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我做了高一(1)家电维修班的班主任。开学一个月后,学校准备召开家长会。根据学校德育处的安排,在前一天,我就给班上的学生派了“告家长书”,且明确要求学生转告家长务必参加。但让我意外的是:第二天班长收上来的“家长与会确认书”,竟有十多位家长没有签名,这也意味着这些家长将不参加家长会。说实话,当时我气坏了,恨不得马上“修理”这些学生。因为我固执地认为:肯定是学生没有告诉家长,存心要和我这个新班主任作对。
但后来调查的事实,让我很吃惊。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这十多位家长实在参加不了家长会。他们大多长年在东莞、深圳等地打工,有的还在澳门做事。而这些学生一般是与年长的爷爷奶奶一块,有几个还是一人在家独立生活。我心里一想: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学生”吗?对这类学生,我还是深有感触的。在农村,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谋生,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把老人小孩子扔在家中。除了定期寄钱回家外,对家中事务几乎是无法顾及。而很多小孩子也因缺少管教,往往就误了学业,甚至走上了歪路。
王老师,是我的结对导师,也适时提醒我要留意这些学生。他告诉我:作为班主任,要多爱这些学生。生活困难的,可以发动班上的学生帮助,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减免学杂费;生活孤独的,可以发动其亲友照顾,同学之间也可以多走动。同时,要及时联系上家长,要求家长采取打电话、写信等多种方式,多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同时,班主任要对这些学生记录在案,密切注意他们的微妙变化。是的,王老师说得没错。这部分学生会留守在家,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会产生众多不良的“反应”。如对学习失去信心,极易辍学;对自己放松要求,极易结交一些“损友”;对同伴失去信赖,极易自卑,等等。
作为班主任,确实要多关心、爱护他们。但是,我认为:要想真正帮助他们,关键还是要点亮学生的心灯,做他们学习、生活的好向导。也许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才使我在教育学生时,注意做到:不但尽力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而且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面对困难,如何化困难为动力。
一是让他们正确看待留守。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父母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可不可以不出去,而留下来陪自己学习?虽然不少学生对父母有一定的埋怨,却也通情达理,都明白父母出去打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身在远方,但心还在子女身上,并不是不管不顾。二是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父母不在家,学生确实有许多困难,除了在经济方面的难处外,还要面临孤独、自立等精神方面的无奈。我告诉学生:只要是人,每一个人都有难处。困难不在于大小,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困难未必就不是笔财富。三是让他们正确认识自立。我以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告诉学生:不少人都在年轻时外出求学、求职,这时父母也无法照顾、监督自己,关键是要靠自律、自强。父母、亲友、老师,还有同学,也许在某方面可以帮助自己,但自己才是自己的神,有些事情别人是永远帮不上忙的。
让学生达到共识后,我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身边的资源。父母不在身边,还有亲友,还有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有社会。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自己就不是单一的个体了。如班上有位留守学生家境贫寒,但他与班上一位同学结对子后,不但交上了好朋友,还走上了勤工俭学的道路。再就是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力。如约个时间上门家访,但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会炒几个拿手菜;让学生自己定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一个月内完成某个指标;还有就是提些具体的要求,如让学生一个月内至少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给父母,并向学生约定,老师以后将跟家长核实。这些看似生活小事,但学生的变化往往就在细节中表现出来。
一段时期后,我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各种对比:父母在家时,自己是怎么学习的,会做哪些家务?现在,父母不在家时,自己是怎么学习的,学会了哪些生活技能?以前自己主要面临哪些困难,而现阶段最主要的困难又是什么?等父母回家时,自己哪些方面会得到表扬,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每隔一个月,我就约学生谈上述问题,并提醒学生可以写信向父母报告。
后来,这十多位学生并没有辍学,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依然说不上有多出色,可是每当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又会炒一个菜了;老师,我要坚持读下去;老师,我爸爸表扬了我……听了这些,我就知道“成功”的梦,已经留守在他们的心中。
但后来调查的事实,让我很吃惊。这不是学生的错,而是这十多位家长实在参加不了家长会。他们大多长年在东莞、深圳等地打工,有的还在澳门做事。而这些学生一般是与年长的爷爷奶奶一块,有几个还是一人在家独立生活。我心里一想: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留守学生”吗?对这类学生,我还是深有感触的。在农村,不少学生家长为了谋生,都选择了外出打工,而把老人小孩子扔在家中。除了定期寄钱回家外,对家中事务几乎是无法顾及。而很多小孩子也因缺少管教,往往就误了学业,甚至走上了歪路。
王老师,是我的结对导师,也适时提醒我要留意这些学生。他告诉我:作为班主任,要多爱这些学生。生活困难的,可以发动班上的学生帮助,也可以向学校申请减免学杂费;生活孤独的,可以发动其亲友照顾,同学之间也可以多走动。同时,要及时联系上家长,要求家长采取打电话、写信等多种方式,多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同时,班主任要对这些学生记录在案,密切注意他们的微妙变化。是的,王老师说得没错。这部分学生会留守在家,可能原因是多方面的,但都会产生众多不良的“反应”。如对学习失去信心,极易辍学;对自己放松要求,极易结交一些“损友”;对同伴失去信赖,极易自卑,等等。
作为班主任,确实要多关心、爱护他们。但是,我认为:要想真正帮助他们,关键还是要点亮学生的心灯,做他们学习、生活的好向导。也许正是有了这种想法,才使我在教育学生时,注意做到:不但尽力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实际的困难,而且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去面对困难,如何化困难为动力。
一是让他们正确看待留守。我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父母为什么要出去打工,可不可以不出去,而留下来陪自己学习?虽然不少学生对父母有一定的埋怨,却也通情达理,都明白父母出去打工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同时,让学生明白:虽然父母身在远方,但心还在子女身上,并不是不管不顾。二是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父母不在家,学生确实有许多困难,除了在经济方面的难处外,还要面临孤独、自立等精神方面的无奈。我告诉学生:只要是人,每一个人都有难处。困难不在于大小,关键是你怎么看待。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困难未必就不是笔财富。三是让他们正确认识自立。我以自己的学习、生活经历,告诉学生:不少人都在年轻时外出求学、求职,这时父母也无法照顾、监督自己,关键是要靠自律、自强。父母、亲友、老师,还有同学,也许在某方面可以帮助自己,但自己才是自己的神,有些事情别人是永远帮不上忙的。
让学生达到共识后,我引导学生要灵活运用身边的资源。父母不在身边,还有亲友,还有学校的老师、同学,还有社会。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自己就不是单一的个体了。如班上有位留守学生家境贫寒,但他与班上一位同学结对子后,不但交上了好朋友,还走上了勤工俭学的道路。再就是指导学生培养自己的学习、生活能力。如约个时间上门家访,但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期限内,会炒几个拿手菜;让学生自己定个具体的学习目标,如一个月内完成某个指标;还有就是提些具体的要求,如让学生一个月内至少打一个电话、写一封信给父母,并向学生约定,老师以后将跟家长核实。这些看似生活小事,但学生的变化往往就在细节中表现出来。
一段时期后,我让学生对自己进行各种对比:父母在家时,自己是怎么学习的,会做哪些家务?现在,父母不在家时,自己是怎么学习的,学会了哪些生活技能?以前自己主要面临哪些困难,而现阶段最主要的困难又是什么?等父母回家时,自己哪些方面会得到表扬,哪些方面做得不够好?每隔一个月,我就约学生谈上述问题,并提醒学生可以写信向父母报告。
后来,这十多位学生并没有辍学,虽然他们的学习成绩依然说不上有多出色,可是每当学生告诉我:老师,我又会炒一个菜了;老师,我要坚持读下去;老师,我爸爸表扬了我……听了这些,我就知道“成功”的梦,已经留守在他们的心中。