,环空间隙为15.0 mm,可视化地研究了 26 kPa蒸发压力、0°~90°倾斜角度下多个充注率环状管蒸发器的壁温特性.结果表明:该类热管的环状管蒸发器运行时存在一高温区,随倾角增加而扩大;环状管内蒸发侧平均表面传热系数随倾角增大先增后减、再增大,与沸腾流型随角度发生转变有密切关联;与一些相似文献进行了对比,发现环状管蒸发器与普通重力型热管在换热性能均在10°~20°倾角达到极大值,
采用慢应变速率应力腐蚀试验机、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7B05铝合金在不同时效工艺条件下的抗应力腐蚀性能.通过型材显微组织、硬度、导电率、抗拉强度、应力腐蚀试验发现,自然时效7 d+90℃/12 h+ 169℃/20h的时效制度可以获得较高导电率,ISSRT可以达到0.0398.研究结果可为7B05铝合金型材抗应力腐蚀性能的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采用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HT-LSCM)模拟高强度IF钢的连续退火工艺,并原位观察退火工艺中再结晶组织演变规律.结果 表明:LSCM原位观察下的组织与静态显微组织有良好的相关性,且温度越高,观察到的晶粒晶界越清楚.随退火保温时间的延长,组织的晶粒等轴度提高,硬度降低;退火温度增高,组织的晶粒尺寸增大,硬度降低;且退火温度对再结晶组织大小和硬度的影响较保温时间大.当试验钢在820℃/120s与840℃/60s退火时已完全再结晶.
采用有限元仿真软件ANSYS对20CrMnTi变速器斜齿轮的淬火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淬火过程中斜齿轮温度场、热应力场和热变形的情况,得到了斜齿轮淬火过程中的温度场和指定采样点的冷却曲线.结果 表明,热变形主要集中在斜齿轮中部区域,应力集中在齿根区域.本试验结果可为变速器斜齿轮的设计和热加工工艺的制定提供参考.
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以及单轴拉伸试验研究了具有双峰晶粒尺寸分布的轧制态AZ31B镁合金退火过程中退火温度及保温时间对再结晶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在150℃退火后静态再结晶发生不完全,保温480 min在室温下沿轧制方向上的抗拉强度可达276 MPa,屈服强度可达176 MPa,提高了镁合金的强度.而在300℃退火后可以改善镁合金的塑性性能.轧制态AZ31B镁合金板材经300℃退火60 min后伸长率最高(27.3%),此时平均晶粒尺寸为9.1 μm.在450℃退火后,晶粒发生粗化且晶界粗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